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剂邓版.ppt_第1页
补益剂邓版.ppt_第2页
补益剂邓版.ppt_第3页
补益剂邓版.ppt_第4页
补益剂邓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补益剂概念 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 具有补养人体气 血 阴 阳等作用 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统称为补益剂 立法依据 虚者补之 三部九候论 损者益之 素问 至真要大论 适应范围 虚证气虚 倦怠乏力 少气懒言 语音低微 动则气促 面色萎白 食少便溏 血虚 面色萎黄 头晕目眩 唇爪色淡气血两虚 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 心悸怔忡 气短懒言 阴虚 形体消瘦 头晕耳鸣 潮热 颧红 五心烦热 盗汗失眠 腰酸遗精 咳嗽咯血 口燥咽干 阳虚 面色苍白 形寒肢冷 腰膝酸痛 下肢痿软无力 小便不利 或小便频数 男子阳痿早泄 女子宫寒不孕 阴阳两虚 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阳痿遗精 畏寒肢冷 自汗盗汗 午后潮热 分类 1 补气 气虚证 2 补血 血虚证 3 气血双补 气血两虚证 4 补阴 阴虚证 5 补阳 阳虚证 6 阴阳并补 阴阳两虚证 注意事项 1 辨别虚实的真假 景岳全书 至虚之病 反见盛势 大实之病 反有羸状 2 注意补益方法的使用 直接与间接补益法 3 对虚不受补者 宜先调理脾胃 或适当配合健脾和胃 理气消导之品 以资运化 使补而不滞 4 正虚而又兼邪实者 应视邪实与正虚的主次缓急 酌情处理 务使祛邪而不伤正 补虚而不碍邪 5 入汤剂宜文火久煎 并应煎煮3次 空腹或饭前服药为佳 四君子汤 圣济总录 方歌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 脾胃气虚治相宜 病证解析 面色萎白 语声低微 气短乏力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脉虚弱 中焦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不足 脾失建运 胃纳不振 湿浊内生 纳运无权脾胃气虚 配伍意义 人参 甘温 益气健脾养胃君白术 苦温 健脾燥湿臣茯苓 甘淡 健脾渗湿佐炙甘草 甘温 益气补中佐使调和诸药 益气健脾 附方 1 异功散 四君子汤加陈皮 功效 益气健脾 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2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加陈皮 半夏 生姜 大枣 功效 益气健脾 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3 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加陈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生姜 功效 益气化痰 行气温中 主治 脾胃气虚 湿阻气滞证 4 保元汤 人参 黄芪 甘草 肉桂 功效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 元气不足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之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治荣卫气虚 脏腑怯弱 心腹胀满 肠鸣泄泻 呕哕吐逆 大宜服之 医方集解 此手足太阴 足阳明药也 人参甘温 大补元气 为君 白术苦温 燥脾补气 为臣 茯苓甘淡 渗湿泻热 为佐 甘草甘平 和中益土 为使也 气足脾运 饮食倍进 则余脏受荫 而色泽身强矣 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 半夏以燥湿除痰 名曰六君 以其皆中和之品 故曰君子也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 参苓白术扁豆陈 莲草山药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病症解析 饮食不化 肠鸣泄泻 脾虚不运 湿浊内生四肢无力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 脾虚夹湿泄泻证 脾失健运 气血不足 脾虚生痰 上贮于肺 脾胃气虚 湿浊内生 配伍意义 人参 白术 茯苓 益气健脾渗湿君山药 莲子肉 健脾益气止泻白扁豆 薏苡仁 健脾渗湿砂仁 醒脾和胃 行气化湿桔梗 宣肺利气 以通调水道佐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甘草 大枣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使 