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高原.doc_第1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_第2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_第3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_第4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高原农业概述国外主要高原有南极高原、巴西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圭亚那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其中除了南极高原因为环境地理因素还未进行农业发展之外,其余高原都根据其地理、气候等环境和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农业的发展。我们根据不同洲际区域高原分类对国外高原农业发展做出分别的探析。1、亚洲高原伊朗高原伊朗高原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带,地处南亚、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里海、中亚与帕米尔高原之间,其地域范围包括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区。东西长25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内部地势起伏不大,海拔10001500米,多山间盆地,其间盐沼、荒漠广布。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草原和沙漠气候,冬夏温差大、雨量少。河、湖两岸零星散布的绿洲是高原主要人口聚居地,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小麦、甜菜、葡萄和绵羊。伊朗高原包括整个伊朗国家,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只占部分地区,由于后两者在政治、社会等不稳定因素,我们选择伊朗作为我们研究伊朗高原农业发展的对象。农业总体概述 农业在伊朗高原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朗农耕资源丰富,截至2007年底,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5200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30%以上,已耕面积1800万公顷,其中可灌溉耕地830万公顷,旱田940万公顷。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3%,农民人均耕地5.1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其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仅为1.2万台和30万台。目前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每年需进口大量食品。农业主产区集中在里海和波斯湾沿岸平原地带。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2008年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约为2000平方米。2008财年,伊朗全国各类农作物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农业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20%以上,农耕务工人员约为全国劳动力总量的30%。伊朗高原农作物发展状况 伊朗高原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水果、蔬菜及茶叶。2004年度,伊朗高原小麦产量超过1400万吨,伊朗高原稻米产区主要集中在里海沿岸地区,种植面积为51.5万公顷,年产量超过240万吨。 伊朗高原主要国家伊朗向全世界85个国家出口价值超过37亿美元的农产品,较四年前翻一番,主要出口农产品包括开心果、葡萄干、椰枣和藏红花,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70.5%。伊朗是世界最大的藏红花生产国。伊朗高原国家伊朗是中东、海湾地区主要的干鲜果品生产和出口国,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七位。据伊朗海关统计,2008财年,伊朗出口干鲜水果价值11.98亿美元,出口葡萄和葡萄干总额1.34亿美元,;出口椰枣价值0.79亿美元,;出口苹果价值1.11亿美元,;出口蔬菜作物价值4.02亿美元,;出口藏红花9000万美元。伊是中东、海湾地区主要的干鲜果品生产和出口国。2003年出口干果44万吨,创汇9.4亿美元。伊朗是世界开心果最大的生产国,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2005年种植42.7万公顷,产量20万吨。2003年,种植橄榄9万公顷,产量4.2万吨;柑桔类水果23万公顷,柠檬、桔、柑产量分居世界第三位、第五位和第八位;无花果2.2万公顷,产量2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猕猴桃1850公顷,产量4.5万吨,出口2万吨。伊是世界最大的石榴生产和出口国,2004年种植石榴6万公顷,产量67万吨。2004年出口西瓜9.9万吨,价值1610万美元。伊椰枣年产约90万吨,其中11万吨出口俄罗斯、中亚、欧洲及波斯湾地区国家,占世界椰枣出口总量的17%,是世界第一大椰枣出口国。伊核桃年产量达16.8万吨,是世界第三大核桃生产国。此外,伊还是世界第一大藏红花生产国,年产量220吨,其中175吨出口,占世界总量的75%。伊朗高原畜牧业发展状况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大片的草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统计,伊全国有牧场900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6.9%;其中夏季优质牧场1400万公顷,每公顷平均产草290公斤,冬季牧场6000万公顷,每公顷平均产草92公斤,另外1600万公顷分布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每公顷平均产草25公斤。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200万,畜牧业产值约21亿美元,占农产品总产值的44%。目前,畜牧业生产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仍需进口一定数量的牛羊肉,有少量牛、羊皮、羊肠衣出口。