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读懂文言文每次考试结束,总有同学抱怨文言文阅读题难,读不懂。这一堂课,我们就想结合“十一”给同学们布置的假期练习二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讲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的问题。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主要还在于词语,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词语的意义用法没有搞清楚,根本谈不上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文意的分析;词语掌握好了,其他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003年北京市的考试说明,第一条就是“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把实词虚词的表述合在一起说,把意义和用法合在一起说,比原来考纲的表述更加科学。活用,归根到底,还是 词语的 用法,实在没有必要把它再独立出去。在表述中,实词虚词都强调了“在文中”的理解,也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在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强调的是语境义,也就是说,在掌握了多义词的多种义项之后,还要能够确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做到“因文定义”。所谓的知识能力的迁移,推断能力的培养,都和这一点分不开。文言词语难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的多义性,一是它的活用性。而无论是多义词的定解,还是活用词的判断,都离不开上下文,也就是常说的“语境”。一个词语,无论它有多少个义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能表达一种意思。比如,“谢”,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义项:道歉、推辞、告别、感谢、告诉、凋落。如果不考虑语境,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理解成“感谢”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看,刘邦“距关,毋内诸侯”,想在关中称王,惹怒了项羽,准备以四十万大军来攻打刘邦,项伯私下答应刘邦,回去替他说情,并且告诉他,第二天要早一点来“谢”。这时还不能肯定这个“情”能不能说下来,要说“感谢”,实在是早了一点。所以,我们就应该把它理解为“道歉、谢罪”,这样文意就通了:项伯的意思是,一方面他自己为刘邦说情,另一方面,刘邦也要亲自去赔礼,说软话,才有可能解除这次危机。同样,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一句,如果不考虑上下文,把这个“谢”理解为“感谢”也合乎情理:自家有女儿,别人来给说媒,做母亲的当然要“感谢”了。但再看下文,这样理解就有问题了,“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她“岂敢言”,不敢作主,那么前面显然就不是感谢了,而是推托,婉言谢绝。一个词语,是一般用法还是临时的活用,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比如,同样是过秦论,“于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和“序八州而朝同列”两句中都有一个“朝”字,它的基本意义都是“朝拜”,但是,代入两句话中,就有区别了。第一句可以理解为“强一些的国家请求服从,弱一些的国家入(秦)朝拜”;第二句的主语是“秦”,如果理解为“秦给八州排列了一下次序,到与他同等地位的诸侯国去朝拜”,恐怕就难以理解了:秦国君臣,惨淡经营一百多年,经过六代人的努力,国力空前强大,有足够的力量主宰中原,支配八州,怎么还会到与他同列的诸侯国去朝拜呢?显然,这样理解从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朝”字,应该是使动用法,“使(同列的诸侯国)朝拜”秦国,而不是秦主动的去朝拜比他弱小得多的各个诸侯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读懂文言文,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词语意义的能力。因此,我们这堂课的重点就放在词语的理解和推断上了。从命题来说,我们“十一”发的练习中的两段文言文阅读,都是仿照 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形式,选的议论性的文字。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要整体把握,首先要运用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读懂所给的文段, 了解这一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 , 作者用哪些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 , 然后再看试卷问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问的 。在此基础上,联系全文,一一进行解答。从 2002年开始,文言文的翻译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从同学们答题的情况来看,读懂大意还不算困难,但要逐字逐句的落实,直译,就有些含糊了。所以,在阅读时,应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首先要读懂关键的语句,养成一种推断的习惯,了解什么叫直译,什么叫意译。这样在具体的翻译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下面我们就以第二套练习为例,来具体的讲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问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 11 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杨因见赵简主曰:“ 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本次练习,我们的文段节选自刘向的说苑卷八尊贤,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阅读起来难度比记叙性文字要大一些。阅读时,要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入手,找到本段文字的观点句,再看看文章用什么作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理清文章论证的脉络,就可以做题了。这篇阅读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提出观点,是典型的议论性文字。第一句开宗明义,就推出了全文的观点:作君主的,想要治理好天下,名传后世,就一定要尊贤下士。然后就用了一个比喻,从反面论证为什么要尊贤下士;紧接着,就像谏太宗十思疏开头段一样,设喻说理,以“ 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为喻,来证明“ 欲霸王者托于贤 ”的道理。然后又用任用贤臣则兴,任用佞臣则亡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要尊贤的道理。