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实习总结.doc_第1页
地质地貌学实习总结.doc_第2页
地质地貌学实习总结.doc_第3页
地质地貌学实习总结.doc_第4页
地质地貌学实习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地貌学实习总结篇一: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学生实习报告实习课名称: 地质地貌学专业名称:班学级: 号:学生姓名:教师姓名:2012年5月2日口镇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的实习环节,旨在通过本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二、实习概况实习地点:泾阳县口镇实习时间:2012年5月2日实习单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1级三、实习内容首先老师告诉我们所在的地点正处于第四纪地质代,此年代距今大约二百五十万年左右,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有3点;首先是磁极的转变,南北相互对调。其次是气候由干热向湿润凉爽转变。最后便是人类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哺乳动物逐渐相人方向转变。第四纪的地质特征有很明显的特点,较其他纪相比,土质略为松散,黄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国是黄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约有63.2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4%,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连线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最发育。黄河中游黄土地貌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黄土的沟间地地形,有塬、梁、峁。(图依次为黄土塬、梁、峁)二是黄土的冲沟系统,如细沟、切沟、浅沟以及悬崖上的悬沟等等。在沟谷下切或侵蚀较严重的地区,常形成高达数十米以上乃至百余米的陡峭条件下,这些黄土崖坡常常发生滑坡或崩塌,滑坡土体有时可达黄土崖坡。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这些黄土崖坡常常发生滑坡或崩塌,滑坡土体有时可达几千万方。三是黄土岩溶地形,有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天生桥、黄土柱等形态。我们位于关山盆地又称渭中平原,在山地和盆地的交界处,有一个很显眼的断裂带,也就是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它也是地壳中常见的一种构造形态。断层按两盘相对运动分为:1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一般为陡倾角断面。2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进一步细分为:1)低角度逆断层:倾角452)高角度逆断层:倾角453)逆冲断层: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30)4)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此时,伴有飞来峰和构造窗,并有外来系统,原地系统的称谓。3平移断层:两盘岩块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断层(也称走滑断层) 左行走滑(反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右滑动。右行走滑(顺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左滑动。断层) (图为正、逆、平行之后沿着山的另一面向下走就渭河的是河流地貌了。流水的侵蚀是对地面的破坏作用。它与水流的强度与水流的特征有关,有时成片冲刷,有时使地面产生侵蚀沟或河流。流水还常将侵蚀下来的物质搬运到别的地方。被搬运的物质部分溶解于水中,较细的颗粒如粘土及粉沙等可以泥浆的方式悬浮在水里搬运(悬浮作用);沙石和砾石因易于下沉,只能在流水湍急或山洪暴发时呈跳跃式前进(跳跃作用)巨大的砾石虽不能离开水底,但也能在强大水流的冲击下,于水下滚动前进(滚动作用)。由于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让我们领略到了3级阶地的风采。阶地主要是由于新构造运动引起河流下蚀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基本上分两个阶段:首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下,河流以侵蚀及堆积作用为主,造成宽广的河床与河漫滩;再是地壳上升,使河流下切,把原有的谷底抬高到一般洪水位之上,转变为阶地。一级阶地形成最晚,时代最新。 沿着河岸走,河的对面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峦,这里有褶皱: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背斜成山,内部岩层时代老,两边时代较新。向斜成谷,内部新两边年代较久远。但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岩石表面已经被风化剥蚀。之后我们又乘车赶往下一个地点付家村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该滑坡曾发生两次事故,其中一次滑坡竟滑出300多米,直接湮没了一个村庄。最后我们到了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小山谷,从上往下看,第一层是q1-早更新代,黄色土壤,它的下面是一层红色土壤,表示湿热气候,风化强烈。接下来是q2中更新代,时间在十二万八千年到现在。第二层红壤下面是q3晚更新代。然后是q4全更新纪。第五层是最厚的一层,我们叫它古土壤,它也代表着气候湿润怡人。这表示着第四纪气候不是很稳定,人类的影响是占很小一部分的。气候的变化有很多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地球轨道的改变,但众说纷纭,至今仍存在争议。