沙县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沙县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沙县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沙县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沙县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13日沙县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沙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有利于沙县充分发挥优势,有效利用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充分发挥我县在三明主轴中的排头兵作用,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三明市构建海西生态工贸区等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县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沙县县委关于制定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各类规划、年度计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开创沙县跨越发展新局面“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历程上不平凡的五年。全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一城三地”建设和“争十强、创一流”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国家级殊荣,并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各项扶持政策参照国家西部地区政策执行。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翻番,其中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比2005年增加2.5万元,年均增长15.2%;财政总收入7.89亿元,比2005年增加4.69亿元,年均增长20.7%。2010年福建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位居全省第14位,比2005年提升4位。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魅力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2、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例从2005年的23.2:42.7:34.1调整为2010年的16.9:50.9:32.2;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工业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机械制造、林产加工、生物与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五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显现,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8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6亿元(不含高速公路、铁路投资)。新建和改造县内干线公路25.51公里,农村公路水泥硬化162公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持续推进,向莆快速铁路、沙县机场、市县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动工建设,我县成为交通部认定的福建省四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2.8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2%。4、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出口额年均增长20.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亚木业、三和食品等一批重大生产性项目投产,“陆地港”、金煌新能源环保电池、鸿瑞高端印刷包装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动工。成功策划举办“沙县小吃台湾行”系列活动,富口镇与台湾北港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凤岗街道与台湾宜兰县礁溪镇进行“1+1”旅游合作对接,对台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协作更加紧密。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校网布局得到整合优化,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县中医院迁建、金沙高级中学、影剧院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使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体育事业更加繁荣。“平安沙县”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6、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五险”参保人员达18.6万人,比“十一五”末增5.82万人,增长4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5%,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1%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7%和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住房、汽车等高层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更加富裕。7、生态优势更加显现。生态工贸城建设全面启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流域治理、城镇防洪建设成效显著,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生态公益林、“三废”污染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森林、水、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覆盖率达75.5%,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专栏1:“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序号指 标“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目标实现情况规划执行情况指标属性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突破73103.52超额完成预期性2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14.9超额完成预期性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000043300提前两年完成预期性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5:50:3516.9:50.9:32.2较难完成预期性5城镇化率(%)5252如期完成预期性6财政总收入(亿元)5以上7.89提前两年完成预期性7地方级一般财政收入(亿元)3以上5.04提前两年完成预期性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242.9超额完成预期性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18.5超额完成预期性10年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2.6控制在规划目标内预期性11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可比口径)600011440提前两年完成预期性12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20.8超额完成预期性1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以上90超额完成预期性14城市污水处理率(%)69以上78超额完成预期性15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10如期完成预期性16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人)0.91.47超额完成预期性17城镇登记失业率(%)5.2以内2.71控制在规划目标内预期性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15.7超额完成预期性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11.1超额完成预期性20森林覆盖率(%)76以上75.5基本如期完成约束性21人口自然增长率()8以内5.48控制在规划目标内约束性22总人口(万人,不含流动人口)25.325.3控制在规划目标内约束性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力争8097.5提前三年完成约束性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推动我县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沙县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正确把握发展形势和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己,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形势,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机遇,对我县未来五年乃至长远发展都至关重要。1、面临的机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利于我们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从国内环境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支持力度,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省内环境看,省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我县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市内环境看,三明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重点产业集聚壮大,开放开发步伐加快,老工业基地、生态、区位和精神文明创建等优势日益凸显。从县内环境看,沙县作为海西中部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我县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新一轮规划中公路运输枢纽之一,“十二五”期间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将陆续建成,将使我县融入省内沿海2小时经济圈,成为湘、鄂、赣等内陆腹地至福建出海口快速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海西中部发展的战略新高地。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金沙园、金古园和海西现代物流园等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支撑了以机械制造、林产加工、生物与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和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生态旅游资源后发优势明显,我县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水资源充足,土地和林木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区域广,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打造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以及国内外盛名的沙县小吃文化和民俗底蕴,将继续支撑沙县人民立足新的形势,不断探索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道路。2、面临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剧。