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笔记这一讲主要介绍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的结构理论、变换理论和特征理论。我们试图用最简约的叙述,把结构层次分析法、句式变换分析和语义特征分析介绍给大家。一、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法(一)结构层次分析法1、定义: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方法就叫层次分析法。2、语法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所涉及的内容语法研究中的层次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切分:即在什么地方切分;一是定性,即切分开的两成分间是什么关系。(二)几种结构的切分1、“像X似的”的结构切分应该切分成“像 / X似的”动宾结构;“X / 似的”助词结构。如:“像木头似的”与“跟木头一样”两种格式有联系,我们先来看“跟X一样”格式。“跟X一样”中的“一样”有两种词性,当“一样”是形容词时,整个格式表示比较,强调等同,在“一样”前可以插入程度副词,可以插入状语修饰语,可以有相应的否定形式,如:可以说:他的相貌跟张三一样/他的相貌跟张三很一样/他的相貌跟张三完全一样/他的相貌跟张三不一样。内部结构应分析为:“跟X/一样”状中结构,“跟X”再介宾结构。当“一样”是助词时,整个格式表示比拟,强调相似。“一样”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前不能插入状语性成分,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内部结构应分析为:“跟/X一样”动宾结构,“X一样”再助词结构。表比拟的“跟/X一样”与“像X似的”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行现象。即:第一,语法意义相同,都表比拟;第二,重音位置相同,都落在“X”上;第三,如果要加状语,不能直接加在“X”前;第四,都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故“像X似的”的切分可以参照“跟/X一样”(表比拟)的切分。2、“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结构切分指人的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其内部具有极强的规律性,要弄清其结构关系。如“姐姐的老师的学生”,其内部结构应分析为:“姐姐的老师/的学生”偏正结构,“姐姐/的老师”偏正结构。故“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内部结构应分析为:“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偏正结构, “父亲/的父亲”偏正结构。3、请说明下列三个句子的异同。比较:(1)他早早地炸了一盘花生米。(2)他喜滋滋地炸了一盘花生米。(3)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这三个句子词类序列相同,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同属于同一个类型的句法结构,结构层次相同,只是作状语的词不同,其内部语义关系不同。“早早地”说明“炸”的时间;“喜滋滋地”说明“他”炸花生米时的神情;“脆脆地”说明炸了以后的花生米的。(三)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和局限作用之一:分化歧义句式。如: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1)发现/ 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动宾关系);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主谓关系)(2)发现敌人的哨兵/ 回营房了(主谓关系);发现敌人的哨兵(偏正关系)作用之二:有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如:使用层次分析法发现,现代汉语的动词单独作谓语是要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限性: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如:鸡不吃了。是歧义句,这种歧义句用层次分析法不能消除歧义。二、变换理论与变换分析(一)变换分析1、说明下列句式有什么不同,并解释。(1)戏台上摆着鲜花。(2)戏台上演着戏。相同:用层次分析法对两个句子进行分析,其“切分”和“定性”都相同。(1)戏台上/摆着鲜花。(主谓结构) 摆着/鲜花(动宾结构)(2)戏台上/演着戏。(主谓结构) 演着/戏(动宾结构)不同:两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1)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大致相当于“有”;(2)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2、分析“山上架着炮。”“山上架着炮”是歧义句。既能理解“山上有炮”,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大致相当于“有”;也能理解为“山上正有人在架炮”,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3、利用变换分析来分化“山上架着炮”歧义句式我们看:(1)台上坐着主席团。(1)戏台上摆着鲜花。可以转换为:(1)主席团坐在台上。(1)鲜花摆在戏台上。可以记作:原式A 变换式C(2)戏台上演着戏。(2)门外敲着锣鼓。可以转换为:(2)a戏台上正在演戏。(2)b门外正在敲锣鼓。可以记作:原式B变换式D 值得注意的是:A式不能转换成D式;B式不能转换成C式。但:“山上架着炮”可以转换为:(1)炮架在山上。(2)山上正在架炮。故“山上架着炮”有歧义。