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 Xc12580105 黄益炜.docx_第1页
制度经济学 Xc12580105 黄益炜.docx_第2页
制度经济学 Xc12580105 黄益炜.docx_第3页
制度经济学 Xc12580105 黄益炜.docx_第4页
制度经济学 Xc12580105 黄益炜.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约瑟之谜”的原因分析12经济1 黄益炜 Xc12580105一引言首先来了解一下人类的发明活动,爱因斯坦(1879-1955)曾感慨:世间最不可思议的是,人类作为宇宙的产物,居然能理解宇宙。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居然能够创造出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世界。在地球生命演化的历程中,人类选择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存方式,动物通过进化适应自然,唯有人类以发明改变自然,不断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是其他生灵无法复制的秘密,是人类繁荣昌盛的真正原因。人类先有“术”而后有“学”;有真学而后有大术。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发明是经验催生的灵感,经验有限,灵感少有,重大发明很不容易出现。人类走出石器时代,用了整整250万年;从发明文字到发明打印机,经历了5000年。而近代科学诞生之后,人类的发明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20世纪,从发射地球卫星到人类登上月球,仅仅相隔12年;从发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7年时间;各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每年都创新高,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而近代西方是这一科学革命的推动者,中国虽然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3世纪这1800年间,科技发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二“李约瑟之谜”简述“李约瑟之谜”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之谜”。很多人把“李约瑟之谜”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之谜”的反面。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中国没有发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多种因素。个人认为清朝这个朝代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三经济方面的解释在较长的时间里具有支配性影响地位的解释,来自于所谓“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这个理论假说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在这种理论看来,只有大规模采用资本密集型或劳动节约型的技术,才能形成突破马尔萨斯陷阱所必需的技术变迁。其实,无论是从经济理论逻辑上推理,还是从历史事实观察,这个假说都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即使在中世纪历史上,欧洲固然经历过开垦土地边疆的时期,但是,更多的时期则是以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为特征。唯其如此,马尔萨斯均衡陷阱才成为最具有持续解释力的理论。其次,经济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是由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所诱致发生的,因此,在劳动节约型技术变迁和土地节约型的技术变迁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有经验研究证明,事实上,人口众多的国家可以因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紧张关系,获得更强的压力和动力,实现更快的技术进步和进一步的人口增长。归根结底,高水平均衡也好,低水平均衡也好,都不过是马尔萨斯陷阱的特定表现,即任何可能提高粮食生产的机会,归根结底都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扰动因素,由此导致的人口增长,最终还会把生产力拉回到只能维持生存的均衡水平上来。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马尔萨斯的理论不断受到各种批评,但是,其影响力长盛不衰,原因就是,这个理论的确可以为工业革命以前长达数千年的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既然一种经济形态可以在如此悠久的时间里,横跨如此广阔的地域而存在,自然不会是千篇一律和一成不变的。所以,马尔萨斯陷阱既可以有高水平均衡,也可以有低水平均衡。例如,根据麦迪森整理的数据,就1500年人均GDP而言,欧洲国家中最富裕的意大利比最贫困的芬兰高1.43倍,后来成为工业革命故乡的英国,则比芬兰高57.6%。而欧洲12个国家平均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幅度,1500年为33%,1600年为51.3%,1700年为72.2%,1820年为1.1倍。