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课件 苏教版.ppt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课件 苏教版.ppt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课件 苏教版.ppt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课件 苏教版.ppt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课件 苏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逝世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每到这一天 都要举行划龙船比赛 吃粽子 本文写的便是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场面 小说 端午日 11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6 课后作业布置 重点 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品味生动精炼的语言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 合作 奋发向上的精神 来自 点拨 沈从文 1902 1988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 现代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家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 边城 长河 散文集 湘行散记 等 其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 主要表现士兵 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 富有民俗美和人情美 来自 点拨 边城 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 作者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 一种 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 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 为人类 爱 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来自 点拨 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中等规模的叙事作品 它的故事情节虽不如长篇小说那样错综复杂 但由于人物较多 因此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化 中篇小说通常只截取主人公一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 故事情节完整 字数的多少 是区别于长篇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不是唯一因素 来自 点拨 本文节选自 边城 这部小说以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 描写了一个撑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的生活以及外孙女与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小说充满牧歌式的情调 展现出充满爱与美的人情世态 由衷地赞美了湘西人民朴实 正直的美德和淳朴 自然的人生 洋溢着人情美 人性美 小说还展示了边城婚丧嫁娶 端午节龙舟竞赛等特有的风俗画 人情画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边城 部分来自 点拨 zh n d ng l i gu n h o p ng d ng qi o l i qi o l i 蘸酒茶峒擂鼓老鹳河好事者嘭嘭铛铛 翘尾巴翘首擂鼓擂台 语境记忆法2 词性辨音法 当动词使用时 读 l i 当名词使用时读 l i 语境记忆法1 记少余多法 翘 在表示一头儿向上仰起时读四声 其他情况读二声 部分来自 点拨 qi 水sh 军l ngl 泅 戍 伶俐 部分来自 点拨 1 莫不 没有一个不 2 一律 适用于全体 无例外 3 缓促 缓急 慢和快 4 呐喊 大声喊叫助威 5 不拘 不论 部分来自 点拨 6 好事 文中指 热心做事 的意思 7 泅水 游水 游泳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 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 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端午日 课文朗读 1 划分文章部分 层次分别用双竖线 单竖线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 关键语句 或写得好的语句 用波浪线 4 有疑问的地方 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 典中点 1 说说文中描述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请依次找出来 并请指出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答案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吃肉 略写赛龙舟 赶鸭子 详写 2 这些习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请找出文中表示这一顺序相关的词或短语 部分来自 典中点 答案 时间顺序 上午11点钟左右 赛船过后 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部分来自 点拨 1 第1段中三个 莫不 有什么作用 答案 莫不 即 没有一个不 的意思 是双重否定 作者用 莫不 强调了端午日这一天全茶峒人都会到河边观看划船 无一缺漏的盛况 侧面烘托端午日当天的热闹气氛 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部分来自 点拨 2 桨手每人持 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这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有何效果 答案 本题可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作者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动词 写出了桨手 带头的 鼓手 锣手富有特征的动作 表现比赛的热烈气氛 部分来自 点拨 3 找出第1段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并说说其作用 答案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 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作用 运用联想和想象 渲染龙船竞赛的激烈程度 龙船竞赛到白热化阶段 引人遐想 把那 种种情形 留给读者去联想和想象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 点拨 作者用词准确而生动 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外貌和动作描写活化了人物各自的特征 同时也突出了赛龙舟场面的紧张 激烈的气氛 体现出 奋力向上 团结拼搏 淳朴民风 鼓声如雷鸣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句话用 两岸人的呐喊助威 从侧面烘托出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扣人心弦 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句巧妙地用了联想的手法 虚实结合 且把 种种情形 一笔带过 从而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部分来自 点拨 4 第2段赶鸭竞赛的情节生动有趣 设置追鸭子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关于人与鸭的竞赛可否删除 答案 目的是 为了与民同乐 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 不能删除 人鸭竞赛是对龙舟竞赛的补充 是茶峒人端午日活动的又一高潮 体现淳朴的民风 烘托节日喜庆 热闹的气氛 部分来自 点拨 5 第2段中两个 各处 在文中有何用意 答案 两个 各处 说明 追赶鸭子 的热烈欢腾程度不逊于赛龙船 突出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部分来自 点拨 6 在了解湘西端午的习俗之后 你能读出湘西怎样的民风 答案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显示了湘西人民民风的淳朴 显得虎虎有生气 三个 莫不 展现了人人参与 官民同乐 的场景 可见当地不讲等级的优良传统 从竞赛获胜者的奖励看 奖品是 一匹红布 一块小银牌 可见 当地人为乐而竞赛 并不是为了奖品 表现他们毫无功利之心的品德 两处 不拘 更是表现了当地人民真诚相待的人情美 通过描写赛手们的动作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 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 把船向前划去 从中可以读到 茶峒人团结一致 合作争先的拼搏精神 部分来自 点拨 答案 顺叙 正叙 按时间顺序 从 上午11点钟左右 到 天晚 好处 这种顺序 就是按照正常的事情发展顺序 也就是时间顺序 先发生的先写 后发生的后写 条理清晰 便于形成一个整体 便于读者了解事件的过程 易于把握作者的情感 难点探究 本文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这种顺序有何好处 部分来自 点拨 记叙顺序判断法 一是根据定义和特点来判断 顺叙 指记叙时按照事情发生先后来写 倒叙 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插叙 指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二是注意事件发生的先后和时间顺序的一致性 三要注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或段落 本题可根据表示时间的词句来判断 此文采用的是顺叙 淳朴欢乐合作争先 端午日 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舟胜利者领赏 乐趣无穷 划船 详写 追鸭 略写 本文描述了茶峒人过端午节的欢腾场面 展现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风俗画 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的精神的赞美以及作者爱国 爱民 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开头仅用两句话就交代了三种习俗 后文详细描写了赛龙船的场面 2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正面描写桨手 带头的 擂鼓打锣的人的拼搏劲 又通过观众的呐喊助威侧面烘托比赛的热烈气氛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略 点拨 训练同学们的想象能力 同学们可以联系课文中竞赛的场面去联想 感受自然也就有了 一 二 写外貌的 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写动作的 持 划 拿 挥动 指挥 敲打 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 带头的 鼓手 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吃粽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