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源:振动_发声_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2产生:声音是由物体_振动_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振动_,_振动_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介质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_介质_。_真空_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声波_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速: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_快_,液体次之,气体最_慢_,另外,声速还跟_温度_有关,如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340_m/s_。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_吸收_,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_反射_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_0.1_s以上,低于_0.1_s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利用回声可以测距或定位,测量原理:s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考点二)乐音的特征6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_快慢_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_赫兹_,符号_Hz_,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_20_Hz_20000_Hz。7音调:指声音的_高低_,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频率_决定的。8响度:指声音的_强弱_,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_振幅_有关,还跟发声体的_远近_有关。9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_音色_不同。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其振动的波形不同。三要素的区别如下表。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不同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音色与音调、响度无关,它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依据。10超声和次声:人们把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_超声波_,把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_次声波_,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_20_Hz_20000_Hz,超出这个范围,人无法感知,但有些动物却能感知到。如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 Hz50 000 Hz,大象能感受到自然界许多变化发生的次声波。,考点三)声的利用11声,考点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2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无规则振动_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_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是_乐音是有规则的振动,噪声是无规则振动_。1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_分贝_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_dB_,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70_dB_。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90_dB_。14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防止噪声的_产生_,阻断它的_传播_,防止它进入_人耳_。15几种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个问题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时,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分析这个改变的因素与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再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或规律)的方法。例如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改变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用_相同大小_的力拨动钢尺。转换法:把不易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转换成其他易于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的方法。在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就利用了转换法。例如用乒乓球显示微小振动。推理法:在研究问题时,保留主要影响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就利用了推理法。类比法: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推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特性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将“声波”类比“水波”来认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1:(2014,淮安)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解析:乒乓球被弹开,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答案:A方法归纳发声的音叉振动时很微小,不便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开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考点二)声音的特性例2:(2013,泰安)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大小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大小有关,题中“轻声”说话和“大声”回答是指声音的大小不同,即响度不同。答案:B方法归纳生活中的“高”和“低”不一定是指音调,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才会影响音调,“高声大叫”“震耳欲聋”才是指响度大,即振动的幅度大。,考点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例3:(2014,泉州)下列事例中,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A道路两旁植树B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C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解析:选项A和C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选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选项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B,考点四)声的利用例4: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解析:选项A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选项C是回声定位,根据回声传来的方位和时间;选项B敲瓶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具有能量;选项D是超声波探查,说明声音传递信息。答案:B(1)不能正确判定振动发声的物体,如放炮时发声的物体。(2)不会正确区分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如比较小鸡和老鹅的叫声。(3)不能根据波形图正确判定音调、响度、音色是否相同。(4)在回声计算中,误将“双程问题”当作“单程问题”处理。(5)不能根据噪声和乐音的定义辨别是噪声还是乐音。例5:(2013,梅州)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列声波()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解析:由于同学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和波形认识不清,导致错选。答案:C方法归纳波形是否规则可区分乐音和噪音;相同时间内完整波形个数的多少可确定音调高低;波的高度(振幅)可确定响度的大小;波的形状不同可知音色不同。第2讲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_发光_的物体叫做光源。_太阳_是最大的天然光源,_烛光或通电的电灯_是人造光源。2光线:为了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_带箭头_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光客观存在,而光线是为了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而构建的一种物理模型,同磁感线一样,并不存在。3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光在_同种均匀_介质中是沿_直线_传播的。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_影子的形成_、_日(月)食_、_小孔成像_等。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4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不同_,在_真空_中传播速度最大,为_3108_m/s_。,考点二)光的反射5光的反射:光射到某种物质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发生反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6光的反射定律(1)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同一平面_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_法线_两侧两线分居;反射角_等于_入射角两角相等。(2)图示:(3)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对应的反射光线。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等于_0_度,反射角也等于_0_度。入射角增大,反射角_增大_。