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漏电资料介绍.doc_第1页
火灾漏电资料介绍.doc_第2页
火灾漏电资料介绍.doc_第3页
火灾漏电资料介绍.doc_第4页
火灾漏电资料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必要性说明首先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电气火灾在全国共发生火灾中所占的比重。 据中国火灾统计年鉴记载:2006年,全国共发生火灾30万起,其中电气火灾占29.1%。 2007年,全年共发生火灾15.9万起,其中电气火灾占28.8%。 2008年,全年共发生火灾13.3万起,其中电气火灾占30.1%。2009年前3季度,全年共发生火灾9.7万起,其中电气火灾占29.8%。1、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1.1 接地电弧性短路最危险且多发的电气火灾隐患电气短路可分为相间短路和单相接地短路。 相间短路一般能够产生较大的短路电流,该短路电流使过流保护装置动作,及时切断电源,较少发生电弧性短路。单相接地短路可分为金属性短路和电弧性短路。金属性短路起火的危险并不大。主要因为短路电流大,过流保护装置在短路电流的作用下短时间内切断电源。而电弧性短路由于故障点接触不良,未被熔融而迸发出电弧或电火花。由于发生电弧性短路的故障点阻抗较大,它的短路电流并不大,断路器难以动作(保险丝一般不会被熔断),从而使电弧持续存在。据测,仅略大于0.5A的电流产生的电弧温度即可高达2000-3000,足以引燃任何可燃物,而且电弧的维持电压低至20V时仍可使电弧连续稳定存在,难以熄灭。这种短路电弧常成为电气火灾的点火源。因此,接地电弧性短路是最危险且多发的电气火灾起因。1.2 电气线路中的谐波电流新出现的电气火灾隐患由于电气技术的发展,非线性负荷的电气设备日益增多,例如气体放电灯、电视机、计算机、微波炉、变频调速设备等。这类设备的负荷电流含有多次谐波电流,这些谐波电流进入公用电网可引起电源电压畸变、波形失真、损耗增加,并可使电气线路(特别是中性线N)过载发热,加速绝缘老化而存在火灾隐患。中性线过载发热的原因是:在三相平衡负载中3次谐波(9次、15次谐波等)在各相中的分量是彼此同相的,在中性线内不是互相抵消而是相互叠加的,(其他正序、负序谐波分量在中性线中可相互抵消,)叠加后的中性线电流可能超过相线电流,甚至达到近2倍的中性线电流,造成中性线过热而埋下电气火灾隐患。如果三相负载不平衡,中性线再叠加上不平衡电流后发热将更为严重。一些发达国家为此充分放大了中性线截面,甚至取为相线截面的两倍。而在我国一些地方,中性线截面仍按习惯做法,只取相线截面的1/2甚至1/3。如果三相负载不平衡比较严重并且存在较大的谐波电流,那么,在不平衡电流及谐波电流的作用下,可能使中性线损坏甚至烧断,引起电气设备的绝缘受损,易使单相设备烧坏,甚至发生火灾。因此,电气线路的设计安装必须适应电气技术发展的新要求,不然旧患未除又添新忧,导致我国电气火灾的趋势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1.3 旧建筑的老化电气线路非常重要的电气火灾隐患旧建筑中大量使用铝芯电线、电缆,电气线路设计过于节约,线路容量偏低,线路老化严重,引发相当多的火灾事故,是发生电气火灾的非常重要原因。我国从1999年起国家强制性标准住宅设计规范就明确要求住宅内应使用铜导线。1.4 网络小电阻接地系统又一新的电气火灾隐患在电网改造中,10KV电网线路大量采用高压电缆供电,而且线路一般都较长,使线路的电容电流不断增大,因此,城市10KV供电网越来越多地将过去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改为经小电阻(大电流)接地系统,这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原不接地系统接地故障电流为正常相的容性电流,接地故障电压仅约百伏左右。改接小电阻接地系统后,一般接地小电阻选择较小,流过接地点的电流为几百安,接地故障暂态过电压可达数百伏甚至12KV。如果在10/0.4KV变电所内发生10KV接地故障,且变压器低压侧的中性点与变压器外壳、10KV高压配电柜共同使用一个接地体时,该故障电压会沿着PEN线或PE线传到采用保护接零的用户,低压用电设备外壳可能产生接触电压危及人身安全,低压设备的绝缘,特别是老旧设备的绝缘将承受不了如此高的过电压,极易被击穿短路而导致起火危险,这也是电气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1.5 设计考虑不周和施工质量差也是一重要火灾隐患近年来,由于夏季大量使用空调,一些楼房的电气线路截面偏小,设计容量偏低不堪重负,频频跳闸,更严重的是电气线路长期过载,导致绝缘下降,成为一个难以处理的火灾隐患。除设计线路截面偏小以外,我国至今没有制定电线、电缆载流量的国家标准,如IEC标准2.5mm2铜芯塑料线载流量为26A,而我国的一些资料取3032A,比IEC标准高出20%多。而设计又多未考虑多根导线穿管暗敷设时发热而导致的载流量降低,这些因素使所选择的线路截面更显偏小,也给今后使用留下隐患。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电气线路安装不规范,施工工艺不良,导线连接不实,接触不良,绝缘刮破等也是发生电气火灾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中性线连接质量差,如造成中性线断裂,易损坏设备绝缘,引起单相设备烧坏,甚至火灾。另外,对于大功率灯具应做好隔热防火处理。2、什么是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国标GB14287-2005作了明确的定义,其定义如下:“用检测剩余电流的互感器、剩余电流探测器、报警器或控制器构成的电气火灾实时检测并实施报警或切断电源的装置。”其具体系统组成为执行硬件系统和软件支持系统两部分,即由探测器、漏电火灾报警控制器、终端控制台(含总线转换器、系统软件、自动转换开关、UPS电源等)。 国家标准GB14287-2005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第一部分的3.3中,“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被定义为:“探测被保护线路中的剩余电流等电气火灾危险参数变化的探测器”。