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_第1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_第2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_第3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教案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 八 年级 语文组 备课教案主备人: 备课组长签字:备课组成员:教研组长签字:课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时间课时数两课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德育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个性设计教学环节反思1、 课前三分钟2、 新课导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案一、读准字音丁肇中(zho) 瞭望(lio) 缅怀(min) 朱熹(x) 测量(lin)彷徨(pn) 儒家(r) 不知所措(cu) 埋没(m)格物致知(zh) 袖手旁观(xi)二、辨清字形徨(hun)彷徨 儒(r)儒家惶(hun)惶恐 孺(r)孺子煌(hun)辉煌 懦(nu)懦弱三、理解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齐家:整顿管理家政。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探究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吗?三、【品味亮点词语】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四、【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五、【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六、【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思路清晰、缜密。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论述充分有力。七、【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试用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探究案二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层(2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例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强调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四、2、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