(二)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1、作用:更加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例如:(1)咬死了猎人的狗可以变换为:(1)a把猎人的狗咬死了(1)b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又如:(2)反对的是他可以变换为:(2)a反对他(2)b反对搬迁方案的是他2、局限:能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三、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语义特征是个次范畴概念,是指一类实词在具体格式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可以用来解释造成某种句式有歧异的原因。(一)用特征理论或者语义特征分析法解释“山上架着炮”歧义的原因。我们从可以分化的两种形式入手来分析:A式:台上坐着主席团。戏台上摆着鲜花。门口站着人。B式:戏台上演着戏。门外敲着锣鼓。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式和B式的不同在于动词,A式的动词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B式的动词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而“山上架着炮”句子歧义,是因为动词“架”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二)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解释:“死了三天了;等了三天了;看了三天了;挂了三天了”的不同。这是一组“动词+了+时量词+了”的句式。这组句式词类序列相同,内部层次结构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也相同,但明显地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其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我们看:A类:死了三天了表明“死”这一动作完成或者说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B类:等了三天了表明“等”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C类:看了三天了既可以表明“看”这一行为动作或者说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也可以表明“看”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D类:挂了三天了既可以表明“挂”这一行为动作完成或者说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也可以表明“挂”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还可以表明由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所持续的时间。这四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别是由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动词来造成的。可以列表如下:句式动作完成后所经历的时间动作本身所持续的时间动作所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A类句B类句C类句D类句即四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A类动词:完成,持续,状态B类动词:完成,持续,状态C类动词:完成,持续,状态D类动词:完成,持续,状态第四讲 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一、 关于“变换”变换是英语“transformation 的译名,该词在西方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中各有不同的含义:纳斯菲尔德(J. C. Nesfield) 把一个语法形式改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不改变它的意义的句子“改换”,如疑问句和陈述句的改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改换等等 海里斯(Z.S.Harris)(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后期代表人物)“变换”是指同一层面上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结构上的依存关系。(我们所说的变换取此义) 乔姆斯基(N.Chomsky) 他的转换是指一个句子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生成过程,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例如戴眼镜的李敏笑了 (表层结构)形式 转换规则合并添加虚词“的 李敏戴眼镜 李敏笑了 (深层结构)意义1941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是我国早期在较大范围内运用变换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海里斯的变换分析在我国语言学界激起涟漪。朱德熙首先把它运用在说“的”一文中,用来考察“的”的语素分化。朱德熙对于结构主义的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的运用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1.层次分析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层次分析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性的语法关系(一般称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一般称语义结构关系)。变换分析法应运而生。2.变换分析法是一种语法分析手段,它是利用语言中的变换关系来进行推导验证的方法。利用由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之间的可能的联系,通过由变换式所提供的新语境来观察各语法单位的不同特性达到给句式分类定性或分化歧义的目的。3.案例(1)台上坐着主席团 格式相同: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2)台上演着梆子戏 语法意义不同 (1)表存在表静态 (2)表活动表动态 如何验证在语法意义表达上的不同呢?