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忠诚跪教,境界参天记贵州省山村教师陆永康(一) 这是怎样的山路啊! 一边是嶙峋的山岩,一边是深深的山谷,时而是遍地尖利的石子,时而是积满了雨水的大坑3月23日,我们乘坐的汽车在这样的山路上跌跌撞撞、颠簸前行。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的路上,靠着双腿膝盖跪在一双用木板、篮球皮、废旧轮胎、铁丝自制的重达两公斤的“鞋子”上,山村教师陆永康跪着“走”了无数个来回,跪着度过了36年的教书生涯。 无数个转弯、仿佛是无尽的路途之后,终于来到了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中心小学。在寂静的山谷中,这栋白色的小楼是最为辉煌的建筑。正是课外活动时间,许多孩子在操场上笑着、跳着、闹着。 沿着操场边的一个角落拾级而上,在一间简陋的木屋里,我们见到了58岁的陆永康老师。他站起来了,告别了自制的像船一样的“鞋子”,告别了36年的“跪教人生”。这得益于两年前的手术,得益于政府和群众的爱这是对他36年“跪教人生”的回报。 拄着一双钢制的双拐,在矮小的木屋里,陆老师显得很高大。 36年的“跪教人生” “永康”,这名字里大概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祝愿。但是,陆永康在9个月的时候,却由于一场小儿麻痹症而注定与“健康”二字无缘。他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从此只能跪着行走了。 腿脚不便,家境贫寒,并没有磨灭陆永康的求知欲望。他抓住一切机会读完了小学哪怕后来学校搬到了离家10公里以外的地方。他知道,知识,可以抚平他肉体上的苦难,身体上的残疾。后来,学校停课了,他失学了。但他一直没有扔下书本,自学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20岁那年,因为贫困,村上的孔荣小学流失了最后一个老师。陆永康接下了给孩子们教书的任务,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跪”在了讲台上这一跪,就是36年。 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全校只有30名学生,大部分孩子都辍学在家。陆永康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失学的孩子找回来。白天上课,晚上家访,成了陆老师的全部生活内容。 每天晚上下课以后,穿上自制的“鞋子”,再拄一根拐棍,他出发了。爬山、趟河、跨沟,跪行在崎岖的山道上,手脚并用,一不留神便滚在地上。没有人搀扶,“蹭”起再继续往前“走”。山里的夜黢黑黢黑的,陆永康不是不害怕,毕竟,他那时只有20岁。他把手电筒套在脑袋上,像个矿工;他花八毛钱买了把铜哨衔在嘴上,用尖利的铜哨声为自己壮胆 “电筒淋湿后就会锈,一个学期下来,一般都要换两三个电筒。这么多年来,跪坏了不知多少双鞋子,坏了就用三天时间再做一双,我都快成鞋匠了。”说起多年前的情景,陆永康那么平静,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 别人走一小时的路,他要“跪”四小时。但陆永康愣是这样跪着走遍了孔荣小学周边的八个自然村寨,跪遍了孩子家的门槛。 有一次,大雪纷飞,距学校3公里的石板寨的学生没来上学,晚饭后,陆永康冒着严寒,摸着夜路到寨上去动员,学生家长被感动了,第二天就把孩子送到了学校。 水族的女孩子过去是很少被送去读书的,陆老师就一家一家去动员,一次又一次去家访,直到全村适龄女孩都来上学。空荡荡的学校又有孩子在跳跃、奔跑了,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陆永康又教一年级又教二年级,又是老师又是校长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由30人增加到50名,3年后,增加到150名。不光是自己村,就连邻村的家长都把孩子往他这儿送,他们觉得,娃让陆老师教,放心。 陆永康对教学一丝不苟,有弄不懂的东西,他就到6公里远的中心小学去向别的老师请教。