国内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影响加剧。国内区域竞相发展,态势强劲。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较为艰巨。人才短缺,特别是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储备、培养不足,影响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总量小,经济集聚效应和规模化尚未形成,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艰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总之,“十二五”期间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一城三地”建设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城三地”建设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大好局面,努力把沙县建设成为海西中部发展的新增长极,逐步打造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闽中发展核心区域和中心城市,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基本要求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符合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切合沙县实际。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沙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是“十二五”时期沙县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目标任务。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基本要求是:坚持先行先试、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创新创造、突围突破、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改革,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区域协作领域和空间,构建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对内对外开放环境,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持加快转变、跨越发展。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高的发展质量、更好的发展效益,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科技进步、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强化科技与人才对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跨越发展轨道。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跨越发展的成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县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生态发展优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四节 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工贸繁荣、物流畅通、生态休闲、和谐宜居”的海西中部生态工贸新城。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万元以上,超过福建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015年超过5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贡献率,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10:52:38;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年力争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基本建成海西中部新兴产业集中地和海西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成为三明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合率达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继续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8%;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基数内。资源和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3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森林蓄积量稳定在0.12亿立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目标值达9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目标值达90%以上。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的海西中部一流休闲宜居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内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对台交流合作成效显著。年均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0年,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0亿元,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把沙县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为省市发展和海西建设全局做出更大的贡献。专栏2:“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类序号指 标 名 称2010年完成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或提高(%)指标属性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3.52200以上13以上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4.337以上12以上预期性3财政总收入(亿元)7.8916.5以上16以上预期性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5.0410以上16以上预期性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1.91200以上16以上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3.55217以上预期性7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期性8年均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可比口径)3025年均3000以上预期性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6.9:50.9:32.210:52:38预期性10城镇化率(%)52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预期性民生发展11年末总人口(万人)25.326.58约束性12城镇登记失业率(%)2.714以内预期性13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万人)1.471.5预期性14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2.5333.5约束性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7902997011以上预期性1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7701309011以上预期性1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698约束性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598约束性1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85预期性科教发展20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1921预期性2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898.8约束性2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390预期性23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81预期性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58预期性可持续发展25耕地保有量(万亩)23.3不低于23约束性2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约束性27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0.684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约束性28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约束性29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0.1150.12约束性30森林覆盖率(%)75.575以上约束性注:第11项指标为户籍人口数;第28项指标“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本表2010年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县统计局正式公布的年报数为准。专栏3:开创沙县跨越发展新局面相关概念“一城三地”:一城是指海西中部生态工贸新城;三地是指海西中部新兴产业集中地、海西中部重要物流集散地、海西中部一流休闲宜居地。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粮食供应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发展规模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具有沙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运营,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烟叶、茶果、花卉、农庄经济、畜禽、特种养殖等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1、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单产,着力发展再生稻生产,每年种植再生稻3万亩以上,推广超级稻10万亩以上,增加粮食产量1.16万吨以上。提高种粮机械化耕作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发展规模农业。2、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规划面积5000亩的富口富延溪现代农业园(闽台农业示范园)建设,做强大棚蔬菜、台湾西瓜等种植基地。推进规划面积10000亩的高桥幼溪现代农业园建设,形成种植、养殖、加工、观光四大功能区,做强铁观音种植、兔业、生猪养殖等项目。推进规划面积5000亩的夏茂儒元现代农业园建设,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发展大棚蔬菜。推进规划面积11000亩的虬江柱源现代农业园建设,引进大型花卉项目,建立花卉苗木展示中心。推进规划面积1000亩的凤岗西霞现代农业园建设,逐步建成集生产、科教、休闲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3、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作物和畜禽等超高产、高品质育种或良种繁育,支持沙县良种场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和夏茂镇儒元、东街村省、市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良种工程,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实行“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精致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现精致农业技术及其产业化新突破。