可见,剩余电流在GB14287-2005中被认为是电气火灾技术防范的重点。 电气火灾火灾监控系统又称为“漏电火灾报警系统”,所指的“漏电”解释实际上已与我们传统理解的大不一样,在相关规范中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剩余电流”,剩余电流比漏电电流含义更广,它包含了电器式线路缘损伤流入大地的故障接地电流、对地电容电流、谐波分量电流及电器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时对地的泄露电流,因带电导体间相与相间及相与N线间的短路应靠保护电器切断电源,当故障电流值小于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值的电弧短路确难以切断电源,电气火灾的有关报道中接地故障电弧引起的火灾多于带电导体间(相与相、相与N线)的短路,因此,对于接地故障无论是金属性的还是电弧性的短路都能利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切断电源发出报警信号以利预知灾前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避免火灾的发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作为一种新生的先进保护措施已经得到了消防部门、施工图审查中心和消防工程设计工人员的重视,作为一种预报警系统,其优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系统的地方是可以提前报警并采取应急手段,将用户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3、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作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能准确监控电气线路的故障和异常状态,能有效预防常见的因漏电导致接地电弧所引起的建筑物电气火灾事故,对节约能源,保护人身安全也有积极意义,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也是必要的、迫切的。 面对愈加严峻的电气火灾形势,本着“预防胜于救灾”的先进理念,预防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此而诞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能准确、全天候地监测线路中的漏电、电流、温度等变化。当线路中发生异常时,可迅速发出报警信号并准确报出故障点,并通知电气专业人员及时排查电气火灾隐患,不让线路带故障及异常运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用电情况变成可视的数字化监控,从而把电气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有效预防电气火灾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4、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重要性目前,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存在争议。一是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成熟产品较少,没有标准设计图籍;二是设计人员对该系统设计规范不熟悉,设计方法不统一,设计难度大;三是各地区审图、消防等部门对于规范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还在商榷中,执行各异,没有达成共识;四是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增加资金投入,建设单位不选择设置。究其根源在于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作用和设置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建筑内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近年来出台和修订的诸多相关技术规范中不难看出,其设置范围和要求越来越广泛和明确。2006年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研讨会,逐步提高了建设、设计、消防等相关部门的认识,各地区也相应采取了一些举措,从而确保对相关规范正确理解和执行。要求对8类火灾危险性大、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场所推广使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二是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产品也成为各厂家竞相研制的焦点,为了提高漏电探测器的探测灵敏度,其实对供电线路进行有效的监控,采用高导磁率的合金作为漏电探测器的铁芯等,产品技术日趋成熟。三是智能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公共建筑等都推行智能管理,对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断路器或漏电保护器不仅容易受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造成保护值精度不准确等缺点,而且对复杂的保护方式难以实现智能化的保护功能。近年来电气火灾事故居高不下,且每年的十大火灾中死亡人数最多,经济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特大火灾,均为电气火灾。