四、实习总结经过这次口镇的实习,使我们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充满兴趣,在实际的应用中也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看到的断层,褶皱,阶地等地貌在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2012年5月4日 黑河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在野外进行勘察等活动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实习概况实习地点:秦岭黑河实习时间:2012年5月4日实习单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1级三、实习内容经过在校车两个多小时的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黑河。黑河发源于周至县西南厚畛子南北两侧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光头山一带,流向由南向北大致呈东西向后折向北东,于尚材乡石马村处注入渭河,全长126KM,主河道比降88%,流域面积达到2258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2.8%。在主河道上游70KM的距离内,集中发育了丰富而奇特的地质、水文、森林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资源。黑河发源于周至县西南厚畛子南北两侧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光头山一带,流向由南向北大致呈东西向后折向北东,于尚材乡石马村处注入渭河,全长126KM,主河道比降88%,流域面积达到2258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2.8%。在主河道上游70KM的距离内,集中发育了丰富而奇特的地质、水文、森林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资源。秦岭作为中国地质界乃至世界地质界瞩目的造山带,是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长期碰撞开合而形成的巨型纬向构造带。在震旦纪三叠纪期间,经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等多阶段发展,多旋回褶皱的复杂构造运动成为褶皱系,构造的复杂发展奠定了秦岭作为我国水系、气候、植被、物产等南北分界的基础。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中,各种沉积作用、火山活动、岩浆活动、冰川作用相继发生,这些地质作用所留下的各种遗迹如岩石地层、褶皱、断层、冰川地貌、石林、溶洞、地下河、动植物化石、矿产都十分丰富。黑河河谷横切走向东西的秦岭山脉,这些地质遗迹便集中发育在黑河流域至秦岭梁大约50KM的黑河河谷地带内,地质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黑河从源头注入渭河相对高差达3200余米,其间比降差别大,支流众多,流向多变,又由于穿过的山地岩石类型复杂多变等原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水系类型和河谷特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经初步考察,黑河源流分南北两支,北支上游称红水河,下游称大蟒河,发源于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南侧,南支源于秦岭主脊光头山,称为花耳坪河。它们在山间以深切河谷为主,但因流向不同表现为东西向比降小而南北向比降大的不同流域景观,因此河谷宽窄变化多样,而河流直流与曲流交替出现,加之河道中形成的边滩和心滩共同构成了黑河流域由上而下独特的水文旅游景观资源。黑河流域的火成岩分布非常普遍,除了海底火山和火山熔岩外,还有不同地质时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绿泥岩、石英岩等等。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绿泥岩、石英岩几种岩石老师先在一条盘山公路上为我们介绍了绿泥石,绿泥石chlorite一族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通常所称的绿泥石,指主要为Mg和Fe的矿物种,即斜绿泥石、鲕绿泥石等。绿泥石是一些变质岩的造岩矿物。火成岩中的镁铁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在低温热水作用下易形成绿泥石。绿泥石颜色随含铁量的多少呈深浅不同的绿色。玻璃光泽至无光泽,解理面可呈珍珠光泽。主要是中、低温热液作用,浅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的产物。在火成岩中,绿泥石多是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蚀变的产物。富铁绿泥石主要产于沉积铁矿中。由海相沉积而成的鲕绿泥石,达到工业利用指标的,可作铁矿石开采。绿泥石有十种之多,含有铬离子的绿泥石称为铬绿泥石,颜色发紫,可作工艺品和装饰物。绿泥石与云母极相似,但前者具有特征的绿色,有挠性而无弹性。因为绿泥石很多,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采集了一块作纪念。接着是观察石英石,石英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矿物成分为SiO2。主要指分布广泛的三方晶系的低温石英(-石英)。当温度在573以上时,则成为六方晶系的高温石英(-石英)。低温石英晶体常呈带尖顶的六方柱状。柱面上有横纹,有左形晶与右形晶的区别。因粒度、颜色、包裹体等的不同而有许多变种:显晶质的有:无色透明的水晶;紫色的紫水晶(俗称紫晶);烟黄,烟褐至近于黑色的茶晶、烟晶或墨晶;浅黄色、透明的黄水晶;玫瑰红色的蔷薇石英(俗称芙蓉石);乳白色的乳石英。因含赤铁矿或云母等鳞片状包裹体而呈斑点状闪光的砂金石。隐晶质变种有:纤维状微晶组成的石髓(玉髓);胶体成因的玛瑙;由石英交代纤维状的石棉而成的虎睛石等。隐晶质变种由粒状微晶组成,常含其他矿物的混入物,不透明,主要有燧石,灰至黑色(俗称火石)。碧玉,因含氧化铁杂质而呈暗红色或绿黄、青绿等色。大的石英晶体主要产于伟晶岩晶洞中;块状的常产于热液矿脉中;粒状石英是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等许多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除水晶、玛瑙等用作宝石或工艺材料外,较纯净的一般石英大量用作玻璃原料,研磨材料、硅质耐火材料等。