他还针对水族学生不熟汉语的特点,采用“双语”教学(汉语、水语),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年,他所教的毕业班42人,有22人考取了初中,这在孔荣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81年孔荣小学合并到羊福乡中心小学,陆永康也随之转到了中心小学,并凭着多年的刻苦自学,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 任教以来,陆永康每年都被评为县里的“优秀教师”;1998年,获得香港李国基教师奖励基金;2002年,又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教师”。如今,在羊福乡中心小学,几乎有一半老师都曾是陆老师的学生。陆永康说:“能够站在讲台上,即便是跪着给学生们上课,也其乐无穷。每当听到自己的学生考上重点学校和成才了,比什么都激动。” 14次手术后,他站起来了 陆永康用浩荡的爱心守护着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们也在悄悄地回报着恩师。 陆永康教过的学生们在悄悄行动,寻找着能让老师站起来的方法。陆永康最先是在孔荣村小任教,他们就以“孔荣弟子”自称,连续14年为自己的老师寻找医学专家。 这个艰难跪行的身影,也感动了黔贵的山水。 2004年初,黔南州委书记林明达获悉此事,当即打电话给当地一家医院的院长,询问是否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帮助陆永康站起来。双腿膝关节纤维强直,屈节90度,严重畸形。这样的手术在贵州省还没有先例,如果失败只有截肢。做还是不做?医院成立的专家组反复进行模拟实验,再三推敲手术步骤。 教师节那天,黔南电视台为陆永康拍摄的专题纪录片播出,专家组负责人胡建山收看了这个节目。节目还没看完,他已两眼湿润。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倾尽全力让这个跪了35年的老师站起来。 在羊福,胡建山含着热泪为陆永康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检查。看着那一双已全面萎缩的小腿,胡建山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很清楚:如果手术不成功,那就要截肢,也就是说,陆永康有可能连跪着的能力也丧失了。这种风险太大了,也太残酷了,不得不慎重啊! 2004年3月18日,陆永康做了第一次手术。三小时后,当最后一针缝合好,胡建山已几近虚脱。后来,第二次、第三次 创造了人生奇迹的陆永康,终于等到了盼望50余年的医学奇迹:在14次复杂的手术后,他慢慢站起来,穿上了有生以来第一双真正的鞋!他小心翼翼,用了整整两分钟,走出了整整两米! 科学和爱心,重塑了陆永康的双腿。消息传回陆永康任教的羊福小学,学生们一针一线地为他们的老师绣了两双鞋垫,并托人带到医院,希望陆老师早日返校。 2005年4月19日,离家治疗一年多的陆永康回到羊福。快到进入乡镇的一座大桥时,陆永康看到,桥的两边挤满了学生。他们都是来欢迎陆老师重返讲台的。 六年级的水族小姑娘潘祥飘是陆老师的学生。陆老师教过她社会、数学、思想品德课。她说:“每次看到陆老师跪着上课很吃力、写板书很累的样子,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现在,陆老师可以站起来讲课了,我们比他还高兴。” 现在,陆老师和他的妻子黄天云、两个读六年级的儿子一起过着清贫而充实的生活。在他家的木屋里,透过木板间一指宽的缝隙,能看到屋外的操场。全家最夺目的“家当”是满满两面墙的奖状,那是爸爸和两个儿子得到的各种奖励。 陆昌健现在就在爸爸的班里。他说,从小有同学嘲笑说爸爸是矮子,那时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于是爸爸给他讲:“我在陌生人面前走路,别人围着看,我就很难堪。但工作就是力量。不少教师都观摩过我的教学,大家都说教得好,老师们对我很尊敬。我身体有缺陷,但我用努力工作来弥补。每个人都有不足,你也要努力学习,才能弥补你的欠缺。”现在,昌健大了,常考第一名,他懂得了爸爸,为爸爸而自豪。