20022004年牲畜存栏情况单位:万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绵羊 5390.0 5390.0 5400.0山羊 2575.7 2600.0 2600.0牛 873.8 900.0 880.0水牛 52.4 55.0 56.0马 15.0 15.0 14.0骆驼 14.6 14.6 14.6 20022004年肉蛋奶产量情况单位:万吨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奶 587.7 594.0 597.5肉 157.3 160.3 161.3蛋 58.8 58.5 58.5(资料来源:2007年2月经济季评)伊朗高原渔业发展状况 伊朗拥有2700公里海岸线,其中北部900公里,南部1800公里,为伊朗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伊主要有南部、北部、内陆三大渔区,鱼类品种近400个。由于渔业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水产品数量和质量偏低,占农业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较低,2006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7公斤。2007财年伊水产品产量达52万吨。伊朗是世界鱼子酱和虾主要出口国,而鱼子酱和鲟鱼是伊最主要的出口水产品,占伊水产品总出口的83%,其中虾出口占10%,其他出口水产品还包括金枪鱼及罐头食品等。伊朗高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单一的石油经济导致伊朗政府历来对农业不重视,粮食主要由国家统购统销,价格由政府决定,收购价格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近年自然灾害不断,许多农村人口弃田转入城市找工作,伊朗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 伊朗高原农业整体地区发展遇到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其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仅为1.2万台和30万台,目前各类主要农产品尚不能自给自足,过去4年农产品累计进口总额高达67亿美元。政府支持高原农业区的发展 伊朗高原地区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近两年政府开始重视农业,2004年财政拨款15万亿里亚尔(约合17.6亿美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资金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了16座水坝、7个水利灌溉项目)以及为农民提供优惠的农业信贷等。在农业科研、自然环境保护、改善耕种环境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在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购价格方面政府采取了一些灵活的价格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为亚洲内陆高原。东抵大兴安岭,西及阿尔泰山脉,北至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山山脉,包括蒙古全部,俄罗斯南部和中国北部部分地区。面积约2,600,000平方公里, 政治上和地理上由戈壁沙漠两部分构成,北部为独立的蒙古国(亦称外蒙古),南部为中国的内蒙古。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高原面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是亚洲大陆的冷源之一,严寒漫长,最低气温可达-45,夏季炎热短暂,降水稀少,最高温可达3035。最热的月份和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相差极大。探析国外高原农业,蒙古高原农业主要从蒙古国农业进行研究。蒙古国农业总体概述蒙古高原农作物发展状况 蒙古沙漠戈壁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适于农耕的土地甚少。2003年农牧业用地1152326万hm ,占国土面积737,其中可耕地面积仅有697万hm ,只占国土面积045。可耕地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和克鲁伦河流域所在的色楞格省、中央省、东方省和布尔干省,这几个省的可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4373 、l575 、1038 和946 。在南部的沙漠和戈壁地区如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南戈壁省,和西部山区如巴彦乌列盖省、扎布汗省,耕地面积都低于1 。种植的作物中谷物以耐寒、耐旱的麦类为主,其中春小麦约占全国耕地的278 ,还有少量的大麦和燕麦种植;马铃著和蔬菜种植面积约占耕地的28 ,蔬菜品种以生长期较短的芜菁、胡萝卜为主,其次还有少量的洋葱和黄瓜;饲料种植面积约占15 ,水果种植面积约占02 ,闲置耕地和荒地面积各占l97和479。2004年蒙古谷物总产为13850万kg,其中小麦约占谷物产量的98。谷物主要种植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色楞格省谷物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514 ,布尔干省占144 、中央省126,库苏古尔省(Hovsgo1)占62 ,而南部干旱的戈壁地区如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和南戈壁省基本上没有谷物种植(表1)。2004年马铃薯总产80192万kg,主要种植在中北部地区,中央省占全国产量的25 ,色楞格省占182 ,科布多省(Hovd)占72 ,首都乌兰巴托(Ulabaatar)占61 ,马铃薯虽在其它各省也都有种植,但种植面积多在5 以下。蒙古国农业比较薄弱,作物单产也很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42个国家的统计,蒙古谷物单产列最后一位,小麦单产列40位,仅高于泰国和委内瑞拉,粗粮单产列41位,仅高于孟加拉国 。20012004年谷物平均产量为342kghm ,高产区位于西南部的戈壁阿尔泰省,为620kghm ,低产区位于西北部的扎布汗省,仅为9125 kghm 。蒙古高原农作物发展状况 蒙古牧业以游牧方式为主,家畜多取食于天然草场,放牧依季节和牧草生长状态而迁移场所。2004年人均牧场438hm ,夏、秋季牧场和冬、春季牧场分别约占牧场总面积的52和48。北部森林草原带因饲草较丰富,已停止冬季放牧家畜,采取半游牧方式。2004年蒙古共有大小家畜2802.79万头,其中绵羊1168.64万头,占4169 、山羊1223.8万头,占43.7 、牛184.16万头,占7.15 、马200.54万头,占6.57 、骆驼2566万头。占091。此外,还有少量的猪、驴和骡子。山羊多是产绒毛种,绵羊多为粗毛和肉用种。