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概要.doc_第1页
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概要.doc_第2页
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概要.doc_第3页
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概要.doc_第4页
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概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从传统视角到网络视角*朱小斌郎蒙(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433)摘要:本文以资源依附论为理论基础,以跨国公司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研究视角转变的角度,对海内外学者在跨国公司组织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探讨了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与变迁。同时,针对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结构属性与优越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最后,结合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提出了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在我国的研究前景与方向。关键词:跨国公司;组织模式;海外子公司角色;网络组织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十六大的“走出去”战略,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大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数目逐渐增多。根据商务部2005年9月发布的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另外,目前去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公司的方式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增强自身的海外业务能力也初露端倪。根据2005年中国并购国际论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占中国企业全年并购交易总额的33%,达到190亿美元。然而,由于跨国化经营经验不足,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普遍感到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上力不从心,母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还无法很好地产生协同效应。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控制模式,以保证跨国公司的健康发展与资产的保值增值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而跨国公司本身组织模式的建立在其中又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所以对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研究,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在组织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按照资源依附论的观点,组织结构的演进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为目的,是支撑企业战略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际化所带来的海外子公司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全球市场环境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组织模式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传统模式逐渐向网络模式演化。*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知识与网络的中国海外企业治理组织控制研究(批准号:70372068)的阶段性成果一、传统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开始走向经济舞台的中心,在这个背景下,关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设计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纷纷以跨国公司为对象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没有摆脱传统“金字塔”结构的束缚,学者们仅仅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母公司的战略执行者和经营单元,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角色并没有得到重视。在这种视角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设计一个超出单纯职能式的、适合跨国公司规模大、产品多元化特点的层级组织结构。Lawrence (1974)通过对欧洲跨国公司的实证分析,提出由于产品多元化和高技术产品出现所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提高,以往单纯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分部门制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分部门制可以极大的提高组织的市场反应速度和专业化程度,适应了当时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该模式协调成本很大,随着多元化经营的开展和公司兼并浪潮的到来,跨国公司的规模急剧扩张,简单的分部门制又落后于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Kiyohiko 等,2004)。为了达到提高经营效率、提高协调能力、节约组织控制成本的目的,Williamson (1975)、Chandler(19771提出了M 型组织结构,即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事业部制。事业部制组织模式加强了组织的协调能力,降低了组织成本,同时也约束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组织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Birkinshaw 等,1995)。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中下属分支机构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同时分支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这成为跨国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这些传统结构化的研究仅仅注意到了正式结构这一个组织变量,而没有抓住跨国公司面临战略任务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它试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界定一套静态的职能和责任关系(葛京等,2002)。在这个阶段中,跨国公司具体组织架构整体上主要表现为职能式组织模式,即总部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本职能部门所需要进行管理的一切海外业务。虽然该模式发挥了总部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但是总部的权力过于集中,各部门之间存在“隧道效应”(赵民杰等,2005)。因此,该模式只能适应于跨国公司初期发展的需要,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成长,必然要被其他组织模式所替代。1转引自参考文献4。二、全球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早在传统化视角居于研究主流的时候,Perlmutter (1969)就已经提出了母国中心(Ethnocentric )、东道国中心(Polycentric )与全球中心(Geocentric )三种跨国公司组织类型,即EPG 模式。