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栽培技术.doc_第1页
桑黄栽培技术.doc_第2页
桑黄栽培技术.doc_第3页
桑黄栽培技术.doc_第4页
桑黄栽培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桑黄栽培技术1、 概述 药用真菌是一类作为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真菌。现约有20余种,大多以子实体、菌核等入药。药用菌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例如多糖、多肽、生物碱、酶、核酸、氨基酸、维生素以及植物激素等,对人的心血管、肝脏、神经、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培养方式主要有人工栽培法、液体发酵法和固体发酵法。其中液体发酵法劳动强度小,占地少,产物易纯化提取,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适宜工厂和研究机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但要注意保证菌丝的生长环境,主要有碳源、氮源、无机盐、PH、温度、溶氧、搅拌以及发酵周期。 药用真菌普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例如免疫调节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病毒活性、降血压、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抗血栓以及保肝作用。2、 桑黄的生物学特性 桑黄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s),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 (Phellinus),是一种多年生的药用真菌。 1. 民间对桑黄的认识 桑黄有着“森林黄金”之美称。古代有“如果得到附生于桑树上的黄色疙瘩,死人也可复活”的传说,民间把它作为一种治疗肝病、癌症的良药。最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等症。其子实体入药,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等,神农本草经将桑黄描述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还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统机能的作用。2. 桑黄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从形态上看子实体中等至较大,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颜色黄褐色或咖啡色,以后光滑,有同心环棱,管孔多层,与菌肉同色,刚毛基部膨大,顶端较尖,子实层中通常有大量的锥形刚毛存在。主要有三种:裂蹄木层孔菌、鲍氏层孔菌、火木层孔菌。3. 桑黄菌丝的形态特征 主要介绍三种针层孔菌属真菌,包括:淡黄木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 淡黄木层孔菌,菌落生长特性:生长速度较快,菌丝在12周内覆盖平板。生长新区均匀,轻微升高的气生菌丝体延伸到生长区的边缘。菌落最初白色,为轻微升起的短棉絮状,渐变成烟褐色、茶褐色和棕褐色,为更紧实的毡状和丝绒状。反面无变化或在有色的菌丝体下变为蜜黄色和土褐色,无气味。菌丝特征:生长新区的菌丝透明,薄壁,简单分隔,分枝。腐朽类型:生于蒙古栎柳等阔叶树的活立木干基上,枯立木、倒木上,偶尔也在针叶树上引起木材白色腐朽。 裂蹄木层孔菌,菌落生长特性:生长慢,平板在6周内没有覆盖。生长新区锯齿状,为轻微升起的白色稀疏绒毛状菌丝体。菌落初为白色,渐变为淡黄色、黄褐色,由绒毛状变为棉絮状,最后呈毡状,菌落反面为棕褐色。气味轻微或无。菌丝特征:生长新区的菌丝透明、简单,内含物丰富,菌丝颜色不规则加深,有分枝。腐朽类型:菌体可引起暴马丁香等阔叶树心材白色腐朽。 火木层孔菌,菌落生长特性:生长慢,平板在6周内覆盖。生长新区锯齿状,白色,轻微升起的气生菌丝体延伸到生长区边缘。菌落白色到微带奶油黄色、黄褐色、蜜黄色。边缘绒毛状,较老的部位为棉花状和羊毛状、毡状。生长新区反面无变化,老区反面奶油黄色到黄褐色。气味轻微或无。菌丝特征:生长新区的菌丝薄壁,透明,有一主干,呈树枝状分枝,具不明显的简单分隔,内含物丰富。腐朽类型:生于杨、桦、柳、栎等阔叶树活立木干上,引起树干心材白色海绵状腐朽。4. 菌丝体显微结构的观察 初始阶段菌丝壁薄,黄绿色,透明,顶端钝圆,有一主干,极少分枝,具不明显的简单分隔,原生质丰富。老熟菌丝隔膜处常隆起,节长呈骨棒状,菌丝分枝处偶有直角分枝。基内菌丝与新生菌丝相似。无锁状联合。5. 菌落的形态特征 培养皿内初期菌丝体为米白色细小绒毛,逐渐向黄色过渡,新生区边缘锯齿状,第4d可见分层,沿接种块周围向外周辐射生长,颜色由嫩黄色渐淡。进入生长旺盛期后,菌丝体逐渐浓密,中央稍有突起,第13d可见黄白色并有两条嫩黄色环,第16d至第22d可见第三条黄色环,培养基被完全覆盖,背面可见黄褐色点状黄色环。生长最快的菌丝体浓密,颜色鲜黄,随着培养天数增加逐渐老化,完全覆盖培养皿时菌丝体黏结成片状。3、 桑黄的人工培植 桑黄依其寄生树种不同,形状、颜色和所含的药用成分也不尽相同。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桑树桑黄、杨树桑黄、松树桑黄、黑桦树桑黄、白桦树桑黄、暴麻子树桑黄,漆树桑黄等。