妻子黄天云已经跟陆永康一起生活了16年。她说:“我们一家人曾经有过穷得几乎揭不开锅的时候,我愁过吃穿,忧过儿女,却从未后悔过嫁给这个只能跪行的男人。” 一茬一茬的学生走了出去,而陆永康却一直留在大山深处。他说:“我喜欢那支歌唱老师的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里面不是有句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吗?做老师的都是这样,总要能守住清贫。”“我活着的意义就是教书” 记贵州省山村教师陆永康(二)晚上8点多,寄宿的学生休息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中心小学一下子变得特别安静,仿佛安睡在群山的怀抱中。校舍间那些用各种形状的石头垒成的台阶,在墙角和横梁间拐过来又拐过去。不熟悉的人,白天走上去,盯着脚下,常常撞着头,看着上面,脚下又往往会踏空。 漆黑的夜幕下,这短短的石阶让人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 3月23日夜,正在家里备课的陆永康听到我们的脚步声,赶紧让妻子黄天云打开门,让灯光照到台阶上。他有点抱歉地告诉我们:“天黑,这台阶不好走。” 他的歉疚让我们无言以对:这些石阶,是陆永康从家里到教室的必经之路,他每天都要在这些台阶上往返10余次。而这,已是他从教36年来,从家里到学校所走过的最平、最近、最安全的一条路。 在陆老师简陋的木屋里,我们和这位拖着残躯、“跪教”36载的山村教师有了一番长谈。 “我虽站不起来,但我有水平,有信心,也有耐心,能教好” (情景回放)1968年,陆永康当上了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孔荣村小学的老师。他任职后的第一件事是把失学的孩子们找回来。铜马山密林间崎岖的山道上,从此多了一个四肢着地不分昼夜爬行的身影。 记者:开始请你当老师时,你觉得最难做到的是什么? 陆永康:从记事起,我就觉得爬着走路很屈辱。不念书后,我就尽量不出门。在住家附近还好一点,因为邻居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最害怕的是到不熟悉的地方去。这些地方的人以前很少见到我,我走路时,有人会跟在后边看,看的人越多,我就越抬不起头来。 记者:但你还是把全村有适龄儿童的家庭都走到了。 陆永康:我必须到。第一,我要当面给学生和学生家长讲清楚,我虽站不起来,但我有水平,有信心,也有耐心,能教好。第二,我要告诉他们,像我这样的人都没有放弃,他们更不应该放弃。第三,我要感动他们。有的小孩离校几年后,年龄大了,原来学的东西也快忘光了,家长和小孩都认为再回学校没什么用了。我就一次一次去他们家里劝。这儿的人心地都特别善良,他们知道我来一趟不容易,也不好意思让我总是跑过来。就是靠这样一趟一趟地爬,我很快就劝回了30多个学生。 (情景回放)羊福小学的几位老师,带我们走了几段陆永康家访时爬过的路。去达洛寨子要走几里上坡路,有些地方只有一二十厘米宽,却差不多有半米高。寨子下面一条小溪上,用两根树干搭了一座桥,人走上去,树干一上一下晃个不停。这是陆永康家访时的必经之路。 记者:如果没有人帮你,这些路怎么过得去呢? 陆永康:坎高的地方,我一般是先把手上用来支地的两个小木凳放上去,两个手抓牢上边的东西往上吊。两条腿还要使劲压着鞋往上拖。鞋不能先放上去,那样石头特别容易刮伤膝盖,一刮就是几条大口子。也不能让鞋子掉下去,掉下去就会滚很远。原来我过桥、过田坎时,容易滑到水里,现在已经掉不下去了。 记者:你的鞋子很重。 陆永康:最先没做鞋时,膝盖上每天都会有新伤,痛得难以忍受,也不敢走快。后来自己做了几种鞋,都不耐用。10多年前,我试着将苦楝树木挖成膝盖的形状,再用篮球皮或者汽车外胎做鞋帮。这样一双鞋有四五斤重,但能用两年左右。 “我做得更好一点,学生才能信任我” (情景回放)羊福小学白珍能老师曾是陆永康的学生,他的家也在孔荣村。白珍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逃学后,陆永康三番两次来家访的事。进白珍能家,先要上一个台阶,再过一道门槛。“陆老师完全是在地上爬。”白珍能说,陆永康每次家访回来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把上衣脱下来拧,一拧,汗水就一股股地往下流。