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腔,再次回首的心痛读贾平凹的小说秦腔有感八百里秦川秦风浩荡,三千万老陕最爱秦腔。题记 我出生于陕西西北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这里属黄土高原的西北部,被称为渭北旱原地区。说白了就是渭河北部比较干旱的高原。我从小就深深地被这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影响着,熏陶着。最后走出了家乡,到了外地,就远离了许多古老的习俗,更遗弃了许多本该保留的东西。最痛惜的则莫过于秦腔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天晌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烧烤着大地。奶奶在案板上擀面,爷爷蹲在墙角跟眯着个眼睛,屋里的收音机里就唱起了秦腔。每次都是戏一唱完,奶奶的饭就做好了。当时我就一直认为秦腔只有在每天晌午时分的收音机里才能听到。后来家里有了电视,秦腔又从收音机里跑到了电视上了。而且上面还有穿着花红柳绿衣服的演员蹦蹦跳跳,好不热闹。特别是每周星期三晚上,全家人都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秦之声,气氛异常火爆。 当时村里每过红白喜事时,到了晌午也唱秦腔。而这次却是真人唱,几个老汉拿着乐器围在火堆旁,摇头晃脑的喊,周围的大人小孩围成一团,会唱的跟着唱,不会唱的瞎起哄。小孩子就在人群里嘻嘻打闹。有时很浓重的丧事看上去跟喜事一般。 由此在我幼小的心里,就觉得秦腔似乎只能在晌午唱才起劲。若有时一大清早听见有人放秦腔,都觉得怪怪的。村里的大喇叭每次在开会前都会放秦腔。有些幽默的后生就会嘲弄般的称之为“先唱戏,后放屁”。而我印象最深的晌午时唱秦腔还要属当地的庙会了。 当地的农民似乎都认为,要想讨好老天爷,靠天吃好饭,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老天爷唱秦腔。一天不行来两天,所以当地许多地方的庙会少则三四天,多则七八天。每天都唱秦腔。每当此时,特别是晌午时分,戏台前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而且都很有特点。靠前面的全是青一色的秃头老汉,他们的头剃的像脸蛋一样,再加上太阳一照,明晃晃的宛如一大堆电灯炮。这些老汉可是真的戏迷,他们看戏懂戏,往往能对台上演员的演技加以点评。而且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真不敢相信,那么大的太阳,竟能纹丝不动。靠后面的是些中青年,他们手提布袋,推着自行车,看一会儿就走了。最后面的是卖货的小商畈和嘻嘻打闹的小孩子。真可谓是台上热闹,台下红火。 每到此时,我就会和一些小孩子扒到戏台边缘近距离看。由于我们小,戏台很大,根本不用考虑挡到后面的老汉。有时这样一扒就是一两个小时。有的小孩子扒着扒着就睡着了,最后还是被台上的人赶下来的。 当时我不懂秦腔,但爱听那或是悲壮或是哀婉的曲调。以致于到了后来,我脑海里一直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太阳很红的晌午,四周又静又热,天上一丝云也没有,我独坐在窑门口,望着天空。耳朵里不停地响起那哀婉的秦腔。想着想着就入了神,泪水就一串一串地滚落下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些悲伤的曲调,就会想起那幅画面,也就会流泪。有时真不敢相信自己能有如此境界。说不定前世也是个秦腔演员都没准呢。也正因为有过如此的境界,才使我对以后自己的远离秦腔更加的内疚。 而说起我的秦腔根,还是在外婆家种下的。很小的时候就很爱去外婆家,而且是和姐姐弟弟抢着去。可能也是为了躲避家里的农活吧。因为到了外婆家就成了皇上了,首先没有了繁重的劳作了。外公是个老小孩,爱和我们打闹,给我们放秦腔。我最羡慕的就是他们家那台体积很大的录音机。那里面能放出立体感很强的秦腔。而且喇叭里的彩灯还随着秦腔有节奏的闪。每次我都让外公放那些幽默搞笑的丑角戏。听着听着就跟着唱了起来,也真没想到,那时候的记性真好,活生生的一大段快板最后竟让我给有板有眼的说了出来。因此每次学校里或大或小的集体活动,我都会被老师和同学拉上台说唱两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懂事了,也就懂得了秦腔所表现的内涵了。对秦腔也就越发的执着了。当时由于家境不好,家里的那台旧黑白电视机常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最后为了看秦腔,几乎每个周六的晚上(原秦之声最后由每周三晚改到了周六晚直到现在)都和弟弟跑到邻居家看秦腔,弟弟每次去主要是玩,常常是我看我的,他玩他的。也不管邻居是热情招待还是横眉冷对。因为都是本家,况且我们还小,是不会在意的。 可到了初中,我又渐渐发现,自己真正喜爱的是音乐,而且偏向于中外的古典音乐。对秦腔,只不过是熏陶的多了,作为一种习俗被继承罢了。但也没放弃对秦腔的喜爱。就连老师教学时也会偶尔用秦腔剧情举个例子。当地的许多同学对秦腔是不喜欢也不讨厌,毕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耳濡目染,多少都会有些秦腔的根源。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在初二时,因一本拾黄金在全校打红,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从那时起,又增加了我对秦腔的热衷。 初中毕业后,我的人生又多了一个插曲。当时我想搞音乐,认为音乐作曲才是我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有了一次短暂的音乐旅程。