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岩石的知识一、 岩浆岩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现在已经发现700多种岩浆岩( igneous rock),大部分是在地壳里面的岩石。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和苦橄岩等。一般来说,岩浆岩易出现于板块交界地带的火山区。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1.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2.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形成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地质学家们曾做过估算,一个2000米厚的花岗岩体完全结晶大约需要64000年。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喷出岩由于岩浆温度急剧降低,固结成岩时间相对较短。1米厚的玄武岩全部结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可见,侵入岩固结所需要的时间比喷出岩要长得多。 黏度黏度黏度也是岩浆很重要的性质之一,它代表着岩浆流动的状态和程度。岩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对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氧化铝,三氧化二铬,它们的含量增高,岩浆黏度会明显增大。酸性岩中二氧化硅,氧化铝的含量很高,因此,黏度也最大;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可以降低岩浆的黏度、降低矿物的熔点,使岩浆容易流动,结晶时间延长;此外,岩浆的温度高,黏度相应变小;岩浆承受的压力加大,岩浆的黏度也增大。 构造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如果这些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岩石学家称之为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如果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称之为枕状构造。可见,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 岩浆岩不论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到地表,它们和周围的岩石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如果岩浆沿着层理或片理等空隙侵入,常形成类似岩盆、岩床、岩盖等形状的侵入体,它们和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和层理、片理平行,在地质学上称为整合侵入;如果岩浆不是沿着层理或片理侵入,而是穿过围岩层理或片理的断裂、裂隙贯入,这种情况形成的侵入体被称为不整合侵入体。人们通常所说的岩墙,就是穿过岩层近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厚度一般为几十厘米到几十米,长度可以从几十米到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 由于岩浆岩和围岩有很密切的接触关系,因此,围岩的碎块常被带到岩浆中,成为岩浆的捕虏体。但是生物化石和生物活动遗迹在岩浆岩中是不存在的。 在岩浆从上地幔或地壳深处沿着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壳形成侵入岩或喷出到地表形成喷出岩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性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岩浆岩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比如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还有碱性岩、碳酸盐岩等岩类,充分说明了岩浆成分的复杂多样性。 冷凝特怔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 不论喷出岩,还是侵入岩,大部分岩浆岩都是块状结晶的岩石,只有少数急速冷却形成的玻璃质岩石,如黑耀岩,外貌象沥青,就是完全由玻璃质组成的,这种玻璃质岩石一般只形成在岩浆岩中。 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如果这些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岩石学家称之为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如果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称之为枕状构造。可见,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 人们已经注意到每块岩石里面都有许多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颗粒,它们就是组成岩石的矿物。虽然目前已知的矿物有将近4000种,但是,比较常见的组成岩石的矿物并不是很多。岩石学中把这些主要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主矿物;在岩石中虽然常见、但含量很少的矿物称为副矿物;没来得及结晶的玻璃质或隐晶质称为基质。 岩浆岩中除了具有特有的结构、构造之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矿物。有些在岩浆岩中出现的矿物(如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等),它们在沉积岩或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但是,有些矿物(如霞石、白榴石等)却只有在偏碱性的岩浆岩中才能见到。 