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弧焊焊接工艺规程.doc_第1页
氩弧焊焊接工艺规程.doc_第2页
氩弧焊焊接工艺规程.doc_第3页
氩弧焊焊接工艺规程.doc_第4页
氩弧焊焊接工艺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氩弧焊焊接工艺规程1、 焊接方法: 手工钨极氩弧焊2、 焊接材料:不锈钢药芯焊丝 不锈钢实心焊丝3、 焊接工艺参数:见焊接工艺卡4、 焊前准备:(1) 检查焊接设备,按焊接工艺卡调整电弧电压、焊接电流、钨极等焊接工艺参数。(2) 焊前100-150烘干不锈钢药芯焊丝。5、 焊接工艺:(1) 清理焊件坡口及其两侧各宽20mm范围内的油、污、锈等杂质,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清理不锈钢焊丝表面油污等赃物。(2) 组对焊接接头,注意按图纸及工艺卡要求留出间隙。(3) 使用焊接活性剂时,将活性剂与丁酮以1:1的比例混合,然后均匀涂抹在坡口面内, 待丁酮挥发后再施焊。渗透剂的用量要适当,若太少,熔池粘度降低不多,流动性改 善不明显;若太多,熔池粘度降低太多,流动性变差。(4)定位焊采用与打底焊相同的焊丝和工艺,定位焊缝长1015mm,定位点固23处。(5) 第一层氩弧焊打底焊焊接,使用不锈钢药芯焊丝,打底焊应一次连续完成,避免停弧 以减少接头,焊接时发现有缺陷,如夹钨、气孔等应将缺陷清除,不允许通过重复熔 化的方法来消除缺陷。电弧熄灭后,焊枪喷嘴仍要对准熔池,以延续氩气保护,防止 氧化。(6) 使用不锈钢实心焊丝进行第二层以后的层焊和罩面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P10Mpa产品的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AB级检测技术。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的要求。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由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2.引用标准、法规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放护标准JB/T7902线型象质计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一般要求3.1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400mm距离处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3.2辐射防护 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的有关规定。3.3胶片和增感屏3.3.1胶片: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X射线选用T3或T2型胶片。3.3.2 增感屏:采用前屏为0.03mm、后屏为0.030.10mm的铅箔增感屏。.3.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3.4象质计3.4.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100mm钢管环缝时采用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3.4.2 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3.4.3 透照厚度W: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 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 象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级)公称厚度(T)范围、mm应识别丝号丝径(mm)3.55150.12557140.16710130.201015120.251525110.322532100.40 表2 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级)透照厚度(W)范围、mm应识别丝号丝径(mm)3.04.5150.1254.57140.16711130.201115120.251522110.322232100.40 表3 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胶片側 (AB级)透照厚度(W)范围、mm应识别丝号丝径(mm)3.55.5150.1255.511140.161117130.201726120.252639110.32 表 4象质计型号10/166/121/7透照厚度W(mm)16168080250 3.4.4 象质计的使用象质计一般应放在工件源侧表面焊接接头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焊缝,细丝置于外侧。当一张胶片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象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焊缝处。3.4.5 透照外径100mm小径管焊缝时可选用通用线型象质计或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金属丝应横跨焊缝放置。3.4.6 当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对焊缝做周向曝光时,每隔90度放一个。若透照区为抽查或返修复照,则每张底片上应有象质计显示。若同时还透照纵焊缝,则纵缝透照区的远端也应有象质计显示。3.4.7 象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在象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标记。3.5 散射线屏蔽背部散射线及无用射线应采用常规方法屏蔽。为验证背部散射线的影响,在每个暗盒背向工件侧贴一个“B”铅字标记(高13mm厚度1.6mm)。若在底片的黑色背影上出现B的较淡影象,就说明背散射防护不良,应予重照。但若较淡背影上出现较黑的影象,则不作为底片质量判废依据。3.6 标记 透照部位标记由定位标记和识别标记构成。