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_可逆_的。7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漫反射特点射到物面为平整光滑反射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射到物面为凹凸不平的反射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传播条件反射面平整光滑反射面_凹凸不平_光路图能否成像可成_虚_像不能成像应用平静的水面、平面镜、反光的黑板漫反射能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相同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考点三)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8原理:如图所示,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_反射_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到光好像是从图中S处射来的,S就是S在平面镜中虚像。9规律:由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可知:反射光线、入射点和_虚像_点在同一直线上。这一规律经常用来进行相关的作图。10实像与虚像实像虚像形成_实际光线_会聚_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_会聚承接_能_用光屏_不能_用光屏承接画法用_实_线表示用_虚_线表示观察可以用眼睛观察,可以用相机拍摄11.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大小_相等_。(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相等_。(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垂直_。(4)像是_虚_像。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图形。当我们靠近平面镜时,会感觉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大,这是由于这一过程中像的视角变大的缘故,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例1:(2014,广元)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小孔成象B烈日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C日食与月食的形成D放大镜把文字放大解析:选项A、B、C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选项D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答案:D,考点二)光的反射例2: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把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结构如右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当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1)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2)证明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会逆向射回。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光学作图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通过运用反射定律和几何知识来对生活中的光学现象进行解释证明,第(2)问难度较大。画图时先通过入射点作法线,再根据角度相等作出两次反射的反射光线。答案:(1)光路图如右图,因为BF与OE都垂直BO,所以BF平行OE,所以FBCBCO,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ABCBCD2(FBCBCG)2(BCOBCG)180,所以AB平行CD,因此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会逆向射回。方法归纳在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图时,一定要重视法线的作用,在正确画出法线的基础上,紧扣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分析。,考点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这样既可以成像,又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另一侧的蜡烛。2用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原因:方便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3让未点燃的蜡烛与虚像完全重合的原因: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虚像。4未点燃的蜡烛不能与虚像完全重合的原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5用烛焰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烛焰明亮,成像清晰,易于观察。6在暗室中进行实验的原因:环境较暗,像相对就明亮些。7在虚像处放置光屏的原因:判断成像的虚实。8方格纸(或直尺)的用途:更好的比较像和虚像的到平面镜的的距离。9观察到玻璃板另一侧有两个距离很近的虚像的原因:玻璃板前后两个侧面各成了一个像。10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的原因:蜡烛通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成的像距离近,看起来几乎是一个像。11多次重复实验的目的:更好的发现普遍性规律。例3:(2014,德州)教材实验情景再现。(1)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图甲为实验装置图。让一束光线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ON向后折,此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现象说明_。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沿着FO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_。(2)实验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图甲是实验装置图。在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竖直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当移到A处时,看到它跟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法。经过三次实验,分别将图乙中像点A、B、C和对应物点A、B、C连接,发现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解析: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用两块能转动的纸板,一是能显示光的传播路经,二是可以探究“三线是否共面”,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用未点燃的蜡烛与像重合,用到等效替代法,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找出对应的像点,是为了探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的普遍规律。答案:(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等效替代法相等方法归纳替代法:实验时,在保证实验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用熟悉的、简单的、容易处理的问题替代的方法。上述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用蜡烛替代虚像,都是替代法的利用。(1)正确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共同点和不同点。(2)误将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作反射角(或入射角)(3)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时不能准确地确定入射点,作图时实线与虚线不能区分开。例4:S点发光点,当它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刚好通过A点,完成该光路。解析:先作出发光点S在镜中的对称点,即S的虚像点S,再根据虚像点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特点,连接SA从而确定入射点O,最后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解答:方法归纳通常先画出发光点的虚像(而不是反射光线上某点的对称点),再利用虚像点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确定入射点,从而完成光路。第3讲光的折射光的色散,考点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_偏折_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1)内容: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_同一平面_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_法线_两侧两线分居;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_大于_折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_增大_;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_不变_;发生光的折射时,光路是_可逆_的。(2)图示:3光的折射现象:池底变浅。(1)原理:从池底A点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_折射_,折射角_大于_入射角,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感觉光是从A点射来的,A点就是A点的变_高_(填“高”或“低”)的虚像。(2)规律:在折射成像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点和_像点_在同一直线上,这一规律经常用来进行相关的作图。法线是为了科学、准确描述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时而引入的“辅助线”,它既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又与反射面(界面)垂直,在光路作图时,箭头(表示传播方向)、实线、虚线要清楚区分开来;发生光的折射的原因是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线发生折射时,在介质表面处,光线还会发生反射。,考点二)光的色散4定义: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_红_、橙、黄、_绿_、_蓝_、靛、紫等各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5色散现象说明:白光_不是_单色光。6光的三原色:_红_、_绿_、_蓝_。把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光。