由于不同家畜的生活习性和对自然条件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各种家畜饲养区域有所不同:羊群广泛放牧在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地带;牛主要分布在杭爱山北侧、肯特山西侧和色楞格河流域;马体格矮小,是重要交通工具,多分布在中部草原带;骆驼主要分布在东部草原带和自然条件较差的草原荒漠和荒漠带。皮革毛料是蒙古重要出口物资。自20世纪1990年代初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私有家畜占总饲养量的90 以上,2001年上升到972 ,2004年已达982。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蒙古畜牧业的经营方式粗放,虽是以畜牧为主的国家,但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畜产的商品率较低。蒙古牛肉、猪肉单产仅高于印度,羊肉单产低于美国和日本,高于中国和印度,奶类则是最低的,单产仅212kg头,如果与同样是干旱缺水的以色列相比,以色列的先进高新技术繁育的奶牛,年产牛奶达9220kg头 ,是蒙古单产奶量的43.5倍。畜产品生产率低下除了严酷的气候条件、生产管理、品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原因外,还与近年来蒙古农业产量降低,家畜营养不足有关。2004年全国消耗饲料粮仅5.5kt,平均每头家畜年消耗饲料粮0.2kg,一些省份则为0消耗,消耗饲料粮最多的是色楞格省为4.2kt,占全国消耗总量的76 ,平均每头家畜年消耗饲料粮7.3kg。总体而言,蒙古农业仍停留在看天吃饭的阶段,蒙古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虽然无霜期稍短,但仍有多农作物适合在此栽培和种植。蒙古高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今天蒙古农业的落后与衰微,除了是自然条件使然,更是缺乏水利灌溉、农业机械化、经验和技术的结果。目前世界很多主要农业生产国近年都有减产现象,以蒙古的自然条件,如能朝上述目标改进,实为发展农业的新基地,而且潜力无穷。蒙古农业亟需水利灌溉系统和农业机械设备。在蒙古并非全无水利灌溉的观念,早期中国移民建立了灌溉水道,蒙古曾得到前苏联的帮助,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很多现代化的灌溉系统。资料显示,1990年以前,蒙古全国共建立了482个灌溉系统,可灌溉9.16万公顷的农地。然而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业生产近乎停顿,原来灌溉系统的结构体和铁质水管被拆卸当成废铁卖掉,以至到今天拥有人工灌溉的农地几乎近于零。农业用机械方面,不要说自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再没引进新的机械,旧日可用的机械不是坏掉或移作别的用途,就是和灌溉系统的命运一样被当废铁卖掉。蒙古的无霜期已经很短了,如无机械化的犁地设备的帮助,赶在溶雪初期翻土下种,那就得指望“上天”今年的初雪降得晚些,暖和的天气保持得久些。除了犁地机械外,收成时所用的机械也是严重缺乏。蒙古政府与投资者已开始关心农业技术的提升 政府对高原农业发展的支持 蒙古政府部门开始关切这个产业,一些投资者也注意到这个利润丰厚的商机,蒙古农业有了复苏的迹象。 蒙古国已经认识到:要有效发展农业经济,必先要做好水利工程。因此国家在农业政策上已制定了增加有灌溉系统耕地比例的计划,作为蒙古农业重镇的色楞格、达尔汗乌拉、中央等几个省份,有灌溉系统耕地的面积正在增加中,而且也开始见到成果。中西伯利亚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和北部高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700米。西北部较高,海拔10001500米。属极端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从北部的苔原到南部的乾草原,植被类型差别极大。除北部为山地苔原带、南部河谷地区属森林草原和草原带外,大部地区覆盖森林,以落叶松为主。中西伯利亚高原尽管土地面积广大,但农业用地不多,共有2千多万公顷,其中牧场占一半,草场300多万公顷,耕地仅有900万公顷。但是极端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强烈切割的多山地形,深厚广泛的永久冻土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加之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给本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困难,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中西伯利亚高原主要进行大型水电站和其它电站发电产业,煤、铁和有色金属的开采也具有有相当的规模,森林采伐工业较发达。政府阿拉伯高原阿拉伯高原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跨沙特阿拉伯、也门、约旦、叙利亚与伊拉克等国,面积为110万平方公里。海拔为一般为1200米。该高原在构造上为古老地台,西起红海东侧的山地,向东缓倾,与阿拉伯半岛东部平原以及两河流域相连;南界为亚丁湾北侧的山地,北界为叙利亚的中央高地。其核心部分为沙特阿拉伯的内志高原。地形大致平坦,气候干旱,只西北部有极少数短小常年河流。著名沙漠如鲁卜哈利沙漠的西半部,以及代赫纳沙漠、大内夫得沙漠、叙利亚沙漠等,皆位于高原上。阿拉伯高原国家基本是石油输出国,上世纪由于石油收入的激增,能使上述几国积极追求农业发展,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由于阿拉伯高原的核心地区在沙特阿拉伯,我们以沙特阿拉伯农业的发展来描述阿拉伯高原农业的发展。沙特阿拉伯农业发展综述 沙特阿拉伯国家面积的98 是沙漠、荒地和城市,只有1 为农耕地。沙特阿拉伯气候炎热、干燥,夏季温度可达4550C,晚上一般较凉。沙特没有永久性河流,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00 mm,大部分耕地使用地下水灌溉。水是农业的关键,沙特国家领导人聚集于水坝、深井、脱盐、废水处理厂等多方面计划,达到为灌溉供水目的。政府对新技术、肥料、抗旱作物和其他现代耕种技术实行补贴,为专门作物提供极高的采购价格,特别对小麦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这些计划成功地使沙漠繁荣起来。农业产量的增长由小麦牵头,在家畜、蔬菜和水果方面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种植面积1975年为15万hm ,1982年为17.2万hm ;大力发展农业后在1995年耕地达160万hm 。重要作物有世界上最大产量的椰枣,年产约50万t。主要作物为小麦、大麦,并有品种广泛的蔬菜及无花果、甜瓜等水果。沙特阿拉伯农业在发展之前,大部分由小规模且易于接触水源的农耕单位组成,在1979年,一般的传统农场的平均规模为6.7 hm ;在其他地区则是大面积的位于绿洲和西南地区的稀疏的游牧地。