臣 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 局方 卷之三治一切气 治脾胃虚弱 饮食不进 多困少动 中满痞噎 心忪气喘 呕吐泄泻 及伤寒咳噫 此药中和不热 久服养气育神 醒脾悦色 顺正辟邪 医方考 脾胃虚弱 不思饮食者 此方主之 脾胃者 土也 土为万物之母 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 若脾胃一亏 则众体皆无以受气 日见羸弱矣 故治杂证者 宜以脾胃为主 然脾胃喜甘而恶苦 喜香而恶秽 喜燥而恶湿 喜利而恶滞 是方也 人参 扁豆 甘草 味之甘草者也 白术 茯苓 山药 莲肉 薏苡仁 甘而微燥者也 砂仁辛香而燥 可以开胃醒脾 桔梗甘而微苦 甘则性缓 故为诸药之舟楫 苦则喜降 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方歌 补中益气参芪术 炙草升柴归陈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 气虚发热甘温除 病证解析 饮食减少 少气懒言 大便稀薄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 肺气不足耳鸣耳聋 视物昏花 清阳不升脱肛 子宫下垂久泻 久痢 崩漏身热自汗 渴喜热饮 气虚津液失布 脾胃气虚 纳运不及 清阳下陷 郁而化热 气虚下陷 清阳不升 脾虚气陷证 气虚发热证 脾胃气虚 清阳下陷 配伍意义 黄芪 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君人参 炙甘草 白术 补气健脾臣当归 养血和营陈皮 理气和胃升麻 柴胡 升阳举陷 炙甘草 调和诸药使 佐 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脾胃论 卷中 气高而喘 身热而烦 其脉洪大而头痛 或渴不止 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脾胃论 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 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 则虚其虚也 古今名医方论 柯琴 凡脾胃一虚 肺气先绝 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 不令自汗 元气不足 懒言气喘 人参以补之 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 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 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 当归以和血 气乱于胸 清浊相干 用陈皮以理之 且以散诸甘药之滞 胃中清气下沉 用升麻 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 引胃气以上腾 复其本位 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 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 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 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是方也 用以补脾 使地道卑而上行 亦可以补心肺 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 亦可以补肝木 郁则达之也 惟不宜于肾 阴虚于下者不宜升 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方歌 玉屏组合少而精 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 固卫敛汗效特灵 病证解析 面色晄白 舌淡苔薄白 脉浮虚自汗恶风 表虚不固 亦被邪侵易于感冒 卫虚失固 津液外泄 表虚自汗 卫表气虚 腠理失固肺卫气虚 配伍意义 黄芪 甘温补气 固表止汗君白术 益气健脾臣防风 走表而祛风邪佐 益气固表 古今名医方论 柯琴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治风者 不患无以驱之 而患无以御之 不畏风之不去 而畏风之复来 何则 发散太过 玄府不闭故也 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 遍试风药以驱之 去者自去 来者自来 邪气留连 终无解期矣 防风遍行周身 称治风之仙药 上清头目七窍 内除骨节疼痹 外解四肢挛急 为风药中之润剂 治风独取此味 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 肥腠理而司开阖 