有关专家积极呼吁尽快采取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遏制电气火灾的上升势头,政府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应用在我国国家规范中其实早已有规定,如: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4.4.21条:“为减少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危险而装设的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其额定动作电流不应超过0.5A”;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新增第9.5.1条:“高层建筑内火灾危险性大,人员密集等场所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11.2.7条规定了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场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第12.1.1条:“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发生电气火灾危险性、保护对象等级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民用建筑电气规范JGJ16-2008第7.6.7条规定了建筑物的电源进线或配电干线分支处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器。5、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与传统漏电断路器的区别传统的漏电断路器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人身安全的,它在用电线路泄漏电流超过人身安全值时立刻切断电源,它无法探知电路的泄露电流大小,无法了解电路绝缘状态的变化,也就是无法对电气火灾做出预报.基于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定义,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任务仅在于防范电气火灾,与GB16917-1997所规范的RCBO(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即“漏电开关”)在防护功能、技术参数、结构要求等方面有很大区别。RCBO更侧重于人身安全的防护。两者应当配合使用,但不能相互替代。这就是为什么供电线路有三级保护却仍然频频发生电气火灾的原因,所以要弥补其不足的缺陷.现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科学地加装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所以,在国家规范所规定的场所大有必要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减少电气火灾事故,造福于民。二、公司产品介绍采用了DSP数字处理技术、工控计算机通信技术、CAN总线等高新技术,系统具备数字化、模块化、系统化,高可靠性、低误报率等特点,在国内已达先进水平。1、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产品特点: 大屏幕中文LCD显示 1路漏电监控、状态显示、预警、报警、控制 三相电流监控、状态显示、预警、报警、控制 1路温度监控、状态显示、预警、报警、控制 设备自检、复位、消音、声光报警、远程设定功能 Canbus总线信号传输 轨道式安装 嵌入式安装2、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产品特点: 体积小巧、功耗低、 单路漏电监控 二总线信号传输 DC24V电源总线 轨道式安装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不能独立使用,必须联网组成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3、电气火灾监控设备产品特点:l 高速双向数字通讯技术漏电火灾报警系统采用先进的CAN总线高速双向数据数字通讯技术,最远通讯距离可达10KM而无需中继器。通过CAN总线,系统不仅可以实时巡检各监控探测器工作状态,查询参数值,还可以对连接在总线上的监控探测器进行参数修改和设置。l 高容量分布技术监控主机分为PC式主机和嵌入式主机,2048个探测器和999个探测器。在超大型系统设计要求下,将多台监控主机即可组成大型网络运行,可以监控几千甚至上万个监控探测器。l 智能判断技术由于任何的配电回路在正常工作状态电路都存在自然泄漏,这种电路的自然泄漏并不能引发火灾危害,电流的泄漏值的大小与环境的状态、负载的类别、线路的复杂程度、配电系统的特性以及绝缘材料的老化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漏电保护系统而言,既要允许正常泄漏的存在,又要在可能引发电气火灾事故的时候做出报警。漏电火灾报警系统采用了智能分析判断技术,对于监控探测器所监控的配电回路进行参数曲线分析,智能识别自然泄漏值的大小与发展趋势,为系统参数设定提供参考依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智能判断技术对于新交付的建筑有着很好的自适应特性。新交付的建筑由于业主进驻的时间不同,启用的负载不同从而导致配电回路的自然泄漏值不同,这种智能分析判断技术可以的有效利用可以减少因参数设置不合理引发误报情况的发生。表一220/380V线路每公里泄漏电流(mA) 绝缘材质截 面 (mm2)4610162535507095120150185240聚氯乙烯525256627070798999109112116127橡皮27323940454949555560606061聚乙烯17202526293333333338383839表二电动机泄漏电流(mA): 运行方式额定功率(kW)1.52.25.57.5111518.5223037455575正常运行0.150.180.290.380.50.570.650.720.871.001.091.221.48电动机启动0.5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