有时拧出来的水特别多,那肯定是路上淋了雨,要不就是又掉到水里了。 记者:你出门从不带雨具吗? 陆永康:带雨具没用。走路时我没办法打伞,又不能坐下来等,因为这儿的雨下起来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记者:能不能等天气好了再家访呢? 陆永康:肯定要挑一挑天气,但遇到学生突然不来上学了,就不能等。贵州有的季节连阴雨多,也没时间等。有一次,一个家离校10多里远的学生没上学来。因为路太远,我出门前还特意看了看天气,见一直光打雷不下雨,认为就是打打旱雷。没想到走出一段后,突然来了一阵暴雨,跟着下起冰雹,我的一只耳朵还被冰雹砸肿了。 (情景回放)走夜路时,陆永康也很害怕。陆永康怕遇到野兽,也觉得在无边无际漆黑死寂的树林中,自己慢慢爬行敲击石板的声音听起来很瘆人。家里人知道后,特意花8毛钱为他买了一只口哨,让口哨声帮他壮胆。后来,村民们老远听到山里传来口哨声,就会一起大声吆喝,让陆永康听到。 记者:遇到过让你害怕的事情吗? 陆永康:有一年冬天,我正在路上走,树上一大堆结成冰的雪块突然砸下来。我听到了声音,也看到雪块往下落,却躲不快。还好我使劲挪动了一点,要不就活不到今天了。后来遇到下雪,我就会反复叮嘱学生,走路时要注意树上的积雪。还有一次,一条银环蛇躺在路上。我整个身子都贴着地,绕不过去。赶它又怕它咬过来时让不开,就坐在那儿等它走。谁知蛇也躺在那儿不动,我一看不能再等了,就折了根树枝去赶。蛇被激怒了,猛地反咬过来,险些咬到脸上。 记者:走得这么艰难,又遇到这么多危险,你为什么一直坚持做家访?而且连续好几年,据说,你是村小做家访次数最多的老师。 陆永康:我们这儿都是山,没几块平地。小孩子们如果连小学都不念,真是看不到什么希望。我有残疾,讲课时的样子很怪,所以必须做得更多一点,做得更好一点。这样学生们才能信任我。信任我了,才有学习的兴趣。 “我们这个社会,终究不会冷落一个执着努力的人” (情景回放)陆永康现在已到羊福小学任教。他的家是3间很旧的木板房,几道门都很低矮,进门时必须勾着腰。在一间房子的两面墙上,贴着陆永康和他两个儿子的几十张奖状。这些年来,陆永康获得过省、州、县、乡的多种奖励。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说,只念过小学的陆永康,已自学到了大专的水平,课程改革后的新内容,掌握得特别快,还做过数学组组长。 记者:教书的这些年里,有过特别困难的时候吗? 陆永康:有几年经济太紧张,两个小孩读书,早上没东西吃,就将头一天晚上的剩饭用水煮成汤饭。我也捡些别人吃剩的东西,还教小孩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刚到羊福小学时,一些学生没见过我的模样,课余模仿我走路的样子,还对我儿子说“你爸爸是矮子”。学生还小,我不会生他们的气,但我怕自己的小孩从心理上感觉低人一等。 记者:这么难,想到过放弃吗? 陆永康:我残疾后,家里人看我没办法再劳动,想送我去当“神汉”,我坚决不干。我这个人命苦,生下来不久就遭这么大的罪。如果不教书,不做一点有用的事,我活着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我也想给我的小孩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都要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这个社会,终究不会冷落一个执着努力的人。他放飞了大山的希望 记贵州省山村教师陆永康(三) 本报记者柳路付小悦张国圣来源:光明日报 2006-03-28从1968年第一次“跪”上讲台那天起,陆永康就注定将自己的命运与山村的孩子们紧紧联系在一起。38年过去了,最初的学生已经步入中年,操场上又奔跑着他新的学生。而他那矮小又高大的身影,成为历届学生永远的记忆,成为山村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如今,在校园里能看到许多穿着绿色水族服装的女孩子 “以前,我们好多水族老百姓不愿意送女娃到学校去,陆老师就一家一家地去找,现在可不一样了,多亏陆老师啊。”住在学校旁边的一位老人说。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93的水族人民都居住在这里。