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docx_第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docx_第2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docx_第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docx_第4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二、原始居民点选址1、选在较为高爽地段 2、土壤肥沃的松软地段 3、一般均在向阳坡 4、靠近河湖水面 5、背山面水 6、围绕中心广场布置,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呈向心布局。三、城市的产生人类经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开,出现了聚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原始公社生产关系解体,人类慢慢进入奴隶制社会。随之产生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与商业从农业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从此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所以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周礼考工记内容.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城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或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条是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以皇宫为中心前面是朝廷后面是集市,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意义:周礼考工记的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修建都能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子。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周礼考工记不但对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它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依然有帮助。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一、燕下都燕下都位于易水岸边,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西侧分布手工作坊,南部为市民居住区,东北角为窑址,西北角为墓葬群。特点:1、战国城址中最大的 2、都城分为内城与外城 3、内城建筑多分布于高台上二、赵邯郸 位于渚河、滏阳河两岸,由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形512万平方米,西城近似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特点:1、皇城与主城分开 2、出现城市轴线的雏形 3、王城的“品”字形构图三、齐临淄濒临淄河,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大城为贵族与平民所居,手工作坊分布在大城东北部,冶炼场所位于大城西、南,南部还有墓葬地。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最宏伟、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2、分为大、小两城 3、城址地势险要 4、出现商业性街道四、淹城特点:1、三重城墙,王城(方形)、内城、外城。 2、圆形的平面布局 3、城门错开 4、内城重经济发展,外城重军事防御。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一、秦朝与原始社会选址、都城分布的区别原始社会秦朝选址1、选在较为高爽地段 2、土壤肥沃的松软地段 3、一般均在向阳坡 4、靠近河湖水面 5、背山面水 6、围绕中心广场布置,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呈向心布局。依旧选在面对河流的地区。都城分布1、有城与墎之分2、城是贵族王宫,墎为市民住宅3、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4、皇城与主城分开5、沿水系发展6、宫城面积小于城市面积1、城北宫殿区,有为宫廷服务的手工作坊。2、城南为居住区。3、出现工商业区二、东汉、西汉都城长安、洛阳城的比较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选址渭水之南,龙首原高地以北,与咸阳毗邻,并利用秦兴乐宫建造起来的背山面水: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布局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平面不堪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与周礼考工记的联系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前朝后市”相符。12个城门 东西各三,北二南四,原因是北侧城门的重要性不及南侧城门,自东汉后,南侧城门多于北侧城门几成惯例(是结合实用性对周礼考工记的突破)。规划特点1.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2。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3.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1.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 宫殿占总面积的1/3以上。2. 贵族居住区主要居住在城东,一般平民可能多住在城外。第五章 三国及隋唐时期的城市一、曹魏邺城的规划邺城址位于漳河沿岸,东西3087米南北2205米。东西向道贯通东、西两座城门,南北向三条干道一中轴线干道为基准对称分布。宫殿建筑群布置严整,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规划思想与成就:邺城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宫殿、官署、市场、居住区各划定一定区域,统治阶级与居民严格分开。2、延续了古代城与墎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3、不同于西汉的坊里相参,坊里包围。反映了阶级对立以及当时等级森严的统治阶级。