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使用总结.doc_第1页
IPP使用总结.doc_第2页
IPP使用总结.doc_第3页
IPP使用总结.doc_第4页
IPP使用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要定义1转换光密度单位的方法如下1AOI技巧(灰度值、面积测量)2编制宏4计数8图象分析策略11图片的保存13光密度13关闭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15免疫组化光密度测量16统计问题21宏操作22转换光密度单位 选好待测量的区域 指定测量项目 进行测量统计重要定义:把图片中呈现黄色的区域给挑选出来,这部分区域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叫作AOI(area of interest)图片中被标上红色的区域被定义为一个class,其中每一个独立的小区块被定义为这个class中的一个object。以此图为例,图中深蓝色的部分是细胞核,因此所有的细胞核都被选中成一个class,其中每一个细胞核就是一个object在默认的intensity格式中,是图片灰度,越黑数值越小,越白数值越大。而实际上我们测量的染色强度是光密度,染色越深,光密度值越大。需要进行转换图象intensity格式,如果不进行光密度单位的转换,测量的数值将完全是错误的。转换光密度单位的方法如下:点击:measure-carliberation-intensity,调出intensity校正窗口。然后在窗口中点new按纽,再点一下下面的std optical density选项,这时可以看到窗口中的直线变成了反向的曲线。然后还要点一下最上面的system按纽。最后点close关闭窗口。这样就把程序系统的灰度单位转换成了光密度单位。将光密度单位设定为system之后就不必再对后面的每一张照片都进行光密度校正了。AOI技巧(灰度值、面积测量):(1)segmentation工具:面对组织切片中密密麻麻的细胞,就得用本主题讨论的segmentation工具。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先打开select measurement,选择好各个测量项目,再回到count/size中点select color进行颜色选取,再回到count/size窗口中点count计数。这样操作结束后仔细观察一下计算的区域,正是刚才正确选取的区域了。点measure的select measurement ,选中area, density(mean),IOD。选manual,并点select color调出segmentation窗口。窗口里有两个表单,一个是color cube based,另一个是histogram based。我们要选取后者,并且使用HSI颜色格式来进行分色选择。当切换到HSI时,会弹出一个窗口提示你会reset颜色选择,是否继续?当然是OK啦。这时的颜色选择全部重置为0-255。在HSI颜色格式中,H为色调,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S为色饱和度,I为强度。在选择AOI时,首先保持S、I为最大范围,从H中选择黄色部分。点一下H,直方图显示就是图片各象素H值的分布,在直方图的两边各有一根线,这就是选择线,先将右边的线用鼠标左键向里面拉,拉一点停一下看看效果,可以看到最开始时是选中了全部画面,然后是蓝色的区域慢慢显露出来,并且越显越多,选择线的位置也在下面的窗口中有显示,是0-255之间的数,共有两个窗口,左边是取值下限,右边是取值上限,先不断减小上限值使得非黄色区域不断地显露出来,再不断增加下限值让另一部分非黄色的区域也显露出来。 这张照片中黄色区域为H:0-33。色饱和度S与强度I都直接设为0-255。这就是说,只要是黄色,就被认为是阳性表达的区域。过滤(去除杂质小点):上面选取的区域还是有一点不准确。图片中被选中的区域有许多很小的选点,显然这是各种杂质,并不是成片的蛋白表达区域。对这些杂质小点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去除,就是测量过滤(filter)。 打开select measurement窗口,点一下中间被选中测量项目中的area项,使其加亮。这时下面的start与end选项就变黑可调了。对area来说,默认值一般是0,意思是不管区域有多小,都被计入测量范围内。现在我们把它改为50,也就是说,忽略了象素点小于50的杂质点,不予计算在内。改完后点一下旁边的Filter按纽,再点measure按纽,或者回到count/size窗口内把Apply Filter Ranges in Range前面的选项给勾上,再点count按纽,这回就把小杂质点全给过滤掉了。回到count/size窗口,按count纽。 凡是玩电脑都必会有一个reset键。不管作错了什么事,按一下reset键就可以全部重新来。