沙特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已成为沙特除石油工业外的第二大产业,目前,全国耕种面积达360万公顷,农业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一强,农产品出口额达到非石油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粮食达到自给有余,部分出口,其中小麦出口居世界小麦出口国的第六位。主要农作物除小麦之外,还有大麦、椰枣、瓜果蔬菜、奶制品及禽畜产品。阿拉伯高原地区国家农业发展政策 阿拉伯高原地区国家长期坚持在食物方面自给的政策。现在阿拉伯高原地区部分国家计划发展海外战略粮食生产,确保本国能够抵御全球食品供应危机的冲击。沙特已经开展行动,积极与苏丹、埃及、乌克兰、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进行会谈,希望这些国家允许沙特企业在其境内发展小麦、大麦、大豆、大米和动物饲料等的投资项目。德干高原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位于印度中部和南部,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一部分,是有名的熔岩高原,海拔平均为500600米。德干高原地处低纬,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除东西两侧雨量较丰富外,高原内部高温少雨,缺乏高大茂密的森林,而以灌木和高草为主,呈现出一派热带草原的景观。热季印度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可高达4950。年降水量自东至西递增,由1,000毫米以下增至3,000毫米以上。在高原的河谷盆地中,年降水量仅450毫米,成为半干燥的荆棘草原。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2、美洲高原巴西高原巴西高原在南美洲东部,位于巴西境内,处于巴西中西部,其海拔高度3001500米,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高原(排在南极洲冰雪大高原之后)。巴西高原分布最广的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其次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小的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分旱雨两季。巴西高原多森林、草原,矿产及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生长着热带稀树草原植物,是南美洲杉的盛产地域。南纬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的高原地面上覆有大面积的熔岩。高原上的矿产资源尤为丰富,含有铁、锰、铅、锌、铬、镍、锡、石英晶、云母等多种矿藏。其中以伊塔比拉为中心的“铁矿四角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优质大铁矿区。巴西高原热带草原面积广大,畜牧业发达,大量出口畜产品。总之气候好,物产丰富。巴西高原农业发展现状综述 巴西高原主要农作物有大豆、棉花和玉米。大豆是巴西农作物中的最主要产品,巴西27个州中,19个州为大豆产区。其中位于巴西高原的马托格罗索州的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30%。同时巴西高原也是巴西重要的和绝对的棉花优势产区,占据巴西棉花总产量的一半。甘蔗在巴西高原农作物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巴西高原还种植一些可可,咖啡。农作物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尽管农业条件好,但是由于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多数农作物都是广种薄收,主要农作物单产均低于世界水平。巴西高原最重要的农业产业是畜牧业,其牧场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广阔无垠的巴西高原牧场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在巴西高原的农场规模一般较大,65%的农场在1000公顷以上,巴西的牛肉产量居世界第二,出口居世界第一,巴西高原得天独厚的优势功不可没。巴西高原农业政府政策 巴西高原是巴西的欠发达地区,巴西高原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较大,针对巴西全国及巴西高原状况,巴西仍处于“拓展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国家可耕地总面积为2.8亿公顷,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鉴于巴西高原的稀树草原对于巴西农业发展的重要性,1975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研究该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问题。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开发,吸引了外国资本,本地区的种植面积已由过去的450万公顷扩大到1000多万公顷,成为巴西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成为巴西高原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圭亚那高原圭亚那高原南美洲北部的高原,包括委内瑞拉南半部和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三国(沿海平原除外),以及巴西北部地区的低高原。地势从南向东北缓斜,大部分海拔300-1500米。南部边缘山岭陡立,构成奥里诺科河与亚马孙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热带气候,全区降水量丰富,无旱季,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除中部山地和河谷地带覆盖热带雨林外,其余地区则以热带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为主,产巴拉塔树、糖胶树、香子兰及药用植物等。圭亚那高原农业的发展研究我们选择圭亚那国家为研究对象。农渔业发展及政策概述 圭亚那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4,农业在圭亚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圭亚那统计局统计,2005年农业占圭GDP的25。圭亚那农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平原较为狭小的地带,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的一半以上,甘蔗占1/4左右。