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 为玄府御风之关键 且无汗能发 有汗能止 功同桂枝 故又能除头目风热 大风癞疾 肠风下血 妇人子脏风 是补剂中之风药也 所以防风得黄芪 其功愈大耳 白术健脾胃 温分肉 培土以宁风也 夫以防风之善驱风 得黄芪以固表 则外有所卫 得白术以固里 则内有所据 风邪去而不复来 此欲散风邪者 当倚如屏 珍如玉也 生脉散 医学启源 方歌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 病证解析 汗多 懒言 体倦乏力 气短声低咽干口渴 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脉虚 气阴两伤 气阴两伤久咳伤肺外感热病 气伤 阴伤 久咳或热病气阴两伤证 配伍意义 人参 益肺生津 固脱止汗君麦门冬 滋阴润燥臣五味子 益气生津 敛阴止汗佐 双补气阴 敛汗生脉益气养阴 内外伤辨惑论 卷之中暑伤胃气论 圣人立法 夏月宜补者 补天真元气 非补热火也 夏食寒者是也 故以人参之甘补气 麦门冬苦寒 泻热补水之源 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 名曰生脉散 孙真人云 五月常服五味子 以补五脏之气 亦此意也 7 成方便读 夫肺主一身之气 为百脉所朝宗 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 精自生而形自盛 脉自不绝矣 一受暑热之气 金受火刑 肺气被灼 则以诸证叠出矣 然暑为夏月之正邪 人之元气充实者 原可不病 故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方中但以人参保肺气 麦冬保肺阴 五味以敛其耗散 不治暑而单治其正 以暑为无形之邪 若暑中无湿 则不致留恋之患 毕竟又无大热 则清之又无可清 故保肺一法 即所以却暑耳 此又治邪少虚多 热伤元气之一法也 在夏月肺虚者 可以服之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方歌 完带汤中二术陈 人参甘草车前仁 柴芍淮山黑芥穗 化湿止带此方神 病证解析 带下色白量多 清稀无臭肢体倦怠 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脉缓或濡弱 脾虚肝郁 湿浊下趋 带脉失约 脾虚不运 气血不足 清阳不升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湿浊下注脾虚肝郁 配伍意义 白术 山药 补脾益气 祛湿止带君人参 益气补中苍术 苦燥化浊 燥湿运脾白芍 抑肝扶脾 柔肝体调肝用车前子 利湿泄浊 湿邪从小便而去柴胡 疏肝理气解郁陈皮 理气燥湿 补而不滞黑芥穗 祛风胜湿 收涩止带甘草 调和诸药使 臣 佐 补脾疏肝 化湿止带 四物汤 仙受理伤续断秘方 方歌 四物熟地归芍芎 补血调血此方宗 营血虚滞诸多证 加减运用贵变通 病证解析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失眠 血虚无以养心月经量少 或前或后或经闭不行 脐腹作痛 营血虚滞证 血虚无以上荣 营血亏虚经行不畅 机体失荣营血虚滞 配伍意义 熟地 滋阴补血君当归 补血养肝 和血调经臣白芍 滋阴养血 缓急止痛川芎 活血行气 调畅气血 佐 补血和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治妇人诸疾 调益营卫 滋养气血 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 脐腹绞痛 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 发歇疼痛 妊娠缩冷 将理失宜 胎动不安 血下不止 及产后乘虚 风寒内搏 恶露不下 结生瘕聚 少腹坚痛 时作寒热 医方考 气 血 人身之二仪也 天地之道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人与天地相似 故阴血难成而易亏 是方也 当归 芍药 地黄味厚者也 味厚为阴中之阴 故能生血 川芎味薄而气清 为阴中之阳 故能行血中之气 若上下失血太多 气息几微之际 则四物禁勿与之 所以然者 四物皆阴 阴者天地闭塞之令 非所以生万物者也 故曰禁勿与之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方歌 当归补血君黄芪 芪归用量五比一 补血生血代表剂 血虚发热此方宜 病证解析 肌热面红 烦渴引饮 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妇人经期 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疮疡溃后 久不愈合 托毒生肌无力 血虚阳浮 阴不维阳 血虚气弱 脉道不充 鼓动无力 血虚阳盛 不荣则痛 血虚阳浮 阴不维阳 血虚阳浮发热证 配伍意义 黄芪 大补脾肺之气 君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归 养血和营臣 补气生血 