此外,不同的岩石中还有着不同的矿物组合。比如,在比较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组成它们的矿物不论在成分上,还是在结构和构造上都具有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相应的特点。而在低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其矿物的特征和组合就与之截然不同。 因此,科学家们研究岩石常常是从组成岩石的矿物入手,首先在显微镜下确定岩石是由哪些矿物组成的,每个矿物的含量有多少,矿物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是什么样,还要观察这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矿物是怎么分布和排列的,这就引出了“岩石结构和构造”的概念。然后,还要配合岩石的化学成分分析资料以及岩石在自然界中产出的位置和状态,也就是地质学家们所说的“岩石在野外的产状”的详细观察。最后,把所有获得的资料综合考虑,才能够知道所研究的岩石是属于哪一类,岩石定名是什么以及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岩浆岩不论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到地表,它们和周围的岩石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如果岩浆沿着层理或片理等空隙侵入,常形成类似岩盆、岩床、岩盖等形状的侵入体,它们和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和层理、片理平行,在地质学上称为整合侵入;如果岩浆不是沿着层理或片理侵入,而是穿过围岩层理或片理的断裂、裂隙贯入,这种情况形成的侵入体被称为不整合侵入体。人们通常所说的岩墙,就是穿过岩层近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厚度一般为几十厘米到几十米,长度可以从几十米到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 由于岩浆岩和围岩有很密切的接触关系,因此,围岩的碎块常被带到岩浆中,成为岩浆的捕虏体。但是生物化石和生物活动遗迹在岩浆岩中是不存在的。 分类家族划分史自然界中的岩浆岩是个大家族,种类繁多,形形色色,仅现有的岩石名称就达千种之多。虽然各种岩浆岩之间存在着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产状和成因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过渡关系。因此,正确认识不同岩石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共性和特性,搞清楚它们的共生关系和成因联系,是对岩浆岩这个家族进行归纳和划分的主要任务。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内外地质学家就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对岩浆岩的分类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肯定。一般情况下,划分岩浆岩类型主要考虑岩石的基本特征和产状两大因素。 一般情况下,划分岩浆岩类型主要考虑岩石的基本特征和产状两大因素。 在划分岩浆岩类型时,岩石化学成分中的酸度和碱度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岩石的酸度,是指岩石中含有SiO2 的重量百分数。通常,SiO2含量高时,酸度也高;SiO2含量低时,酸度也低。而岩石酸度低时,说明它的基性程度比较高。 SiO2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一种氧化物,因此,它的含量有规律的变化是岩浆岩分类的主要基础。根据酸度,也就是SiO2含量,可以把岩浆岩分成四个大类: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 45-52%)、中性岩(SiO2 52-66%)和酸性岩(SiO2 >66%)。 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Na2O+K2O含量越高,岩石的碱度越大。 A.Rittmann 1957年考虑SiO2和Na2O+K2O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确定岩石碱度比较常用的组合指数()。值越大,岩石的碱性程度越强。每一大类岩石都可以根据碱度大小划分出钙碱性、碱性和过碱性岩三种类型。< 3.3时,为钙碱性岩;= 3.3-9.0时,为碱性岩;> 9时,为过碱性岩。 除了岩石化学成分之外,矿物成分也是岩浆岩分类的依据之一。在岩浆岩中常见的一些矿物,它们的成分和含量由于岩石类型不同而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石英、长石呈白色或肉色,被称为浅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云母呈暗绿色、暗褐色,被称为暗色矿物。通常,超基性岩中没有石英,长石也很少,主要由暗色矿物组成;而酸性岩中暗色矿物很少,主要由浅色矿物组成;基性岩和中性岩的矿物组成位于两者之间,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根据产状,也就是根据岩石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到地表,岩浆岩又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根据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细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每个大类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在化学成分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形成环境不同,它们的结构和构造有明显的差别。