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 江南经济发展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制度上多有建树 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文学艺术绚丽多姿 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农业 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文化繁荣 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抓主干 通史整合 整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 589年 1 政治制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实行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 社会经济 1 农业 均田制 耕耙耱技术 2 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 烧制出白瓷 3 文化成就 1 佛 道兴起 冲击儒学 儒学危机 2 农学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 书法和绘画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整合二隋唐时期 公元581 907年 一 隋朝1 政治上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 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2 经济上开凿京杭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交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文化上出现儒 佛 道 三教合一 的趋势 隋朝展子虔的 游春图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二 唐朝1 政治制度 1 三省六部制 内容 中央的中书 门下和尚书三省 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 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独尊 2 科举制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断 同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唐玄宗时期 设军事边镇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2 社会经济 1 唐代农业的发展 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 发明了筒车 2 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 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城市中市坊分开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长安 洛阳 扬州 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至迟从唐代起 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 科学文化 1 诗歌 诗体完备 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 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2 传奇小说 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 3 绘画 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 步辇图 盛唐画圣吴道子的 送子天王图 4 书法 楷书大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等 草书大家有张旭 怀素等 5 技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具备雕版印刷技术 整合三宋元时期 公元960 1368年 1 政治制度 1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地方 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 派文臣做地方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官 继承和完善科举制 2 元朝的政治制度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 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2 社会经济 1 农业 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2 手工业 工匠 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 元代以后 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 制瓷 宋代制瓷技术发达 产生了五大名窑 纺织 织锦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3 商业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坊市界限被打破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 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3 思想文化 1 思想 程朱理学 理 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 仁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标志着儒学转型和成熟 陆九渊的心学 提出 心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 即 理 也 发展了程朱理学 2 科技 活字印刷术 火器和指南针 郭守敬制成了 简仪 编制 授时历 元代王祯的 农书 3 文学戏曲 词的兴起和繁荣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 元朝散曲和杂剧 4 绘画和书法 画学兴起 绘画成为商品 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是风俗画的杰作 赵孟頫创赵体 2 内容 1 制定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 2 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3 迁都洛阳 3 评价 1 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2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 开明的民族政策 2 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 3 设立机构 羁縻府州 安西都护府 4 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 刺史官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5 接受松赞干布求亲 派文成公主入藏 3 开放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鸿胪寺 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 2 内容 1 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 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3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3 作用 1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 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 军事实力的壮大 多视角 学科讲练 no 1高频考点讲练 热点考向一老话题新关注 人才选拔 古今一理 2015 安徽高考卷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 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 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微观点拨 本题关键信息 推举六名孝廉 是汉代的选官制度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反映权贵干涉选官 高考例析 例1 解析 河南尹田歆 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 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 故a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 才能 品德等综合品评 这与材料中的 孝廉 不符 故b项错误 推举孝廉 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 但是 贵戚书信相命 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 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 故c项正确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故d项错误 答案 c 宏观思考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 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 客观的原则 3 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 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针对训练 1 2014 四川省广元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 不胜其弊 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 招天下之人 聚于京师 春还秋住 乌聚云合 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 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c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d 科举制把读书 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解析 孝廉属于察举制选官的内容 属于汉代而非唐代 故a项错误 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非唐代 故b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 与材料所述选官制度不符 故c项错误 据材料 自隋罢外选 招天下之人 聚于京师 可知自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 实现了读书 考试和做官的选官制度的创新 