不纯的石英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接下来我们又坐车去了另一个地方,老师带我们看了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阶篇二: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1. 实习目的: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1、了解和认识一下矿物岩石的组成以及各种地形地貌的特征。2、了解区实习地区岩层发育情况。3、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4、练习我们在实际中对岩石的正确判断,还有就是对实际中的一些现象与景观的解释。5、巩固我们所学的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6、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7、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8. 为了熟悉岩浆岩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二、实习概况本次实习共三天。1. 惠水路线:从农学院出发惠水县长田镇惠水县涟江河上游惠水县“琴山逸响”三都镇雅洋村时间:2013年1月6日第一站 惠水县长田镇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长田乡:简介:长田乡位于贵阳市南大门,东邻大坝乡,南连高镇镇,西接长顺县改尧镇,北交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处于惠水县、长顺县、花溪区的交界处,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0公里。地处东经10640,北纬2616,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1213.4。省道101线从北向南穿境而过。距县城17公里、省城贵阳市中心28公里,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腹地。全乡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乡境内东西各有涟江和蒙江环绕流过,是珠江源头防护林工程实施乡镇,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珠防造林、荒山育林等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构成了贵阳南部的生态屏障,是天然的大氧吧。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是惠水的煤炭主产区。 山体是第三系岩成。距今2-65百万年。岩石主要组成是砾岩。砾岩是由河流冲来的经过长期的堆压形成的,杂乱无张的,含有生物化石的碳酸钙岩石。山体岩成松散极容易敲碎。这里的砾岩的主要化学成分碳酸钙。用盐酸滴在上面长生大量的气泡。在长田乡该山体上没与发现鹅卵石,但在一些岩石中发现了缝合线,并在砾岩间存在红色或黄色的胶结物。据此可初步判断长田乡在距今2-65百万年间可能是河槽或河谷。没有鹅卵石是因为该处处于河流下游,从上游冲来的鹅卵石(酸钙)经过长途的搬运已经被河水溶解完了。缝合线大都顺层理发育,但也有些与层理斜交或直交,是压溶作用的结果。与层理不一致的缝合线一般是先形成裂缝,进而在压溶作用下发育成缝合线。在垂直裂面的压溶作用下,易溶组分流失,难溶组分残存聚积,使原来平直的面转化成无数细小尖峰突起的缝合面。不纯灰岩及大理岩中常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构造与主压应力轴直交,即主压应力轴与缝合线锥一致。因此,缝合构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分析其所在部位的应力状态。在此发现缝合线是从上游冲下来的。它可作为了解古地理环境的标志;在进行地层对比时可作为岩相侧变的证据;某些层间缝合线可作为划分地层沉积韵律的界线;在地质调查中,可作为判别层面的标志和用来鉴定岩层的顶和底。压溶作用在形成缝合线构造的同时,岩石体积缩小,结构紧密以及缝合线内有不溶物质存在。砾岩中夹杂的红色或黄色的胶结物物质是铁等元素的氧化态的。说明在很久以前该地是浅海。第二站 惠水县涟江河上游涟江河河床平缓,水面宽阔,水流平稳而河曲发育、侵蚀和堆积过程相对进行,形成了宽缓低平的以阶地为主的冲积坝子。各级阶地多为河流冲积的砂砾层,亚砂土和亚粘土层,土壤为高肥力的淡潮沙田、河潮土、黄潮沙泥田、黄潮泥田、大眼黄泥田和大眼泥田,排水不良的地区有表潜大鸭屎泥田、表潜紫泥田。涟江盆地南北两端及涟江两岸的下第三系地层出露地区,由于紫色砂页岩、紫色泥页岩和紫色角砾岩风化发育的残积,坡积物不同形成的土壤质地也不同,其间大部分土壤含有砾石较多,小面积发育成地带性黄壤。而在侵蚀强烈的山地,坡顶的土壤为含有大量半风化母质碎屑的羊肝石土,被开辟为稻田多为紫泥田。涟江盆地两侧及两端的长田、学庄、七里篇三: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学生实习报告实习课名称: 地质地貌学专业名称: 地理信息科学班学级: 2013260501 号: 201326050108学生姓名:吴金星教师姓名:庄建琦引言地质地貌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而地质地貌学发展的结果是,它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有着实际的意义。如:河流地貌与海岸地貌学着重依赖于流体力学与沉积学;块体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和土壤的研究要凭借大气科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力学;某些地形类型的研究需要用地球物理学与火山学的原理和方法;人类对地形影响的研究要依靠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地质地貌学不光有用、能用,关键还有趣!就其中微不足道的名词,如“太古”、“元古”、“寒武纪”等等,便很富有沧桑感、神秘感及历史气息。如此,更不用说学好它,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完善,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大有裨益了。实习目的及意义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学科的兴趣。