甘蔗种植和大米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明显优势,仅此两项占圭农业总产值的近70,是圭主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圭政府为促进本国渔业发展,下令禁止进口鱼虾及相关产品,鼓励私有企业发展渔业,使渔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渔业已成为圭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圭GDP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据圭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渔业占圭GDP的比重达2.9。此外,圭政府还积极鼓励农业发展多元化,在有机农产品生产,非传统农业、家畜养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蔗糖业 蔗糖业在圭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圭统计局统计,2005年食糖占圭国民生产总值的14,占农业总产值的56%,食糖出口占圭出口总额的21.5。每年直接从事糖业的人员近2.5万人,相关行业的人员近1万人,两项相加约占圭人口总数的5。 目前圭糖业从甘蔗种植到原糖生产、出口均由圭亚那糖业公司独家经营。圭糖业公司成立于1976年,为全资国有企业。圭甘蔗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伯比斯河流域和德默拉拉河流域。甘蔗一年收割两季,第一季在2月至5月,第二季在8月至11月。由于水灾影响,2005年圭原糖产量仅为24.6万公吨,与上年相比下降了24.3,为近年来最低。圭生产的食糖除少量用于内销外,主要供出口。2005年圭用于内销的糖仅1.59万公吨,占总产量的6.5。2005年圭食糖出口23.03万公吨,金额1.18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9.5和13.9。出口市场主要为欧盟、加勒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其中,欧盟为圭食糖出口最大目的地,占圭食糖出口份额的66,凭借非加太欧盟食糖议定书 (ACP-EU Sugar Protocol和食糖特殊优惠协议(SPS-Agreement on Special Preferential Sugar)两项优惠安排,圭每年可以高于国际市场2-3倍优惠价格向欧盟出口16.7万吨蔗糖,对圭蔗糖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其次,近年来特多、巴巴多斯等加勒比传统产糖国先后调整产业政策,减少国民经济对糖业的依赖,加共体国家还执行40%共同对外关税(CET),保护成员国产业,为圭向本地区出口提供了空间,加勒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圭食糖出口的重要市场,占圭食糖出口份额约31;此外,圭每年还可获得美国农业部分配的1.2万吨蔗糖的免税配额。 去年11月,欧盟公布了其糖改计划,宣布从2006年7月1日起,4年内消减目前非、加、太国家(ACP国家)享受的对欧盟蔗糖出口价格的36,即从目前的523.7欧元/吨降至335欧元/吨。欧盟的这一举措将对圭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圭每年因此将遭受37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圭国民生产总值的5.1和出口收入5.4。政府政策:为应对欧盟糖改,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圭政府于今年3月发布了国家糖业行动计划(National Sugar Action Plan),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不断提高糖业竞争力,大力发展非传统农业,促进经济增长。计划还强调了欧盟的资金补偿对提高圭糖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为实施该行动计划,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兴建现代化糖厂、建设联合发电厂、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等,维持糖业竞争力,保障圭糖业持续发展。 大米业 大米和糖同为圭两大传统经济支柱,对圭社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05年圭大米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农业产值的12.6和出口的8.4,是仅次于甘蔗的第二大农作物,也是仅次于糖业的第二大农业产业。全国有大约15万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大米生产,约占全国人口的20。 大米的种植和生产在圭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几经起伏。1985年圭政府规定稻谷和大米的交易价格须由农业部核算成本后制定,此举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圭大米种植面积从1970年的11300公顷下降到1989年的6800公顷。1980年代末,圭全面开放国内稻谷和大米市场,取消了政府对价格的控制,并对加工、出口行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革,从而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此后大米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圭水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46,产量提高60。到1999年圭大米产量达36.5万吨,为1990年以来历史最高。 圭现已开发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沿海的5个行政区,其中40以上的水稻种植集中在第五行政区(伯比斯河流域地区)。圭水稻种植一年两季,每季生长期为104-110天,通常11月、6月播种,3月、10月收获。受水灾影响,2005年圭大米产量为27.32万吨,与上年同比下降16,为近五年来最低。圭水稻种植和大米加工以私人经营为主,规模普遍较小。水稻种植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不足300家。全国约有82家加工厂,总加工能力为244吨/小时。其中加工能力在10吨/小时以上的不足10家。圭是加勒比地区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出口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自上世纪90年代圭大米生产迅速发展以来,圭大米出口由1990年的1621万美元一路攀升,到1996年达到最高峰,为9372万美元。但1997年后,出口又逐年下降,到2005年,圭大米出口为4620万美元,仅为最高峰1996年的一半。欧盟、加共体和OCT国家是圭大米出口的主要市场。2005年,圭对欧盟市场大米出口占49.5,对加共体市场出口占35.1,OCT国家和其他市场约15。 