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解读精读范文.doc_第1页
构建解读精读范文.doc_第2页
构建解读精读范文.doc_第3页
构建解读精读范文.doc_第4页
构建解读精读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解读精读范文,套用范文结构的支架式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理论研究成果(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1.深入新课程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整合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2.我市英语教学发展与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对我市的英语读写教学调研中,我们设计了表格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调查。调查表格如下:(1)对我市部分教师的读写教学抽样调查问 题回 答1.是否研读过新课程标准对写的要求?A. 是 B. 没有 C. 认为没有必要研读2.是否经常看些有关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文章或书籍?A. 是 B. 很少 C. 认为没有必要看书3.是否了解教材中对精读的读后要求?A. 是 B. 不 C. 认为没有必要4.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A. 语言知识 B. 写作策略培养 C.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5.精读课备课是否花很多精力和时间?A. 是,需要精心备课 B. 有参考资料就行 C.不,讲解语言知识很简单 6.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策略?A. 是 B. 不,太烦了 C. 认为没有必要7.学生是否对你的精读教学感兴趣?A. 是 B. 一般,听从老师安排 C. 不 8.学生每单元的写作量是多少?A. 至少一篇 B. 做试卷时有写作练习 C. 没有时间进行写作9.学校是否定期举行有关写作能力竞赛等活动?A. 是 B. 没有 C. 认为没有必要10.师生是否增订一些有关英语读写的报刊杂志?A. 是 B. 没有 C. 认为没有必要,只要做练习就行了11. 教师是否了解中考英语写作的评分标准?A是 B.不了解 C.到九年级才了解(2)对我市部分学生的读写学习抽样调查问 题回 答1.是否了解课程标准对写的要求?A. 是 B. 没有 C. 认为没有必要了解,这是老师的事2.是否经常看些优秀的英语作文?A. 是 B. 很少 C. 认为没有必要看3. 是否了解教材中对精读的读后要求?A. 是 B. 不 C. 认为没有必要4.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A. 语言知识 B. 写作策略培养 C.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5.是否花很多时间写一篇作文?A. 是,不知道怎么写 B.很快,但写不长C. 基本照抄课文就行,还算快6.是否注重培养自己的写作策略?A. 是 B. 不 C. 不知如何着手7.了解中考英语写作的评分标准?A. 是 B. 不 C. 临近中考前才了解 8. 每单元的写作量是多少?A. 至少一篇 B. 做试卷时有写作练习 C. 看老师的安排9.学校是否定期举行有关写作能力竞赛等活动?A. 是 B. 没有 C. 没有兴趣10.是否增订一些有关阅读的报刊杂志?A. 是 B. 没有 C. 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阅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每学年我们教研室要集中举行一次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但在实际的自我消化与理解过程中,却有82%的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过标准对读写的具体要求;91.3%的教师平时几乎不阅览有关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63.8%的教师认为精读后的要求是学生掌握有关语言目标语即可,学生做好笔记,也不太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96.1%的教师在精读教学设计上所花的时间较少,有的甚至没有备课直接拿着课本上课;约98%的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的精读教学是被动的学习,学期没有举行有关学生写作竞赛的活动。79.7%的教师认为自己到了九年级才会去关注写作评分标准,教师对于每周学生的写作量不等。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市的英语读写教学有待于更深一步的实践与研究,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3.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1)文章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整体的谋篇布局能力较差;(2)语言表达不正确,五种基本句型掌握不够,有不少的同学完全是中国式的英语翻译;(3)前后人称不一致,导致指代不明;(4)观点表达不到位或不完整;(5)学生不注重文采和好词好句的运用,文章缺乏连贯性,读起来显得平乏无色,无愉悦之感;(6)语言基础不好的同学,干脆抄写阅读文章中的一篇代之以英语作文;(7)有些同学书写不规范,字迹模糊不清,影响了读者与文字之间的交流;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英语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和任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而读写技能是综合语言技能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迫在眉睫。(二)理论研究成果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的要求,并主张把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整合和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技能,为我市课题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和依据。二、研究与实践的内容、方式、步骤和策略(一)研究与实践的内容1研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框架结构,促使有效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整合话题,激活知识的能力形成和发展;3研究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写作策略,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促进英语教学发展;4研究在写作教学中加强过程指导,及时作出反馈的写作教学;(二)研究与实践的方法、策略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调查问卷采用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研讨的“读写教学调查表”、“同课异构效果反馈表”和“课题研究后调查表”。2数据处理法。对课题实验学生进行各种数据的原始积累与存档;对课堂教学实施课堂观察分析记录。3行动研究法。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实施“构建解读精读范文,套用范文结构的支架式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4理论总结法。结合课题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分析、讨论和总结,撰写教学日志、论文及实验报告。5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精读范文,理解写作技巧;基于教材话题,激活感知体验;指导写作策略,关注写作过程;参考写作标准,作出即时评价”的写作教学策略。(三)实施阶段1.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课题研究活动(1)2009年3月2日,成立市初中英语学科研究小组。