选AOI也是这样,如果选得不合心意,想全部重新来的话,按count/size窗口中的delete键,就可以把刚才作的一切都给全部推倒重来了。(2)irregular工具:这是一个用来描绘不规则孤立对象边界的工具(细胞)。对于大个的孤立图形对象的选取是有用的。(暂时不用该工具)编制宏:宏不过是把一连串的操作集合到一个操作的有效工具。以下面的免疫组化照片的分析测量为例,处理顺序是:打开图片后1.点开count/size窗口,点measure-select measurement 菜单,选择Area、density(mean)及IOD三个测量项目,不使用测量过滤。class object 标记为标记class颜色,2.选择图片中黄色区域作为蛋白表达区,组织空白区域较亮的地方为背景区域。经试验这两个区域都用HSI分色选取比较准确。蛋白表达区的HSI分色数值为H:0-28,S与I都是0-255。背景区的HSI分色数值为H:52-140,S:0-255,I:173-255。3.先测量蛋白表达区。选完分色后点count,在statistics窗口中把统计数值传入Excel中。4.再回到segmentation中选背景区的分色,再次count,把统计数值传入Excel。测量结束时在Excel中有两组统计数值。宏操作前的准备:1.把count/size窗口中各项选择设置完成后,(包括select measurement、class option设置)点击file菜单的 save settings 将这些设置保存成一个文件,保存位置最好放在与待处理图片一起的文件夹中。并起一个有意义的文件名,但最好是英文。2.再把segmentation窗口打开,选好阳性表达区域的分色后,点击下面file中的save file,把这个分色设定也保存成一个文件,也起一个有意义的英文文件名。存完后重新选择背景的分色,再把背景分色设定也保存成一个文件。3.打开stistics窗口,如果打不开的话可先点一下count随便测量个数值。然后点一下file菜单中的DDE option窗口。设置一下测量数据传往Excel的规则,这很重要。如果设置不当,你会不知道传过去的数值跑哪里去了。在DDEoption窗口中从上到下需要填的选择是:target program:Excel 这是废话,不必改,就这样了。path: 也别改。里面是Excel程序的文件位置,好长呢,别动它。sheet:Active sheet。 这是说数据将存到Excel中活动表单中了,还有一个选择是填sheet 1 。这样统计数值每次都会存到第一页里。position data set row 1 col 1 这是指定数据从Excel表单的具体哪个位置开始放,现在的行列值都是一,就是左上角。在测量过数据后,这个行列值会自动地按下面选项的规则递增。如果想让数据重新从左上角开始填,那就必须把这个行列值给改回1。再下面是三个单选项:append next date set to the bottom 下一组数据放在前一级数据的底下。append next date set to the right 下一组数据放在前一级数据的右边。imcrement position for naxt date set by row _ col _ 这个更灵活,只要填上几行几列,下一组数据就移动几行几列存放。如果行列值都填为0,那么每次都会存在同一个地方。后面的数据会覆盖前面的数据。设定了DDE option后,不要关闭statistics窗口。让它留在那。这样DDE的设定就不会悄悄地变化了。作好上面的准备工作,就可以正式录制宏了。1.打开一张图片,打开count/size窗口,还有空着的statistics窗口。2.点Macro-record Macro,就调出来了录制宏的开始窗口。要填上Macro Name和Shortcut key。对呀,得给宏起个文件名好保存,另外还要设置一个快捷键来运行它。名字得是八个字母的英文名。快捷键可用ctrl-A之类。用与ctrl或shift位置较近的字母如ASZXWQ或OPLKM之类。按起来容易。3.然后点OK就开始录制宏操作了,一步也不能操作错哟,否则你的错误操作会被记录在案,并且在每次运行宏操作时都重复这些错误。点完OK后,宏记录的窗口停在屏幕右下角,当你记录完所有宏操作后,点其中的stop recording就记录完成了。别忘了在录制宏之前打开一个Excel空工作簿。这个示例的宏操作步骤如下:1.点count/size窗口的file-load settings 2.从弹出的文件夹选择菜单中调出刚才保存的count设定文件。3.点select color 调出segmentation窗口。4.点file-load file 调出刚才保存的阳性区域选色数值文件,然后close选色窗口。5.点count,计数,统计数据会马上显示在statistics窗口中。6.点statistics窗口中的file-DDE to Excel。7.点count/size的delete纽删掉刚才的计数。8.再点select color。9.load 背景选色数值文件。10.点count计数。11.点DDE to Excel。12.