2004年9月,欧盟出台了新的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宣布ACP国家向欧盟出口的大米价格从300欧元/吨下调到150欧元/吨。政府应对危机的积极行为:为应对欧盟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圭加大了对非传统市场的开拓力度。2004,年圭首次实现了对巴西、多米尼加、危地马拉、秘鲁和巴拿马等国市场的大米出口。圭还与巴西签署协议(Brail-Guyana Partial Scope Agreement)获得对巴出口大米的免税配额。 非传统农业 圭非传统农业刚刚起步,但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圭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2004年,圭非传统农业出口达4560公吨,与蔗糖和大米出口相比,虽然显得微乎其微,但近年来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圭水果和蔬菜出口增长了93,年均增长达12。2000年以来,圭农业加工产品(不含朗姆酒)出口年均增长9,其中2005出口增长更高达20。此外,圭牛肉和胡椒等其他经济作物也深具出口潜力。圭政府十分重视非传统农业发展,成立圭亚那营销公司(Guyana Marketing Corporation),专门负责非传统农业产品的出口促进工作,期望能将这一行业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抵御传统行业因失去传统优惠市场而面临的冲击。 渔业 近年来圭渔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显重要。据圭统计局统计,2005年圭渔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从事捕捞的人员6500人,渔业加工人员6000人,此外还有大量人员从事修造船只等渔业服务工作,为圭解决大量人员就业问题。2005年圭渔业出口6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占出口总额的11.3,成为继蔗糖和黄金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出口产品。美国和加勒比地区是圭两个主要的渔产品出口市场。圭已连续6年获得对美国市场出口许可。2004年圭又有一家公司获得对欧盟的出口许可。圭近海鱼虾资源丰富,除虾以外,还有鲷鱼、鳕鱼、鲭鱼、黏鱼、鲨鱼等十多种鱼类。远海海域还有金枪鱼、鲸鱼等品种。 圭现有拖网渔船130多艘,其中48为外资所有,主要集中在近海从事捕捞,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型渔船在沿岸作业。圭有5家大型渔产品加工厂,拥有自己的船队,从事渔业捕捞和加工。制约因素:目前圭渔业捕捞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由于连年过量捕捞,近海海域部分资源面临枯竭,而远海资源开发还是一片空白。圭目前作业的捕捞船装备落后,虽然有些船续航能力可以达到远海,但受设备限制,海上捕捞只能以近海作业为主。渔船上缺乏现代化的冷藏和加工设备,也难以满足圭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圭渔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针对制约因素提出的解决之道:圭渔业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政府通过颁发许可证限制渔船数量、作业海域和捕捞品种,对渔业资源实行管理和保护。目前圭已停止对捕捞虾和箭鱼的许可证发放,以维持种群数量。圭还对新增拖网渔船数量实行严格控制,以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圭淡水养殖,特别是虾和罗非鱼的养殖已具雏形,市场前景看好。以罗非鱼为例,不仅近年来对美国市场出口大幅增长,2004年圭在获得许可后,对欧盟市场的出口也不断增加。淡水养殖成为圭一个正在兴起的产业,已引起圭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巴塔哥尼亚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大陆南端,构造基础是巴塔哥尼亚陆台,是阿根廷和南美洲的重要地区,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巴塔哥尼亚气候条件恶劣,素有“风土高原”之称。受大陆面积狭窄、居安第斯山背风位置及沿海福克兰寒流等的综合影响,荒漠直抵东海岸,但大陆性特征不很强烈,冬夏没有极端的低温和高温,7月均温04,1月均温为1220。降水稀少,全区年均降水量不超过300mm,并呈自西向东递减趋势。风力强盛,常吹时速超过110km的狂风,尘暴不断。巴塔哥尼亚地区拥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和水果蔬菜生产,基础工业也从无到有、初具规模。它正在成为阿根廷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巴塔哥尼亚地区的西部安第斯山脉南麓东部台地,夏雨较多,牧草丰富,是阿根廷最大的养羊区,巴塔哥尼亚地区是阿根廷最大的养羊区,载畜量很低,平均不足03头公顷,主要饲养毛肉两用羊和毛用美利奴羊,养羊数量和羊毛产量占全国的50左右,绵羊近1400万头,山羊近355万头。瓦尔德斯半岛和卡马罗内斯地区所产羊毛质地优良,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近年来,在科罗拉多河和内格罗河峡谷引水灌溉,种植苜蓿,养牛试验获得成功,剪毛业、肉类冷藏加工业亦随之发展。位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内乌肯和里奥内格罗峡谷地带,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是阿根廷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水果有葡萄、桃、李、杏、樱桃等,大部分水果加工后出口巴西,葡萄用来酿酒,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巴塔哥尼亚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阿根廷40的渔业资源都集中在巴塔哥尼亚近海海域,这里有名贵的鳕鱼、鲑鱼、鳟鱼以及抹香鲸等,水产捕捞和加工也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农业生态条件的不同,阿根廷全国可以划分为5个大型牧区,巴塔哥尼亚同其他四大区相比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同潘帕斯区进行比较。巴塔哥尼亚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地区。上世纪世纪40年代以来,历届阿根廷政府就非常重视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拓殖、开发,制定和实行鼓励各种有利于该地区发展的人口、资金、技术、物资、设备的迁移等政策,期望把它变成一个牧、农、工各业都很发达的地区,进而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生增长点。