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材料二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4分)(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任答2点,共2分)(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4分)(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任答2点,共2分)(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好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任答2点,共2分)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商鞅的治国理念和变法实践对秦国及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揖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 聂作平泰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治国理念: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实践了这一治国理念?(5分)(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治国理念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得到的启示。(5分)答案(1)治国理念:用严峻的法律约束、管制人民。(1分) 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轻罪重罚;燔诗书而明法令。(4分)(2)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2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1分) 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2分)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 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冶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冶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 分)答案要点:(10分)(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2分)(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2分)(3)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4分)答案(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2分)(2)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2分)(3)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2分)(4)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任答4点,每点1分,共4分;若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请回答:(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4分)(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2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分)答案(1)变化: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2分) 评价: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大之词。(2分)(2)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2分) 缺陷: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2分)(3)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2分)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6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4分)答案(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2分) 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4分)(2)促进: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2分)阻碍: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2分)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自古以来,重大改革都注重教育方面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用人材料二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实施义务初等教育,因为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大批外国教育家来到日本创办学校和大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诫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 材料三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治政府实行教育改革的措施。(3分)(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的观点。(3分)(4)据材料二、三,指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与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答案(1)特点: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1分)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1分)(2)措施:普及初等教育;创办新式学校;灌输忠君思想。(3分)(3)观点: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提倡培养群体观念;注重培养政治素养。(3分)(4)共同:都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都注重培养政治素养。(2分)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5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5分)答案(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2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1分)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分)(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3分)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2分)9【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3分)(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3分)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评价:一方 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3分)(2)正确;(1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3分)(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两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3分,任答3点即可)10【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44年,顺治元年)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 刘墉清朝通忐食货略六 (清末满族大臣端方说)旗人则以兵之名额,坐领饷糈,有分利之人,而无生利之人”。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未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材料二 (光绪帝)谕内阁: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以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共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即行裁撤。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材料三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清政府谕令)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律定例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维艰,现当维新,允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一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材料四 戊戊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第2卷 多失其所持,人心惶惶,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梁启超戊戊政变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三,指出戊戌新政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2分)(3)据材料四,概括上述举措导致的结果,并指出其主要原因。(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深刻认识?(2分)答案(1)问题:财政困难(入不敷出)。(1分) 原因:旗人由国家财政供养:官俸开支巨大;对外赔款巨额。(3分)(2)措施:裁撤闲散衙门及冗官冗员;要求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IEEE 62704-2:2017+AMD1:2025 CSV EN Determining the peak spatial-average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in the human body fro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30 MHz to
- 服务基层项目协议书
- 服装供货协议书样本
- 河北高速公路集团限公司2025届校园招聘(11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内墙粉刷安全协议书
- 医美终止协议书范本
- 树木出售协议书范本
- 分公司合同补充协议
- 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25年下半年高层次人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出口酒销售合同范本
- 2025天津滨海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招聘13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广核新能源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2026年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d-d二聚体课件教学课件
- 【课件】2025年消防月主题培训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
- 2025秋形势与政策课件-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 【MOOC】国际名酒知识与品鉴-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SMT通用镭雕操作作业指导书V1.0
- 2022年大连市旅顺口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T 1220-1992不锈钢棒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