点delete.13.点stop recording结束录制宏。有两个delete动作是不是有点多余?不,它可以节省宏运行时间的。录制完宏以后。每次处理图片时任何窗口都不必打开,只要打开图片,按一下宏运行的快捷键ctrl A。只见屏幕一闪一闪地,几秒种,测量数据就在Excel里了。如果是数据顺序排列的话,不用管Excel。打开下一张图片,按ctrl A。几秒钟宏运行结束后再处理下一张。这个速度可是飞快呀。二百五十张图片一会就处理完了。五百组数据都在工作簿里,随便你怎么处理了。宏录制错了的修改:删除掉录错的然后重新录制宏。计数:最简单的数细胞的工具是measure-measurement窗口,下图中左边红线框住的工具就是计数的工具。这很象我们在镜下手工计数,认为那个地方有细胞,就在那里点一下作个标记,这样就不会重复数,也不会漏数。当图片中的细胞数目多得一眼看不出有多少个,但同时也不是多得密密麻麻的时候,比如几十个吧,用这招最简单。 好象这样计数不正规呀,最好是电脑点一下就能算出数来是最好的。那还是用count/size工具吧。这张荧光镜下照片中细胞闪闪发亮。所以选择计数测量时可以让电脑自动选取亮物体作为识别标志。点一下automatic bright objects,再点count。调出statistics窗口就可以看到自动计数结果了。可是它数得准确吗?有156个细胞?数多了吧?错误计数纠正:过滤,把错误计算进去的计数给过滤掉。图片中的细胞都有一定大小,那些只有几个像素的小绿点显然不是一个细胞。因此可以对每个object的面积大小进行过滤,小于一定面积的就不是一个细胞。调出count/size中的select measurement窗口,点一下中间filt range窗口中的area,再点一下下面的edit range按纽,调出来edit range窗口。在这个窗口里上面有一个范围选择图表,表内左右两端各有一条竖线,分别是范围选择的上限和下限,可以用鼠标拖动的,把这两条线往中间拖,就减小的选择范围。此表的横坐标数是面积的象素值,纵坐标是对应像素值面积有多少个object。图表下面有两个数值选择框,是两条选择线的具体数值,也可以在这里选择过滤数值范围。再下面是统计数据,可以动态地看到过滤后的计数统计结果。display filled是显示图片中的object标志的,如果选中此项,每个选中的object都显示成一个红巴巴,否则就只用边缘线框起来。图中可以看到,如果把面积下限定到100象素,就只剩下16个细胞了。当调整过滤数值时,图片上的object标志也会动态地显示,过滤掉的object会立即消失。分开或合并:图片中有两个细胞紧挨在一起的,被识别成一个object了。而另外还有细胞因为太暗,被识别成两个甚至更多的object了。这只能用人工把它们分开或合并。在count/size窗口的edit菜单下,上面的几个split命令就是用来分割连在一起的object的。auto split 与watershed split都是自动分割,操作简单,但很少分成准确。split是手工分割,点此后出现一个小窗口,用鼠标在相连的两个object的连接处划一条短线,将两个分开,再点一下右键就行了。把图片上所有相连的object全分割后再点一下小窗口的OK按纽。再回去count一遍,分割就生效了。limited watershed split也是手工法分割。这种分割方法是半自动的。道理有点象涨大水。两个挨着的山峰,在山脚处是相连的,如果山下涨了洪水,这两座山峰就会彻底被水隔开了。但是水涨多高才能把两个山峰隔开呢?这个limited就是让你自己掌握涨水的程度。以便分割得更准确。按照说明书的意思,需要输入的数值是涨水最多淹没多少象素的数值。有挨在一起的细胞,就有一个细胞被识别成两个以上object的。用手工将它们合并的命令是Draw/merge objects。这跟split的操作类似,只是不划线,而是画一个圈,把几个本应在一起的Objects围起来就行了。一些比较暗的细胞没有被计算进去,可见auto bright object并不灵验,还得用segmentation工具来选色呀,看看这回的计数效果吧。具体作法大家当作作业自己试试吧,我是用吸管工具来选色的,图象分析策略:?要作好免疫组化图片的数字分析,从拍摄显微镜照片时开始就要考虑操作细节了。.数码相机不能用自动调节设置,全部用手动设置。包括曝光时间、变焦、光圈。还有一个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地方:自动白平衡功能要关掉。前面的照片中有几张看上去背景是浅蓝色的,这就是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在起作用。因为整个画面都是黄色的染色,相机就会认为画面色温偏低,要进行一下较正,给加点蓝色吧。浅蓝色背景其光密度与浅黄色的阳性区域差不多,这样就给准确测量光密度带来了更大的误差。举个例子来讨论一下分析策略:从直观来看这些切片图象,处理后切片整体感觉其“黄色”越来越浓。正常组织也有一点黄色的地方,而阴性对照组织则一点黄色的地方也没有。分别测量一下各个照片整体的平均光密度(density mean)。