故d项正确 答案 d 热点考向二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备战高考 年年热点 2015 新课标全国高考 卷 唐宋时期 江南经济迅猛发展 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 微观点拨 解答本题应注意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其主要原因是唐宋时期经济迅猛发展 再分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高考例析 例2 解析 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 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 国内购买力下降 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 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b项错误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 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 带来商品经济发展 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 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宏观思考 1 多视角看待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1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分析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政治 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 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 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 耕作方式的演进 水利设施的修建等 以家庭为单位 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2 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 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 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 从经济格局的角度看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并最终超过北方 针对训练 2 2015 南通市 扬州市 淮安市 泰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南宋诗人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云 下田戽 汲 水出江流 高垄翻江逆上沟 地势不齐人力尽 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 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 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 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解析 下田戽 汲 水 是水利工具 未涉及耕犁 故a项错误 据 田园 下田戽 汲 水 高垄 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 故b项正确 人力尽 丁男长在踏车头 表明是翻车 而不是筒车 故c项错误 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与 田园 下田戽 汲 水 的农业灌溉无关 故d项错误 答案 b 临考视窗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中央集权强化 农业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no 2模块链接讲练 热点考向三从政治 经济 文化方面分析宋代的阶段特征 2015 新课标全国高考 卷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微观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宋代东南沿海的社会影响力 从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扩大 可以反映出来 高考例析 例3 解析 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 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 故a项错误 宋代受理学影响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 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 故b项错误 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 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故c项正确 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 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故d项错误 答案 c 宏观思考 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成熟的时代特色 针对训练 3 2015 嘉兴二模 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 宋朝无论在经济 科技 文化各个领域 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下列属于宋朝时期 创造 的是 改革选官制度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抗衡佛老思想 建立和完善理学 放宽设 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创制活字印刷术 推进文化传播a b c d 解析 宋朝时期 创造 的限制分析 隋唐逐步形成和完善科举制 排除 宋代是打破市坊界限 但并不是不再受政府监管 排除 宋代二程 朱熹为了弘扬和完善儒学 吸取佛教 道教等合理成分 逐步建立和完善儒学 理学形成并发展 符合题意 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符合题意 答案 b 临考视窗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综合考查四大发明的过程 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 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no 3中外关联讲练 热点考向四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2014 江苏高考卷 据叶德辉 书林清话 五代后唐时 在宰相冯道主持下 开始将儒家 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至真宗景德二年 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 司天监 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高考例析 微观点拨 关键信息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这一历史现象与当时的印刷技术相关 例4 解析 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 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 故a错误 题中材料没有提到活字印刷 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故b项错误 雕版印刷从官方的 剧增 大量 到 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故c项正确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故d项错误 答案 c 宏观思考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针对训练 4 马丁 路德曾称印刷术为 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 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这实际上 a 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b 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c 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d 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解析 马丁 路德认为印刷术降低了阅读 圣经 的成本 推动了新教思想的发展 因此 c项正确 答案 c 全方位 知能提升 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 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 一个前提 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 答案要准确规范 书写要工整 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 因卷面字迹潦草 序号乱置 模糊不清 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 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 1 答案 点要多 面要全 话要短 no 1规范答题通关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 要点多而全 回答直接 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 太简洁易漏知识点 影响得高分 可适当采取 多多益善 的办法 但要注意 多 是答案的点多 是追求 广度 而 深度 要适可而止 解释 话要短 不要重复 啰嗦 2 尽量把答案得分的 关键词 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 把要求回答的要点 以最简洁的语句按 分别写来 每个小要点后 用冒号进行解释 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 最起码能少失分 材料一在历史中 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 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排斥佛 道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认为周公 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 原道 中说 吾所谓道也 非向 先前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 武 周公 文 武 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 