怎样分化如“山上架着炮”那样的歧义句式呢?A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C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B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D式: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 门外敲着锣鼓 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 大厅里正在跳舞 结论: 句式与句式间的变换,不是具体句子 的变换三、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句法结构的相关性同一意义可用不同句法格式表达 存在大量同义格式有限的句法格式表达无限的意义 存在大量歧义格式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间存在内在结构关系四、变换分析遵循的原则(平行性原则)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要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原句式和实例 变换关系 变换式和实例A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C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形式相同 语法意义一致 形式相同 语法意义一致 共现词的语义结构关系一致(低层次语义关系) 语法意义的差别一致(高层次语义关系)五、变换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类型分类方法。陆俭明从变换的目的来考察,从陈述、指称的角度把变换类型分为同类变换和异类变换。指称就是所指,指称形态反映在语法上,从词性上说是体词性成分,从句法成分上说是主语、宾语,反映在意义上是个名称。陈述形态反映在语法上,从词性上说是谓词性成分,从句法成分上说是谓语、述语、补语,反映在意义上是个命题,或者说断言。例如: 指称 陈述 战争 打仗 报告 (写了一份) 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 我写的信 我写信 吃的 吃 长长的流水 流水长长的(一)同类变换即从一个陈述形态变换为另一个陈述形态,或者从一个指称形态变换为另一个指称形态。如: 谁都认识他。 他谁都认识。 谁他都认识。通过变换分化了“他谁都认识”这个歧义句。他所学习的方法 他学习的方法 他进行学习的方法 通过变换分化了“他学习的方法”这个有歧义的格式。 (二)异类变换 即从一个陈述形态变换为一个指称形态;或者相反从一个指称形态变换为一个陈述形态。如: 吃苹果 吃的苹果 给书 给的书 写信 写的信 给他 给的他 喝茶 喝的茶 交老 交的老张通过变换说明述宾结构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类别六、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1.作用有效的分化歧义句式,且强于句子成分分析法由于更注重句法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所以更有助于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语法规律。变换分析还可用来给某种句式分类定性。例动词后带数量词有三种情况: (a)数量词由名量词构成,买一本 吃一个 写一篇 (b)数量词由动量词构成,洗一次 蔽一下 唱一遍 (c)数量词由时量词构成,看一天 停一年_ 等一分钟(a)类都认为是述宾结构,对于(b)、(c)类看法就不同了,有人看作述补结构,有人看作述宾结构卫。可利用变换分析帮助确定。(a)类有下列A和B两种变换: A: V + n m V+了/过+nm B: V+nm nm+也+没有+V 买一本 买了/过一本 买一本 一本也没有买 吃一个 吃了/过一个 吃一个 一个也没有吃 写一篇 写了/过一篇 写一篇 一篇也浑有写(nm代表数量词,nm 代表数词限于“一”的数量词,V代表动词)(b)、(c)类也有A和B这两种变换所以,(a)、(b)、(c)三类有相同的变换。它们所包含的量词各不相同,但就整个格式看,它们显然属一个大类。把它们都分析为述宾结构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2.局限不能解释造成歧义句式造成的原因第五讲 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5.1变化分析的局限和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的产生n 变化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例子见9293页)n 例如:a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动词 (戏台上摆着花) 表示存在,表示静态n b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动词 (戏台上演着京剧) 表示活动,表示动态n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呢?这一点用变化分析的方法无法解释。但是经过仔细考察就可发现,歧义的产生跟句式中动词有很大的关系。n 如:台上坐着主席团 门口站着一个人 地上蹲着一个人 床上躺着病人 门上贴着对联等等,这几个例子中所用的动词具有某种语义上的联系,那就是“使附着”n 如果把a式的动词记为“动词a”,那么它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动词a;+使附着n 相应的,把b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b”,那么它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动词b-使附着。n 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把“名词处所+动词+着+名动词”因动词的不同而加以分开,即是“a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动词a”和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动词b” n 以上所采用的,说明这个句式为何会产生歧义的原因的方法,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方法。