内外伤辨惑论 卷之中 暑伤胃气论 治肌热 燥热 困渴引饮 目赤面红 昼夜不息 脉洪大而虚 重按全无 内经 曰 脉虚血虚 又云 血虚发热 证象白虎 惟脉不长实有辨耳 误服白虎汤必死 此病得之饥困劳役 医方考 血实则身凉 血虚则身热 或以肌困劳役 虚其阴血 则阴独治 故令肌热 目赤 面红 烦渴引饮 此证纯象伤寒白虎汤之证 但脉大而虚 非大而长 为可辨尔 内经 所谓脉虚血虚是也 当归味厚 为阴中之阴 故能养血 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 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 而曰补血汤者 有形之血不能自生 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内经 曰 阳生阴长 是之谓尔 归脾汤 正体类要 方歌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病证解析 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 心血虚 心失所养体倦食少 面色萎黄 脾气虚 脾失健运便血 皮下紫癜妇女崩漏下血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 气血不足之象 气血不足心脾两虚 脾气亏虚 统摄无权 两虚证心脾气血 血证脾不统 配伍意义 人参 补气生血 养心益脾龙眼肉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黄芪 白术 益气补脾当归 助龙眼养血补心茯神 酸枣仁 远志 宁心安神木香 理气醒脾炙甘草 补气健脾 调和诸药姜 枣 调和脾胃 以资生化 君 臣 佐 使 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 济生方 卷四 治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 健忘怔忡 济生方 的作者严用和 字子礼 南宋庐山人 宝佑元年 1253年 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 著成 济生方 十卷 刊刻于世 咸淳三年 1267年 又撰 济生续方 八卷 亦行于世 二书原本均佚 今有辑佚本存世 八珍汤 瑞竹堂经验方 方歌 四君四物加姜枣 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 十全大补效更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 养荣补心安神良 病证解析 面色苍白或萎黄 头晕目眩 不能上荣四肢倦怠 气血虚不能濡养四肢气短懒言 宗气不盛心悸怔忡 血不养心饮食减少 脾胃气虚 运化无力 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 配伍意义 人参 熟地 益气补血君白术 茯苓 健脾渗湿当归 白芍 养血和营川芎 活血行气炙甘草 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生姜 大枣 调和营卫 使 臣 佐 益气补血 正体类要 薛氏原谓 治伤损等症 失血过多 或因克伐血气 耗损恶寒 发热烦躁等症 医方考 血气俱虚者 此方主之 人之身 气血而已 气者百骸之父 血者百骸之母 不可使其失养者也 是方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甘温之品也 所以补气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质润之品也 所以补血 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 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 形体既充 则百邪不入 故人乐有药饵焉 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 伤寒论 方歌 炙甘草参枣地胶 麻仁麦桂姜煎熬 益气养血温通脉 结代心悸肺痿疗 加芍去参姜桂枣 加减复脉滋阴饶 病证解析 脉结代 阴血虚脉不充 阳气虚鼓动无力心动悸 阴血不足 心失所养虚赢少气 气血不足 肢体失荣咳嗽 涎唾多 肺不布津 化为涎沫短气 自汗 气虚盗汗 咽干 舌燥 形瘦虚烦不眠 大便干结 脉虚数 阴血阳气虚弱 心脉失养证 虚劳肺痿 阴虚 阴血不足 阳气虚弱 配伍意义 生地黄 重用 滋阴补血炙甘草人参 大枣阿胶 麦冬 火麻仁 滋心阴 养心血 充血脉桂枝 生姜 温心阳 通血脉清酒 温通血脉 以行药力 君 臣 佐 复脉 滋阴补肺益气养血 通阳 益心气 补脾气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82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医寄伏阴论 本方亦名复脉汤 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 