第一句“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是文段的观点句,前半句的重点词语在“垂”上,这个字的常用义是物体的一头挂下来,由此引申为“流传下去”。成语“永垂不朽”“名垂千古”中的“垂”都是这个意思。由此,我们可以了解 推断的方法之一 ,就是 利用我们掌握的成语 中相同的语素进行比较。后半句“必尊贤而下士”重点在“尊”和“下”,“尊贤”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为“尊重贤人”不难理解;但是,“下士”的“下”,恐怕就和我们现在的用法有较大的区别了。但是,如果稍稍作一下语法分析,就可以看出,“下士”是动宾关系,这里的“下”应该是动词,这种情况,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就出现过,“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句中“下士”译为“谦虚地对待士人”,熟悉课文,只要一读,就能联想起课文中的句子,自然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词的意思。即使不熟悉课文,也应该知道这里的“下”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以君王之尊,居于士人之下,自然是“谦虚地对待”了。谏太宗十思疏中“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中的“下”也是相同的用法,为什么就不能译为“谦虚地对待”呢?这实际告诉我们,文言词义的理解,离不开上下文, 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文定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二个推断方法, 熟悉课文内容,学会参照比较 。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虽然说选文是课外的,但它实际考查的知识还是课内的,它考查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复习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学会因文定义。接下来的两句,前一句是一个比喻,“ 夫朝无贤人, 犹 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 望 ,犹不能致其 意 之所欲至矣 ”,重点要掌握三个词语:“犹”,“ 犹 如”;“望”,“愿 望 ”;“意”,“心 意 ”。我们的现代汉语,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 古汉语的单音词,在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时,往往是以这个单音词为其中的一个语素,用它的几个不同义项为另一个语素,分别构成几个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例如“望”,有这样几个常见义项:远看,心愿,期盼,名声等,它的这几个义项分别演变为现代汉语的“远 望 ”“愿 望 ”“期 望 ”“名 望 ”等,这一演变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推断。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三个推断方法:对句中的一些文言单音词,可以 用包含这一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去推断 ,带入原文中,能解释得通,一般来说就应该是正确的解释。 “犹”(犹如)“意”(心意)也是如此。紧接着就是设喻说理,“ 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这前后两句中的两个“致”“至”,在劝学中都出现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样的“至(致)千里”,为什么用字不一样呢?对此就要运用“六书”知识,对字形做一下分析了。“至”,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用来表示“到达”的意思;“致”,形声字,形旁“攵”表示手的动作,作为声旁的“至”又表到达,这两个字的区别也就在于此:没有反文的“至”,表示动作主体的自主行为,像鸟落地一样,不必借助外力就“ 到达 ”了,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这个“至”;而有反文的“致”,加上了一只“手”,表示借助外力“ 达到 ”,所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就要用这个“致”了,它要借助“舆马”这个外部条件。同样道理,句中的“ 其意之所欲至 ”,是自己的愿望,是没有外力情况下的“至”,而前一个“致”,就没有排除外力的作用。后面“致远道者”要“托于乘”,用加反文的“致”也就不难理解了。“绝江海”的“绝”和劝学中的“绝江河”的“绝”用法完全一样,熟悉课文的同学,语感强的同学,一读就能知道这是“横渡”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四个推断方法: 运用“六书”知识 ,推断词语的意思。“致远道者托于乘”中的“乘”,在这里又可以运用一种推断的方法。 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推断。 “ 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 这类整齐的句子中,上下句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句的词语,推知下句相应位置上词语的意思。上句的“船”,是“绝江海”的工具,下句的“乘”显然也应该是一种工具,是“致远道”的工具,根据我国古代车马不分的特点,“乘”当然应该译为“车马”了。同样道理,根据前面两句的“绝江海”“致远道”推断,“欲霸王者”中的“霸王”也不应该是名词,而是动词,“称霸作王”。这也是词类活用的一个辨别方法: 名词前面如果有能愿动词修饰,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也就是对于在句中用法比较特殊的词语,要做一点语法分析。例如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名词“水”前面有了能愿动词“能”来修饰,这个“水”就活用为动词了,应该译为“游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刃”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来修饰,就变成动词了,译为“用刀杀”。至于这两句前面的两个虚词“夫”“故”,前者作为发语词,表示引起后面的议论,后者在因果复句中表示下面说的是由前面原因推出的结果。推断方法五: 利用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推断词义。后面两句,就完全可以运用以上所说的方法来进行推断了。“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由“是故”领起,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上文。“吕尚聘”“百里奚任”相对而出,应该知道“聘”“任”是同义词,二人不能自己“聘”自己,由此也应该能够看出这两句是被动句。“ 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 ”,句中“商亡”“周王”都是“知”的宾语,都是主谓关系,可以判断“周王”的“王”应该是动词“作王”;同理,“秦霸”中的“霸”也应该是动词“称霸”。