宣布实施课题构建解读精读范文,套用范文结构的支架式写作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实验课题启动。(2)2009年3月5日,学科研究小组举行第一次“基于教材,整合话题,激活知识,套用结构,渗透策略,加强过程指导,及时作出评价的中考写作复习模式”的课例研究活动。(3)2009年3月10日,参加绍兴市初中英语学业评价复习研讨会,会上作出我市的写作复习思路,得到与会教师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4)2009年3月至5月,举行5次不同话题的课例研究活动。(5)2009年6月20日,在诸暨市教研室进行第三次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的后续工作部署。(6)2009年7月-8月,课题组成员整理课题阶段性成果和总结。(7)2009年7月23日,派遣6名课题组成员赴湖北襄樊市参加课题研究培训活动。(8)2009年8月28日,举行初中英语教师专题研修-撰写论文的培训活动。(9)2009年9月5日,在诸暨市教研室举行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工作部署。(10)2009年9月至12月,在七、八年级6次举行以“套用范文结构进行写作教学”的课例研究活动。(11)2009年12月,以讲座的形式在全市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12)2009年12月,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市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评比。(13)2010年1月16日,在诸暨市教研室举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部署。(14)2010年1月至2月,全体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课题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和总结。(15)2010年3月,课题结题材料准备、装订成册并上交。2.统一认识,突出主题,部署计划,落实工作(1)统一认识,突出主题在课题启动会议上,教研员杨寒芳老师就课题研究做了大方向的决策指导,她指出本次课题研究分两步走,一是基于教材,整合话题,激活知识,渗透策略,加强过程指导,及时作出反馈的中考写作复习研究,重点研究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二是解读精读范文,套用范文结构的支架式读写结合的写作模式,重点研究对象是七、八年级学生。主题的提出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思考和研究的方向。(2)统一组织,部署计划,落实工作一是统一集中的格局开展活动。为了便于操作和有效的研究,杨老师把课题组成员以年段为单位分成三个小组,构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金字塔的课题研究队伍,既能有系统的组织和调配,又灵活机动,充分调动了各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教研员教研大组组长顾问1(教研大组副组长)顾问2(教研大组副组长)顾问3(教研大组副组长)课题小组长1课题小组长2课题小组长3七年级课题实验员八年级课题实验员九年级课题实验员二是以课例研究的形式开展具体的课题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讨论会上,经过课题组的讨论制定出四个(话题1:How to describe a person;话题2:How to describe a place;话题3:How to describe an event;话题4:How to express ones opinions)九年级写作复习的话题。针对七八年级制定出利用教材中的精读范文,构建有效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的QQ群组织。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可以共研课题,共享资源,共知信息,共谋策略。(4)精心观察,详细记录。为了更好的实施课题研究,研究小组精心设计了不同角度出发的课堂观察记录表,分小组从各个角度观察和记录执教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及时做好分析、小结和反馈、存档。此外,我们课题组还专门配置了摄像机对师生的课堂行为作全程的跟踪和录像,便于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3.实施课题研究,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转化为教师优秀的教学行为,不是仅有新理念就可以了,教师还需要在新理念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超越原有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有效教学的能力,其中就包括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的能力,创新教学过程,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解读精读范文,套用范文结构的支架式写作教学模式”。(1)基于教材,整合话题,激活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一个话题,不做任何的铺垫直接让学生写作,由此而生成的作品往往有一些缺憾,例如:词汇不丰富显贫乏,句子结构欠完整,主题观点不全面等等,反映出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目标语未能很好的应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业评价的写作复习,课题组提出了“基于教材,整合话题,激活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意识和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制定了四个话题进行课例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先给学生进行整合有关话题表达的示范。例如话题How to describe a person中,教师布置学生根据三年的教材对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语言有了一个再现与记忆的过程。在课堂上当教师引出话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业已储备的知识,并带着目的去比较、选择和寻求新知识,发现新规律,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意识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与复习方式。(2)倡导解读精读范文,渗透阅读策略,套用范文结构的支架式模仿写作教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精读课一是集中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二是渗透了写作技巧。有效地解读精读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语言的运用,理解文章所隐含的写作技巧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要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每篇精读范文都有其一定的文体框架结构,通过仔细的阅读和分析,这种框架结构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写作技巧,并进行控制性的或情景式的写作模仿。例如:在八年级(上)第二单元3a中的精读范文,就可以做以下的框架结构分析。TitleA Healthy Lifestyle,the Chinese WayThe beginning(开头)Traditional Chinese doctors believe we need a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o be healthy. The body(正文)Too much yin Too much yang The ending(结尾)Its easy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and it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 学生通过对文章框架结构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布局自己的习作,使文章整体的结构完整而全面,而这种能力也正是读写策略中的一项技能。