5.2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和需要掌握的原则n 1、语义特征的概念:这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n 2、目的:a:以某个特定的角度对一个语义类进行在细分。 b: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词语相互之间的差异(火和光)。c:在语义学里使用“语义特征”这个概念,可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如:看和看见)见94页n 3语义特征的概念运用于语法学中的原因: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什么同是动词或形容词等,而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n 4、语义特征这个概念在语法学中的含义: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它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即是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必须结合具体的句式格式得来的。5.3汉语句式语义特征分析的几个实例n 1、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 +给+名词与事”句式n 例子见96页n 从层次分析法的角度而言,这些句子的层次结构关系和构造都是一样的n 从变化分析法的角度而言,可以将十二个句子分为a、b和c三类(98页),但是这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些例子格式相同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n 从语义特征分析角度而言,a、b和c各组例子的语法意义的差别是由句中动词决定的,而动词的不同又是由动词的不同语义特征决定的。n 具体来看:a类各句的动词都含有“给予”的意思(包括a、e、j、g);b类的各个动词都含有“取得”的语义特征(c、f、h、k句);而c类的动词都含有“制作”的语义特征(b、d、i、l)。因此,各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如下: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n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按语法意义和动词语义特征的不同,可以把“名词主语+动词+名词受事 +给+名词与事”这个格式分化为三个具体的格式:a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a+名词受事 +给+名词与事;b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b+名词受事 +给+名词与事;c类格式:名词主语+动词c+名词受事 +给+名词与事。运用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不仅达到了分化这个歧义句式的目的,同时解释了造成歧义句式的根本原因。2、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式的实例n a:死了三天了 b:等了三天了 c:看了三天了 d:挂了三天了n 从结构层次上看,这四个句子词类序列相同;内部结构层次构造相同;直接组成句法成分也相同。n 但从语法意义上看,这实际代表四种不同情况。n a句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动作的完成、实现和所经历的时间。(如伤了三天,断了三天);b句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等”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哭了三天,追了三天);c句中的时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看”这一行为动作的完成、实现和所经历的时间。(小说我早看完了,看了三天)又可指“看”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那小说我都看了三天了,还没有看完);d句中的时量成分“三天” 既可以指“挂”这一行为动作的完成、实现和所经历的时间,又可指“挂”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还可以指明又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的状态”所持续的时间。n 上述不同可从下表中看出:n 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 动作所持续的时间 动作所造成的状态所持续的时间n a+ - -n b- + -n c+ -n d+ +n 显然,以上四个句子中的动词各自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不同,可概括如下n a+完成,-持续,-状态n b完成,+持续,-状态n c+完成,+持续,-状态n d+完成,+持续,+状态n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句子a、b、c和d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同构3、关于“形容词+()点儿”祈使句式n 例子见103页n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句式对形容词有选择性,而这就取决于形容词的语义特征n 这种祈使句的规律和条件分析:经过分析(例见104页)具有“可控”性质的褒义词形容词可进入该句式。而不具“可控”性质的褒义词形容词不可进入该句式。n 假如取三组语义特征,一组是+(-)褒义;一组是+(-)贬义;另一组是+(-)可控。 各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可表现为:形容词a:+褒义,-贬义,+可控;b:-褒义,-贬义,+可控;c:-褒义,+贬义,+(-)可控;d:+褒义,-贬义,-可控n 故而,可看出那些形容词能进入该句式。即是形容词:+可控,-贬义4.