深成岩位于地下深处,岩浆冷凝速度慢,岩石多为全晶质、矿物结晶颗粒也比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浅成岩靠近地表,常具细粒结构和斑状结构;而喷出岩由于冷凝速度快,矿物来不及结晶,常形成隐晶质和玻璃质的岩石。 根据上述原则,首先把岩浆岩按酸度分成四大类,然后再按碱度把每大类岩石分出几个岩类,它们就是构成岩浆岩大家族的主要成员。比如超基性岩大类: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是橄榄岩-苦橄岩类;偏碱性的岩石是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过碱性岩石为霓霞岩-霞石岩类和碳酸岩类。基性岩大类: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是辉长岩-玄武岩类;相应的碱性岩类是碱性辉长岩和碱性玄武岩。中性岩大类:钙碱性系列为闪长岩-安山岩类;碱性系列为正长岩-粗面岩类;过碱性岩石为霞石正长岩-响岩类。酸性岩类:主要为钙碱性系列的花岗岩-流纹岩类。 超基性岩类在四大岩类中,超基性岩类在地表分布很少,是四大岩类中最小的一个分支,仅占岩浆岩总面积的0.4%。超基性岩体的规模也不大,常形成外观象透镜状、扁豆状的岩体,它们好像一串大小不同的珠子一样沿着一定方向延伸,断断续续排列,有时可以追索上千公里。 超基性岩颜色比较深,大部分都是黑灰色、墨绿色,比重也很大,一般都在3.0以上,因此很坚硬,常具致密块状构造。它的化学成分特征是酸度最低,SiO2含量小于 45%;碱度也很低,一般情况下 K2O+Na2O不足1%;但铁、镁含量高,通常FeO+Fe2O3在 8-16%之间, MgO 含量范围较宽,在12-46%之间。 超基性岩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 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基性岩类基性岩类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其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2%,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 这类岩石的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虽然玄武岩构成的火山和台地在陆地上比较多见,但是和海洋底部玄武岩的分布情况相比,就逊色得多,因为海洋底部几乎全部由玄武岩形成。 辉长岩的成分和玄武岩很相近,但是结构上差别较大。辉长岩因为在地下深处,斜长石和辉石同时结晶,因此,矿物颗粒形态发育比较完整,大小也差不多。玄武岩一般由斑晶矿物和基质两部分组成,斑晶主要是斜长石、辉石、橄榄石,基质就是岩浆喷发时没有来得及结晶的玻璃质或者是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出的隐晶质。 中性岩类中性岩类岩石颜色较浅,多呈浅灰色,比重比基性岩要小。化学成分特征是SiO2为52-65%,铁、镁、钙比基性岩低,Al2O3 16-17%,比基性岩略高,而Na2O+K2O可达5%,比基性岩明显增多。 就象这个岩类的名称一样,它是在基性岩和酸性岩中间的过渡类型。侵入岩是闪长岩,相应的喷出岩是安山岩。闪长岩既可以向基性岩辉长岩过渡,也可以向酸性岩花岗岩过渡。同样,喷出岩之间也关系密切,安山岩和玄武岩、流纹岩也常常共生在一起。 酸性岩类酸性岩类中以人们熟悉的花岗岩类出露最多,是在大陆壳中分布最广的一类深成岩,常形成巨大的岩体。喷出岩是流纹岩和英安岩。这类岩石的SiO2含量最高,一般超过66%,K2O+Na2O平均在6-8%之间,铁、钙含量不高。 矿物成分的特点是浅色矿物大量出现,主要是石英、碱性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暗色矿物含量很少,大约只占10%。 编辑本段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主要造岩元素包括:O、Si、Al、Fe、Mg、Ca、K、Na、Ti等,还有少量的P、H、N、C、Mn等。 主要化合物由SiO2、Al2O3、Fe2O3、FeO、MgO、CaO、Na2O、K2O、H2O等九种氧化物组成。 二氧化硅是最重要的一种氧化物,它是反映岩浆性质和直接影响矿物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 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FeO和Mg逐渐减少;而氧化钠、氧化钾则渐趋增加。 CaO、 氧化铝在纯橄榄岩中含量很低,但在辉长岩中则随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后者更为显著,而后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又逐渐降低。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1、 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主要矿物指在延伸中含量多,并在确定延伸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次要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的矿物。副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很少,在一般岩石分类命名中不起作用的矿物。 2、 硅铝矿物和铁镁矿物。 硅铝矿物也称为浅色矿物,指SiO2和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铁镁的矿物。如石英、长石等。铁镁矿物也称暗色矿物,指FeO与MgO含量较高,SiO2含量较低的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矿物。 3、 岩浆岩矿物的成因类型。按矿物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他生矿物及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指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他生矿物是指由岩浆同化围岩和俘虏体使其成分改变而形成的矿物。