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文声音的意义.ppt_第1页
汉诗文声音的意义.ppt_第2页
汉诗文声音的意义.ppt_第3页
汉诗文声音的意义.ppt_第4页
汉诗文声音的意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 中华吟诵系列讲座 汉诗文声音的意义 古人把上学叫 读书 古人把教师叫 教读 古人形容学校是 琅琅读书声 古人形容优秀诗文是 脍炙人口 古人作诗 作文 作曲 先吟后写 无题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红楼梦 宝玉笑道 今日持螯赏桂 亦不可无诗 我已吟成 谁还敢作呢 说着 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 三十八回谁知邢岫烟 李纹 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 各自写了出来 五十回 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元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盖风雅之兴 志思蓄愤 而吟咏情性 以讽其上 此为情而造文也 文心雕龙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毛诗大序 汉诗文基本上是先吟后录的 所以基本上是口头作品 口头创作 作者会有意无意地选择合适的声音 所以声音的涵义尤为重要 汉诗文涵义的构成 字义 字面的涵义 音义 读音 语音的涵义 读法 长短高低的涵义 意象 经典的涵义 文化 精神的涵义 一读音的意义 汉字的读音有意义吗 比如 汉 为什么读h n 这个读音和字义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汉 的声母是h 韵母是 n 声调是四声 汉字读音有涵义 有系统 训诂学一向有声训传统 文字学和音韵学都重视读音的涵义 百年前西方语言学传入 为了迎合 任意性原则 才否认了汉音的意义 但 任意性原则 是真理吗 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 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我们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 或者 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 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 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索绪尔 回顾中国三千年汉音理论 乾 健也 坤 顺也 坎 陷也 夬 决也 震 动也 离 丽也 兑 说也 周易说卦 政者 正也 论语为政 彻者 彻也 助者 藉也 庠者 养也 校者 教也 序者 射也 孟子滕文公上 仓颉之初作书也 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 即谓之字 文者 物象之本 字者 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序 天 颠也 日 实也 月 阕也 山 宣也 门 闻也 弓 穷也 户 护也 木 冒也 尾 微也 说文解字 说文 之为书 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 凡许氏 形声 读若 皆与古音相准 或为古之正音 或为古之合音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循而考之 各有条理 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 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 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 而声音之学晦矣 清王念孙 说文 列字九千 以声训者十据七八 而义训不过二三 黄侃 东汉刘熙 释名 是第一部全部使用声训的汉字字典 峡水曰涧 涧 间也 言在两山之间也 山中丛木曰林 林 森也 森森然也 鼓 郭也 张皮以冒之 其中空也 贪 探也 探取入他分也 矢 指也 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释名 王圣美治字学 演其义以为右文 古之字书 皆从左文 凡字 其类在左 其义在右 如木类 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 如 戋 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 金之小者曰钱 歹而小者曰残 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 皆以 戋 为义也 梦溪笔谈 北宋王圣美总结了声符系统 提出了字串的理论 至清代 段玉裁 王念孙 戴震等人提出 声义同源 理论 训诂之旨 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 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 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振裘必提其领 举网必挈其纲 王念孙声与义同源 不知此 则声与义隔 凡某声皆有某义 段玉裁 盖天下事物之象 人目见之 则心有意 意欲达之 则口有声 意者 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 声者 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如大字之声大 小字之声小 长字之声长 短字之声短 又如说酸字 口如食酸之形 说苦字 口如食苦之形 