名词语+了n 例子见106页n 能进入该句式的名词所具有的条件:首先名词所表示的事物,要属于周而复使的出现(如春天了,秋天了等),其次,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属于带有顺序性并又有时间推移性的。(如小学生了等)。n 即是“名词语+了”(名词语:+系列推移性,-非循环起始性5.总结语义特征分析法运用于语法分析当中主要是分析各个同形句式中所存在的实词在语义上的差别,从而找出造成这种句式歧义的根本原因,同时说明在某种句式中,为什么同是实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有的能进入该格式,有的却不能。第六讲 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6.1 “动词语+的”结构引起的问题问题一:有的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并能指称人或事物 “他买的”、“吃羊肉的” 但有的就不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不能指称人或事物 “他游泳的”、“他参观展览会的”问题二:有的指代人或事物的时候没有歧义 “参观展览会的” 有的指代人或事物的时候有歧义 “吃的”(可指施事:这排骨好吃,吃的人多;也可指受事:我今天吃的很贵。)问题三:有的中心语(名词)可以省略: “开车的(司机)都吃饭去了。” 有的中心语不能省略: “那位司机呀,开车的技术可好了。”6.2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6.2.1 “配价” 思想的由来 法国学者吕西安特思尼耶尔,在五十年代创立了一种语言学理论从属关系语法。他通晓多国欧洲语言,又长期从事俄语和德语教学,因此在外语教学与语言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个理论。这个语法又称为依存语法。因为使用了“价”的概念,所以又被成为“配价语法”。(韩万衡有不同意见) 但这一理论在当时未能得到法国学术界的理解。特氏的代表性著作结构句法基础在其生前甚至无法出版问世。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关联、转位(省略)关联:法语句子:Alfred parle(阿尔弗列德讲话)。句子的构成成分不是一个一个的单词,而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 (氢氧化合为水)关联赋予句子“以严谨的组织和生命的气息” ,是“句子的生命线” 。“从属关系” :正是由于关联建立起了词与词之间的从属关系。“我吃苹果”图示如下: 吃(支配词) 我(从属词) 苹果 (从属词) 特思尼耶尔认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它支配着别的成分,而它本身却不受任何成分的支配。因此他把主语和宾语同等看待,把他们都置于动词的支配之下。而直接受动词支配的有“名词词组”(行动元)和“副词词组”(状态元)。从理论上说,状态元可以无限多个,而行动元不得超过三个。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行动元”的数目。配价概念价,化学术语,指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几个氢原子化合或能置换出多少氢原子。特思尼耶尔将其引入语言学,用以说明动词支配他类词的特性。德国语言学家的发展:现在通常把价理解为语言符号(动、名、形)在其周围开辟一定数量的空位,并要求用特定成分予以填补的特性。6.2.2 德国配价思想 六十年代初,德国语言学家将从属关系语法引进德国,用于德语语法的研究,并依据德语的特点,加以创造性的发展,成功地用于对外德语教学、语言对比研究和辞典编纂等领域。 配价理论产生于法国,却发展在德国。一、概念(见前) 配价可以从逻辑、句法和语义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认识。 逻辑配价: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逻辑语义现象,受词义制约。【德】威廉邦茨欧认为,在句法结构的组合过程中,词汇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词汇本身具有联结的可能,其联结能力源于词汇的语义特点。词汇的概念核心反应了语言外现实中诸现象直接的关系。如 “访问”一词表示两者直接的关系:X,访问者;Y,被访者。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概念的逻辑价数是相同的。逻辑-语义关系是超出个别语言的共同现象,在某个具体语言中某个逻辑语义关系如何实现,则需要借助该语言的特殊表现方法。 句法配价:句法配价研究的是逻辑配价在某一具体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因此尽管词的逻辑配价一样,但句法配价是不尽相同的。 如:“帮助”(帮助者、提供的帮助、被帮助者) “他帮助我工作”。 德语中:谓语动词要变位,帮助者要用主格表示,被帮助者要用给予格表示,所提供的帮助得狗介词结构表示。 而且同一语言中的同义词的逻辑配价是相同的,但却往往有不同的句法配价。(德语例子略) 句法配价是配价论的研究核心。在配价论发展初期,众说纷纭。赫尔比希提出应建立形式化的配价概念:1、确认动词为句子结构的核心;2、区分句子的结构成分(指必有补足语和可有补足语)与非结构成分(指说明语);3、确定传统语法中的句子成分哪些是配价要求的结构成分,哪些是非结构成分。(针对特思尼耶尔说的。赫强调不仅主语和宾语是补足语,表语和状语也是补足语)。 语义配价:语义配价指的是充当补足语的词语在语义及语用方面与动词是否相容。 如:“这张桌子住在柏林”。 语法结构正确,但无生命的词语在语义上不能与动词“住”相容。语义配价受逻辑-语义的制约,但更多地受社会习惯的影响,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如汉语必须说”喝汤“,而德语却必须说“吃汤” 。 二、句子结构分析及描写 把动词视为句子的结构核心,把其他成分区分为结构成分与非结构成分,这是配价论对句子结构的基本认识,也是配价论区别于其他语法理论的根本所在。特别是主语的地位更是争议的焦点。 配价论认为句子的成分:动词部分、补足语和说明语。前两者是句子的结构成分。 三、动词分类标准 传统的及物、不及物概念 动词的配价分类 德语里面有四价动词: 他 把公文包 给父亲 送到 办公室(汉语为三价) 朱德熙先生同样认为单个的动词最多只有三价(向),但是他认为动词性结构可有四向或更多向。“我陪他上医院去看望病人”。(reason?) 四、补足语的界定和分类 补足语是句法配价的核心问题,配价研究必须回答: 1、怎样确定某个动词支配的补足语的价数?(舒马赫语义分析法,如“购买”四个语义成分) 2、怎样划分补足语与说明语的界限?