可见,“高水平均衡陷阱”既不足以完美地解答“李约瑟之谜”,在历史事实面前也难以自圆其说。四政治方面的解释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非典型的。由于在较早的时期就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除了在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修筑防御性的长城和大型水利设施时,需要动员全国力量、组织经济活动之外,并不直接介入一般的生产活动。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只对中央政府负责,并且与地方经济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经济发展只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济活动的叠加而已。虽然这种典型的小农经济(地主经济通常也表现为个体的佃农经济)具有较大的弹性和活力,许多制度形式如土地自由买卖等也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但是,缺少一个直接利益相关且具有规模经济的中间层次,来组织和激励技术创新,妨碍了物质资本的积累,从而阻碍了可以达到革命性突破的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由于皇朝与地方官员及士绅之间并不是典型的契约关系,而是威权式的层级关系,皇朝统治的合法性并不建立在与地方官员和贵族的互惠基础上。因此,建立一种封建意识形态和礼仪规则,辅之以君权神授的威权及中央军事实力,是合法性的根本和唯一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就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继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隋唐时期形成以阐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效忠为唯一内容的科举制度,并延续一千多年之久,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科举制度被看做一个开放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恰恰起到了把所有的精英(同时也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引导到通过科举独木桥,从而进入统治阶层的作用。在这种精英选拔体制下,表达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论证皇朝统治的合法性,以及自己对体制的忠诚,成为精英人才的晋升之途。而科学技术、工艺技能则都成为奇淫巧技,耻与人言。因此,科举制度把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本积累道路牢牢地堵死了。固然,生产活动中无时不刻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技术创新,作为一个人口泱泱大国,热心于科学探索的官员或士绅,甚至普通工匠也大有人在,对人类文明积累作出了诸多贡献。但是,知识分子的主流激励不在于此,直接知识的创造就是随机性的,间接知识的积累就是间断性的,不足以积累到科技革命的临界水平,自然也就不能在适当的时机激发出工业革命。四思想文化方面的解释1、 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爱因斯坦13在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中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所以”李约瑟之谜”中的讨论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经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中国的经验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这是对”李约瑟之谜”本身的一个完善。2 、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我们的普通民众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以文学为主业,很少有像沈括那样有空来整理钻研一下科学问题。4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 古代希腊和中国神话都包含有共同的宇宙观概念。但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从神话到自然哲学的转换,两个文化不同的宇宙神话导致了两个文化的自然科学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希腊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中国自然哲学的主要动力是在系统内寻找有机联系,而任何外在的原因是很难设想的,从而导致中国对自然和谐与自然变化有深邃的哲学理解。5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异台湾学者周哲水认为,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可能是始自一万年前含有具体思维的文化期间。当时,东西方人类思维都是属于类似“具体运思”不过,二者的思路方式,已朝向分歧途径。