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评唐双宁狂草及其创作思想兼议“唐双宁现象” 近年社会各界有一些名人和官员介入书坛,他们之中有的具有真才实学,有的只是浪得虚名。唐双宁是带着名家的高度评价走进书坛的,被称为“草书大家”,是当前名人书法的一个代表人物,因而特别引人注目。在金融界,唐双宁的成就毋庸置疑。作为业余爱好,他对书法的热爱和虔诚令人感动,尤其是他为弘扬书法艺术所作出的努力更令人钦佩。他倡议建立纪念张旭的“草圣祠”并为张旭塑像,他致信文化部领导建议建设“中国书法艺术馆”(现已顺利兴建)等等。这种事情不是一般人想办就办得到的,但唐双宁办到了,名人就是有名人的效应,你不佩服不行。这是“唐双宁现象”的亮点,唐双宁的意义就在这里。笔者生活在书法很落后的乡村,对书法活动的开展有着深切的体验:即一个地方(或部门)的领导喜爱和重视书法,这个地方的书法就兴旺,反之就死气沉沉。书法虽然是个体修炼行为,但决离不开大环境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双宁肯为书法的发展鼓与呼,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值得尊敬的。需要说明的是,这同他的草书创作是两回事。唐双宁最近声名鹊起,连续在几所著名大学作书法专题演讲,经过媒体大版面的宣传,影响很大。对于其人其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对他的狂草和创作思想作过认真的思考,在此抱着学术探讨的态度,本着对艺术的真诚,将一己之见陈述出来,以就教于唐双宁先生,并就教于诸方家同道。 笔者试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唐双宁的“只读不临法”,揣度他有可能是将临帖的过程并入到创作的过程中去,将读帖获得的东西直接应用于创作,以创带临,但这样的捷径笔者尚未见过成功的例子。因此,只读不临乃是一种懒汉的方法。唐双宁连一本帖都没有临过,居然说他的草书“集合了百家之长”,“变成了新的创作”,未免自欺欺人,把写字成家看得太容易了!须知书法是由技入道的,技不精则道不显,基本功的训练是万万少不得的。唐双宁学书伊始就犯了根本性的、方向性的错误而不自知,直至现在仍未醒悟,这是笔者为之扼腕的! 唐双宁的另一个错误就是不临帖。他在清华说:“我不反对临帖,但是我不临帖,我读帖,从整体上把握书法作品的精髓。我没有临过某一个人的帖,但我在草书字体的取舍上,可以讲集合了百家之长,到我这里又变成了新的创作,而决不是简单的照搬。”这段话正是唐双宁草书毫无师承渊源的注脚,也是艺术的悖论。凡学书法的人都知道,临帖是学书的不二法门,古今书家皓首穷经,笔冢墨池,无一不在临帖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临帖作为继承传统、锤炼技法的手段,贯穿了书法家的一生,有名的例子举不胜举。唐双宁只读不临,犹如一个学游泳的人,尽在岸上看别人游,自己完全不下水去实习一样,是不可能真正学会游泳的。读和临是学习的两个步骤,读帖并不能代替临帖,一个学书法的人,读帖是得之于心,是加深对范本的理解,宜“察之者尚精”;而临帖是应之于手,是将范本的技法拿过来,宜“拟之者贵似”,只有读临结合,心手一致,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各有各的法子。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都是要把字写好,用作品来说话。好的结果来自好的方法,唐双宁“妄以小慧杜撰为书”,他的学书方法是不足取的。 当然,对于是否从楷书练起也有过争议,有人认为宜从篆书或隶书入手。但不论从何种书体入手,都要首先掌握好书法的基本功,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先做法度的奴隶,然后做法度的主人,这样才能由有法迈向无法的至境,这是艺术的规律。万丈高楼从地起,唐双宁学习草书企图一蹴而至,忽视基础训练,这样的书路是不正确的。 在学书的方法上,唐双宁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他在北大说:“我不反对从楷书练起,但我没有从楷书练起。我一开始就是写草书,回过头来有空的时候再练一些别的字体。”原来唐双宁并没有练过楷书,难怪在他的狂草中全然看不到一点楷书的功底。从楷书练起是入手学书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是为古今无数书家所证明了的。唐双宁认为从楷书练起会“束缚自己”,这样理解楷书的法度是不对的。书法既然是“法”,就肯定具有规范性,正如做格律诗一定要懂得和掌握格律一样,否则就不能称为格律诗。怕束缚自己而无视法度,正是唐双宁狂草创作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错误根源。唐双宁入手学书即直奔书法的最高阶段,就像一个人还站不稳就想奔跑一样,是一种好高骛远的表现。 唐双宁给书法下的定义是:“书法是以汉文字为对象,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书外功力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一种艺术。”在这个定义中,唐双宁强调的是“以书外功夫为基础”,虽然他也说到“书内功夫不可或缺”,但他本人在创作中处处都是将书外功夫放在首位。笔者认为,应当是“以书内功夫为主,以书外功夫为辅”才比较正确。