每种类型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具有不同的行为关系。母国中心型跨国公司利用母国文化作为支配行为的模式,母公司拥有一套管理经营模式,全球的分支机构都应模仿学习,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以母公司为中心。东道国中心型跨国公司认为世界各地是不同的,各国有其特殊的背景、文化和市场需求,每个子公司在其东道国应该具有自主性,组织结构要因地制宜。全球中心型跨国公司将跨国公司视为一个全球性的整体组织,母国与东道国的公司做全球性的协调配合。因此,Perlmutter (1969)的观点具备全球化视角。但是,由于当时跨国公司仅仅将部分生产或者分销单位置于其它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形象并不突出。所以,EPG 模式并未引起理论界更多的关注,也没有将理论界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引入到全球化视角之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化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中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对海外子公司角色的研究也开始得到理论界的重视,海外子公司角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Bartlett 和 Ghoshal (1986)根据海外子公司现有能力和当地市场的战略重要性的二维指标将海外子公司划分为战略领导者、特殊贡献者和当地化执行者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 图 1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J. Carlos Jarillo和Jon I. Martinez(1990)在Porter (1985)以及Bartlett 和 Ghoshal (1986)研究的基础上,从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及其它子公司的一体化程度和业务活动的当地化程度两个维度将海外子公司划分为接受型、积极型和自主型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市场的战略重要性海外子公司的现有能力低高 低 高图2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3。Gupta 和Govindarajan (1991从子公司参与跨国公司体系内知识流入的程度以及子公司参与跨国公司体系内知识流出的程度将海外子公司分为四种类型:全球创新者、战略整合者、当地创新者和使用者,如图3所示:图3图3来源:参考文献9。随着这些研究的开展和实证研究数据的不断发布,海外子公司在提升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被广泛认可,这就要求跨国公司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子公司在战略制定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而传统视角下的层级结构显然并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个要求。另外,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在跨国公司内部流动量的增加,迫切要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采取新的变革。因此,通过对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的研究,使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研究者们认识到了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研究的视角,也为研究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演化的内在机制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背景下,Egelhoff (1982)、Daniels, Robert和Maryann (1984)、Herbert (1984)、Bartlett 和Ghoshal (1986)、Mark (1988)等人陆续开始将全球化视角引入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其中,Herbert (1984)基于跨国公司是一个全球化系统的观点,从资源获得、资源互惠和资源整合三个纬度详细的阐述了战略结构构架问题。Porter (1985 )从跨国公司战略竞从该子公司的知识流出向该子公司的知识流入低 高 低 高 一体化程度当地化程度低高低 高争力角度提出扁平化组织的概念,强调了组织内部的关系互动性和下属经营单元的战略角色作用,向传统层级结构提出了挑战。而Bartlett 和Ghoshal (1986)则首次将“跨国”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中,认为局限于单一组织的传统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动态环境对跨国公司战略灵活性的要求,要发展多维战略能力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结构的束缚。Hedlund (1986)在综合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变异分层(Heterarchy )2组织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以总公司为基地的层级结构的设计,提出多节点式的网络构架雏形,强调海外子公司之间的横向联系,从地域、产品、功能等多个纬度赋予了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更多的决策空间,强调信息在跨国公司中的共享和决策权力的分散(Orjan 等,1995)。所有这些研究都认为传统的层级结构已经不能充分反映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化的环境复杂性,一种颠覆传统组织模式、强调海外子公司的横向联系在提升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的新型网络组织模式必将成为跨国公司组织发展的新方向。而在另一个方面,通过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所归纳出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的演进方向,同样也体现在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实践之中。在这个阶段中,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经历了从职能式组织模式向全球性组织模式,并进而向全球矩阵组织模式的转变。全球性组织模式强调跨国公司的业务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采用全球地区性组织模式和全球产品组织模式两种组织架构方式,整合跨国公司全球资源,对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载体。然而,全球性组织模式的两种方式仅仅偏重于战略发展的某一方面,全球地区性组织模式强调当地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战略要求,而全球产品组织模式强调全球产品与营销的战略要求。对于跨国公司的持续发展而言,两者必须统一。因此,全球性组织模式进而演化为全球矩阵组织模式。但是,矩阵结构具有多重领导和机制混乱的先天不足。所以,该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过渡模式,必然被新型的网络组织模式所替代。三、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成型Ghoshal 和Bartlett (1990)首次将网络组织理论引入跨国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在该研究中,他们将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所在地的供应商、客户等所组成的外部网络囊括到跨国公司网络体系中,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联系定义了内部性密度与跨越性密度两个概念。其中,内部性密度用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与其所在地的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之间的业务联系密切程度,跨越性密度用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与非所在地的内部网络、外2社会学新名词,指不靠地位而靠知识或作用所建立的权威部网络之间的业务联系密切程度。在此基础上,应用上述密度的概念从资源获取、交换和集权分权两个角度来分析不同跨国公司所特有的结构属性,指出跨国公司是一组嵌入在不同国别环境下外部网络中的异质性企业所组成的全球内部网络组织。