4、园林占有广大的地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5、宫殿北移,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与宫门前,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建筑群扩大到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建设产生影响如长安城。二、六朝都城建康建康城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复杂,建康城完全利用山坡的地形筑城。由于建康城是各朝逐步扩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的发展情况。三、隋唐都城长安选址:长安城新城南对终南山,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地形东北较高,东南部为丘陵地区。城市范围:长安城总占地8700公顷,大明宫400公顷。长安城和邺城一样,宫城位置偏北。城墙每边开三个城门,左祖右社和周礼考工记保持一致。但东市、西市位于皇宫南部,没有前朝后市。其中出现了佛教建筑大雁塔、小雁塔。这体现出唐朝作为当时的国际性大都会,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规划思想:严格的坊里制度为了便于统治人民,道路突出宫殿。一切举措都是从皇帝的意图出发。长安城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而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统治阶级与一般人民的居住地区严格分开。道路系统呈严整的方格网状,道路宽度空前绝后。唐长安城共有109个坊里,由于道路网和方便管理,坊里数目少面积大。东、西二市呈井字形。东市经营大衣、珠宝、药、丝绸等,西市有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市内包括店铺和手工作坊。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水主要引入园林、皇宫、坊里、市井,城市水主要为饮用,同时对园林绿化意义很大,水的良好条件使得长安的园林绿化水平高于汉代。对中国古代的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一、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扩建原因:规模偏小,人口增加,城市居住拥挤。漕运军事重镇,工商业交通重镇。扩建的结果: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物地带,增加城市绿地。规划思想:1、开封有三套方城:皇城、里城、罗城。2、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体现了筑城对防御的重视。3、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道路呈井字形方格网状,道路分级明确(御道、主干道40米,次干道25米,一般街道15米)4、开封城周围四条河道: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具有生活、漕运、经济、防御、美化环境的功能。5、商业的发展冲破原有的里坊制度,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城内通宵营业出现夜市和晓市。6、开封时的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于唐朝,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火制度,按地段建立了消防瞭望的望楼。宋朝的坊和唐朝的房里的完全封闭式不一样,宋朝的坊不再设坊门。7、非常注意街道的绿化,以及园林建设。8、将水利工程引入宫城的绿化用水。规划特点:1、历史沿革:运用周礼考工记的思想筑城。2、自发性:里坊制度瓦解,道路的划分。3、民主性:商业分布于城市各处,旅游和市民服务行业增加,夜市出现。开封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发达的需要。 二、唐长安城与北宋开封城市建设的比较唐朝(长安城)宋朝(开封府)选址汉长安之南,龙首高原地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规划用地1、宫城位置偏北2、规则三重城墙、3、中轴对称4、依据周礼考工记筑城1、三套方城,三套护城河2、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3、依据周礼考工记筑城道路1、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状。2、除市际性道路外各里坊内有十字街和一字街。3、宽度大密度小,道路宽度超过实际需要。1、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方格网。2、一般道路和巷道多成方格形,也有丁字相交。3、道路有明确的分级。4、宽度窄,密度大,街巷间距小。水系城市水系1、提供饮用水。2、水质良好,用于园林绿化。3、运输供应。4、全城引水分为东、西二区。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是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的。河网发达,桥梁很多成为一景。水系具有生活、漕运、经济、防御的用途。绿地1、城市最好的绿地是曲江池和芙蓉园仅供皇宫贵族游玩。2、城北御苑绿化良好,其中还有不少离宫别院、球场。3、大宅第和寺庙绿化也很好城内街道两旁也都有行道路。4、统治者关心街道绿化1、注重街道绿化。2、为享乐而大建园林。3、完善的地下水系统。4、水利工程引入宫城的绿化用水。居住1、坊里制,坊里面积巨大2、与宫城分开3、坊门定时敲钟鼓启闭1、闾里制,与宫城相参2、面积小,密度大3、取消坊门4、建立完整的消防制度影响因素受帝王的意志影响,封建君权至上的体现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民阶层发达的需要具有自发性三、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元大都是唐长安城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规划思想:1、选址上:依托旧城建造新城。完全让开金中都废墟,保留风景优美的万宁宫和湖水,因此宫城选址偏南。2、道路依旧呈方格网状,中轴对称,道路分级(中轴大街28米,干道25米,胡同5、6米)3、布局依据历史沿革:左祖右社,前朝后市。4、水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5、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6、方格网状的城市道路系统规整平直,是城市的消防通道,有利于城市排水、防西北来的风沙,有利于采光。7、居民区与商业街规划特点:1、先规划后建设,城市地下水体系先期埋入地下。2、让“废墟”融“景色”。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3、三套方城:外城、宫城、皇城。4、其总体布局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5、明确的城市中轴线。