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的长春藤叶欧亨利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等。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的一些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欧 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中享有盛名。他一般先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但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保守秘密;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始料不及的结局,向读者揭示整个故事的真实过程、人物性格、行为和品质以及作品的全部意义,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相关知识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法国的莫泊桑(18501893),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的朋友等。 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等。 美国的欧亨利(18621910),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他们的短篇小说创作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艺术精湛,成就极高。短篇小说 小说的一种。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场景集中,故事线索简单,人物不多。 短篇小说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人物的主要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能使读者“借一斑略窥全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准备介绍故事梗概。故事梗概如下: 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是作家、艺术家的聚居地。女孩苏艾和琼珊源于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她们合租了一间画室同住。不幸的是琼珊染上了可怕的肺炎,她病得很重,卧床不起的她深信画室窗前那株常春藤最后一片藤叶从树上飘落时自己也将离开人世。作为琼珊的好友、室友,苏艾细心地照料着琼珊,但她无法将琼珊从悲观绝望的旋涡中救出。医生告诉苏艾,倘若琼珊自己丧失了对生的信念,医药治疗也很难将她治愈。在秋季的寒风中,藤叶一片片坠地,琼珊日渐虚弱,秋季的常春藤上叶片所剩无几,琼珊的生命似乎也将走到尽头。这时,因画画需要,楼下一事无成的老画家贝尔曼被苏艾请去作模特。得知琼珊小姐的病况后,他亦惋惜不尽。那夜暴雨来袭,常春藤残留下了唯一的藤叶。又一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仍旧紧紧地长在树枝上。琼珊看到那片顽强的藤叶终于燃起了对于生命的渴望。在苏艾的帮助下她终于康复了。这时苏艾从医生口中得知楼下的老贝尔曼已被肺炎夺去了生命,听说他在前一天夜晚搬了梯子拿了颜料等在常春藤树旁的墙上冒雨忙了一晚。原来那“最后的常春藤叶”正是出自老画家贝尔曼之手。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主题)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11自然段)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开端) 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并点明了住在这一街区的人有两个特点:穷苦和从事艺术。随后引出了两个人物:苏艾和由于患上肺炎而生命垂危的琼珊。医生来诊治时,将琼珊病愈的关键点了出来:不在药效而在于对生的信念。这为下文情节的推进和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埋下了伏笔,也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这点上。第二部分(1236)自然段)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发展) 将琼珊对生的信念具体化:她望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认为藤叶落尽之时,也是生命终结之日。而当藤叶只剩下寥寥几片时,她对生的信念日趋减少,读者的心也被紧紧吊起。此时跟琼珊同住的苏艾将她的忧虑告诉了一位失意的老画家贝尔曼。第三部分(3753自然段)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高潮) 写经过两天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藤叶始终没有落下,琼珊因此恢复了对生的信念。医生来诊视时,发现她有好转的希望,同时告诉苏艾,老画家贝尔曼突然患病并且将不久于人世。读者由于琼珊病情好转而宽慰的心又变得沉重起来,为老画家患病之突然感到意外。第四部分(5455自然段)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结局) 写琼珊脱离危险,老画家贝尔曼溘然去世。直到结尾,小说才通过苏艾向琼珊和读者揭示谜底:原来前两天晚上,当最后一片藤叶掉落后,老画家冒着寒冷的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藤叶,这片藤叶支撑着琼珊,拯救了琼珊的生命,却使贝尔曼病情加重,不幸去世。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11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但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结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苏艾生的信念。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但是,作者在前文写他时,并没有用太多篇幅。而且始终是把他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的,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急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要画杰作,但还是白纸一张(这似乎变成了他爱说大话的证明)。直到文章的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揭示他的崇高品德,完成形象的塑造。小说在先“抑”后“扬”的对比中,揭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在小说结构上,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竟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这一最重要的事实,到小说结尾才作了交代,使读者在发出意料之外的惊叹之余,细细寻思,又不能不承认故事发展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已作了必要的铺垫,不着痕迹地设下伏笔,如贝尔曼尽管脾气暴躁、缺乏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当他得知琼珊的想法后,跟苏艾一起“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我们当然有理由认为苏艾早就知道叶子是画上去的,因为她并不像琼珊那样卧病在床,也完全可能近前细看。但这一事实直到小说结尾,在藤叶被画上去两天之后才告诉琼珊,因为直到那时,琼珊才完全脱离了危险,她的生命,她对生的信心是无须再维系在一片永驻枝头的叶子上了,这时苏艾道明真相也就显得非常合理。当然,这时她仍然不忘补充一句:“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这就使这一情节的设计更天衣无缝了。小说在前后照应方面颇具匠心,这除了上面所说的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如苏艾说琼珊病前曾希望有一天去那不勒斯海湾,而琼珊在后文对生的信心的恢复征兆之一,就是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又说医生曾说琼珊生的希望是十分之一,而苏艾后来安慰琼珊,说她生的希望是十比一。这样说,就颇符合苏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她不得不撒谎安慰病人,另一方面似乎觉得撒谎是不应该的、毫无根据的,于是她将医生的话,根据病人的接受心理作了独特的理解和修改。思考与练习一、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琼珊,也有人认为贝尔曼才是真正的主人公。请你就此谈谈看法。从全文看,老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但是,如果只是将他定为全文的主人公,似乎还不足以体现这篇小说的全部内涵。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确实是主要突出舍己为人、用生命作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老贝尔曼的形象,但同时也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因此,说本文的主人公是一组群像也是可以的。二、初读小说时,我们会认为琼珊似乎必死无疑。当时,苏艾和老贝尔曼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然而最后琼珊却出人意料地得救了。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是否又在“情理之中”呢?请在文中为这个结尾寻找合乎“情理”的依据,并说说它对于表达小说主旨的作用。为了使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局合情合理,作者在多处精心设置伏笔,打下铺垫,设置悬念。例如:琼珊“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正是这面空空如也的墙壁为日后老贝尔曼的杰作提供了画布。这样的伏笔在文中还有。不过意外的结局之所以使读者觉得合乎情理,主要还因为老贝尔曼具有那种为艺术也为友谊而牺牲的精神。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有文中还有几处作了伏笔: 如在第36自然段中对天气的描写:“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第44自然段中对天气的描写: “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常春藤叶本应落尽。 如第40自然段: “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第55自然段: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不风中不飘动吗?” 一个“贴”字已暗示了叶子是画上去的。并与第55自然段中的文字互相照应。三、语言幽默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但这种幽默实际上是“含泪的笑”。本文的语言也具有这一特点。如:“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这句话在调侃中带着对老贝尔曼的同情,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保型绿色厂房买卖协议(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专项)
- 2025年哨子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新型综合体大楼消防通道装修与智能化改造合同
- 2025年戏剧艺术编剧技能提升聘用合同规范
- 2025年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产权归属及保密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夫妻财产分割协议范本包含婚姻法律援助服务
- 2025宾馆节能环保设施采购与安装服务合同
- 2025年年度金融资产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咨询合同
- 2025年新型生物活性药物研发项目工程师服务合同
- 劳动关系协调师竞赛技能竞赛考试题及答案
- 扬州树人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八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 《第2课 多样的数据》参考课件1
- 熔炼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 十年(2015-2024)高考真题数学分项汇编(全国)专题02 复数(教师卷)
-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 QB/T 8006-2024 年糕 国家标准(正式版)
- 郑州市第四中学英语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
- 《百变扭扭棒》大班艺术课件
- 食品安全体系规范(HACCP)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