其中,寄生于桑树之上的桑黄才是正宗的桑黄。桑黄子实体的生长受其生理状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制约,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子实体较困难,造成天然桑黄数量非常稀少。1.营养条件 营养是桑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丰产的根本保证。桑黄菌是兼性寄生,但以腐生为主。具有很强的纤维素、木质素分解能力,生长过程中需要碳、氮、矿物质元素、生长素等营养。2. 生长和发育条件 温度:桑黄菌丝生长的不同阶段,适应生长的温度范围不同。桑黄是喜温型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以2428为最佳。子实体在1826之间长势最好。 湿度:发菌期间,培养室内保持空气相对湿度50%60%。当菌丝长满后,出黄时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桑黄培养过程中湿度控制在90%左右。若室内空气湿度低,地面上可少泼一点水,但不能长期积水。空气湿度太大,杂菌的孢子容易萌发引起染菌,可以撒些干石灰,或者用除湿机除湿防止染菌。 空气:桑黄菌丝生长对CO含量较敏感,浓度过高,菌丝生长就会被抑止菌丝生长速度慢、细弱,严重时,菌丝停止生长,子实体畸形。所以,在子实体生长期间必须加强通风,补充氧气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非常重要。 pH:桑黄适宜在偏酸性的培养基上生长,在培养基pH为37.5之间时菌丝长速无明显差异,最适宜的pH为56。pH低于4时菌丝生长严重受损,不易形成菌蕾。pH在1012时菌丝稀疏,长势弱,菌丝易提前老化,甚至萎缩。 光照:菌丝生长时不需要光照,强烈的光照会降低菌丝的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成时以散射光为主,避免日光强直射。4、 菌种分离、生产与保藏 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与产量的高低。菌种的质量包括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菌种的纯度两个方面。1. 菌种分离 桑黄菌种分离包括菌木分离、组织分离、孢子分离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获得桑黄菌种。 菌木分离:将桑黄生长的基质作为分离材料而获得菌种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在桑黄子实体已衰老时仍可以获得桑黄纯菌丝体。不足在于菌丝生命体强弱难以测出,使所分离的菌种好坏难以掌握。并且,基质内的菌丝体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和细菌、放射菌、霉菌及其他真菌生长在一起。所以,为了获得纯菌丝体,分离材料应该是菌丝生长良好,基质未腐烂变质,分离接种块要尽可能小,以减少感染杂菌的几率。 组织分离:桑黄体子实体的不同成熟阶段及子实体不同部位上,其细胞大小,内含物多少及分化程度是不同的。组织分离时肉眼就能观察到子实体的生长形状,可随意选取优良的种质;同时组织分离的菌种形状稳定。因此,生产上常采用这种方法获得菌种。 孢子分离:取形态发育正常、无病虫害、已开始弹射孢子的桑黄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用0.1%升汞水或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将子实体放在灭菌的培养皿中,外罩无菌的玻璃罩,待孢子散落在培养皿中,用接种针挑取少量孢子接种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中,迅速盖上棉塞,移到培养箱中培养。2. 菌种生产 从孢子分离、组织分离或菌木分离得到的第一代菌丝体或扩大繁殖而成的试管斜面菌种,称为母种(一级种)。母种体积小,易存放。将母种的菌丝体移接到木屑等培养基上,经栽培而成的瓶(袋)菌种称为原种(二级种)。用原种扩大繁殖直接用于栽培的菌种,称为栽培种或生产种(三级种)。 桑黄母种生产工艺流程:培养基选择配制培养基装瓶(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质量检查栽培种3. 菌种保藏 目的在于:较长时间保持菌种生存;保持菌种再遗传、形态和生理上的稳定性;保持菌种纯度。方法有:低温保藏;石蜡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枝条种保藏法;真空冰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5、 桑黄人工袋料栽培 袋料栽培就是利用人工培植的培养料代替木材培养桑黄子实体;段木栽培就是将树材锯成一定长短的段木,然后用来栽培桑黄。 袋料栽培流程: 备料拌料装袋(瓶)灭菌接种菌丝体培养出菌管理采收 短段木孰料栽培工艺流程: 备料截段灭菌接种菌丝体培养复土出菇管理采收 短段木生料栽培工艺流程: 树桩选择清理树根粉碎接种菌丝体培养出菇管理采收 参考文献:1庄文颖,2010年中国菌物学发展研究.201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暨科学家讨论会文集,北京,2004:13051309.2李林玉,金航,张金渝等,中国药用真菌概述.微生物杂志,2007,2;57613刘春晖,陈体强,林跃鑫,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