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依仗点画线条来塑造艺术形象,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所以,书内功首先应居于第一位。然而,书法家若无广博深厚的综合学养来作支撑,其书艺亦难臻高境,只能成为字匠。因此,书内功(技法)和书外功(学养)是书法家必须同时具备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唐双宁认为现在“很多书法家都不缺少书内功夫,缺的是书外功夫”,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同古人相比,现代人不仅缺少人文学养,笔墨功夫也是远远不及的。书法家学养浅薄是当今书坛的普遍现象,这是由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造成的,作为文化人,书法家确实必须有比较高的学识涵养,但要求书法家都要成为学者或诗人,则未免矫枉过正,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社会的转型和电脑的普及,已经促使书法转向专业化,专业化要求书法家就是书法家,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家。对于那些各类部门中学问渊博的专家和名人,不能因为他们会写一下毛笔字,就动辄称他们为书法家,这只能使真正的书法家贬值。唐双宁为了创作一幅草书作品(即毛泽东长征诗),“基本上重走了长征路”,这样的书外功笔者不敢苟同,试问假如要创作一幅“神六”上天的作品,岂不是要到太空走一回?这可能吗? 唐双宁的感情是属于豪放型的,在他的狂草中确实有一种雄浑郁勃之气在奔涌,然而他笔下的那些“长枪大戟”,尽管鼓弩为力极尽张扬,却总是那么苍白无力,并不能打动人,这是为什么?像唐双宁这样高智商、学识渊博的人,为什么写不好草书?这是笔者在读唐双宁狂草时常常深思的问题。其实对这个问题,前面丰坊的那段话已经作了回答。然而,由唐双宁自己来回答则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唐双宁在演讲中多次阐述他的创作思想,这才是最真切的答案。 总观唐双宁的狂草作品,可以说是有真性情而乏真功夫,粗率疏狂,习气重,格调不高,未入草书之室,作品明显地流露出急于成名的浮躁之态。诸家之评有随意拔高、指鹿为马之嫌。明代书家丰坊论书法创作说:“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今人不闻古法,不见古帖,妄以小慧杜撰成书,或体势俗恶,或锋毫侧戾,邪气洋溢,流俗慕其时名,更相效习,转成画虎,此古法之所以溢泯也。”这段话真是切中了唐双宁草书创作的“七寸”。 至于唐双宁自诩“创新”的“飞狂草书”,笔者不想多说了,因为他的书法幅幅面貌雷同,只看一幅便知其余。一个连书法的基本功夫还未过关的人去侈谈“创新”,无异痴人说梦。法国哲人康德说过:“创新要具备:一、独创性;二、典范性;三、自然性,三大要素。”唐双宁有哪一条达到了?看看他登在书法报上的“飞狂草书”,不过是信笔涂鸦的笔墨游戏罢了。 三、结字。狂草结字的可塑性极大,一个字可以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写法,可谓变化无穷。但无论如何变,都要合乎法度,要险而能稳,造型优美。唐双宁由于缺乏楷书基础,在单字的造型上未经平正即求险绝,对欹正、疏密、收放、大小、挪让等结构关系都处理得不够好。又不知因字赋形,因形就势,随机生发,不是写得局促挤逼,就是写得松散泄气,或夸张失度,或怩忸作态,不能给人以自然和谐的美感。此作的“五、走、金、里”四字,本来都是以下承上的“地载”结构,唐双宁却写得上大下小如锥立地,给人岌岌可危的不稳之感。好的结字要有好的点画来建构,唐双宁笔法欠精,在结字上处处捉襟见肘,难尽人意。在此作中任取一字,都经不起单独去看,放在全篇中也是不能左右调和,上下合体,打成一片。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以毛泽东的草书长征局部来与之作一下对比,高下之别,读者自判。 二、笔法。狂草用笔看似无法,其实法度最为严谨。使转的起止转折,用锋的中侧藏露,行笔的轻重疾徐,都要从心所欲不逾矩,要意法兼得。唐双宁的狂草完全看不出师承渊源,不知从何处得笔。此作起首的“红军”二字点画不分,牵丝重于主笔,开篇就犯草书之忌。“浪、泥、沙、渡”四字的三点水偏旁用笔雷同,提按失度,粗俗不雅。苏东坡有言“始知真放在精微”,说的是豪放之作要从细处着眼,唐双宁在提按顿驻和调锋转换的细微之处表现得非常粗躁草率,行笔未悟淹留偏追劲疾,病笔、败笔触目可见,几乎每个字都能挑得出毛病。请看:使转不灵、点画起止交代不清的:“腾、桥、雪”等;笔画互相纠缠在一起“打架”的:“更岷山、里雪军、过后”等;雷同单调不知变化的:“远、逶、迤、过”的走之底;当断反连的:“万水千、泥丸”等,“丸”字又写得与“凡”字一样;落款中的“双”字不但笔画交代不清,且草法也有误;又如“雪”字的下部和“军、开”的长竖,都写得极其拙劣,令人不堪入目;“颜”字的散锋收笔有如烂绳败草,这个笔法在唐双宁作品中出现得非常多,已经“结壳”成为顽固的习气。笔法不精,线条质量和表现力就差,或尖薄僵硬缺乏蕴涵,或瘦软油滑漂浮无力,无论线型线质都不能产生启人联想的意象,与古人“藏骨抱筋、含文包质”的要求相差很远。 一、章法。草书重气势,贵流畅。此作章法上下齐整,四角撑满,粗看大致得体,细看有多处地方行气不畅。