(删除法)(书上“凡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的名词一般都不计算在内”) “办公室” 3、怎样区分必有补足语与可有补足语?(他送了我一本字典)(可有补足语与说明语) 4、怎样为补足语分类?(恩格的鉴别词替代法) 分歧点: 价是属于语义范畴,还是句法范畴?而且,必有补足语、可有补足语、说明语等到底如何区分? 张国宪等:语义范畴(词汇意义,可以从价载体的含义中推寻出来,为词典所标注的,而不考察语法意义、语境意义等) 朱德熙等:句法范畴,最著名的例子为: “这把刀我切肉” 。(三向)(间接主语、直接主语) “我切肉” 。(二向)“依句辨价,离句无价” “切:用刀把物品份分成若干部分”现代汉语词典) 6.2.3 我国汉语界的配价研究 我国汉语界的配价研究开始于1987年,以朱德熙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的发表为标志。类似配价的观念,实际上,早在40年代就有了。吕叔湘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有类似的观点,但并没有发展。汉语界的配价研究依据的不是德国的配价理论,而主要是特思尼耶尔五十年代的早期配价思想和数理逻辑的论证理论。 我国的配价理论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统一的地方(略)。 书上p111对汉语中的动词分了不同的价。 人人以向秀丽事迹自勉。圆月升在了中天。我到他家里。敌人龟缩在城堡里。他为人民服务。 汉语研究中有许多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主语与宾语的问题、句子成分划分问题、句型划分问题以及结构描写问题等都可以借鉴配价理论来获得新的研究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更是需要配价理论。因为配价理论本身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6.3怎样分析、解决“动词语+的”结构所引起的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决定与两点:1、动词属于几价动词2、动词的配价成分在动词语中出现的个数“动词语+的”结构能不能做主语或宾语来指称人或事物1、由零价动词构成的,不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例:地震的 下雨的2、由一价动词构成的 a、该一价动词的配价成分没有在“动词语”里出现,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所指称的就是一价动词的“施事”或“主体”成分。 例:游泳的要注意安全。 正在游泳的是张三。 蔫了的就快扔掉吧。 已经蔫了的是蔷薇花。 b、该一价动词的配价成分已经在“动词语”里出现,就不能独立做主语或宾语。 例:张三游泳的 那朵玫瑰花蔫了的3、由二价动词构成的 a、如果二价动词的两个配价成分都在“动词语”里出现,就不能做主语或宾语 例:张三喝稀饭的 b、如果在“动词语”里两个配价成分都没出现,或者只出现其中一个,就都能做主语或宾语 例:今天参观的到左边排队。(指称“参观”的施事) 今天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指称“参观”的受事) 今天参观展览会的是北大的学生。(指称“参观”的施事) 张三今天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指称“参观”的受事)4、由三价动词构成的 a、如果三个配价成分都在动词语里出现,就不能做主语或宾语 例:我给小王报纸的 b、如果三个配价成分都不在动词语里出现,或只出现一个或两个配价成分在动词语中,就能做主语或宾语 例:不给的留下来。 我给的放好了。 给小王的不在这里。 给报纸的走了。 给小王报纸的不是我。“动词语+的”结构有歧义的情况1、二价动词构成的,该动词的两个配价成分都没有在动词里出现,会有歧义例:今天参观的 a、参观的施事 某团体 b、参观的受事 某地方2、三价动词构成的,动词的三个配价成分都没有在动词里出现,或者只出现其中的一个而仍有其余的两个配价成分没有在动词语里出现,会有歧义例:a、不给的举手。(主语 指称施事) 张经理我是不给的。(宾语 指称与事“张经理”) 不给的是汉英字典。(主语 指称受事“汉英字典”) b、我给的是张经理。(主语 指称与事“张经理”) 我给的是些衣服。(主语 指称受事“衣服”) c、 给学校的只有周敏一个人。(做主语 指称施事“周敏”) 给学校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做主语 指称受事) d、给鸡蛋的请马上来把鸡蛋领走。(做主语 指称与事) 给鸡蛋的不是我。(做主语 指称施事)“动词语+的”结构能否独立做主语或宾语,以及有无歧义的规律歧义指数公式 P=n-mP:歧义指数n:配价数m:动词语里出现的动词的配价成分数目P 能否独立做主语或宾语 歧义0 不能 无1 能 无2或3 能 有“动词语+的”做定语后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能不能省略“动词语+的+名词语(中心语)”1、如果“名词语”是动词语中动词的一个配价成分,这个做中心语的名词语可省略2、如果“名词语”不是动词语中动词的一个配价成分,这个做中心语的名词语不可省略例子: 开车的人=开车的 (人 是 开 的配价成分 施事) 开车的技术开车的(技术 不是 开 的配价成分) 他吃的苹果=他吃的(苹果 是 吃 的配价成分 受事)他吃的时间他吃的(时间 不是 吃 的配价成分) 6.4形容词和名词也有配价结构分析一、形容词的配价结构分析1、形容词的配价分类a、一价形容词:某类形容词在语义上要求必须有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与之联系,如:“大、漂亮、聪明、伟大”等 形1名词语b、二价形容词:某类形容词在语义上要求必须有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与之关联,如:“热情、严、熟悉、负责”等 形2名词语1,名词语2对二价形容词来说,“名词语1”是“主体”成分,“名词语2”是“对象”成分因此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对”所能修饰的形容词,就只限于二价形容词。可以说:对顾客很热情 对工作很负责不能说:对这个苹果很大 对这件衣服很漂亮2、现代汉语二价形容词根据意义不同,可分三类:a、情感态度类:好、气愤、严、生气 他对谁都很好。b、经验认知类:内行、精通、熟悉 他对炒股票很在行。c、有用无益类:有用、有害、无用 抽烟对身体有害。