“周王”“秦霸”既然都是主谓关系,句中的“之”字也就起了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这两句的意思是: 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 齐国任用苏秦, 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接下来三段,都是记叙性文字了,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我们先看头一段: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齐景公一段叙事,字词平易,一般读懂没什么问题。需要提一下的有几个地方,一是“至于”,属于古今同形异义词。现代汉语的“至于”通常作连词,表示紧接上文另提一件事或一种情况,而在这里,“至于”是两个词,“至”是动词“达到,来到”,“于”是介词,和后面的“岐堤之上”组成介词结构,用在“至”的后面,补充说明动作所达到的处所。“ 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一句是省略句,“长毂”前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以”,当“凭借”讲;“以霸诸侯”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前面“登高以望”的“以”也是这种用法);“霸”后面省了介词“于”;“(于)诸侯”作了“霸”的补语,由此可以推断这个“霸”字活用为动词了。再一个就是最后一句的“尽”字,本来是副词,在这里应该看作动词,译为“全都是”。另外,“ 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的“ 乘 ”字是量词,这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应该不陌生,(像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由此就应该能够推断“长毂”是车,而用来“霸”诸侯的车,当然是战车。“ 岂其无管仲欤 ”一句中“岂其”连用,加强反问语气;“其”作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的情况我们课文中也遇到过不少,例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等等。再有,这一段中两处出现“今”“昔”对举的情况,齐景公的话,用桓公和自己对比,是实指,“今”理所当然译为“现在”;而弦章话中的“今”,固然有今天的意思,但与后面的“则”相呼应,又有假设的意思,就像庄暴见孟子中“今王鼓乐于此”的“今”一样,所以我把这句话翻译为“ 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 ”。这一段故事是从“贤君才能识贤臣”的角度来论证观点的。下一段:杨因见赵简主曰:“ 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赵简主用杨因一段,难度比较大。杨因的话,“居乡三逐,事君五去”,是向赵简主叙述自己的经历。“居”,处在,“居乡”,在乡里;“事”,侍奉,“事君”与“居乡”相对,应该是出来做官;从后面“不容众也”看,“三逐”应该是三次被驱逐;“事君五去”也应看成被动句,解释为侍奉君主五次被撤职。“闻君好士,故走来见”,听说您喜欢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这里的“君”是对人的敬称,与前面的“事君五去”的“君”不同。杨因的这段话里,包含了这样一种意思:我不被世俗所容的原因,在于他们不好士,您好士,一定会赏识我的才能。君要择臣,臣也要择君。杨因这样介绍自己,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自己的态度,看赵简主是怎样的一位君主。赵简主显然听出了杨因话中不同凡人的地方,所以才“绝食而叹,跽而行”, 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急于出去见这位特殊的人才。而他的左右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杨因不被众人所容,不能忠于君主,屡犯错误,已经八次被人指出过失了。“ 是不容众是不忠上 ”句中的两个“是”字,都是指示代词“这”,而不是判断词。我把它翻译成“这说明”,就是为了避免与判断词混淆。这段中,难度大在“今君有士,见过八矣”一句,这里的“有”,是“取得”“获得”的意思,(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即此义也)这里可以随文译为“看中”,因为没有学过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设题也回避了与之相关的词语。(其实,在高考试卷中,有些生僻的词语也是这样处理的。因此,阅读时遇到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试卷又没有给出注解的,不要在这样的地方纠缠,一般不会在这里设题)“见”是表示被动的副词,“过”在这里是动词,“指出过失”,“过秦”的“过”就是这种用法。这一句意思为“现在您看中的士,已经被人们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回答左右的话,由“夫”字领起,三个判断句,并不难懂,只是“邪枉”与前面的“丑妇”、“乱世”并列,显然应该是名词。“因授以为相”,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于是授予(官职),用他作了相。和前一段一样,这一段也是讲识贤臣的问题,只是所选的角度不同。这一段是从“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就是从识才经验的角度来讲如何识贤。再看最后一段: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孔子论中行氏之亡,告诉人们,“尊贤还要用贤”的道理。本段文字难度也不算大。“尊贤而贱不肖”,“贤”与“不肖”是反义词,可知“尊”与“贱”也是反义词。“尊”是“尊敬”,那么“贱”当然就要译为“轻视”。同样道理,“不能用也”“不能去也”相对,“用”是“重用”,那么“去”当然就是“不用”“罢免”了。这和前一段的“事君五去”中的“去”是一致的。实际上,“去”应该是使动用法,如果直译,应该译为“使离开”,但这样译为现代汉语,未免捍格不通,所以我们采取了意译的办法,把它译为“罢免”。这就是“因文定义”。这段中的词语还应注意的是连词“虽”,它的常用义项有两个,一个是表示转折关系,译为“虽然”,另一个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即使”。在“ 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一句中,明显的应该是假设关系。另外,这段还有两处宾语前置的句子,一句“治国何如”,疑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一句“贤者知其不己用”,否定句,代词“己”作宾语,前置。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虽然淡化语法知识,但如果不了解这种句式特点,也会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课内知识,运用以上所讲的推断方法,我们就可以基本读懂阅读材料了。下面就具体说说试题。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犹不能 致 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B 故 绝 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C 贱 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D 怨 雠 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本题考查常见实词的理解,答案是 C。