6、宫城位于全国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57平方千米,略小于今天的明清故宫。宫城内主要大殿分前后两组,为“工”字结构,也就是前朝后寝。7、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8、完备的人工引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一、明清时期的南京城明代的南京就是六朝时代的建康。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应天府城即是现在的南京城。南京地形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东钟山,南雨花台,西北多丘山。街道:东部皇城区为新建的行政中心区域,道路系统以中轴线为原则进行划分。其余应天府地区因地制宜做道路分布。市肆:南京商业繁荣,明初伊始设计13个市,手工业尤为发达。文化:明代的南京城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成贤街有国子监。建筑:兴建寺庙。南京城市是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及反应商业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由于明代的南京临近发达的江南地区以及政治地位的提高,因次南京不仅是南京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二、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明北京城的规模与形制明代的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左右设有太庙和社稷坛,宫城在皇城中布局严整,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明代改建北京时,将城内河道截断,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南。1554年加修了城南的外城,将天坛和农坛包围进去,形成了明清两代北京城的最后规模。明北京的特点 城市布局的两重性都城:1、上层建筑部分按照传统宗教法制进行布局。2、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园林等。3、因地制宜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九重门阙。4、北京城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5城37坊。6、城市商业的繁荣。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沿河一带形成繁杂的商业区。7、大内西部,利用三海和琼华岛设了西苑,在中轴线上设置了景山公园。城市水系沿袭元大都。比较:明代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宫城三道城墙,其中京城包括内外两城。特点是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史都城的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商业活动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部分建筑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清北京城的城市范围,宫城以及干道系统均没有变动,但是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城内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设大片的园林宫殿。另外,清北京商业进一步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依然是全城商业中心,仓库大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使城东经济得到发展,出现地区性,行业性的会馆建筑因此有“贵西城,富东城”的谚语。最后,清代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三、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1、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土地肥沃。自秦代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后,大兴农业水利,号称“天府之国”。明清时皆为成都府。成都不仅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工商业也十分发达。多锦缎、茶馆著名,素有“锦官城”之称。园林绿化很有特色,有“蓉城”之称。成都城市建设分为三套城:大城、皇城、满城,皇城与外城方向错位。筑城时城市呈正方形,但并不规则。街道朝向为东北、西南向与一般城市不同。皇城位于府城中心,方正规整,正南北朝向。成都的休闲服务设施中茶馆最多,住宅为平房院落式。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房前设廊。2、兰州兰州是我国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的过渡地带,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的地方。兰州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渡口,丝绸之路与黄河的交汇处,渡口、桥址位置的变化对于城址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城临河而建考虑洪水的影响,城规模甚小。城市外郭呈不规则形,共有九座城门。兰州的兴起主要有两个原因:行政、经济因素。清代设置了包括陇右、河西两部分的甘肃省,介于两部分结合部的兰州地位变得重要,1666年成为甘肃省会。经济上:渡口和交通中心,茶马互市的地点之一。受地形的影响,穿越东西城门的商路构成了城市的主轴线。南北城门错开,城内道路系统为方正错落型。东西大街上分布了重要的官署机构,在南北大街的交叉口分别修建了鼓楼和钟楼。城南有另一条次要的横向道路。3、大同大同位于晋北内外长城之间,历史上为军事重镇。大同位于桑干河、十里河交汇处,水浅不能通航,交通以陆路为主。大同城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主干道正对城门呈十字形。具有典型的十字方正形城市的特点。由于大同长期作为雁北地区的中心,同时位于重要的商路上,虽然城市规模较小,但并未随着军事职能的失去而衰落。大同的商业职能也十分发达。4、榆林榆林是河套地区的重要防区,为九边重镇之一。榆林城在原来榆林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由于受东边的驼山和西面的榆溪河的影响,城呈东北西南向的斜长方形城共有敌楼15,门7,东、北两面不开城门。5、南通南通由于农业与盐业的发展逐渐成为长江口以北的重要经济中心。南通城为长方形,城外有宽阔护城河,最宽达200米。城内街道分大街、街、巷道三种。大街呈丁字形。城市有明显的分区,丁字街口的北面为州衙署,政治中心。