说辛字 口如食辛之形 说甘字 口如食甘之形 说咸字 口如食咸之形 故曰 以唇舌口气象之也 清陈澧 人声之精者为言 既为斯意 即象斯意制斯音 而人意所宣之音即为字音之所本 推之食字之音像啜羹之声 吐字之音像吐哺之声 咳字之音验以喉 呕字之音验以口 兮字之音验以鼻 斥驱之音像挥物使退之声 止至之音像招物使止之声 奚字之音像有所否之声 思字之音像敛齿度物之声 均其证也 刘师培 至民国时期 章太炎 黄侃等人把声训传统提高到了语源学的高度 其后王力等人深化了同源字研究 汉字是一个整体 形 音 义三要素相互联系 制约 协调 处在合乎规律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 造字是有义以有音 有音以有形 识字是审形以知音 审音以知义 严学宭 汉字汉音 虽经多次整理 历代流变 但总的传统未断 所以上古音大致可考 音义关系比较明显 其他语言则相对困难 有先造字有后造字 造音造字之法有异 音义关系首先是上古比较成系统 后世汉字的音形义 都需要逐个详考 但不能据此否定汉音的意义 汉字的语音 其初是有意义 有系统的 汉音的意义及汉字建构举例 雚 koons goons guan 汉音的意义及汉字建构举例 雚 見 观 欠 欢 犭 氵 鳥 汉音的意义及汉字建构举例 雚 鹳gu n 觀gu n 歡hu n 獾hu n 灌gu n goons 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 其合体字的建构方法是以声符为核心 配以不同的形符偏旁 这些字串的共同涵义即是声符的涵义 汉音性质 古今以传承为主 后世造字基本亦如此 然亦有未循其理 或错写讹传者 当细辨之 今日语文课 既不讲汉音为何这样念 也不讲汉字为何这样写 更不讲诗文应该如何读 汉语文缺失了最基础的情理 文化和自信 语文丧失了尊严 昔之塾师课童 授读而不释义 盲诵如习符咒 学童苦之 今之学校诵书释义矣 而识字仍如习符咒 且盲记漫无统纪之符咒至二三千字 其戕贼学童之脑力为何如耶 陈独秀 汉诗文涵义的构成 字义 字面的涵义 音义 读音 语音的涵义 读法 长短高低的涵义 意象 经典的涵义 文化 精神的涵义 二读法的意义 自古诗文皆吟诵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 读法即诗文的声音的长短高低 轻重缓急 节奏韵律 汉诗文自古有其相对固定的读法 这些读法是有涵义的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 吟咏有旋律 诵读没有旋律 一个简单的句子 我想喝水 有多少种涵义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 1935年 叶圣陶 夏丏尊合写 文心 论述语文教学法 其中对于古诗文有一套读法符号 寒 岩 枯 木 原 无 想 野 馆 梅 花 别 有 春 此外还有 句的头部加强 句的尾部加强 等符号 语文老祖如是说 在教室内通读 该用宣读法 前面已经说过 讨究完毕以后 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 就不妨指名吟诵 或者先由教师吟诵 再令学生仿读 自修的时候 尤其应该吟诵 只要声音低一点 不妨碍他人的自修 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 是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 眼 口 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从前人读书 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 单在吟诵上用工夫 这自然不是好办法 现在国文教学 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 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 多数只是看看而已 这又是偏向了一面 丢开了一面 惟有不忽略讨究 也不忽略吟诵 那才全而不偏 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叶圣陶 精读指导举隅 前言 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 即使是大学高才生 有了这样成见 也不足怪的 但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 古文和旧诗 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 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 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 不象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 用不着看 吟好象电影里的 慢镜头 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 让人们好捉摸着 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 钱基博先生给 朗诵法 作序 论因声求气法最详尽 值得参考 他引姚鼐的话 大抵学古文者 必要放声疾读 只久之自悟 若但能默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 又引曾国藩的话 如 四书 诗 书 易经 左传 昭明文选 李 杜 韩 苏之诗 韩 欧 曾 王之文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二者并进 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 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自觉琅琅可诵矣 这都是很精当的 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 词等 