次生矿物是指在岩浆形成后,由于受到风化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原来的矿物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矿物。 岩石结构分类岩石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部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结晶程度 是指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结晶玻璃质的含量比例。岩浆岩的结构分为三大类: A、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 B、半晶质结构:岩石由结晶物质和玻璃质两部分组成。 C、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玻璃质组成。 2、矿物颗粒的大小 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 A、显晶质结构按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伟晶(颗粒直径1cm), 粗晶结构(颗粒直径5mm-1cm),中晶结构(颗粒直径2-5mm),细晶结构(颗粒直径2-0.2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4毫米到0.001毫米不等。按晶粒大小分为:巨晶、极粗晶、粗晶、中晶、细晶、粉晶、微晶和隐晶。残余结构,由交代和重结晶作用形成。常见的残余结构有残余生物结构、残余鲕状结构和残余碎屑结构等。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根据不同粒级的火山碎屑物在火山碎屑岩中的含量可分为4种基本结构类型: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和火山尘结构。此外,还有塑变结构、沉凝灰结构和凝灰碎屑结构。(见火成碎屑岩) 岩石构造 由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引起的沉积岩层内部和层面上宏观特征的总称。它有无机和有机的,有原生和次生的。沉积岩的构造可用于推论沉积条件,判断地层顺序。原生沉积构造,沉积阶段机械作用生成的构造。是沉积环境的标志。它包括3种构造。层间构造,流体侵蚀冲刷先期沉积物的表面痕迹和堆积形态。它能指示风、水流、波浪的运动方向。波痕是最常见的层间(面)构造。它是流体流经底床时床沙运动的形态,又称底形。层内构造,又称层理(图1)。流体在搬运过程中由载荷物质垂向和侧向加积形成。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代表瞬时加积的一个纹层。层系是在成分、结构、形态相似的一组细层,代表一个持续水动力状况的加积物。层系组由一系列相似的层系所组成。不同特征的层系组分别构成:水平层理(C1),波状层理(C2),板状交错层理(C3),楔状交错层理(C4),槽状交错层理(C5)。不同层理是实验水槽或天然水道中水流牵引床沙形态变化和迁移形成的。不同流态的床沙形态迁移加积,形成各种 沉积岩层理。低流态时(水的冲刷力弱)由无颗粒运动的平坦底床形成水平纹理;由小型沙纹形成各种小型交错纹理;由沙波和沙丘分别形成板状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高流态时(水的冲刷力强),由粗颗粒平床形成平行层理(带剥离线理)和由逆行沙丘形成逆行沙丘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指粒度由下而上有递变现象的沉积层。粒度自下而上由粗递变细的称正粒序;粒度做反向递变的称逆粒序。前者主要发育于现代浊流沉积和古代复理石层中。后者见于浊流沉积和某些颗粒流沉积中。粒序层理偶尔可见于牵引流(如河流)和三角洲沉积。层的变形构造,又称同生变形构造。它是在准同生或沉积期后可塑性变形作用中形成的。变形作用有垂向为主和侧向为主之分。垂向变形的,主要由沉积物液化、重荷、潜水渗透、水位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如盘状构造、泄水构造、重荷构造(球-枕构造)、帐篷构造等。侧向变形的,主要由断裂剪切、重力滑帛、水流拖曳诸原因形成的,如滑塌、滑坡、变形层理(同生揉皱)、伏卧前积层等。大规模的侧向变形作用往往能诱导出垂向变形构造。次生或多因素生成的构造 大多数产于碳酸盐岩和其他内源岩中。其中结核构造,岩中存在一个成分与主岩有差异的核形物体,是在物理化学条件不均匀状况下,某种成核物质从周围的沉积物或岩石向成核中心富集而形成的。结核可在沉积岩形成作用的各个阶段形成。鸟眼构造,碳酸盐岩中似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构造。大小多为13毫米,多平行层面排列。多产于潮上带,少数亦产于潮间带。它是由于露出水面的沉积物干燥收缩、 构造示意表灰泥中产生气泡或藻类腐烂而产生的孔隙,被亮晶充填沉淀而成。缝合线,由于压溶作用形成垂直层面分布的锯齿状、尖锋状、指状等形态的裂缝。常见于碳酸盐岩中,也可出现于砂岩、硅质岩和盐岩层中。缝合线处常遗留有较多不溶残余物质。缝合线可用于了解岩石形成环境和油、气、水运移条件。 生物成因构造:由生物活动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包括生物生长沉积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 生物生长沉积构造。是由生物的生长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和其他内源岩中。其中叠层石构造是由富藻的和贫藻的碳酸盐(或其他内源沉积)的双纹层构造生长叠置而成。核形构造是无固着基底滚动悬着生长而成。凝块构造是只有生长构造外形,没有内部叠层构造。叠层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变化,与藻类粘结作用的光合作用强度、水流速度和排气强度有关。 生物扰动构造。是由生物的扰动和挖掘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又称生物侵蚀构造。其中足迹是动物的足趾留在沉积物表面的印痕。