同一形容词若有多种意思,其价也会因为意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熟(义项分析) 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如:“西瓜已经熟了。” b、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如:“饭熟了。” c、因常见常用而知道的很清楚。如:“这条路我很熟。”义项c “熟” 表现为二价形容词因此它可以受介词“对”修饰: 他对这一带山路很熟。二、名词的配价结构分析名词能否接受介词结构“对(于)”的修饰可以说:对(于)考试的意见 对(于)身体的伤害不能说:对(于)家乡的情 对(于)家庭的话题有一些研究结论:a、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不能受此结构修饰 对(于)农村情况的影片b、表示抽象事物的单音节名词不能受此结构修饰 对(于)黑社会的仇但不能完全解释问题,需要配价理论来解决。1、名词的配价分类名词的配价表现在某个名词一定要求与另外的某个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如:“意见”与“某人”和“某个问题”相对分类a、零价名词 一个名词不要求与另外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如:大海、天空b、一价名词 一个名词只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与之构成依存关系,如:哥哥等亲属称谓类名词;质量等属性类的名词;脚、手等部件类名词,等等。这类名词都具是有某种“领属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中心语,即“属”名词c、二价名词 一个名词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与之构成依存关系。二价名词都是些抽象的名词,如:意见、兴趣等二价名词有以下四种语义类型:a、情感、态度类 配价成分:情感、态度持有者 情感、态度所针对者 情感、态度持有者 对(于) 情感态度针对者例:(同学们) 对于 考试的态度b、见解、论点类 配价成分:见解、论点持有者 见解、论点所针对者 见解论点持有者 对(于) 见解、论点针对者例:(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c、作用、意义类 配价成分:起作用者 受作用者 起作用者 对(于) 受作用者例:(阳光)对于生命的意义d、方针、政策类 配价成分:方针、政策制定者 方针、政策针对者 方针、政策制定者 对(于)方针、政策针对者例:(政府)对于农村工作的方针介词+名词+的+名词 结构会有歧义例:对 校长的意见 1 2 介词结构 对校长的 意见 1 2 定中偏正结构歧义的来源:如果对(于)的宾语成分在语义上可以任意地理解为“的”字后面的那个二价名词的不同性质的某个配价成分,那么整个结构就有歧义例:1、对(于)儿子的感情 儿子 a、感情的持有者 b、感情的针对者 2、对(于)美国的政策 美国 a、政策的制定者 b、 政策的针对者能受“对(于)”修饰的名词就是双音节的“二价抽象名词”第七讲 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空语类理论提出的背景乔姆斯基为了解释转换生成理论从而使用了语迹理论,即空语类。1975年,他发表了对语言的思考,接受了费恩戈提出的踪迹理论,并对扩充式标准理论进行修正。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TG理论)的发展阶段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TG理论提出的目标乔氏目标:运用生成规则和转换规则解释一切自然语句从何而来(给出一套预先设定的语言逻辑结构),句子要么是直接来自短语结构PS,要么是通过PS转换(一次或多次)而来。这套规则可解释和评价各种不同语言,这就是一种逻辑的演绎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标准理论时期1. 第一阶段1957: 句法结构模式 2. 第二阶段1965: 标准理论 3. 第三阶段1970 / 71 / 73:扩展的标准理论 4. 第四阶段 1976 / 77: 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 原则参数时期5. 第五阶段1981 / 82 / 86:管约理论 6. 第六阶段1991 / 93 / 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养老评估师初级考试备考习题集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培训手册培训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金融从业资格认证模拟题集
- 員工岗前培训协议
- 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评估师面试模拟题解析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培训测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旅游管理行业从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器人维护团队协作模式面试题
- 2025年水电维修工面试常见题
- 2025年环境监测与评价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鸿合交互平板一体机培训
- 2024-2025中国商旅管理白皮书
- 儿童A族链球菌咽扁桃体炎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 二氧化硅包覆金纳米粒子核壳结构的构筑及负载染料后的性能与应用探索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一
- 2025至2030年中国饲料酶制剂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7.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课件)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体育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及创新产品开发路径研究
- 初中体育与健康排球运动作业设计
- 聘请执行校长合同协议
- 订购白酒居间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