又不能写作文言 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作者虽不主张学生写作文言 但按课程标准说 多数学生的这两种现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学上的大损失 作者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 吟 读 说并用 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 兼学吟和说 大中学也该重读 恢复吟 兼学说 朱自清 论朗读 语文老祖如是说 日本 朝鲜 越南等国家自古以来学习汉文 其课本都有读法符号 其吟诵传统至今未衰 日本诗吟社有数百万会员 汉诗吟诵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 始终都有的 所有的卡拉OK厅里都有诗吟 日本古籍中的汉诗吟诵符号 日本古籍中的汉诗吟诵符号 日本古籍中的汉诗吟诵符号 中国历代大儒均重视吟诵 如韩愈 朱熹 王守仁 曾国藩等 均有教导流传 古之教者 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 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 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其栽培涵养之方 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 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 习礼为不切时务 此皆末俗庸鄙之见 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 清朗其声音 均审其节调 毋躁而急 毋荡而嚣 毋馁而慑 久则精神宣畅 心气和平矣 王守仁 社学教条 阳明先生九声四气歌法符号 阳明先生九声四气歌法符号 阳明先生九声四气歌法符号 我们采录了千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 其吟诵都遵循大致相同的读法 与现代学者的研究结果 古代中外文献的记载都是一致的 所以吟诵是规则的 汉诗文有其固有的读法 入短韵长 依字行腔 依义行调 虚字重长 平低仄高 平长仄短 文读语音 腔音唱法 模进对称 近体诗格律 诗词格律从吟诵而来 吟诵从汉语语音固有的特点而来 一切都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自然而然的 齐言 只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不换韵 除首尾联外 一律对仗 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同句相间 同联相对 邻联相粘 近体诗的读法 入短韵长 平低仄高 平长仄短 长音 韵字 二四六的平声字 短音 入声字 中音 其余的字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汉语是单音节语言 双音节结构 语音后重 同句相间 同联相对 邻联相粘 古音平低仄高 诗词格律源于汉语的特点和吟诵的需要 只押平声韵 中古音只有平声可以拖长 古体诗为什么可以押仄声韵 世界声调语言分布图 汉语产生于温带 处于重音语言和声调语言之间 上古汉语是旋律 音高型声调 证据如下 粤语是旋律 音高型声调语言彝语是旋律 音高型声调语言汉语 四声对五音 说汉诗古无乐谱汉族雅乐是平平拖长的汉语上古诗歌可押上去入韵 声调产生于散热的需要 后人尊古而仍作古体诗 因韵字不能拖长 故古体诗吟得快 近体诗吟得慢 最快的古体诗即七古 因如歌之行 号为 歌行 至隋混一 汉语雅言变为完全的旋律型声调语言 方有平仄之分 仄声调值交叉 而平声独低 平低仄高 上古因声调之间有相对音高关系 故可与乐音相应 诗歌仄韵拖长 也可辨认出声调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 l 入短韵长 汉诗文押尾韵 除入声韵外 其余韵字一律拖长 收于韵尾 韵 韵腹 韵尾 声调合称为韵 流 的韵为什么是 u 或者说 u有什么涵义呢 汉音的意义及汉字建构举例 lu liu yu 汉音的意义及汉字建构举例 氵 木 疋 艹 石 汉音的意义及汉字建构举例 流li 硫li 梳sh 疏sh 蔬sh luliushu 下平声第十一 尤 韵的字 尤犹疣优忧愁流邮留溜瘤刘浏由油游悠攸幽牛休修羞秋丘邱周稠绸惆州洲舟粥酬仇柔揉筹抽湫收鸠囚泅求裘逑球俅浮谋牟眸侯猴喉呕讴沤鸥瓯欧娄楼髅偻蝼篓搂偷头投勾钩沟啾酋遒搜叟邹抠兜 加油 的喊法 所以 尤 韵有舒缓之意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 l l ll 汉诗文涵义的构成 字义 字面的涵义 音义 读音 语音的涵义 读法 长短高低的涵义 意象 经典的涵义 文化 精神的涵义 自古登楼无好事 只缘王粲有名篇 汉诗文的作者群体是儒士 儒士有共同的人生经历 读书 汉诗文是儒士的功课和心声 大量使用儒士的行话 即 意象 汉诗文的最高境界 无一字无来处 三意象的意义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 l l ll 白日 的涵义 伟大灿烂的生命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尚书帝典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诗经小雅天保 依 的涵义 恋恋不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 黄河 的涵义 最大的河 流水 的涵义 生命流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 l l ll 汉诗文涵义的构成 字义 字面的涵义 音义 读音 语音的涵义 读法 长短高低的涵义 意象 经典的涵义 文化 精神的涵义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