前面已经作了分析,“ 在于尊贤而贱不肖”一句中的“ 贱”,在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贱,可译为“轻视,看不起”。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欲 霸王 者托于贤第7/11页 B简主闻之, 绝食 而叹C遂出见之,因授 以为 相D子路问于孔子曰:“ 治国 何如?”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同形异义词,答案是 D,这里的“治国”与现在意思相同,都是“治理国家”,“治国何如”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如何治理国家”。其他三项:“霸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表明它活用为动词,称霸成王;现代汉语中“霸王”是名词。“绝食”在这里是吃了半截饭中途停下来;今天说“绝食”是表示抗议或要自杀所采取的断绝饮食的行为。“以为”在这里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用(他)做(相)”;现在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13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长毂八百乘 以 霸诸侯而此独 以 钟名,何哉?B 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 其 亡何也其 孰能讥之乎?C 水广 则 鱼大,君明则臣忠竭诚 则 吴越为一体D 遂出见之, 因 授以为相请以剑舞, 因 击沛公于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用法,答案是 C。两句中的“则”都是连词,都表示假设关系。其余三项:A项的两个“以”前一个是连词,相当于“而”,这里可以译为“就”,后一个是介词,“用”;B项的两个“其”,前一个是代词,他,代中行氏,后一个是副词,表示反问语气;D项的两个“因”,前一个是表关联的副词,意为“于是,就”,后一个是介词,意为“趁机”。这三道题,在我们2003年语文考试说明中,都属于“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范畴之内的,历年高考试卷文言词语的考查基本上都是三道题,足见其重要性了。这类题主要应该强调因文定义,强调语境意识,根据前后文确定正确的意义用法。第8/11页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A B C D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正确答案是 A。解答这一类题,还是要根据题干要求,“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分析几个句子的语境,进行筛选。句是用设喻的方式,直接对论点的阐发,句是用对事实论据的分析,任用了贤臣,天下人就知道这个国家必定称霸,足以证明尊贤兴国的道理;句“国大治”是重用杨因的结果,自然也足以说明尊贤可以兴国的道理。其余三项:是弦章回答景公,意思在于强调“君贤才能识贤臣”;是叙述事实,意在表现赵简主发现人才时的神态;句是子路向孔子询问中行氏灭亡的原因,这三项显然都没有直接“阐述尊贤兴国的道理”。1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却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第9/11页 本题是对内容的分析概括。答案是 B。弦章话中的意思是“如果您能做像桓公那样的明君,那么大臣们也就都可以是像管仲一样的贤臣了”。高考文言文阅读,这一道题的设题意图还在于降低难度,四个选项有三个是正确的,无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所以,有人提出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用“倒吃甘蔗法”,意思就是先做这一道题,借助试题的选项,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这样做起其他的题来要容易些。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答: 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答: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尽量一一对应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在考查中,不仅要求对句意理解正确,而且要求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同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表达的不同补出省略的成分,调整颠倒的语序。翻译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所谓“对”,就是要逐字逐句地落实,一一对译。比如句 ,“人君”要译为“君王”;“欲”:想要;“平治”:平定、治理;一一对应。所谓“换”, 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如今已不用的古代词语。比如这句中的“人君”,就是古时对君主的通称,就要换成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君主”“君王”。所谓“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像人名、地名、器物名、官职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名称,比如这一句中的“天下”,古今意义相同,没有必要再强做翻译。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婚礼策划与婚礼现场婚礼车队租赁合同
- 第12课 新时期的理论成果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2010必修3-北师大版2010
- 安全举报培训心得课件
- 民政局离婚案件办理及后续法律跟踪服务合同
- 加拿大团聚担保合同范本
- 住房公积金按揭贷款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协议
- 名校教授特聘合同书-学术研究与教学服务
- 农业抵押贷款合同范本协议书
- 个性化离婚协议范本兼顾双方利益与子女成长
- 2025建筑材料供应承包合同
- 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与答案
- 大模型+智能交通高效出行与城市治理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 26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解读与训练专题33圆中的重要模型之圆幂定理模型(学生版+名师详解版)
- 吉利汽车2025年并购后的企业转型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报告
- 煤气罐起火安全培训课件
- SPSS操作课件教学课件
- 2021-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宇宙中的地球
- 家庭洗衣知识培训课件
-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知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