在随后的研究中,Orjan Solvell 和Ivo Zander (1995)、Julian 、Neil 和Stefan (1998)等从实证角度论证了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支持了网络组织形态的合理性。Sharon (2000)通过对美国跨国公司实际数据的分析,指出在跨国公司组织管理全球子公司的方式上,等级制的总部子公司模式曾经较长时间占统治地位,同时其在目前的全球战略的执行中仍然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今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关系更多的是差异化的内部一体化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组织模式对当今复杂的全球化公司极其重要。另外,Ensign (1999、Ranjay, Nitin和Akbar (2000)、 Kiyohiko 和 Elizabeth (2004)、Hamid 和Rob (2005)等不断的完善网络组织理论,包括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组织的定义、特征、优点等进行描述,并与传统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实证讨论,还讨论了如何整合网络内部的各种资源和文化。在这个阶段中,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在实践上完成了从全球性组织模式和全球矩阵式组织模式向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巨大转变。根据资源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流量与海外子公司角色的多样性两个维度的定义,笔者将上述演进过程整理于图4: 图尽管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见表1),但是目前为止,关于网络组织的定义、内涵和研究仍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不变的框架。如何利用网络组织形态,协调组织各资源在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流量小 大种纵横关系,克服“条块分割”,实现“条块结合”,健全全球经营网络仍然是跨国公司的重大课题(王志乐,2004)。表1 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及实践结果 四、网络组织模式的结构属性与优势网络组织模式是指企业组织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的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之间有紧密纵横联系,为了同一个战略目标服务的业务联合体(Ensign ,1999),它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周艳春,2003)。因此,与跨国公司传统组织模式相比较,网络组织模式在组织结构、组织控制模式、资源配置方式、集权分权方式、子公司角色、冲突解决模式、灵活性、环境氛围、适应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其革新性的差异(见表2)。网络组织模式的跨国公司更加尊重海外子公司的能力和作用,能够同时开展全球战略和当地适应战略,更加适应跨国经营所面临的动态竞争环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构优势:1、网络化结构布局的战略性优势。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网络组织中的各个节点,与当地企业建立起独特的外部网络关系,在当地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网络位置,并通过网络的锁定和排除功能,与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当地企业建立起紧密的网络关系,同时将竞争对手排除在网络之外,从而获得网络化布局的优势。2、网络组织控制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和成本优势。首先,表现在组织控制逻辑上的分散化(吴国英等,1999)。网络化模式的跨国公司各分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完全由自己掌控,并通过良好的信息手段相互沟通。它的控制逻辑是建立在充分肯定下属自我管理能力基础上的分散控制。这种控制逻辑可以削弱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资源依赖,大大缩减管理层级,加强决策层和客户端的联系程度,显著改进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绩效。另外,在资源配置机制上网络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网络化组织模式的跨国公司中,各子公司在相互信任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根据公司战略和外部环境,将资源配置契约化,改变以往的母公司统一调配的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3、知识的协同效应,以及企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优势。网络化模式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网络渠道,将某一节点创造的知识应用于组织中的其他节点,实现知识在整个跨国公司组织中的共享、整合乃至再创新,从而获得协同效应(杨大桐,2003)。另外,网络模式赋予跨国公司各海外分公司高度的自主权,特别是创新与学习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企业家精神,使海外子公司能够在母公司统一战略意图指导下,深入到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积累,创造出支持公司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与新知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利用知识的协同效应将这些核心能力应用于组织的有效扩张中。表2 传统的跨国公司组织模式与网络组织模式的比较 五、跨国公司网络组织模式在我国的研究方向组织结构对于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把我国现有的系统组织结构模式演变为适应性较强的现代跨国公司组织模式,以及用怎样的管理措施来确保机体的正常运转,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跨国公司起步较晚,因此关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目前,我国大多数跨国公司仍然采用母公司集权的层级结构,子公司仅仅作为战略执行的经营单元,这正是西方企业20世纪80年代所广泛采取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目前我国跨国公司逐步壮大,海外子公司数目逐渐增多的背景下,根据本文以上所分析的组织模式演进方向,我国跨国公司目前所采用的这种层级组织模式必然要被强调横向联系的网络化组织模式所取代。许多国内学者也已经认识到网络组织模式将会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吴国英和雷卫中(1999)、孙国强(2001,2002)、杨大桐(2003)、周艳春(2003)、王志乐(2004)、何苏华(2005)等都对网络组织的定义、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研究和描述,认为这种组织模式对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极具借鉴价值,本文第二部分关于网络组织结构属性的研究也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涉及到网络组织如何构建以及网络组织内部各种资源和节点的协调问题。贺福生(2002)提出了网络组织的构建问题,以合同管理为中心,通过标准化操作规程建立起网络组织的构架,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知识共享和信任机制的问题。张青山等(2003)从动态联盟的价值基础和关键要素角度分析了网络协调机制,但是却没有论述跨国公司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在战略制定、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方面如何进行协调。因此,本文建议在今后关于网络组织模式的研究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组织模式协调机制方面的理论化研究。