说短暂,因为只有九天。最后是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中断了我的梦想。但那九天我却记忆尤新。因为我接触了钢琴,初步地了解了些音乐概述。以致使以后我对音乐仍念念不忘,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最后我上了高中,中断了我的理想。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因为我是音乐、秦腔都喜欢。舍友们都喜欢听我讲秦腔故事,却不喜欢听秦腔唱段。许多80后90后都已淹没于流行歌曲的旋涡里无法自拔,谁还会有时间听秦腔。有一次我在宿舍里吼了一声秦腔,立即遭到隔壁女生宿舍狂风暴雨般的功击,一个女生还咬牙切齿的说,她要听见谁唱秦腔,就想给个老刀子捅上。从那时起,慢慢的我唱秦腔的机会也少了,听音乐的机会却多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听秦腔显得既老土又落伍。一次在班上的元旦晚会上,我又一次上演了曾在初中打红的拾黄金。同学们也很热情,但气氛已不如初中。况且唱的还是丑角,若换成正统的生角旦角,他们肯定也受不了,只有老师们还津津乐道。表演时我似乎也觉得没初中那么自然了。而且有时还会觉得,在如今非常流行的音乐歌舞中突然出现两句秦腔,并非给人以耳目一新,更像是给他们当头一棒。有时真觉得是自己的心灵扭曲了,才会出现对秦腔的出尔反尔。 当时我也买过许多秦腔磁带,每次回到家里就放在录音机里听。许多磁带还让我编了号,排了序,最后也标了目录。还曾妄想买全所有的秦腔唱片。可此举动未经实现就已被我破灭了。每当翻开同学家的抽屉,看到那一排排整齐的歌曲磁带令人眼花燎乱,而翻开我家的抽屉,却都是一堆退了色的秦腔磁带。就是在买磁带的滩位上,歌曲磁带外观包装的很精致,而秦腔磁带似乎只是在外壳里面垫张脸谱,让你能认出那是秦腔磁带罢了。后来接触秦腔少了,磁带也就闲了下来。最后连录音机也坏了,似乎是天在咒我,索性就不听了。直到如今,那一抽屉的磁带仍可怜巴巴的放在家里,无人问津。 高中快毕业时,我才清醒地认识道,自己爱古典音乐多一些。但对秦腔应该继续着以前的态度,可我没有。高考后,由于初中时一起学音乐的同学回来,对我的影响很大,又一次冲淡了我对秦腔的热爱。 最后我来到宝鸡上学,虽说仍在陕西,可毕竟也到了所谓的大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也多了,同学们大多都说普通话,这可以说又是对方言的一种疏远。在这里,我也再一次上演了我所认为的拿手好戏拾黄金,可这一次却拿不出去了,在第一次彩排中就被淘汰了,评委的理由很简单,听不懂。虽说当地的同学还可以接受,可那又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在网上,下载歌曲的途径很多,下载秦腔的途径却少的可怜。原来上网还会看一些秦腔,可到了宝鸡,上网要么听音乐,要么帮那些盲人朋友下载歌曲,很少在光顾那曾经很熟悉的秦腔网站了。昔日钟爱的秦腔却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画上了那看似完美的句号。 如今我已身处异地,虽然只有短暂的几个月,却已让我感受到了秦腔影响力的弱小与生命力的脆弱。由于地域的差异、风土人情的不同,更因为方言的障碍,使秦腔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连走出陕西都难。而在这几乎与方言隔绝的城市里,别说听秦腔,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国翠的京剧都很少有人看。原来在陕西,还不时能从媒体上、特别是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里了解秦腔的影响有多广,甚至还出国哩。而到了外省,我却感觉那似乎已消声匿迹了。在东南沿海地区,别说秦腔了,就连早已上了卫星的陕西卫视都没有了。真希望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而就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就是真正喜欢京剧的人又有多少呢?CCTV11每天都在播京剧,周围的同事没见过谁看过一眼,休息室里的电视每天都开着,同事们一个个都拚命的抢摇控器,从没有人看CCTV11。有时我也只是在他们都不在时偶尔看两眼,也许是昔日的秦腔情迫使我这样做的吧。可看到的却都是我不懂的京剧越剧黄梅戏。有一次突然看到了秦腔,我激动了,激动的热泪盈眶。我顾不上同事们敌意的目光,音量放大,拚命的看。没想到中央台也会放秦腔,后来也看到过几次,才知道那是好多剧种都轮着播放。因为许多剧种已被人们冷落,甚至面临灭绝。国家才把它们列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让全社会公众都来保护。秦腔也是其中的一员。 从那以后,我又想起了秦腔,甚至想起了许多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起了许多西北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因此我首先阅读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原来在陕西也见过这本书,却没在意,认为秦腔就是秦腔嘛,有什么好写的。而如今到了他乡,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秦腔。可当我看了这部小说,我傻眼了。那里面竟然都是陕西方言,写尽了陕西人几乎所有的琐碎小事。也正因为看了此小说,才使我又联想起了自己昔日的秦腔情。 小说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情景,也没有特别深奥的内涵,就啰里罗嗦说了许多发生在陕西当地的生活小事。