4、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一批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最终形成“一镇(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区域性农业布局,推动农业向适度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全县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以上,市、县级各2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增加到8家,超5亿元的3家,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式发展格局。加大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和日常辅导力度,促进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到201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50个左右,农户成员及带动非成员农户达40%以上,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培育县级以上示范社50个左右,标准化生产率达100%,参与“农超对接”达50%以上。5、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以蓄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工程,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烟田、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等农业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6、加快推进对台农业合作。加快推进高砂、富口2个台湾林农创业园建设进度,积极探索与台湾农业合作,引进台湾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继续抓好白杨树种植基地、兰花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优质水果种植基地等四大对台农业基地建设,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带动全县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高优农业发展。第二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要重点从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等四个方面,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1、努力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动设施农业更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利用产出效率,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培训及餐饮人才的培养,推进沙县小吃业规范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培育餐饮名店和龙头企业,提高沙县小吃店档次和管理水平。鼓励小吃业主回乡创业,拓展延伸农业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2、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园区、进企业务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现有5个农业示范园区、2个台湾林农创业园,立足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和服务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3、努力增加转移性收入。进一步健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反哺支持力度,及时兑现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四补贴”政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新增种粮补贴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水平。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4、努力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深化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提升管理水平,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成为有合法的成员、章程、机构、场所和资金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保障农民投资参股的收益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土地流转成果,健全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探索成立土地流转信托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信贷业务,形成“土地存进银行生利息,农民跳出土地赚外块”的新型农民创收理念,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第三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十二五”期间,要把握好农村改革方向,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特别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村金融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1、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整合涉农资金,充分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和“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等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支农资金,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力度,确保县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健全农业补贴与补偿制度,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办法,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探索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落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2、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达23万亩。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力度。3、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力度,进一步激活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活力,逐步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农业155”、“林业96355”等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信息网络实现建制村全覆盖。4、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入实施“168”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等制度。稳步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参与政治事务、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合法权益。专栏4: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概念“168”党建工作机制:即健全一套目标责任体系,实行六步工作法,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健全一套目标责任体系就是组织实行目标管理,个人实行设岗定责;六步工作法就是实行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的六步工作法;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就是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发挥组织实施作用、党员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群团组织发挥生力军作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服务带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协作互助作用、老人协会发挥参与帮助作用、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农村“六大员”:确保每个建制村有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第三章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发展区域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围绕构建产业群,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工业板块和名优企业。着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达到14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260家以上。第一节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工业园区平台作用,突出产业特色,加快配套项目引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到2015年,把机械制造、林产加工、生物与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打造成4个百亿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5%。机械制造产业。以金沙园、金古园北区的机械产业园为平台,充分发挥机械制造的技术优势,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将我县建成海西重要制造业基地。在11.5平方公里的金沙园二期北侧建设机械工业园,重点发展铁建工程机械及机车工业、黑色金属精深加工业、铸锻件以及零部件加工业等配套产业,努力构筑较为完整机械制造产业链。同时,重点抓好双轮化机特种材料化工装备改造提升、海水淡化装备项目、石油化工专用阀门和特色阀门开发项目;厦工三重建设年产800台高性能平地机、500台大型推土机项目等建设。5年内机械制造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成为全省较强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基地。林产加工产业。以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合理利用境内外林竹资源,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扶强做大龙头企业,继续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开发高端、终端产品,提高资源转化的附加值和产业集中度,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大力引进深加工设备和技术,重点发展低定量、高档次、专门用途的特种纸制品;建立各类家具、装饰装修生产基地,形成以刨花板为基材的深度加工产品体系;加快推进竹纤维项目建设,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开发高端、终端产品,提高资源转化的附加值和产业集中度。力争3年内林产加工产业产值超百亿元,建成以制浆造纸和木竹制品加工为主的全市最大林产加工基地。