新儒学 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 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 康有为撰写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二书 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 周礼 左传 等书 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影响恶劣 导致 中国之民 遂二千年被 遭受 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 诗经 礼记 等原典 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春秋 便是孔子为 改制 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 春秋 认为 春秋公羊传 中的 三世 说为 始于据乱 世 立君主 中于升平 世 为立宪 君民共主 终至太平 世 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 中国近代史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 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韩愈 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第 1 问 不同之处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 特别是孔 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 发展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特有的内容即可 第 2 问 首先明确 共通之处 的含义 即共同之处 然后根据材料 韩愈以周公 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 诗经 礼记 等原典 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等概括出他们的共通之处 第 3 问 应辩证地阐释 从发展 继承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 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 民本 教化 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 论语 孟子 重视思辨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0分 2 回归原典 回归孔孟 否定后人的附会 杜撰之说 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 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分 3 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 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 借鉴其精华 摒弃其糟粕 7分 方法技巧 本题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为主题设计命题 是一道纵横比较类非选择题 设问直接明了 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跨度 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 1 根据设问 阅读材料 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 分析其异同点 注意前后两者的继承与发展 2 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 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 性质 影响 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3 进行时空转换 确立比较的角度 根据题意确立比较点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据设问进行组织和串联起来 有效组织答案 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 针对训练以 一个前提 两个原则 解答非选择题应对网上阅卷5 2015 南通市 扬州市 淮安市 泰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非之心 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贤愚 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 但有一念向善 心存良知 虽凡夫俗子 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 传习录 材料二 王阳明 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 乡约 并亲自撰写了约规 即 南赣乡约 阳明的乡约模式 强调乡约格物致知 即格心中之物 而同时见诸行动 南赣乡约 颁行以后 赣县 人心大约淳正 急公输纳 守礼畏法 子弟有游惰争讼者 父兄闻而严惩之 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 王阳明 知行合一 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阳明论政 大略以孟子 礼运 为蓝本 虽足针砭专制 究非真出新创 至宋元之世 儒学化为理学 理学又专尚程朱 末学弊极 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 纲常致个人于桎梏 阳明继起 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 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1 据材料一 概括王阳明 致良知 学说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王阳明提出的 致良知 的方法 8分 2 据材料二 分析 南赣乡约 颁行的社会价值 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8分 3 综合上述材料 请你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4分 解析 第 1 问的第一小问应注意从材料一中获取有效信息 据 良知之在人心 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得出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据 心存良知 虽凡夫俗子 皆可为圣贤 得出是成圣的途径 第二小问方法 结合所学分析即可得出反省内心 知行合一 第 2 问的第一小问价值 据材料二中 颁行以后 赣县 人心大约淳正 急公输纳 守礼畏法 得出缓和社会矛盾 利于社会稳定 第二小问贡献 据材料三 虽足针砭专制 得出批评专制 据 末学弊极 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 得出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据 纲常致个人于桎梏 阳明继起 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 得出冲击理学的思想桎梏 第 3 问据材料一中 心存良知 虽凡夫俗子 皆可为圣贤 得出自觉提升道德 据材料二 颁行以后 赣县 人心大约淳正 急公输纳 守礼畏法 得出开展道德实践 注意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 内容 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 方法 反省内心 加强道德修养 倡导知行合一 8分 2 价值 缓和社会矛盾 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贡献 涵有批评专制的意义 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 8分 3 启示 自觉提升道德修养 积极开展道德实践 4分 1 2015 四川高考卷 中书 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亦属少府 虽典机要 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 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 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 位尊权重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no 2随堂演练通关 解析 根据题干中 中书 尚书令 亦属少府 虽典机要 而去公卿甚远 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 尚书令 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 居真宰相之任 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 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 中书 尚书令 去公顷甚远 浸以华重 居真宰相之任 的描述可知中书 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 故c项正确 题干中关于中书 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 故d项错误 答案 c 2 2015 山东高考卷 唐宋时期 地方官任职避亲 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 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 而且占有重要地位 且与题干材料不符 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 避亲 可知 避亲 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 进而造成地方割据 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 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 避籍 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 故d项错误 答案 b 3 2015 江苏高考卷 唐人写淮北多有 稻垄泻泉声 之类的诗句 北宋仍有 水阔人间熟稻天 的描写 但1678年 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 田地皆成沙土 止产粟米 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 从唐多有 稻垄 北宋仍有 熟稻天 到1678年 止产粟米 是因为 田地皆成沙土 而被迫进行 并非主动选择品种 故a项错误 沟洫之制 既可灌溉 又可排涝 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 但从唐有 泻泉 北宋有 水阔 到1680年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 表明水利出现问题 故b项正确 田地皆成沙土 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故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