城东北部为文教中心,东西大街以南为生活居住区,在东、西门外沿交通线形成的大片关厢区。商业多沿街分布,也有集中的市,在清代已经形成商业中心。 6、天水天水历来是陇右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番汉“茶马互市”的主要口岸。天水位于渭河支流籍水河谷北岸,因此城市呈东西狭长,南北窄的带状,经过历史上数次建设,逐步形成五城相连的格局,这种形式在古代城市中十分少见。五城分别:大城、东关城、中城、西关城、伏羲城(小西关城)大城是天水城的主体,有城门四座,大城是古城官署学校集中的地区,商业也比较繁荣,仅次于西关。东关城在五城中最长,开有四门,东关以民居为主,商业活动少,有大片农业用地。中城东西窄,南北长,在五城中最小,却是集市和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地区。西关城位于中城以西,呈西窄东宽的梯形,开有五门。西关是历史上商业最繁荣的地区,商行、药铺分布较多。伏羲城又名“小西关城”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天水城城厢主要分布在北关,北关依附于大城和西关之间,多为中下层居民区,批发商业繁荣,分布有宗教建筑,城南厢为藉水河滩,多为菜地和磨房,藉水南岸山上建有南郭寺。7、乌镇乌镇位于浙江北部,由青乌镇组成,南宋时乌镇已经十分繁荣,成为浙北重镇之一。乌青镇位于三府交界地区,市河纵贯镇区,联系太湖和京杭大运河,交通十分方便,介于苏州、杭州、嘉兴、湖州之间的交通枢纽商业发展迅速,成为著名的桑蚕贸易中心之一。清代城镇规模日趋宏大,乌镇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七里,横二里四周设置四座坊门。受河流影响,乌镇形态呈风车状,以东、西市河与市河交叉口之间的地带为中心,沿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向四个方向延伸。主要道路多沿市河分布。由于市内河道多,因此跨河的桥梁也很多。8、平遥平遥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东城长3.3公里,西城长3公里,南城长4公里,北城长3.4公里,南城为弯曲形,整个城市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平遥城内东西大街偏北贯通,因南北两门不正对,因此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呈丁字相交。平遥票号建筑前面为店面,中间为管理部分,后有客房,与院落式住宅相似。沿街店面建筑都十分考究,内部装饰十分华丽。一般建筑的质量也较其他城市为高。平遥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因金融业而繁荣的城市,但是这种经济发展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内,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因而也没有突破一般封建城市的布局。9、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江西西北部,是一座以陶瓷业为主的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城市用地并不大,但人口很多,至少在10万以上。工商业很发达,工商业人口所占比例很大。城市内窑场和居民区混杂,烟尘污染严重。当时景德镇已是与其他封建城市完全不同的一种类型。景德镇地处丘陵山区,四周多山,中为饶河上游各支流的交汇处。城区即沿昌江东岸呈长条形发展,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昌江沿岸为码头即商店的集中区,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景德镇的城市布局也与一般的封建城市有很大不同,城市布局极不规则,建筑的布局也无一定的规则,未形成以官府庙宇为中心,而是围绕分散的窑区形成城市。城市原来也无深沟搞垒的防御城墙,在已经形成了不规则的城区后,围绕它加修的城墙也是不规则的。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的特点1.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国家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2.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因此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奴隶制进入到封建制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3.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大,一般城市规模也不小;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4.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宗教寺院等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附: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两大类型 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 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 居住方式有里坊制和街巷制; 商业形式有集中设市、分散的市、商业街、专业市场、不定期市场等多种形式。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一、上海的发展发展过程:1.南宋未形成市镇 。2.元设市舶司正式设上海县治。 3.嘉靖设城墙防倭寇侵扰。4.鸦片战争根据南京条约1843年开辟为商埠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不断扩张的过程。(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对外交通:1、黄浦江深水航道(天然港口)。2、港口与铁路之间缺乏之间的联系。3、出现了铁路场站与城市道路的交叉现象。城市道路:1、主要道路与黄浦江垂直。2、英法租界,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3、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向西、以“越界筑路”的方式发展。4、上海的公共交通最初为租界内的有轨电车。居住区:1、里弄建筑2、花园洋房3、高层公寓建筑日占领时期大上海建设一期计划 (1938-1945)功能分区思想,划分了包括居住、商业娱乐、工业、仓储、军事等功能的十种地区。 以中央码头、中心区、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区为重点规划区; 加强了工业地带的规划;制定了建筑条例和技术标准 。