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考试“古诗词鉴赏”.doc_第1页
中招考试“古诗词鉴赏”.doc_第2页
中招考试“古诗词鉴赏”.doc_第3页
中招考试“古诗词鉴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七-九年级六册课本中共有古诗词89首。2008年全国中考试题涉及的篇目计14首左右, 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渔家傲行路难泊秦淮天净沙?秋思卜算子?咏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 (二)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1、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整体理解) 2、了解诗歌类型(开宗明义) 3、掌握诗歌常用意象的特征(入情入境) 4、明确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按章循事) 近试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作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单从内容看,写的是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妆打扮的心理。看了题目后才知道诗人以此自喻,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得到帮助心情。 山行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也沾衣。 诗人用委婉的方式劝说客人留下。 (2)植物类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 1、月思乡,怀人。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借景抒情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2动静结合或动静相衬 3. 虚实相生 4. 白描 1、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马致远秋思 常用修辞 1、比喻 拟人 比喻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常用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诗歌赏析。 4分 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 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关键词语 佳妙句 饮酒 陶渊明 批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古诗文阅读 16分 【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8欧阳修笔下的琅岈山风光无限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展示给你的画面。 4分 10【甲】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乙】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或欧阳修的理想。 4分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8题。(10分)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8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3、虚实相生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曹操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这一想象之景 或主观感受 ,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同时常见的抒情方式可分为: 1、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2、喜景衬哀情 2、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