阿根廷政府制定优惠条件吸引内地居民和外国移民到这里进行农业的垦殖开发。 3、非洲高原南非高原南非高原包括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汪岛、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等。高原面积六百六十一万多平方公里。南非高原为本区地形的主体,高原中部地势低洼为卡拉哈里盆地,四周隆起为高原和山地。南非高原地区国家成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对于缓解共同体其他成员国的粮食危机、保障整个南部非洲地区的稳定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南非大部分为半干旱区,年平均降雨量511毫米,西北部为卡拉哈里沙漠,也有小面积的湿润区。南非基本是亚热带和热带草原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也有雪,但季节变化正好与北半球相反122月为夏季,68月是冬季。南非的植被有荒漠植被、温带草原、稀树草原、沿海少量的林地。尽管是一个草原为主的高原,花卉种类之多是世界上少有的。据报道,在南非现发现的花卉有18500种之多。在这茫茫的草原上,繁花如锦、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使这个国家的草原充满了生机。同时南非的地下矿藏十分丰富。黄金、铂族金属、锰、铬、萤石、红桂石的储量居世界首位,南非地区所产金约占世界总产量百分之七十,金刚石、铬矿石约占百分之三十,铜、钒、锂、铰、石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南非高原以南非共和国为典型代表,南非共和国是南非高原甚至是非洲国家的形象地位代表。因此,我们选择南非共和国的农业来探析南非高原的农业发展。南非共和国(下面简称南非)处于南非高原之上,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为海拔600-2000米之间的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南部开普平原为地中海式气候。南非的降水量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夏季。西北部相当干旱,年降水不足200毫米;东南部雨量比较充沛,可达1000多毫米。全国有耕地1536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了将近14,但仍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约0.4公顷;灌溉面积仅80万公顷。南非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南非可耕地相对不足,雨量不多,水源不足,干旱一直是困扰南非农业的一个不利因素。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二次大战后,南非农业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大致保持同步,农业发展状况较好,产量步步高升。 南非农业的就业人口达165万,约占劳动力总量的10%。除少数干旱年份外,南非一直是粮食自给有余且能出口的国家,上世纪末农业总产值超过150亿兰特。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占非黄金出口额的30%左右,每年创汇10-20亿美元,较好的年份可达30亿美元。1种植业南非谷物的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618万公顷减少到1998年的463万公顷,单产比较稳定,每公顷约2060公斤,总产因面积缩小而从1990年的1270万吨下降到1998年的960万吨,居非洲第三(位于尼日利亚、埃及之后)。 玉米是南非居民的主食,也是南非最重要的农作物,年产量在600-1300万吨之间波动,总产量为非洲第一。上世纪末播种面积已达352万公顷,产量为757万吨。国内消费量约700-800万吨。1970年代以来,玉米的产值在减少,小麦的产值有一定的增加,并已居非洲前列。1995年,南非出口粮食创汇84.52亿兰特。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蔗糖产区及出口地区。播种面积常年在30万公顷以上,年产量达到210-240万吨。 南非的主要油料作物是葵花子和花生。南非是世界第十大葵花子产地,1998年产量在58.4万吨,1996年曾达到78.4万吨,主要分布在马普马兰加省高草原、西北省和自由州。花生集中于北方省、马普马兰加省、自由州北部和西北省,年产量在10-21万吨之间。 园艺业分布比较集中,近些年来发展较快。水果常年产量在42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在210万吨左右。柑橘、苹果、梨、桃、杏主要集中在西开普省的西南部,东北部平原盛产柑橘、亚热带水果和蔬菜。夸祖卢-纳塔尔省和东开普沿海无霜区适合种植甘蔗、柑橘、菠萝等亚热带作物。葡萄90%左右分布在西开普省的西南端。南非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是世界第七大葡萄酒生产国,葡萄酒产量1995年占世界总产量的3.5%。南非水果的80%主要出口到英、法等国的市场。商品性蔬菜生产主要在夸祖鲁-纳塔尔省沿海和西开普省西南部。 南非政府已开发了多处大型水利设施。正在建设中的奥兰治河流域水利工程建成后可增加30万公顷灌溉面积,可使全国灌溉面积增加40%。另外,南非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对农业产量的增加起了很大作用。在耕作技术方面,南非农场中大力推广了轮耕制,对保持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畜牧业南非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商品性畜牧业规模较大,但是其畜牧业也深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南非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种植业。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养羊国,养羊业超过养牛业。养羊业以绵羊为主,1996年的存栏数,绵羊2890万只,山羊670万只,所产羊毛90%以上供出口。另外,南非还引进了卡拉库尔新品种,现在南非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卡拉库尔羔羊皮的供应地之一。著名的美丽奴细毛羊的主要饲养区在东、北开普省内陆高原、自由州以及马普马兰加省。有黑色宝石之称的卡拉库尔羊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燥地区。 南非有牛1340万头,牛群主要分布在北开普、东开普、自由州和夸祖鲁-纳塔尔部分地区以及北方省。南非全国乳牛场分布很普遍,主要集中于自由州东部、北部,夸祖鲁-纳塔尔中草原,东西开普、豪腾省大都市区以及马普马兰加的南部地区。 3渔业和林业南非渔业也很发达,以海洋捕捞业为主,鱼类及其制成品的出口值也居非洲前列。水产养殖业产量占全非洲5%和世界的0.03%。