,考点三)看不见的光7把被三棱镜分解的色光按_红_、橙、黄、_绿_、_蓝_、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太阳的可见光谱。8光谱中在红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称为_红外线_,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_温度_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热作用越强。9光谱中_紫色光_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作用是_杀菌_、_防伪等_。生活中既要合理利用紫外线,又要防止紫外线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考点一)光的折射例1:(2014,遵义)下列事件及现象中,由光的折射产生的是()A小孔成像B海市蜃楼C在公路的急转弯处安装的“拐弯镜”能帮助司机提前知道弯道前方的情况D城市里的一些高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光污染”解析:选项A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选项B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折射形成的;选项C是凸面镜对光的反射形成的;选项D是镜面反射形成的。答案:B方法归纳辨析光现象的方法:一、归类识记;二、运用概念辨析法:挖掘产生光现象时光的传播路径,对比定义判断光现象的形成原因。例2:(2013,泸州)已知玻璃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当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的上表面,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下列所作的四个折射光路图中。可能正确的是()解析: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由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答案:B方法归纳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总是空气中角(入射角或折射角)较大。2.在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中,以界面为基准,哪侧边有一条光线,则此线为折射光线,以法线为基准,哪侧只有一条光线,则此线为入射光线。(1)不能正确区分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还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如岸边的人看到水中鱼在树的倒影中游动。(2)不能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准确确定三线与两角的位置关系。例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竖起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解析:在玻璃板前面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形成的像,是平面镜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而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是蜡烛反射的光透过玻璃板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眼而看到的。答案:D第4讲透镜及其应用,考点一)透镜1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两者的特征见下表。凸透镜凹透镜外形特征中间_厚_、边缘_薄_中间_薄_、边缘_厚_对光的作用_会聚_发散_相关概念三条特殊光线,考点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同侧或异侧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应用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理解:焦点分界:2f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f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成实像的动态规律:物体沿主光轴移动时,像和物移动方向一致,即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增大(减小),像变大(小);成虚像的动态规律:物体沿主光轴移动时,像和物移动方向一致,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3生活中的透镜4凸透镜成像变化规律口诀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体移向凸透镜,实像变远且变大,虚像变近且变小。,考点三)眼睛与眼镜5眼睛与照相机眼睛照相机折光元件_晶状体_、角膜凸透镜成像元件_视网膜_光屏看远近不同物体的调节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调节焦距)调节像距6.近视眼和远视眼近视眼远视眼视觉特征近处清,远处模糊远处清,近处模糊形成原因晶状体太_厚_眼球前后方向太_长_晶状体太_薄_眼球前后方向太_短_成像情况矫正眼镜_凹_透镜_凸_透镜,考点四)显微镜和望远镜7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物体_物_镜_目_镜眼睛8望远镜的结构与作用物体_物_镜_目_镜眼睛9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与_物体本身的大小_和_物体到眼睛的距离_有关。,考点一)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例1:小强做光的色散实验,看到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光屏上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色光带,产生了一个问题: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进行验证(如图所示)。(1)请你在图中画出红光、紫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图中F1、F2两点表示焦点)(2)小强得到的结论是_。解析:凸透镜能会聚光线,由光的色散知识可知,不同色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通过凸透镜后偏折程度小,紫光的偏折程度大。答案:(1)(2)红光对于凸透镜的焦距大方法归纳透镜对光线的会聚或发散作用是相对于原光线而言更向主光轴靠拢或发散。,考点二)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例2:(2014,泉州)如图所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情景,图中水球相当于凸透镜,假设水球的焦距为f,则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u应该是()AufBfu2f解析:由图中可看到通过水凸透镜呈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出此时物距应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答案:D方法归纳理解并掌握凸透镜的几种成像规律的应用,是学好此部分内容的关键。,考点三)眼睛和眼镜例3:今年6月6日端午节,小玲在爷爷家看到伯父的眼镜很漂亮,于是她拿着伯父的眼镜靠近“早餐饼干”的包装盒,看到了如图的情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镜片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用来矫正远视眼B该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用来矫正近视眼C伯父是近视眼,不戴眼镜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后D伯父是远视眼,不戴眼镜看近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前解析: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透过透镜看到的是放大的字,故该透镜为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答案:A方法归纳(1)远视眼中的“远”字有两个含义: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即远视眼的远点变远;近处物体成的清晰的像离晶状体较远,即成像在视网膜之后。(2)远视的程度不同,选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也不同,也就是眼镜的度数不同。,考点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做实验时,根据光具座的长度l与透镜焦距f的关系是l4f。2实验中,先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的某一刻度处,做好记录,再将蜡烛和光屏分别置于两侧。3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4如果烛焰的像靠近光屏上端,原因可能是凸透镜太高、烛焰太低、光屏太低,调整的方法分别是透镜下移、烛焰上移、光屏上移。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凸透镜不动,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光屏则相应地远离凸透镜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6凸透镜在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在u2f时,物距的变化量u大于像距的变化量v,在fum乙。答案:A方法归纳在同一直角坐标图上比较不同物理量的大小,通常都是作一条水平线或铅垂线,水平线上的点表示纵坐标相同,铅垂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行社与导游的劳动合同(合同范本)6篇
- 宾馆住宿餐饮跟高招合同范本5篇
- 2025LED广告屏制作合同协议
- 九年级化学上册 4.3 氧气说课稿 (新版)鲁教版
- 第一课 清明微雨思先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地方、校本课程辽海版人与社会
- 10.动物的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
- 2025年乌鲁木齐市国企考试真题
- 2025工程监理安全责任合同
-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五节 关注人类遗传病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2
- 线缆厂应急处理管理规章
- 养老护理员中级考试题库2025年(附答案)
- 2024年河北石家庄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罗兰贝格
- 2025年大学生英语六级必考词汇表全部汇编(带音标)
-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育:《暴力玩具不能玩》 课件
- 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描红
- 养老院预算及成本管理制度
- 研学旅行基地评估认定评分表
- DL∕T 1867-2018 电力需求响应信息交换规范
- 版良性前列腺增生诊疗指南PPT
- 眼睑基底细胞癌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