(3)注重过程指导,及时作出评价 写作教学的指导不在于对学生成品的评价,重在于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在课题实践中我们提出了“注重过程指导,及时作出评价”的策略。除了分析精读范文的框架结构和阅读策略,结合学业评价中的写作评分标准,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写作标准:一是Serve the theme.(紧扣主题);二是 Plan before you write.(精心安排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三是Make a good beginning and ending.(写好开头结尾);四是Use good words, expressions and structures.(善于恰当的运用好词好句);五是Express your own opinions if necessary.(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六是Avoid making mistakes.(避免语法、拼写等错误);七是Pay attention to the capital letters, punctuations and handwriting.(注意字母大小写、标点符号和书写的整体美观。)通过分三步走的课堂写作过程指导法(一是教师范文指导,渗透写作技巧;二是学生个别作品集体评价;三是学生互评作文),使学生了解如何去写一篇好文章,如何去评价一篇文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根据写作话题和要求,主动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去年的学业评价考试阅卷中,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和学校在写作的得分上占了明显的优势。(4)做好话题的课后巩固练习工作 课题组针对学业评价写作复习教学编制了相关的写作练习,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又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现存的教学资源。(5)有序安排时间,进行循序有效的写作教学 通过一年的课题实验,我们对初中的写作教学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方案,即三年的大周期目标和学段的小周期目标,通过实现不同阶段的写作目标,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力的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课堂质量的提高。三、研究与实践的成就,突出的案例及效果(一)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课题实验成果被广泛推广开设课例研究贯穿着整个课题实验过程,每上完一节课,我们课题组都进行了反思、分析、研讨、总结、记录和归档。除了课题组内部进行不断地课堂教学实施,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还吸引了许多市内外英语教师的观摩和学习。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承担了诸暨市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的实践课程,并在全市初中英语教师层面上进行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报告,收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肯定,有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课题成果的尝试和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有力的推广。(二)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在一年的课题实践中,我们踏实研究,有序实践。通过对“构建解读精读范文,套用范文结构的支架式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例研究活动,在一些课题实践记录册中,我们可以发现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写作能力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学生整体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尤其09年绍兴市九年级学业评价考试中,通过抽样调查,课题实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四、对教师、学生、学校等发展的促进功效(一)更新了教师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更进一步的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了学科教学改革和教科研的意识,深入了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并能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又指导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凸显了我市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实验教师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技能为指导思想,通过不断研讨和探究,逐步探索到一种创新而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形成了我市独特的教学风格。其中一位课题研究组的教师说道:我要感谢团队。一年来,在杨老师和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英语学科研究小组成立了。在课题实施中,我们研究小组成员忙进忙出,来去匆匆,马不停蹄,甚至是披星戴月。很多同事领导都有过不理解,她们为什么这么忙?她们到底在忙些什么?其实杨老师就是希望我们我们研究小组能率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从而带动我们所有英语教师都有这个意识。当小组拿出了第一个写作课例how to describe a person,并且在城区和乡镇学校都进行实验证实了这个写作教学模式具有预想中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我们别提有多开心了。紧接着写作复习课的另外几个课例,中考说明中就有的关于中考复习的一些教材话题how to describe an event, how to introduce a place, how to solve problems, how to express different opinions相继出炉。当很多学校都打电话给杨老师要求去送这几堂课时,当外县市的学校都要求得到这些课的资料时,当看着上过这些课的学生在课堂前后鲜明的对比,在我们研究小组成员脸上的是开心灿烂的笑容,让我们尝到了付出后的收获是那么的幸福。在我们研究小组的QQ群里,会及时收到最新的活动安排或资料,可以相互交流和探讨,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学习中分享了智慧,创造了感动,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们也会延伸、传递这份感动,在互相团结中赢得共同的成长!(二)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综合语言技能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和学生的交流及课堂教学的观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读写学习逐步树立的自信、主动和大胆,感受到他们逐步开阔的视野,敏捷而完整的思维,灵活的心智,独特的个性和崇高的人文素养。我们由衷的感受到本课题的实施和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综合语言技能之一,即读写技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