南非商业捕捞船队有各种船只500多艘。全国约有2.8万人从事海洋捕捞业。主要捕捞种类为淡菜、鳟鱼、牡蛎和开普无须鳕。每年捕捞量约58万吨,产值近20亿兰特。此外,南非养蜂业年产值约2000万兰特。南非森林覆盖率较低,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的山坡上。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人工林。现在,南非拥有世界最大的人造林,每年来自这些森林的林业产值达20亿兰特,再加上木材加工,每年林业总产值达110亿兰特,其中30%是出口收入。 4农业对外贸易南非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玉米、蔗糖、羊毛、食用油、花卉、果汁、葡萄酒、肉类等。干白葡萄酒是南非出口的拳头产品。例如,1999年向英国的出口比上一年增长了29%,占南非葡萄酒出口总额的40%。预计2000年南非的干葡萄酒出口还将上升10个百分点,达到1370万升。南非高原农业发展经验:1、采取多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例如政府颁布扶持农业发展的法令,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视水利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农产品的运输价格,制定保护本国农产品的关税政策等。此外i,国家非常重视农业教育,许多学校都设有农业专题课程。2、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业研究委员会(ARC)是南非的国家级的农业研究实体,由农业部和工艺科学部共同领导。ARC有17个研究所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0个试验站,ARC和各省农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农学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农业研究体系。研究机构的装备先进,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的条件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媲美。1998年,ARC的研究经费为4.3亿兰特,其中78%来自国会拨款,12%左右来自技术转让和产品销售等,并且后者的份额还在逐步扩大。3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农业部大力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农业、园艺、兽医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ARC的很多研究都与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紧密联系。例如,蔬菜花卉研究所对南非特有的花种Fynbos进行改良,根据国际市场对该花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然后将其技术转让。ARC十分重视适宜小农户应用的技术开发,如小规模节水作物园区综合配套技术、贫困小农户初级产品加工技术、家畜和水产品养殖配套技术等,经济实用,效果很好。南非政府在改良农作物和牲畜品种,预防病、虫、害方面已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网络,使农业科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重视农业教育与培训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许多农牧场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高产品种,实现了农作物和禽畜的良种化。1970年代末,南非就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玉米品种。该品种对水分要求不高,甚至在沙漠里也能种植。小麦因选用了抗锈菌的品种,产量增长很高并且有盈余可供出口。畜牧业方面,南非引进优良的美丽奴羊和卡拉库尔羊,并且培育了多种肉用牛。南非因常常受到干旱的威胁,为保证饲料供应,南非所开发的新型饲料受到世界的普遍重视。兽医部门还研制了几十种疫苗,有效地预防和遏止了牲畜的多种疾病,现已向非洲许多国家出口疫苗。 南非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1土地问题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南非现在的土地所有制结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新南非政府成立后提出的发展与重建计划指出在农业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到1999年将30%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但是由于非国大政府想通过购买和减少资助的方式从效率不高和处于边沿地区的白人农场中挤出来一些土地来分配给黑人。这对于解决整个社会的土地矛盾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这样挤出来的土地毕竟有限。在这一问题上,也有人主张通过发展农业-工业土地,扩大甘蔗、烟草、水果、林业等方面的就业能力,以此来解决土地问题。2农业上的二元结构和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同先前一样,南非绝大多数农产品来自白人拥有的私人农场,这些农场仍是南非发展农业的强大基础。但是,广大黑人地区人多地少,缺少资金和技术,基础设施落后,农作物产量低下,许多黑人地区所需的粮食还得从白人农场中调运。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南非农业的整体发展。南非政府虽然也开始扶植黑人发展农业,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但要改变农业中的这种局面,不是短时期就能完成的。3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南非可耕地少,荒漠和草原多,同时,南非农业受降水影响较大,干旱是南非普遍发生的自然灾害。因此,南非必须大力发展水利设施。目前正在进行的奥兰治河流域开发工程,对南非农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东非高原东非高原在非洲东部。指非洲 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以北的高原地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其北部是“东非湖群高原”,南部为“马拉维高地”。东非高原包括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和布隆迪等国的领土,属于热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