麦冬 人参 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 而其妙全在姜 桂 白酒耳 盖天地之机 动则始化 静则始成 使诸药不得姜 桂 白酒动荡其间 不能通行内外 补营阴而益卫阳 则津液无以复生 枯槁无以复润 所谓阳以相阴 阴以含阳 阳生于阴 柔生于刚 刚柔相济 则营卫和谐 营卫和则气血化 气血化则津液生 津液生则百虚理 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方歌 六味地黄山药萸 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 肾阴不足效可据 滋阴降火知柏虚 养阴明目加杞菊 都气五味纳肾气 滋补肺肾麦味续 病证解析 腰膝酸软无力 牙齿动摇 骨髓不充头晕目眩 脑髓不充耳鸣耳聋 精不上承于耳遗精 相火扰动精室骨蒸潮热 消渴 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小儿囟开不合 肾虚不能主骨 肾阴虚证 阴虚内热 肾虚精亏 虚火内扰 配伍意义 熟地黄 滋阴补肾 填精益髓山萸肉 补养肝肾 涩精山药 补益脾阴 固精泽泻 利湿泄浊 并防熟地滋腻恋邪牡丹皮 清泄相火 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 淡渗脾湿 并助山药之健运 三补 三泻 佐 臣 君 滋阴补肾 小儿药证真诀 卷下诸方 治肾怯失音 囟开不合 神不足 目中白晴多 面色白等方 成方便读 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 真阴不足 精血亏损等证 故用补必兼泻邪 邪去则补乃得力 故以熟地之大补肾脏之精血为君 必以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 山萸之补肝固精 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 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 山药养脾阴 茯苓渗脾湿 相和相济 不燥不寒 乃王道之方也 左归丸 景岳全书 方歌 左归丸内山药地 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 壮水之主第一方病证解析 头晕眼花 腰酸腿软耳聋失眠遗精滑泄 肾气不足 封藏失职盗汗 自汗气阴不足 津液外泄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 脉细 阴亏之象 真阴不足证 真阴不足 髓海不充 封藏失职精髓亏损 配伍意义 熟地 重用 滋阴补肾 填精益髓君鹿角胶 补精益阳 补阳龟版胶 滋补肾阴 补阴山茱萸 养肝滋肾 涩精敛汗山药 补脾益阴 滋肾固精枸杞子 补肾益精 养肝明目菟丝子 平补阴阳 固肾涩精川牛膝 益肾补肝 强腰壮骨 臣 佐 滋阴补肾 填精益髓 景岳全书 治真阴肾水不足 不能滋养荣卫 渐至衰弱 或虚热往来 自汗 盗汗 或神不守舍 血不归原 或虚损伤阴 或遗泄不禁 或气虚昏晕 或眼花耳聋 或口燥舌干 或腰痠腿软 凡精髓内亏 津液枯涸等证 俱速宜壮水之主 以培左肾之元阴 而精血自充矣 宜此方主之 医学举要 左归宗钱仲阳六味丸 减去丹皮者 以丹皮过于动汗 阴虚必多自汗 盗汗也 减去茯苓 泽泻者 意在峻补 不宜于淡渗也 方用熟地之补肾为君 山药之补脾 山茱之补肝为臣 配以枸杞补精 川膝补血 菟丝补肾中之气 鹿胶 龟胶补督任之元 虽曰左归 其实三阴并补 水火交济之方也 大补阴丸 原名大补丸 丹溪心法 方歌 大补阴丸知柏黄 龟板脊髓蜜成方 咳嗽咯血骨蒸热 阴虚火旺制亢阳 病证解析 骨蒸潮热 盗汗遗精 足膝疼热咳嗽咯血 虚火刑金 损伤脉络心烦易怒 虚火上扰消渴易饥 肾虚火旺舌红少苔 迟脉数而有力 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证 肝肾阴虚火旺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 配伍意义 熟地 龟版 重用 滋阴潜阳君壮水制火黄柏 知母 清热泻火 滋水凉金 臣平其阳亢猪脊髓 蜂蜜 滋补精髓 制约苦燥佐使 滋阴降火 丹溪心法 补损五十一 降阴火 补肾水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朱震亨 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 宜常养其阴 阴与阳齐 则水能制火 斯无病矣 今时之人 过欲者多 精血既亏 相火必旺 真阴愈竭 孤阳妄行 而痨瘵 潮热 盗汗 骨蒸 咳嗽 咯血 吐血等证悉作 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 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 是方能骤补真阴 承制相火 较之六味功效尤捷 盖因此时以六味补水 水不能遽生 以生脉保金 金不免犹躁 惟急以黄柏之苦以坚肾 则能制龙家之火 继以知母之清以凉肺 则能全破伤之金 若不顾其本 