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课时3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 先秦时期的思想 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 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 政治 诸侯争霸 宗法分封制破坏 士阶层活跃 2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井田制瓦解 3 文化 学术下移 私学兴起 2 基本主张 仁 礼 有教无类 诗 礼 乐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二 其他学派 小国寡民 天道与自然无为 中央集权 君主集权 奖励耕战 交相利 非攻 尚贤 自然 精神自由 专制主义政治 法治 三 选修部分 孔子 选修4 1 生平 春秋时期鲁国人 少年立志学习礼乐 献身文教 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 3 礼与仁结合 孔子认为 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 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4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等 3 历史贡献 1 教育上 创办私学 主张 有教无类 出现 学在民间 的局面 2 政治上 举贤人 以施行仁政 提出理想贤人的标准 内圣外王 3 思想上 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 在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后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 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 科技 1 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 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2 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 司南 2 汉字的起源 1 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 商朝出现的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 绘画艺术 1 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 可以分为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画科 在表现技法上 分为工笔与写意 2 战国时期 帛画 人物龙凤图 构图精致 墨线细若蚕丝 甲骨文 4 文学艺术 1 诗经 春秋中叶 现实主义传统 四言 2 楚辞 代表 屈原的 九歌 天问 等 影响 楚辞体称为 文学史上常以 风 骚 并称 浪漫主义 楚国 骚体 离骚 主题一百家争鸣的背景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解读史料 史料一初税亩者 非公之 去公田而履亩 十取一也 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 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自如 慎到 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 史记 导读史料信息 初税亩者 非公之 去公田而履亩 说明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反映了分封制崩溃 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 文学游说之士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士 阶层的崛起 史料二仲尼曰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左丘明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导读史料反映私人办学现象的出现 反映了由 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的变化 史料三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 时移事易 变法宜矣 废先王之教 而实行变革 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 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 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导读史料第一段体现了道家 无为而治 的治国主张 史料第二段主要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 运用史料 1 结合所学知识 如何认识史料三反映的两种治国主张 提示 道家的治国主张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 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 难以实现 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 法家的治国主张 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为后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2 有学者认为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 综合史料和所学知识 指出这一 时代潮流 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提示 1 潮流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2 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过程中 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 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儒学思想在吸收 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 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解放 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史论总结 从时代背景角度说明儒 法 道 墨家思想主张的特点 1 儒家的孔子主张 仁 克己复礼 反映了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社会矛盾剧烈 希望缓和社会矛盾 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愿望 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 荀子分别主张 仁政 仁义 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 改造社会的愿望 2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法治 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 道家主张 道 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 面对诸侯争霸 割据林立 一种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4 战国时期墨家 墨子 主张 兼爱 非攻 尚贤 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 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 主题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解读史料 史料一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为政 导读史料中 为政以德 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孔子的 德政 治国理念 史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 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 导读史料信息说明孟子的主张是 仁政 让农民得到土地 无夺农时 轻徭薄赋 减轻刑罚 史料三孟子曰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轲 孟子 尽心下 导读史料反映了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运用史料 1 根据史料 迁移所学知识 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 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 春秋战国 社会分裂割据 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孔子恢复周礼和 仁政 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而法家的中央集权 严刑峻法等主张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 有人认为 孟子的 民本 思想是当今 以人为本 理念的体现 你如何认识 提示 孟子的 民本 思想与现代的 以人为本 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孟子的 仁政 民本 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与社会主义制度下 以人为本 的理念有着本质不同 史论总结 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评价 1 孔子 爱人 作为 仁 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由 爱人 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 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 孟子 孟子的 仁政 贯穿着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 施仁政与民 省刑罚 薄赋敛 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3 荀子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主张 仁义 王道 提出 天之生民 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 的著名观点 在君民关系上 荀子提出著名的 君舟民水 论 视角一运用文献史料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 2015 安徽文综 12 据 史记 载 一日 魏太子下车 向一位新贵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 魏太子下车 向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可知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 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士人轻视功名利禄与题意相悖 故排除 c 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排除 答案a 视角二创设新情境 考查诸子百家的主张和特点 2 2015 课标全国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 不可过度威逼百姓 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 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c项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所以a项错误 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 b项错误 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 d项错误 c 3 2014 海南单科 1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 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 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 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 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a 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d 4 2015 四川文综 1 战国中后期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b 礼法兼用c 民贵君轻d 选贤举能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战国中后期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礼法兼用 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 他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但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故b项正确 a项为孔子的思想 c项为孟子的思想 d项为墨家的思想主张 都不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 故a c d三项排除 b 视角三从综合链接角度考查诸子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5 2012 北京文综 37 节选 水是生命之源 它孕育了人类文明 启迪着人类智慧 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 民之源也 源清则流清 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 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亲爱已 不可得也 荀子 1 材料一 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简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