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期末复习:课内课后古诗词考点.doc_第1页
2017秋期末复习:课内课后古诗词考点.doc_第2页
2017秋期末复习:课内课后古诗词考点.doc_第3页
2017秋期末复习:课内课后古诗词考点.doc_第4页
2017秋期末复习:课内课后古诗词考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复习要点一、观沧海(曹操)1.本诗虚实结合描写沧海景物,实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写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实写景物中,动态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物的句子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运用互文、夸张和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4.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该诗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5.全诗的主旨句(或表现了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标题中的“观”字,统领全诗,是本诗的诗眼和线索。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本诗描写的实景是: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虚景是:日月、星汉。7.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常见考法:1.该诗句中有哪几种意象,请写出:杨花,子规。2.该诗句中的“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答: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3.该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杨花和子规。渲染了无限悲凉、伤感的气氛。(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常见考法:1.该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关切)、思念和同情。2.你从该诗句中读出了哪些情感?答:惆怅、恋恋不舍之情以及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关切)、思念和同情。3.该诗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答:(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思念、关心。(2)运用奇特的想象手法,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同情带到夜郎西。(3)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三、次北固山下(王湾)(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几种考法: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对该诗句表现的画面进行描写: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水似乎与两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2.该诗句中“阔”字(或“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答:“阔”是开阔之意。既写出了江水涌涨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或:“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句以风和水顺、船行平稳的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壮阔。3.(该诗句的迁移运用)答:比喻事业发展顺利。(或:形容当前中国发展形势良好,社会发展平稳,人民充满信心。)(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几种考法:1.该诗句中“生”和“入”字用得妙,请简要赏析。答:“生”和“入”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理趣旧事物解体之时,正是新事物孕育。2.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示例一: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替)。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3.赏析这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拟人手法(或:以景寓理),用“生”与“入”赋予“日”与“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展现出了新生的美好事物在旧环境中产生,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图景,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感染力。4.诗句意思: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几种考法:1.全诗的中心句(或:诗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该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乡之情(乡愁乡思之情)3.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该诗句的理解。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用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4.该诗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化用了“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该曲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2.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在外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4.请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答: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6.该曲连用十种景物,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答: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8.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示例: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示例: 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五、峨眉山月歌(李白)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呈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4.“影入平羌江水流”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或: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一语双关。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1. 这首诗写到了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答:重阳节;“九日”、“登高”、“送酒”、“菊”。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8、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答:画面: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艺术技巧:诗人采用比喻,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九、秋词(刘禹锡)(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几种考法:1.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的一个什么观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对比即将古人的悲秋与诗人自己的爱秋(颂秋)对比。议论。“秋日胜春朝”。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鹤直冲云霄,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几种考法:1.请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寞一扫而空。2.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答:“排”,在这里是“推开、排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3. 这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鹤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十、夜雨寄北(李商隐)1.诗的首句中两个“期”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2.诗的第二句中“秋”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答: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4.本诗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剪烛西窗。它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5.三、四两句诗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为了未来秉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6.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的?答:第一次的“巴山夜雨”是实写现在的夜雨,通过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第二次的“巴山夜雨”是虚写将来回味的夜雨,设想重逢情景,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了时空交替、回环往复、缠绵曲折之妙。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答: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为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4.“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5.诗的前两句描写现实,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