于是,双方便在旧大陆的两端各建构起不同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6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五清朝的不利影响对于“李约瑟之谜“,应该从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去找原因,而不能归罪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易、四书五经这些古代典籍和老子、孔子这些古代典籍和古人,子孙不肖、不求上进而怪祖宗的“基因不好”,这是不公平的,既然古代的遗产不佳,为何可领先于世界达一千年之久?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原因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的国策。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妄自尊大”,以天朝大国自居,坐享安乐,对外闭关自守,对内苛政重敛,形成办事效率极低的腐败官僚制度。这犹如一个封闭的系统,没有外部负熵流的输入,内部就会腐败、变质、死寂乃至最后泯灭。一个人如果与外界隔绝,没有新的信息激发,也会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会顽固、僵化、落后。明朝的后期,清朝都施行的是封闭政策,禁止民众出海贸易,禁止外国自由进入国境,以致西方列强打来,对其一无所知,盲目尊大。建国初期,由于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处于半开放半封闭时代,虽然也很努力,但社会发展的滞缓也是明显的。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很快就有所改善,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这种“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对比的例子,在北朝鲜与南韩更看得分明。 这种政策是与周易思想背道而驰的。周易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闭关锁国”政策,是与周易思想背道而驰的。周易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穷变通久”,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杨振宁把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怪罪于周易是没有道理的。有趣的现象是,在当前世界全球化的大潮中,一切以西方为中心的思潮正在泛滥,这种以大国自居,老子天下第一,一切都要以西方的文化、民主、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科学的标准也都是西方的,从而见不到大千世界的多种文化、多种生活方式、多种宗教信仰、多种思维范式、多种类型的科学,则思想不交流了文化不交流了,信息不交流了。实行单边主义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自我封闭”行为,是重蹈清朝的覆辙,是自取落后之道。另外相对明朝而言,清朝是满族这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然满族现在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但当时满人认为自己的地位明显高于汉人,他们是汉人的统治者,这一点从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可以看出来。八旗是清代的户口编制,最初都是满人。皇太极时,由于有大量的汉人和蒙古人归顺,又被编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由宗室担任旗主,下设各级管理者下层旗民称之为“旗奴”。清军入关以后,曾以圈占明皇室和勋戚庄田的名义,把京城方圆五百里内约十六万余顷的田地,全部圈分给了八旗将士。而在清初,旗人在社会上享有显赫的地位,不少汉人也主动加入到汉军旗中成为旗奴,由此获得经商上的便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若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其子孙依然位列隶属的旗谱之中、若是因私犯罪,则连同子孙一起被从旗中除籍。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上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毕恭毕敬不得有丝毫的悖逆。到了清代后期,有些旗主的家道破落生活潦倒,只能做些粗贱的重体力活糊口,诸如驾车、殡葬时抬棺、挑夫等。旗主在路上看到发迹显达了的昔日旗奴,骑着高头大马坐着装饰华丽的车衣衫华美,不免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把旗奴叫下来,让他代自己做苦工。旗奴不敢违抗,只得再三请安说尽好话又给些银子,以免代劳之苦。所以,旗奴中的富贵者,是很害怕见到身份较己为卑的旗主的。张祖翼的清代野记载:道光年间,有旗人任两淮转运使。其两淮转运妻子与扬州知府的妻子时常往来关系非常好。某天,知府的妻子想在家里宴请旗人转运使的妻子,由于不懂得满人的礼仪就想要找一个满人妇女作陪,免得届时出丑。知府的妻子查遍扬州城内的官员女眷,只有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满人,而且是名门世家之女,遂上门求见把请客作陪的事情一说,守备的妻子满口应承。到了宴会的日子,守备的妻子早早就来了,旗人转运使的妻子亦如约而至。可是,邀来做陪的守备的妻子却面南而坐,也不站起来见礼。