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20世纪,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演变,人们对此开始有所反思,虽然不能说在整体的范围内已经有效地完成了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的复归,但作为对于科学主义的一种抗衡力量,或者说作为可以与科学主义并存的文化,人文主义重新开始在科学主义的强势背景下得到重视。“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在古代世界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这个概念,直到19世纪才在西方出现。“Humanism”是德国教育家、黑格尔的朋友尼特哈默(F.J.Niethemmer)于1808年在一次关于希腊罗马著作与中等教育的地位的辩论中首创的。尼特哈默根据拉丁文词根Humanitas杜撰了德语单词humanismus。后来德国史学家乔治伏依格特(George Voigt)在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古代文化的复兴(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中首先将德文新创的“人文主义”(humanismus)一词用于文艺复兴的研究,其中描述“发生于15至16世纪的佛罗伦萨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的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运动”,首次把“人文主义”与一个历史时段联系起来,并认为它是“与古典学问的复活有关的新态度和新信念”。 free online encyclopedia article for George Voigt,powered by Wikipedia,available at:/browse/wiki,(March 4,2006). 1860年,瑞士学者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文化史巨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提出了两个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关键性概念“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他认为人文主义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和“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世界观,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人文主义世界观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布克哈特的观点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一直在西方学术界占据统治地位。英国史学家西蒙兹是继布克哈特之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学者,他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人文主义”和“盛期人文主义”。早期人文主义是“开始于彼特拉克并包括亲受其影响的人的生活和劳动”。进入20世纪,随着对中世纪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布克哈特构建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严峻考验。布氏的“黑暗的、野蛮的、迷信的中世纪”的观点遭到学者的否定。学者们认为文艺复兴和中世纪不是断裂的,而是一种继承关系。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在中世纪寻找人文主义的渊头。如美国著名的中世纪史学家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在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中以不可争辩的事实认为许多主要的古代罗马作家及作品不仅仅在中世纪的学校中被讲授而且是被学生很好的掌握。韦斯(Robert Weiss)在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黎明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是从中世纪发展过来的,“早期的人文主义并非是对哲学深思形式的反抗,也不是来自革新学习的希望或是盼望黄金时代的到来。在早期的人文主义并未出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实质性的东西。早期的人文主义是人们学习古典著作的自然发展的结果,它是在中世纪后期这些古典著作被搜集起来后自发产生的。” Robert Weiss,The Dawn of Humanism in Italy,New York:Haskell House Pub Ltd,1947,p.21 其实,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提出“人是万物的尽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Corliss Lamont,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m,Amherst:Humanist Press,1997,p.34这个命题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最早宣言。虽然这个宣言过于含糊并带有主观随意性,但还是表明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是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普罗泰戈拉认为,同一事物对于我就是向我显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向你显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一切以人为本位。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具有异端性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在传统的宗教和神谕面前,显示了希腊人对自我的肯定。普罗泰戈拉说:“关于神灵,我不能知道他们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因为有许多障碍阻止着人们的认识,既由于问题本身的难解,也由于人生的短暂”, Corliss Lamont,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m,Amherst:Humanist Press,1997,p.34开始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专注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把思想的焦点从自然认识和宗教信仰中引向人的存在、行为意义和人的发展。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主要关注自然,自然是哲学思考的中心。从他开始,人成了哲学思考的聚集点。苏格拉底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迈出了对人文主义探索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希腊思想开始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时期,从此开始了人对自身的反思。由于在古希腊时代传统和神谕被视为人生准则,苏格拉底引用德尔斐神庙墙壁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说明自己的认识。古希腊时代是以传统和神谕作为人生准则。他宣称:“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德黑格尔.王太庆等译:哲学史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67这句话成为希腊人文主义的典型箴言。这句话指出了对自我本质认识的哲学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苏格拉底说,一切动物中,只有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只有人才对他们见到的事物进行观照。“何种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我要使自己趋于完善和幸福,我该成为怎样的人?”这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审视的问题。他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生是一种不幸;只有在知识的不断提高中,人才得到其人生的意义。苏格拉底试图提出一个独立于宗教教义而起作用的道德体系。苏格拉拉底认为,个人的最高追求应当是“善”,“善的最高境界是快乐,达成快乐的最犀利的工具是知识和智慧”,“所以知识是最高的美德,而罪大恶极是无知”。苏格拉底对理性和知识的宏扬却引来“不敬神”的罪名而被赐死,但他的个人主义和知识主义的人文思想却影响深远。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认为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它只是惟一真实的世界即理念世界的映象。世界分为两个绝对对立的部分,一部分是永恒的理念世界,是理智认识的对象,另一个是变化的、虚幻的世界,只能被意见所认识;理念是先验的,知识是靠灵感的刺激而对先天理念的回忆。“从深刻的含义上讲,柏拉图主义指出了一个从开放、间断和充满矛盾角度了解世界的方向。” 意欧金尼奥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0柏拉图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中最好的”,可以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的理念,智慧乃是最高的美德。人文主义就是柏拉图的知识理论的发展,人文主义者一方面以理性为指导,一方面又十分愿意让信仰和权威作最后的结论。人文主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 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其基本内容为:(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针;(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4)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倡用知识造福人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他们用抽象的普遍人性来反对和代替中世纪的神性,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土国。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灾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实际上也就是科学对自己所由此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而造成的。用胡塞尔的话来说,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气。这种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在科学哲学内部,实证主义哲学之后的科学历史主义各流派,在反对实证哲学的同时,也悄悄注入了非理性的因素,从而带来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在20世纪,它形成了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为主旨的思想运动。现在,人文主义泛指关于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特性等的理论和学说,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主义的思想菁华和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 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应当追求现世幸福;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人文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它始终强调对人本身的研究,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高于一切。“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234因而,人的存在超越物质的存在,人的精神状况超越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是万物之本。它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它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无情地审判了那种以神(上帝)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人文主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抗衡,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为中心。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通过回顾20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和睦相处”。可以说,2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碰撞、矫正、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人本主义(anthropocentrism)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万物之中心或本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它与“神本主义”(theocentrism)、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高级中学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郧阳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桡骨中段骨折护理查房课件
- 2025年能源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钢琴学习教程与曲目练习指南
- 2025年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提升课程试题集及解析
- 2025年9月遗传生殖门诊护理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城市更新政策演变与实施路径专项调研报告
- 儿科川崎病课件
- 2025年书记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课件
- 建筑材料绿色采购实施方案
- 学堂在线 劳动教育 章节测试答案
- 2025-2031年中国AI成人娃娃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机会研判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个人定位信标(PLB)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振兴中学分班考试题及答案
- 肿瘤防治宣传科课件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公共科目)测试题及答案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