移迹是由于无脊椎动物蠕动爬行或啮食,在沉积物表面产生的沟槽。潜穴是由无脊椎动物在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内部,为了居住或觅食所挖掘的各种洞穴、管道。常见的有呈垂直管型、斜交管型、水平管型和复杂分支管道系统等。钻孔是无脊椎动物为了寻食或庇护,在已固结岩石质海岸、海底或生物钙质壳上凿蚀的各种孔洞。钻孔一般分布于未被海侵沉积物覆盖的岩石质海底上,为判别海侵和海岸线的标志。生物扰动变形层理系指生物在沉积物中活动引起的对原生层理构造的变形和破坏,并形成由规则状、不规则状、斑迹状以至完全均质化结构的层理。 编辑本段岩石分类综述沉积岩分类考虑岩石的成因、造岩组分和结构构造3个因素。一般沉积岩的成因分类比较粗略,按岩石的造岩组分和结构特点的分类比较详细。外生和内生实际上是指盆地外和盆地内的两种成因类型。盆地外的,主要形成陆源的硅质碎屑岩,但是陆地的河流等定向水系可将陆源碎屑物搬运到湖、海等盆地内部而沉积、成岩;盆地内的,形成的内生沉积岩的造岩组分,除了直接由湖、海中析出的化学成分外,也可能有一部分来自陆地 沉积岩的化学或生物组分。因此,可简单地概分为2类:陆源碎屑岩,主要由陆地岩石风化、剥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组成。按颗粒粗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内积岩,主要指在盆地内沉积的化学岩、生物-化学岩,也可由风浪、风暴、地震和滑塌作用将未充分固结的岩石破碎再堆积,成为内碎屑岩。内积岩按造岩成分分为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硅质岩、蒸发岩、可燃有机岩(褐煤、煤、油页岩)和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此外,由不同性质的水流可形成不同沉积岩。如浊流作用形成浊积岩,风暴流作用形成风暴岩,平流作用形成平流岩,滑塌作用可形成滑积岩,造山作用前后常可分别形成复理石和磨拉石。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岩石类型,有向熔岩过渡的火山碎屑熔岩类和向沉积岩过渡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类。火山碎屑占90%以上的岩石,被称为火山碎屑岩类。生物遗体可组成可燃性(如煤及油页岩)和非可燃性两种生物岩。 砾岩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 的岩石。绝大部分砾岩由粒度相差悬殊的岩屑组成,砾石或角砾大者可达1米以上,填隙物颗粒也相对比较粗。具有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构造。 砂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于50%,其余是基质和胶结物。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为各种岩屑以及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碎屑。 粉砂岩岩中,0.10.01mm粒级的碎屑颗粒超过50%,以石英为主,常含较多的白云母,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含量较少,岩屑极少见到。黏土基质含量较高。黏土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其中,黏土矿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50.0039mm范围以下。主要由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族、蒙脱石族、水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组成。 碳酸盐岩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 沉积岩的。碳酸盐中也有颗粒,陆源碎屑称为外颗粒;在沉积环境以内形成并具有碳酸盐成分的碎屑称为内碎屑。在中国北方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石灰岩中广泛分布着一种竹叶状的砾屑,这些竹叶状灰岩反映了浅水海洋动荡的沉积环境,是由未固结的碳酸盐经强大的水流、潮汐或风暴作用,破碎、磨蚀、搬运和堆积而成的。在鲕状灰岩中常见到具有核心或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很象鱼子,得名“鲕粒”。鲕粒的核心可以是外颗粒,也可以是内颗粒,还可以是化石。同心层主要由泥级(0.005mm)方解石晶体组成。 火山碎屑岩类是火山碎屑物质的含量占90%以上的岩石,火山碎屑物质主要有岩屑、晶屑和玻屑,因为火山碎屑没有经过长距离搬运,基本上是就地堆积,因此,颗粒分选和磨圆度都很差。 沉积岩成因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风化作用是一个主要渠道,它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机械风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岩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化学风化是由于水、氧气、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学作用使岩石分解形成碎屑;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风化作用也能分解岩石。此外,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也是沉积物质的来源之一;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碎屑沉积岩是从其他岩石的碎屑沉积形成的,包括有长石,闪石,火山喷出物,黏土,以及变质岩的碎屑,碎屑的大小不同形成的岩石也不同,形成页岩的碎屑小于0.004 mm,形成砂岩的碎屑在0.004 to 0.06 mm 之间,形成砾岩的碎屑则有2 到 256 毫米。 沉积岩的分类不仅根据其形成颗粒的大小,还要考虑到组成颗粒的化学成分,形成的条件等因素。