网络组织模式主要依靠节点之间的契约进行各种业务和组织关系的协调,然而由于搜寻信息和监督成本的关系,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因此网络节点的协调必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何建立网络节点之间信任生成机制与良性博弈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2、实证方面的研究。尽管网络组织模式是组织结构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究竟在跨国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引入该模式才会最大化网络模式的优势,根据不同的行业环境,何种类型的跨国公司更适合这种组织结构,以及我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界定、资源在公司内部的配置方式方面的实证研究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3、结合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所需的进一步研究。如何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跨国公司的网络组织形态,建立起适合我国特色、高效的资源配置的内部协调机制,从而在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平衡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利益关系和资源分配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1、Ahmadjian C. L., Lincoln J. R. Keiretsu, governance, and learning: case studies in change from the Japanese automotive industry.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Vol.12, 62、Bartlett C. A., Ghoshal S. Tap your subsidiaries for global reac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6/Vol. 64, 63、Bartlett C. A., Ghoshal S.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new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7/29(14、Birkinshaw J. M., A. J. Morrison. Configurations of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multinational subsidia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Vol.26, 45、Daniels John D., Robert A. Pitts, Maryann J. Tretter. Strategy and structure of U.S. multinationals: An exploratory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4/Vol. 27, 2 6、Egelhoff, William G .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Vol. 277、Ensign Prescott C.,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s a coordinated network: Organizing and managing differently,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9/Vol. 41, 38、Ghoshal Sumantra, Bartlett Christpher A.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Vol. 15, 49、Gupta, A.K., V . Govindarajan. Knowledge flows and the structure of control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Vol.16, 610、Hamid R. Ekbia, Rob Kling. Network Organizations: Symmetric Cooperation or Multivalent Negoti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5/Vol.21, 311、Hedlund G . “The Hypermodern MNC A Heterarch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86/Vol.25,112、Herbert, T. T.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 structure: a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13、J. Carlos Jarillo, Jon I. Martinez. Different roles for subsidiaries: the cas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Spain,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1990/Vol. 11, 714、Julian Birkinshaw, Neil Hood, Stefan Jonsson. Building firmspecific advantage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role of subsidiary initia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Vol. 19, 315、Kiyohiko Ito, Elizabeth L. Rose. An emerging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s,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4/Vol.12, 316、Lawrence G . Franko. The move toward a multinational structure in Europea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4/Vol. 19, 417、Mark P. Kinger. The increasing role of subsidiary boards in MNCs: an empirical study,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Vol. 9, 418、Orjan Solvell, Ivo Zander. Organization of dynamic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1995/Vol.25, 1-219、Perlmutter H. V . The tortuous evolution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69/Vol. 1,9-1820、Porter Michael E. Competition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21、Ranjay Guliti, Nitin Nohria, Akbar Zaheer.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Vol. 2122、 Sharon Watson ODonnell. Managing foreign subsidiaries: agents of headquarters or an interdependent network,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vol. 5,5 23、 Thomas A. Poynter, Roderick E. White. Making the horizontal organization work, Business Quarterly, 1990/54, 3 24、 Williamson Oliver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25、 何苏华,企业网络组织的特征、成因及其运行机制,商业研究,2005/20 26、 赵民杰,姜飞.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化研究,经济经纬,2005/2 27、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5 28、 王志乐,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结构调整,节选自2004 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