如第六行“闲”字和第七行“五”字各自独占一行,与周围的字均无往来照应,行气线遽然中断。第二十三行“军”字收笔与二十四行“过”字收笔笔势相背,也使此处有断气之感。正文后半部的疏密处理不当,从“桥横”至“三军”的六行字过密,气脉显得闷塞;最后三行字又过疏,气脉因之涣散,不能一气贯注到底。墨色作为章法的组成部分,是营造通篇气势和节奏的手段。写草书,通常是蘸一次墨至写尽之后蘸墨再写,如此循环重复,墨色的浓淡和轻重虚实便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此作蘸墨过于随意,墨色的变化显得比较杂乱,有的地方墨色对比反差过大,如“五岭”二字,中间缺少了一个过渡墨色,这些都使作品的和谐度受到影响。 草书创作要“乘兴”而为,唐双宁创作时确有一吐为快的激情,这是狂草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另一个重要条件,即挥洒自如的草书技法,唐双宁却尚未过关。元人苏霖论书曰:“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兼此二者,然后能齐于古人。”唐双宁的狂草在用笔用墨、结字章法以及线条的质量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故其作品“神采不实”,经不起反复品味。在此笔者拈出他多次书写的毛泽东长征诗,试从三个方面来作一下评析。 狂草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写狂草,第一必须有充沛的激情,即创作时那种物我两忘、如癫如狂的精神状态,第二必须有高度成熟的笔墨技巧,二者缺一不可。唐双宁的狂草初看时只见满纸线条如烟云缭绕,颇有令人莫测高深之感,但这只是表象。“一观”之后再去“二味三复”,原先的感觉便荡然无存,因为作品的真实面貌是任笔为体,功力低浅,经不起推敲。 笔者无缘得见唐双宁的狂草原作,反复仔细地看过他发表在书法报和中国书法上的作品之后,并没有产生名家们那种五体投地的观感,相反很失望,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唐双宁的狂草真的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吗? 从简介中可知,唐双宁是一位金融专家和银行高级官员,业余钟情于狂草艺术,有多项艺术兼职。其狂草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极力推崇,除杨仁恺、王学仲为之撰文称道之外,唐双宁还自述北大美学教授杨辛对其一幅登鹳雀楼作品“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由此才找到了“一直没有找到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一著名学者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填了一首唐双宁狂草歌的古曲送给他。曲中一连用了二十六个“忽如”的比喻句来赞美他的狂草,评价之高,可谓空前。以至唐双宁在演讲时请学生朗读了一遍意犹未尽,自己又朗诵了一遍,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唐双宁何许人也?其简介如下:唐双宁,一九五四年十月生。辽宁北镇人,满族。现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学会荣誉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报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多所大学金融、艺术专业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书法、诗词、散文、楹联等自称为业余爱好,其狂草为业内人士所称道,书法作品为多家博物馆收藏,且有专集出版。 二四年十一月,中国书法和书法报相继刊发了唐双宁先生的狂草作品,并附有鉴赏名家和书法名家的评介文章。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书法报以头版整个版面刊发了唐双宁的意义兼济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课件教学课件
- 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
- 股权策划工作总结
- 公司职业安全培训通知课件
- 墨绿插画风口腔正畸健康知识讲座演示模板
- 亲子培训安全课件
- 神经系统的护理
- 事理说明文的写法
- 灌肠护理及注意事项
- 事字的书写课件
- 公司博士创新站管理制度
- 小学大队委竞选笔试题目及答案
- 电费代付款协议书
- 淋巴瘤PET-CT及PET-MR显像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 动物营养学-第七章-矿物质与动物营养详版课资
- 高中生纪律教育主题班会
- 初中班会课件《突围-目标成就未来》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工程实体质量常见问题治理自评总结报告表格
- 《坚持的主题班会》课件
- 安全网络系统漏洞挖掘与修复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