既使病去 犹恐复来 故又以熟地 龟板大补其阴 是谓培其本 清其源矣 虽有是证 若食少便溏 则为胃虚 不可轻用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 沙参归杞麦冬襄 少佐川楝泄肝气 阴虚胁痛此方良 病证解析 胸脘胁痛 吞酸吐苦 肝气郁滞 横逆犯胃咽干舌燥 舌红少津 阴虚耗液 津不上承疝气瘕聚 肝气不畅 肝脉郁滞舌红少津 脉细弱或虚弦 肝阴虚之象 肝气郁滞证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肝气不疏 配伍意义 生地黄 重用 益肾养肝 滋水涵木君枸杞子 补肝肾 益精血当归 养血调血补肝北沙参 麦冬 养阴生津 润燥止渴川楝子 疏肝泄热 理气止痛佐 臣 滋阴疏肝 续各医类案 卷十八心胃痛 魏之琇在高鼓峰 吕东庄治胃痛的医案中说 按此病外间多用四磨 五香 六郁 逍遥 新病亦效 久服则杀人矣 又用肉桂亦效 以木得桂而枯也 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竭 少壮者多成劳 衰弱者多发厥而死不可不知 高吕二案持论略同 而俱用滋水生肝饮 而予早年亦用用此 却不甚应 乃自创一方 名一贯煎 用北沙参 麦冬 地黄 当归 杞子 川楝子六味出入加减 投之如应桴鼓 口若燥者加酒连尤捷 可纯治胁痛吞酸吐酸疝瘕 一切肝病 中风诠 胁肋胀痛 脘腹搘撑 多是肝气不疏 刚木恣肆为病 治标之法 每用香燥破气 轻病得之 往往有效 然燥必伤阴 液愈虚而气愈滞 势必渐发渐剧 而香药 气药不足恃矣 若脉虚舌燥 津液已伤者 则行气之药 尤为鸩毒 柳洲此方 虽是从固本丸 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 独加一味川楝 以调肝气之横逆 顺其条达之性 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 凡血液不充 络脉窒滞 肝胆不驯 而变生诸病者 皆可用之 苟无停痰积饮 此方最有奇功 口苦而燥 是上焦之郁火 故以川连泄火 连本苦燥 而入于大剂养阴队中 反为润燥之用 非神而明之 何能辨此 方下舌无津液四字 最宜注意 如其舌苔浊垢 即非所宜 肾气丸 金匮要略 方歌 肾气丸主肾阳虚 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 水中生火在温煦 济生加入车牛膝 温肾利水消肿需 十补丸有鹿茸味 主治肾阳精血虚 病证解析 腰痛脚软 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 少腹拘急 气化不利 水停于内小便反多 肾阳不足 膀胱失约或消渴 水肿痰饮 脚气 转胞舌淡苔白 脉沉迟 肾阳虚之象 肾不主水 气化不利 肾阳不足 温虚失职 肾阳不足证 失职 气化失司肾阳不足 温煦 配伍意义 附子 桂枝 温阳化气君干地黄 重用 滋阴补肾臣山茱萸 山药 补肝脾 益精血泽泻 茯苓 利水渗湿泄浊丹皮 调血分之滞 佐使 补肾助阳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 小儿药证真诀笺正 仲师八味 全为肾气不充 不能鼓舞真阳 而小水不利者设法 故以桂 附温煦肾阳 地黄滋养阴液 萸肉收摄耗散 而即以丹皮泄导湿热 茯苓 泽泻渗利膀胱 其用山药者 实脾以堤水也 立方大旨 无一味不从利水着想 方名肾气 所重者在一气字 故桂 附极轻 不过借其和熙 吹嘘肾中真阳 使溺道得以畅遂 23 难经 36难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 左肾属水主阴 右肾属火主阳 故 左归 是 滋阴补肾 使阴精得归其原 右归 是 温阳补肾 使元阳得归其原 故此称为 右归丸 医略六书 杂病证治 肾脏阳衰 火反发越于上 遂成上热下寒之证 故宜引火归原法 熟地补肾脏 萸肉涩精气 山药补脾 当归养血 杜仲强腰膝 菟丝补肾脏 鹿角胶温补精血以壮阳 枸杞子甘滋精髓以填肾也 附子 肉桂补火回阳 专以引火归原 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 安有阳衰火发之患哉 此补肾回阳之剂 为阳虚火发之专方 右归丸 景岳全书 方歌 右归丸中地附桂 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 益火之源此方魁 病证解析 气衰神疲 畏寒肢冷 腰膝软弱饮食减少 大便不实 火不生土遗精 封藏失职 精关不固 阳痿 不育 阳虚不能鼓动 精冷不育小便自遗 肾阳不足 膀胱失约 命门火衰证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 温煦失职 命门火衰肾阳不足 配伍意义 附子 肉桂鹿角胶熟地黄 山萸肉枸杞子 山药菟丝子 杜仲 补肝肾 强腰膝当归 养血和血 培补元阳 温里祛寒 滋阴益肾 养肝补脾 填精补髓 臣 佐 君 温补肾阳 填精益髓 难经 36难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 左肾属水主阴 右肾属火主阳 故 左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