3.6.1 定位标记焊缝透照定位标记包括搭接标记和中心标记。局部检测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标记。当铅质标记用数字表示时,可不用中心标记。3.6.2 识别标记识别标记包括产品编号、焊缝编号、底片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部分还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表示返修次数)3.6.3 标记位置标记一般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mm以外,所有标记影像不应重叠, 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3.6.4 搭接标记除中心全景曝光外,一般放于射线源侧的工件表面上,但对于曲面工件环缝,且焦距大于曲率半径时,必须放于胶片侧。3.6.5 透照(余高磨平)封头拼缝时应在焊缝两侧放置定位标记,以利于焊缝定位3.7 观片灯和评片要求3.7.1 观片灯观片灯的亮度至少应能观察最大黑度为4.0的底片,且观片窗口的漫射光亮度可调,并备有遮光板,对不需观察或透光量过强部分屏蔽。3.7.2 评片要求评片应在评片室进行。评片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暗且柔和。3.7.3 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底片评定范围为焊缝及两恻5mm宽的区域。3.8黑度计 采用TD-210型黑度计和仪器自带的黑度片。黑度计误差应大小不超过0.05mm。3.9表面要求和射线检测时机3.9.1 检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外观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应不不掩盖或干扰缺陷影象,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3.9.2 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后24小时方可检测。4.检测技术4.1 透照布置,透照方式 容器局部检测部位应优先选择焊缝交叉部位以及开孔区将被其他元件覆盖的焊缝,拼接封头,拼接管板,拼接补强圈的对接焊缝。应根据工件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在可实施的情况下应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当单壁透照不可实施时方可采用双壁透照方式。4.1.1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及透照次数按JB/T4730.2-4.1.4和4.1.5条规定。4.1.2 周向曝光 源置于圆筒形容器环焊缝的中心,一次曝光检测整条环焊缝,焦距F为D/2+2(mm),当胶片长300mm时,L3或Leff选用260mm。4.1.3 透照方向 透照时射线束中心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4.1.4 一次透照长度一次透照长度应以透照厚度比K进行控制。AB级检测技术纵向对接焊接接头K1.03,环向对接焊接接头K1.1。整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所需的透照次数可参照 JB/T4730.2附录D的曲线图确定4.1.5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 F10db2/3或按JB/T4730.2-4.3条规定选用。4.2曝光条件4.2.1 应根据每台X光机、胶片和增感屏制作曝光曲线表,以此作为曝光范围,曝光量一般应15mA.min。4.2.2射线能量的选择 X射线机允许使用的最高管电压应符合JB/T4730.24.2.1条的要求4.3胶片处理 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采用手工冲洗。4.4底片的质量 4.4.1 底片上, 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且不得掩盖受检焊缝的影像。4.4.2 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0D4.0。4.4.3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1.5。4.4.4 底片上的象质计灵敏度应符合有关规定。4.4.5底片上黑度均匀部位(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应能清晰看到所要求的金属丝影像,且长度不小于10mm 。专用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二根金属丝。4.4.6 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得有胶片处理不当或其它妨碍底片准确评定的伪缺影像。4.5质量分级4.5.1 根据对接焊接接头中存在缺陷的性质、数量和密集程度,其质量分为、级。4.5.1.1 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4.5.1.2 级、级对接焊接接头内不允许存在裂纹、未焊透和未熔合。4.5.1.3 对接焊接接头中缺陷超级者为级。4.5.2 圆形缺陷的质量分级圆形缺陷用圆形缺陷评定区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圆形缺陷评定区为一个与焊缝平行的矩形,其尺寸见表5。圆形缺陷评定区应选在缺陷最严重的区域。4.5.3长宽比小于等于3的气孔、夹渣、夹钨等缺陷定义为圆形缺陷,它可以是圆形、椭圆型、锥型或带尾巴等不规划形状。4.5.4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或于圆形缺陷评定区边界线相割的缺陷均应划入评定区内。将评定区内的陷按表6换算成点数,按表7的规定评定对接焊接接头的质量级别。 表5 缺陷评定区母材公称厚度 T2525100评定区尺寸10101020表6 缺陷点数换算表缺陷长径(mm)112233446688缺陷点数1236101525表7 各级别允许的圆形缺陷点数评定区(mmmm)10101020母材公称厚度 T1010151525255050100级12345级3691215级612182430级缺陷点数大于级者或缺陷长径大于T/2 注:当母材公称厚度 不同时,取较薄板的厚度。