颗粒形成的条件,是被冰、水、温度变化将岩石碎裂,也有是由于化学作用,如淋融再析出等。在搬运过程中,颗粒体积进一步变小,最终在一个新地点沉积成岩。 生物沉积岩是由生物体的堆积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贝壳、珊瑚等大量堆积,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 一般认为,地球大气中的含碳量之所以相对其他行星如金星要低,就是因为被石灰岩等沉积岩固定。形成石灰岩的碳和钙都能在生物系统中循环。 编辑本段物质来源1、风化作用,它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机械风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岩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化学风化是由于水、氧气、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学作用使岩石分解形成碎屑;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风化作用也能分解岩石; 沉积岩2、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 3、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4、宇宙来源的沉积物,数量甚微,如陨石 编辑本段分布和价值沉积岩的体积只占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大洋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不仅分布极为广泛,而且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目前已知,地壳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龄为46亿年,而沉积岩圈中年龄最老的岩石就36亿年(苏联科拉半岛)。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沉积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盐类等,而且铁锰铝铜铅锌等矿产中 沉积类型的也占 沉积岩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沉积岩分布地区又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主要场所。因此,研究沉积岩,对发展地质科学的理论 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岩的体积只占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大洋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不仅分布极为广泛,而且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目前已知,地壳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龄为46亿年,而沉积岩圈中年龄最老的岩石就36亿年(苏联科拉半岛)。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沉积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盐类等,而且铁锰铝铜铅锌等矿产中沉积类型的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同时,沉积岩分布地区又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主要场所。因此,研究沉积岩,对发展地质科学的理论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层理构造显著;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已经形成的岩石露出地表后,由于风化作用而遭到破坏,变成碎屑等,经过流水、风、冰川及其它外力搬运,最后在海洋、低地或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沉积下来,在经受亿万年的压缩、变化之后,胶结在一起,又变成一层 沉积岩一层的坚硬的岩石。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还会形成水波痕迹,雨纹。三、 变质岩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监造与维护合同
- 2025年度网络安全产品保密协议范本
- 2025建筑工程劳务合同样本
- 2025年私人住宅渗水修复合同协议
- 2025企业合同管理指南合同履行与监督实施细则文档模板
- 语文专业知识培训心得
- 红色船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红色家书课件带稿
- 企业资产保理融资合同
- 农业智能追溯管理系统合作协议
- 碳纤维材料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优质资料
- GB/T 5907.4-2015消防词汇第4部分:火灾调查
- 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
- 健身理论与指导课件讲义
- 浙江省科学作业本2022版四年级上册作业本参考答案
- 2023年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美国共同基金SmartBeta布局及借鉴
- 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与防范
- 普通逻辑ppt课件(完整版)
- 2022年08月安徽省芜湖市招考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岗位冲刺题(带答案)
- 国家城镇救援队伍能力建设与分级测评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