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一稿 (1945-1949)具体包括住宅、农田、商业、工业、港口等用地; 运用了当时许多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思想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市理论、划区思想、邻里单位思想等。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二稿 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控制市区范围,增加人口规模; 进一步改进了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细致明确了编组站的位置、路线及连接方式。 对局部地区按照邻里单位思想及日照、绿化、布局形式等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划。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进一步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 改进了工业区分布,以减少人流交流。近代对上海的城市规划,直接影响到上海现在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奠定了上海的城市格局。二、武汉的发展最早筑城(商代中后期)政治军事重镇(隋唐之后)城市发展成熟时期(明清时代)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后内陆第一个开港的城市,英、法、德、俄、日五国再次开辟租界。西方的影响: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渗透与影响,武汉成为内陆的工商业中心城市,经济、教育、文化、交通、邮政发达。租界内有各国风格的建筑,罗马式、哥特式、俄国、日本式。出现了绿树成荫的柏油马路。武汉的外国租界基本夹在长江和京汉铁路之间,成带状排列,最南部为英国租界(1861),由南向北依次为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和日租界。市政规划:1、整治旧城里比较拥挤和不合理的次干道,适合开辟一些新的道路。2、用地规划开始考虑工业可能造成的污染,依据风向和道路条件合理布局。3、受当时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仿照美国大都市区行政,建立了武汉自己的“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在当时具有积极的开创意义。4、清末洋务运动在汉口兴建兵工厂,开埠后外国在汉口开租界,本国资本在武汉办轻工业,形成三足鼎立。第十一章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一、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1、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瓜分中国,1897年中德租界条约租借青岛99年2、帝国主义的影响:帝国主义企图把青岛作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口岸。1905年胶济铁路,大港码头建成,投入运营。青岛受帝国主义的影响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大量的服务设施。3、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城市规划突出这两个方面。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背靠观海山,前对海湾,并有数条道路由此向外放射,突出这一主要建筑物。道路:道路系统结合地形,不规则。道路网没有分工。道路宽度是中国区的两倍。德国区内道路与绿化的结合较好。居住:德国区独立式的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组合及利用地形较好。市政工程:道路建设标准较高,路面依坡度铺路不同的坡度采用不同材质。建筑风格城市面貌:殖民地城市的色彩,完全按照殖民者本国的建筑形式设计建造。都是19世纪末德国的建筑形式。建筑布局采用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面轮廓及对景,形成变化显著的轮廓线。青岛的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与绿树相间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德占期日占期 建设意图及规划方针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为重点偏重于重工业及交通规划分区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在四方,港口建工业区,工人居住区在铁路两旁,环境恶劣道路系统 与地形结合较好,道路无明确分工,绿化好解决道路分工的问题居住区建筑密度低,绿化好,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建设大量日本式小住宅,注重实际,也有很多较差的工人居住区市政及公用设施城市道路标准高,上下水用环式,电灯,绿花好,设林务署沿承德占期的特点建筑风貌仿德式,资本主义新形式二、唐山社会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工业被帝国主义占有,城市发展显现出早期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特点。经济资源:煤矿资源,唐胥铁路的建成,在开平矿场之西修建唐山铁路工厂。帝国主义的影响:英国为了掠夺资源在唐山开办工厂,唐山的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迅速。市内住宅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也有洋式住宅,商店以外廊式商店最为常见。发展特征:1、城市围绕矿场向外发展。2、市区位于铁路与矿场之间。3、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铁路穿越和分割市区的情况。影响:唐山市区的盲目发展造成了街市包围矿厂,铁路分割市区,煤矿、工厂的煤烟笼罩着大部分市区;市内道路曲折,且多与铁路交叉,造成城市交通的复杂现象;劳动人民居住区拥挤不堪;城市建筑面貌混乱。这种现象与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城市的发展状况十分类似。三、无锡无锡是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中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社会背景: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不像上海受帝国主义排挤,不像苏州等地受封建保守势力的约束。经济资源优势:土地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棉纺织、种植业发达;大运河、沪宁铁路交通便捷;良好的商业、手工业基础,靠近上海技术条件优越。发展特征:国民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