生物与食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三和食品、麦丹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挖掘国际市场潜力,在各自领域内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带动我县食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整合小吃配料加工企业,建设小吃配料加工基地和专业市场,完善配料供应体系,延伸小吃产业链,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小吃集团公司,积极运作争取整体上市。加快麦丹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一批生物与食品加工项目,不断增强生物与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后劲。5年内生物与食品加工产业产值实现百亿元,打造全市最大的食品加工生产基地。化工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整合存量资源,聚集生产要素,扶持重点企业提升改造,扩建、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快延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建成全国首家无机硅化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契机,建设硅产业循环经济园,加快形成完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促进化工主打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通过35年的努力,化工新材料产业形成整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成为产值超百亿元支柱产业。第二节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选择生物医药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和项目。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1、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突破性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方向,统筹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标准制定、市场运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竹纤维系列产品、高端印刷包装、新能源项目,培育生物科技产业园。2、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发挥金沙园、金古园的载体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专业化配套协调,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县产业优化升级。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新兴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节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1、优化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升级。抓住海西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完善金沙园和金古园建设,加快机械制造、硅产业循环经济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步伐,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区内外企业进园创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金沙工业园区上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古工业园区上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目标。2、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配套金沙工业园区和金古工业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企业用地清理整顿,进一步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园区容积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为园区发展承接新的主导产业项目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不断提高园区投资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使园区成为功能配套、要素齐全的产业发展集聚地。3、积极培育园区产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企业进入园区,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的块状产业集群,凸显产业优势和特色。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文化旅游业,提升沙县小吃业,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沙县产业层次。第一节 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动社会化物流运作,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新型商业业态,建成海西中部规模最大的物流主枢纽,现代物流业产值超百亿元,成为带动区域服务、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支撑力量。1、加快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依托沙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打造物流产业体系。工业物流体系,重点建立机械制造、林产加工、生物与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商贸物流体系,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大型零售企业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连锁经营的网点数量和营销能力。涉农物流体系,重点建设粮食、棉纺等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中心、农产品冷冻储运中心、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载体项目。重点推进沙县“陆地港”项目,完善海关、商检等功能配套,加快形成现代物流集聚地。2、推进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加快互联网、物联网、GPS (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推广和运用,物品逐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物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积极开展现代物流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物流企业在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提高现代物流的运作效率。第二节 加快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业主动融入“海峡旅游”发展格局,发挥沙县小吃品牌、综合交通枢纽、“夜经济”创新等优势,以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和健全旅游产业要素为重点,着力突出美食、生态、文化、观光、休闲等主要功能,着力培育“夜色金沙”旅游产品,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把我县打造成为闽中旅游集散地、福建乡村旅游示范地、海西“夜经济”创新地和三明旅游休闲目的地。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1、塑造品牌,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围绕做大沙县小吃与旅游文化结合文章,充分发挥沙县小吃的品牌效应,重点抓好小吃文化城、小吃文化广场等龙头项目建设,推出小吃美食专题线路,塑造中国沙县小吃发源地品牌。围绕打造省内外著名夜间文化旅游“闽中夜明珠”目标,抓好“夜色金沙”创意项目策划与实施,新建一批多功能、高水平的文化娱乐场馆,完善城市夜景设施,塑造海西“夜经济”创新地品牌。围绕打造县内旅游板块,有序推进城区滨河度假区、马岩生态休闲度假山庄、南阳罗岩山风景区、南霞松柏岩风景区及富口“富群山庄”等一批乡村游项目的综合开发,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名村名镇、虬江滨水为主轴,以多个乡村旅游发展为节点的“一心两轴多节点”的旅游业空间布局,塑造福建乡村旅游示范地和三明旅游休闲目的地品牌。围绕做大城区旅游,全力推进淘金山前山休闲度假区、东门古街风情酒吧街、三明旅游服务集散中心等项目规划和建设,塑造闽中旅游集散地品牌。2、整合资源,推动旅游品牌营销。采取政府牵头、多方协作的营销模式,以小吃品尝者、文化体验者、宗教朝圣者、生态休闲者、汽车运动者、登山健身者等游客为主体,重点开发省内一级市场,积极拓展赣、湘、鄂及浙江、上海、粤东等二级市场,逐步向远程和海外三级市场推进。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的旅游展销会、交易会和洽谈会,办好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做好做足小吃与旅游相结合文章,提升沙县形象,形成小吃品牌和节会营销效应。发挥网络营销的作用,办好旅游门户网站,扩大公众宣传面,形成网络营销效应。依托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平台,突出推介美食观光、宗教朝圣、乡村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线路,提升沙县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形成媒体营销效应。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让利于游客、旅行社、投资业主,吸引更多游客、投资者到沙县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形成政策营销效应。3、注重品质,强化保障支撑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强化保障措施,优化旅游环境,形成支撑体系。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健全假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旅游安全教育,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作,加快旅行社和酒店建设,尽快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旅游企业,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懂业务、善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和素质过硬、技巧熟练的旅游服务队伍,提升人员保障能力。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建成一批旅游商品市场、高档购物商场,提升商品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各景区旅游交通要道建设,加强县域内各景点的旅游公路对接,密切区域间的沟通联系,提升交通保障能力。大力挖掘沙县1600多年文化底蕴和历史悠久的小吃文化,着力在建设民俗文化生态村、组建民间文艺表演团、创作旅游文化节目等方面下功夫,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保障能力。第三节 着力提升沙县小吃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保牌、提质、连锁、上市”的思路,牢固树立“特色、品牌、质量、管理、创新”五个科学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服务,选准方向、改造创新,企业运行、培育典型,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沙县小吃业规范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经营档次和管理水平。到2015年,沙县小吃在各地的经营店达2万家以上,年营业额70亿元以上,年创纯收入1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福建省餐饮行业向外拓展的重要产业之一。1、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名小吃、名菜,充分发挥沙县小吃品种繁多、工艺独特、原料丰富和风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