三十多年前,陆老师一家一家地去家访,终于说服了一些水族家长把女孩子送到学校来。如今,在校园里能看到许多穿着绿色水族服装的女孩子,她们鲜艳的身影在孩子们中间格外显眼。 水族小姑娘潘祥飘是寄宿生,从学校到她家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她说:“陆老师去我家做家访,他都没说过,还是我爸爸妈妈告诉我的,他们说,你不好好读书,怎么能对得住陆老师呢?”知道陆老师是去治腿了,班上的同学给老师送了两副自己做的鞋垫。“我还抢着在上边又绣了几针。”小姑娘告诉我们。 潘祥飘说,她还没离开过大山,她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去大山外边看一看。“真想去看看天安门。”小姑娘的眼里有无限的向往。 只用一两个星期,顽皮的孩子们就开始尊敬这位老师了 陆老师昔日的学生、现在的领导,羊福乡教育辅导站站长龙光奇提起陆老师就无限感慨。他还记得当年陆老师去辍学学生家家访时的话:“陆老师以自己为例子,说,我都不放弃,你们为什么要放弃?他还说,现在我们这里的老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如果再不出几个大学生,以后教育水平就提不上去。老师自己也没有文凭,你们只要念书,就会有机会。” 龙光奇说,陆老师一直在自学,前几年教材改革后,他马上找了很多资料来学,几个年级的教材都熟悉了。有一次让他介绍经验,他说:“我是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就是多花了些时间。”每次陆老师教一个新班,一些不懂事的小学生从来没见过跪着讲课的老师,感觉很稀奇,下课后有时会模仿,但陆老师对孩子们还是很好,只用一两个星期,顽皮的孩子们就开始尊敬这位老师了。 白珍能至今感激陆老师的家访改变了他的命运。“有一阵我偷偷逃学,陆老师马上就来家里找。那时是夏天,他进门时,衣服全部汗透了。这个情景现在我一想起来还想哭。”从此以后,白珍能再也不逃学了。初中毕业时他没考上学校,一度想放弃,当时也是想起陆老师来家访时的情景,觉得还是应该坚持,终于考上了师范学校。 白珍能毕业以后又回到了家乡任教,成了陆老师的同事。他说:“我父亲现在还常提起陆老师来劝我的事情,让我和陆老师一样,好好教书。” 38年来,大山见证了陆老师的坚毅与执著 三都县副县长陆祖宏第一次见到陆老师是1994年到羊福乡挂职的时候。他还记得当时的惊奇:“一个残疾成这样的人怎么能当老师?”后来,逐渐和陆老师熟悉以后,第一次的震惊变成了感动和敬佩。陆老师第一次站起来以后,陆县长陪他从医院回到了羊福乡:“我还记得当时师生和乡亲们在山路上迎接他的情景。那一刻真是催人泪下。” 38年来,大山见证了陆老师的坚毅与执著,陆老师也见证了山村教育的变迁:三年前,羊福小学开始办初中,到今年九月份,就有了自己乡里的第一届初三学生了;羊福小学还很破烂,现在靠国家资助盖了新校舍;现在,在校舍后边正在盖一座贴着白色瓷砖的小楼,这将是孩子们的新宿舍。看着学校越来越好,孩子们越来越多,陆老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我们全乡6800多人,财政收入只有6万元。真的很穷。国家一直在资助我们,可是,如果自己不努力,国家怎么扶持,也改变不了家乡的面貌。是陆老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立、自强,什么是爱和奉献。每次看到陆老师的身影,我就要问自己:我能为山村群众做些什么?是陆老师,放飞了大山的希望。”羊福乡年轻的乡长潘代族说。陆永康告诉我们什么是光荣 光明日报评论员陆永康是大山的儿子。大山没有给予他伟岸的身躯,却赐予他伟大的灵魂。因为他,大山里始终回响着朗朗读书声,因为他,山里孩子们的生命之旅有了新的起点。他的名字镌刻在大山之上,也镌刻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之上。 一个人的命运总会有许多变数,有时候是阳光灿烂,有时候是乌云密布。面对它们,如何选择即是 人生的态度。在陆永康身上,我们看到很多的不幸与曲折,但他展现给我们的却是甘于奉献的崇高与敢于超越的勇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