2012年5月14日泾阳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的实习环节,旨在通过本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二、实习概况三、实习地点:泾阳县四、实习时间:2012年5月14日五、实习单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4级六、实习内容首先老师告诉我们所在的地点正处于第四纪地质代,此年代距今大约二百五十万年左右,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有3点;首先是磁极的转变,南北相互对调。其次是气候由干热向湿润 凉爽转变。最后便是人类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哺乳动物逐渐相人方向转变。第四纪的 地质特征有很明显的特点,较其他纪相比,土质略为松散,黄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国是黄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约有63.2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4%,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连线以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最发育。黄河中游黄土地貌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黄土的沟间地地形,有塬、梁、峁。(图依次为黄土塬、梁、峁) 二是黄土的冲沟系统,如细沟、切沟、浅沟以及悬崖上的悬沟等等。在沟谷下切或侵蚀较严重的地区,常形成高达数十米以上乃至百余米的陡峭条件下,这些黄土崖坡常常发生滑坡或崩塌,滑坡土体有时可达黄土崖坡。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这些黄土崖坡常常发生滑坡或崩塌,滑坡土体有时可达几千万方。三是黄土岩溶地形,有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天生桥、黄土柱等形态。我们位于关山盆地又称渭中平原,在山地和盆地的交界处,有一个很显眼的断裂带,也就是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它也是地壳中常见的一种构造形态。断层按两盘相对运动分为: 1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一般为陡倾角断面。2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进一步细分为:1)低角度逆断层:倾角452)高角度逆断层:倾角453)逆冲断层: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30)4)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此时,伴有飞来峰和构造窗,并有外来系统,原地系统的称谓。 3平移断层:两盘岩块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断层(也称走滑断层) 左行走滑(反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右滑动。 右行走滑(顺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左滑动。 (图为正、逆、平行 断层) 之后沿着山的另一面向下走就渭河的是河流地貌了。流水的侵蚀是对地面的破坏作用。它与水流的强度与水流的特征有关,有时成片冲刷,有时使地面产生侵蚀沟或河流。流水还 常将侵蚀下来的物质搬运到别的地方。被搬运的物质部分溶解于水中,较细的颗粒如粘土及粉沙等可以泥浆的方式悬浮在水里搬运(悬浮作用);沙石和砾石因易于下沉,只能在流水湍急或山洪暴发时呈跳跃式前进(跳跃作用)巨大的砾石虽不能离开水底,但也能在强大水流的冲击下,于水下滚动前进(滚动作用)。由于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让我们领略到了3级阶地的风采。阶地主要是由于新构造运动引起河流下蚀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基本上分 两个阶段:首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下,河流以侵蚀及堆积作用为主,造成宽广的河床与河漫滩;再是地壳上升,使河流下切,把原有的谷底抬高到一般洪水位之上,转变为阶地。一级阶地形成最晚,时代最新。 沿着河岸走,河的对面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峦,这里有褶皱: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背斜成山,内部岩层时代老,两边时代较新。向斜成谷,内部新两边年代较久远。但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岩石表面已经被风化剥蚀。 之后我们又乘车赶往下一个地点付家村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 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该滑坡曾发生两次事故,其中一次滑坡竟滑出300多米,直接湮没了一个村庄。 最后我们到了一个被群山包围的小山谷,从上往下看,第一层是q1-早更新代,黄色土壤,它的下面是一层红色土壤,表示湿热气候,风化强烈。接下来是q2中更新代,时间在十二万八千年到现在。第二层红壤下面是q3晚更新代。然后是全更新纪。第五层是最厚的一层,我们叫它古土壤,它也代表着气候湿润怡人。这表示着第四纪气候不是很稳定,人类的影响是占很小一部分的。气候的变化有很多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地球轨道的改变,但众说纷纭,至今仍存在争议。5)四、实习总结 经过这次口镇的实习,使我们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充满兴趣,在实际的应用中也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看到的断层,褶皱,阶地等地貌在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5月21日 黑河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在野外进行勘察等活动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实习概况实习地点:秦岭黑河实习时间:2012年5月21日实习单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