主人正感到讶异,却见旗人转运使的妻子双膝跪下,向守备的妻子请安。守备的妻子说:“今天这里的主人赏饭,你也不必太过拘礼,可坐下。”转运使的妻子又是双膝跪下道谢,然后才坐了下来。懵里懵懂的主人,想让转运使的妻子坐首座,可是守备的妻子却在一旁答道:“今天我在这里,她不方便坐首座我代她坐好了。”说完,毫不客气地就坐到了首座上。转运使的妻子侍立一旁,为她递筷子斟酒就像奴仆一样。主人看得目瞪口呆!守备的妻子又吩咐转运使的妻子:“你也不必太过拂逆主人的盛情了,就坐下来一起吃吧!”转运使的妻子又是跪下道谢,然后局促不安地坐在一旁,紧张得连筷子都不敢伸,守备的妻子则是泰然自若地据案大吃。等到席散,守备的妻子心满意足地欣然而去,转运使的妻子则是满脸的愤恨难平!知府的妻子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惶惶无措。过后她才听人说,守备的妻子与转运使的妻子为同一旗籍,只不过一个是旗主、一个是旗奴,如今的身份虽然不同,但依然尊卑有别。知府的妻子不知道这些规矩,所以好心办了坏事,被转运使的妻子误认为她是故意请旗主来羞辱自己,故在离去时满脸的羞惭愤恨。虽然,过后为了此事知府专门向转运使道了歉,但两人心中还是由此结下了嫌隙。另外在清稗类钞里也载有一事:道光年间,身历三朝的大学士松筠为军机大臣,皇帝对他颇为器重。某日,松筠突然请了几天假,道光感到奇怪,就问别的军机大臣:“松筠因何事请假?”有人答道:“因为松筠的旗主家里办白事,依照规矩他要前往当差帮忙。”道光吩咐说:“你去看一下,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让他早日回朝上班。”军机大臣奉命前往察看,见松筠身穿孝服坐在旗主家的门外,有人前来吊唁就敲鼓通知屋里的人。二天,军机大臣把所见情形向道光禀报。道光一听大怒,认为旗主是有意侮辱朝廷的重臣,马上下旨免了松筠的奴籍。而这种销档免去奴籍者,也有说法谓之“开户”。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带有浓重的奴隶制色彩,所以有人认为清朝是一个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而奴隶制是一种及其落后的社会制度,中国自秦朝以来就一直是封建制度,清朝造成了一次极大地历史倒退。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作为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在社会地位上要低于满人,这间接地造成了汉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压制了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就是清朝的文字狱登峰造极,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的重罪。文字狱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鑨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清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有较大“文字狱”11起,“文 字狱”多由“汉人互相攻讦”而起;而雍正则生性刻薄猜忌,虽在位只有十三年,却有残酷而大规模的“文字狱”近20 多起,其中不少是“亲自揭发”,“亲自审讯”;乾隆一向“高己卑人,雄才易事”,所以虽在即位初期准行“请宽妖 言”,假造“言论宽松”,一旦根基稳固,“得志便猖狂”,在六十年的帝王生涯中,竟创造了130多起酷刑“文字狱” ,创造了比此前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总和还多一倍多的空前奇迹。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被禁毁也不算出奇,但是许多为清朝歌功颂德拍马奉承的书比如什么大清典礼、大清天定运数,还有乾隆的爹雍正的作品大义觉迷录以及曾祖父顺治的作品也在禁毁之列。更离奇的还是甚至连明人选编或者写过评注的一些唐诗选集都在禁毁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诗集杜工部诗集辑注、杜诗详注都在名单上。1736年(乾隆元年),25岁的乾隆皇帝即位后,首先下令刑部将悬挂在菜市口枭示的汪景祺头骨取下“制竿掩埋”,接着又降旨赦免了被发遗的汪景祺及查嗣庭的亲属。为避免再发生以文字罪人的违反封建法制的事,乾隆皇 帝“从之”山东道御史曹一士“请宽妖言禁诬告折”,批准刑部的建议:今后凡告发旁人诗文书札等悖逆讥刺的,如无实迹,一律照诬告反坐;如果承审的法官率行比附成狱的,以“故入人罪”论。这一“刷新前朝弊政”的改革,暂时减缓了雍正后期疾剧蔓延的“文字狱”风。1741年(乾隆六年)的“谢济世私注 大学案”,虽然为乾隆亲自揭发,但没有依祖制上纲到“谋逆”政治问题,只说谢济世“迂”,只是将谢济世私注的 经书及书版一并烧毁,谢济世仍在湖南粮道官职上稳稳当当。如此放松对文化思想的严密禁锢,“请宽妖言”,“大煞文字狱”,“禁挟仇诬告诗文”可让文人秀才高兴透 了,纷纷上表称颂乾隆,“上下无隐情”,“为政以宽缓”,并大施“感情代理权”编造民谣:“乾隆宝,增寿考;乾 隆钱,万万年。”以对比雍正时的歌谣“雍正钱,穷半年”。然而乐极必然生悲。1751年(乾隆十六年),“文字狱”突然死灰复燃,一个空前残酷的“字祸”高潮突兀而起,七十 多起“文字狱”一个接一个连年“扑面而来”。“文字狱”“还乡”起于轰动一时的“伪造孙嘉淦奏稿”案。孙嘉淦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和刑部尚书及直隶总督、湖广 总督等中央、地方要职,以敢于直言极谏著称,声望很高。1750年(乾隆十五年)七月,江西千总卢鲁生与守备刘时达合 谋,编造了一个指责乾隆帝错误的奏稿,假托是孙嘉淦写的,意图借此制止乾隆劳民伤财的首次南巡。乾隆十六年六月 ,“伪孙嘉淦奏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