若让外省人一看,还以为作者有神经病。但里面的许多故事情节,对一个陕西人来说却又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一句句感同身受的方言,足以使一个常期在外工作的陕西人感动的痛苦哽咽。书中也写到了秦腔的兴衰,写到了作者的无耐。特别是小说的序,真可谓是“满纸荒唐语,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看了秦腔,内心久久不能平息。那一句句耳熟能详的方言,那一幕墓似曾相识的经历,不时的让我把眼泪擦了又擦,把小说看了又看。因为作者在序中也说了:他对小说改了又改,改后不满意再改。连家里人都看他可怜了,劝他收笔。最后他也似乎感觉自己江郎才尽了,才收了笔。但却留下了无比的痛心与无耐。也体现作者对故乡、对故乡的文化、人物、风俗的眷恋之情。更写出了他对秦腔艺术的担忧。 小说里写了陕西人如何爱秦腔。在现实中,我虽然还没有见到像小说里说的那样,吃了上顿没下顿,老婆都跟人跑了,还在声嘶力竭的唱秦腔。但我并不觉得那很夸张,作者那从骨子里就有的执着于秦腔的情感我是能感觉到得。毕竟年幼时也是那么的痴迷于秦腔。 的确,就我而言,曾经是那么的痴迷于秦腔,如今却背叛了它。更别说那些根本就不喜欢秦腔的人了。那么我还能因此而埋怨他们吗。曾经也深思过,或许是我的毅力不够,承受不了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或许是我的境界不够,承担不了振兴秦腔的重任。也曾自我安慰过,自己又不是专业人士,干什要为之痛心。是呀,我不是个专业人士,可我却是一个地地到到的陕西人,热爱和继承秦腔难道只是专业人员的责任吗?如今我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秦腔。远离故乡不能怪我,可远离了秦腔我深感自责。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如今,别说秦腔,就是中国各省各民族的地方剧种、方言、人文风俗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今流行乐坛的火爆,娱乐圈里的热闹,外来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年轻一代的时髦与狂燥,使许多传统的东西被遗弃。虽说有国家投资支持,政府出面保护,有些高校也开设了京剧课,百家讲坛的红火,中医养生的兴盛,各地的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可这又能维持多久呢?向前的路还能走多远呢?虽说京剧在中国还有一席之地,可其它剧种呢。虽说有政府出面保护,可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依赖能有多深呢。许多的传统文化,若没有当地民众的自发性传承,光靠国家和政府,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徒劳。姑且让我先夸下这个海口吧。就我认为,世间任何事物,只要存在的久了,突然有一天若面临灭绝,那对它所涉及的国家和民族,即是称不上灾难那也是个不好的兆头。当人们的觉悟提高,潜意识的感觉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肥市专利权质押融资:现状、困境与策略转型研究
- 合作学习: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创新驱动力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试卷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训练试卷详解附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提分题库带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一)【典型题】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密卷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测试卷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派出所执法规范化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学校(上沙)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适老化家居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信息系统管理员技术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社区宣传工作知识培训课件
- 瑜伽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犬猫免疫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中国移动式皮带输送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无机絮凝剂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医院信息科竞职报告
- 2025年成人高考大专试卷及答案
-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检查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