4.5.5 当缺陷的尺寸小于表8的规定时,分级评定时不计该缺陷点数。质量等级为级的对接焊接接头和母材公称厚度T5mm的级对接焊接接头,不计点数的缺陷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不得多于10个,超过时对接焊接接头质量等级应降低一级。 表8 不计点数的缺陷尺寸母材公称厚度 T缺陷长径250.525500.74.5.6 条形缺陷的质量分级长宽比大于3的气孔、夹渣、夹钨等缺陷定义为条形缺陷,条形缺陷按表9的规定进行分级评定。表9 条形缺陷的分级级别单个条形缺陷最大长度一组条形缺陷累计最大长度T/ 3(最小可为4mm)且 20在长度为12T的任意选定条形缺陷评定区内,相邻缺陷间距不超过6L的任一组条形缺陷的累计长度应不超过T,但最小可为42T/ 3(最小可为6mm)且 30在长度为6T的任意选定条形缺陷评定区内,相邻缺陷间距不超过3L的任一组条形缺陷的累计长度应不超过T,但最小可为6大于级者注1: L为该组条形缺陷中最长缺陷本身的长度;T为母材公称厚度,当母材公称厚度不同时取较薄值。注2:条形缺陷评定区是指与焊缝方向平行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矩形区,T25mm,宽度为4mm;25 mmT100mm,宽度为6mm。注3: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条形缺陷处于同一直线上、且相邻缺陷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较短缺陷长度时,应作为1个缺陷处理,其间距也应计入缺陷长度之中。 4.6 综合评级4.6.1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4.6.2 综合评级的级别如下确定:对圆形缺陷和条形缺陷分别评定级别,将两者级别之和减一作为综合评级的质量级别。4.6.3承压设备管子及压力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焊接接头按JB/T4730.2/6.16.1.9条射线检测质量分级评定。4.7射线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4.7.1射线检测记录射线检测现场原始记录及检测位置图由、级检测人员按规定填写并签字认可。4.7.2 底片评定记录由级人员初评、复评并签字认可。4.7.3射线检测报告 射线检测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经级以上相应责任人员签字认可。4.7.4射线检测报告资料和底片由档案室存档,至少保存7年。7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角焊缝的渗透检测1.1.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1.1.2 检测人员的未经骄正或经骄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每年应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1.1.3 渗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者应配带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1.2 渗透材料和工具1.2.1 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像剂组成。对同一处检测工件,不同类型的检测剂禁止混用。1.2.2 镀铬试块镀铬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1.2.3 试块的清洗和保存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的清洗。清洗后,在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体(体积混合比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有效方法保存。1.3 渗透检测方法分类和选用渗透检测方法选用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 代号C-d。1.4 被检表面的准备1.4.1 被检测区域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铁屑、毛刺以及各护层。1.4.2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的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至少25mm。1.5 检测时机: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应在焊后进行;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至少24小时后进行。1.6 渗透检测基本程序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 .预清洗、.施加渗透剂、.去除多余的渗透剂、.干燥、. 施加显像剂、.观察于评定。1.7 渗透检测操作方法1.7.1 预清洗:用清洗剂去除被检区表面的污垢、灰尘等干扰渗透的杂物。1.7.2 施加渗透剂通过喷涂方法施加渗透剂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被检表面湿润状态。1.7.3 渗透时间及温度在10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时间一般应10min。1.7.4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用干净抹布将多余的渗透剂擦掉,将少许清洗剂喷在抹布上依次擦试,不得往复擦试。1.7.5 施加显像剂1.7.5.1 施加显像剂应在,工件表面自然干燥之后进行,施加显像剂之前,喷罐应摇动,以保持显像剂的悬浮状态,然后喷在整个被检表面,形成薄而均匀的薄膜。1.7.5.2 使用喷罐时,喷嘴距被检表面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3040为宜。1.7.5.3 显像时间一般不少于7min。1.8观察1.8.1 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min30min内进行。如果自然光线不足,可用白炽灯在被检部位的可见光照度不少于500lx1.8.2 辨认细小显示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观察。必要时应重新进行处理和渗透检测。1.9 后清洗工件检测完毕应进行后清洗,以去除对工件有害的殘留物。2.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记录2.1 小于0.5mm显示不计,除确认显示迹痕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以外,其它任何大于或等于0.5mm的显示迹痕均应作为缺陷处理。2.1.1 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宽比小于等于3的缺陷显示,按圆形缺陷处理。2.1.2 缺陷显示迹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材的夹角大于等于30时,作为横向缺陷处理,其它按纵向缺陷处理。2.1.3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显示迹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等于2mm时,按一条缺陷显示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显示之和加间距。2.2 质量分级2.2.1 不允许任何白点和裂纹, 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2.2.2 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按表1进行。 表1 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等级线性缺陷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35mm100mm) 不允许d1.5, 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1个 不允许d4.5, 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4个 L4d8, 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6个 大于级者 注:L为线性缺陷长度,mm; d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 尺寸,mm。2.3 渗透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的存档2.3.1 渗透检测记录渗透检测现场原始记录及检测位置图由、级检测人员按规定填写并签字认可。2.3.2 渗透检测报告渗透检测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经级以上相应责任人员签字认可。2.3.3 渗透检测报告及其他检测资料一起交档案室存档,保存时间不少于7年。7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压力试验工艺规程1. 本规程适用于P0.1Mpa产品的压力试验。2. 压力试验是指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耐压试验包括液压试验和气压试验。3. 压力试验的压力应符合图样的要求,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4. 压力试验工作必须遵照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及图样和工艺规程的规定。5. 产品制造完成后经外观检验、焊缝无损检测合格,内部清扫干净后方可进行试压工作。如有焊后热处理要求的产品,必须在热处理后进行试压工作。6. 压力试验前容器的各连接部位的紧固螺栓必须装备齐全,紧固妥当。必须使用两个量程相同并经校正合格的压力表。压力表须符合下列要求:6.1 选用的压力表必须与试验用介质相适应。6.2 压力表的量程在试验压力的2倍左右为宜,但不应低于1.5倍和高于3倍的试验压力。表盘直径不小于100mm。6.3 低压产品使用的压力表精度应不低于2.5级,中高压产品应不低于1.5级。7. 试验工作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试应验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容规、GB150的有关规定及本规程的规定。8. 压力试验时,产品的支承应考虑便于检查压力试验的情况及保持容器的稳定。9. 产品在压力试验时,焊缝或其他密封部位有渗漏时,应在泄压后进行补焊和处理(不准带压进行补焊和处理),然后再重新试压。10. 压力试验场地应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并经质量保证工程师和安全主管部门认可。压力试验过程中,不得进行与压力试验无关的工作,无关人员不得在现场停留。12. 液压试验的要求12.1 凡在试验时,不会导致发生危险的液体在低于沸点(闪点)的温度下都可做为液压试验的介质,一般采用水作为试压介质。12.2 试压用水必须洁净。对于奥氏体不锈钢产品当用水做介质进行液压试验时,试验结束应将水渍清除干净,并应严格控制水的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5mg/L。12.3 试验温度12.3.1 碳钢产品液压试验时,液体温度不低于5;不锈钢产品液压试验时,液体温度按图样规定。12.4 试验方法12.4.1 试验时,一般在容器顶部设排气口,使容器内充满液体。容器外表面应保持干燥。12.4.2 充液后封闭排气口,待容器壁温与液体温度接近时,缓慢升压至规定试验压力后,保压30分钟,然后将压力降至规定试验压力的80%,并保持足够的时间,对所有焊接接头和连接部位进行检查,如有渗漏,降压修补后应重新试压。保压期间,不得采用连续加压以保持试验压力不变,不得带压紧固螺栓。12.4.3 液压试验完毕后,应将液体排放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将内部吹干。12.5 压力容器液压试验后,符合下列情况即认为合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