阴性 正常 一天 三天 五天 191 170 175 163 155看上去用density(mean)测量其平均密度就行,各个片子之间有差异。可是把各组切片都这么测量一下,问题就来了,别忘了每组有十来张切片,其光密度值各有不同,因此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后发现,除阴性组以外,其他各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看来简单地测量整张图片的density mean是不行的。下一个招是测量图片中黄色区域的累积光密度(IOD)阴性组几乎没有黄色区域,IOD很小。正常组也有黄色区域,与一天组、三天组之间,IOD没有显著性差异。五天组的实在是太“黄”了,其累积光密度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了。其实图片中细胞间隙的背景也是有一定光密度的,测量一下,它的密度值与阳性区域差得还真不太大,这个密度值应该被扣去。再加一招,计算每张图片中的:阳性区域光密度值-(阳性区域中阴性部分光密度值)=阳性区域IOD-(阴性区域density mean) X (阳性区域Area)式中阳性区域IOD是照片统计数据中IOD的SUM值。阴性区域 Density mean是阴性区域density (mean)的平均值。阳性区域Area是Area的SUM值。这回各组之间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不过这个策略是否正确,我也不敢较真。这些照片的背景是浅蓝色的,说明照片拍得还不够理想。这种扣背景的作法是否合适呢?图片的保存:这个IPP也一样,学会了初步的图片处理应用后再一点点学习里面其他用得着的功能。这时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看帮助文件,不要看中文翻译的说明书,而是看程序自带的Help。进行完图片分析处理后,IPP在图片上标记了各种object的标记,比如把选中的细胞标记上calss color,还可以在每个object上标记上object的序号或者测量的数值。这样的图片很好看,如果你想保存下这样标记上各种记号的的图片,该怎么作呢?按print screen截图是最笨的招。在工具栏上面有个照相机的按纽,点一下它,就能把当前图片的外观给新建成一个图片了。 光密度:纯黑的点的“亮度”为零。定义其灰度gray=0。纯白点的“亮度”为255。定义其灰度gray=255。光密度则是光学测量中的概念。OD值(optical density)叫光学密度,定义为吸收光线物质的光学密度,它与该物质的物理密度应该是线性相关的。OD值与透过它的光强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是指数关系。当OD值等于0的时候,对光线无吸收,透射率100%。对应照片上最亮的部位,白色,gray=255。当OD值等于无穷大的时候,会吸收全部光线,透射率为0。对应照片上最黑的部位,gray=0在未进行intensity校正的情况下,IPP用的是gray灰度单位。浅色处灰度值大,深色处灰度值小。这样测出的density数值是染色深的阳性区域数值小,染色浅的背景区域数值大。这就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很容易就出现错误。还有问题呢。因为光强与光密度之间是指数关系。在光密度不大的时候(阳性区域染色浅)阳性区域的density数值与背景density数值都处于较高水平,相差很小,作了减法以后误差增大,扣背景时就会出现极大的误差,而且造成统计数据的效果混乱。在未定义光密度校正的情况下,density mean与IOD的数值实际上都是照片的gray值。gray与OD值的换算公式就是朗伯-比尔定律,是指数关系。当我们使用IOD(累积光密度=area * density_mean)表达切片上阳性物总量时,如果错用了灰度值。IOD的数值与染色深浅就成了负相关,也就是染色越深,IOD反而更小,但同时,面积越大,IOD仍然越大,这个错误的IOD值就根本不能反映“照片上阳性物质总量”了。因此在作光密度分析时必须对程序系统的光密度值进行转换,从灰度数值转换为光密度数值单位。在平时,很多人并不清楚灰度与光密度之间的异同,甚至在发表的文献上也是胡乱使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灰度是我们用电脑进行图象分析时所用的中间变量。而光密度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使用的单位。我们是通过对照片的灰度进行分析来测量样品的光密度的。对于光密度的校正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按照照片的灰度值直接换算。灰度为零的换算为无穷大,灰度为255的换算为0。 第二个层次是考虑到照片的实际情况,把照片最“白”的地方(灰度值小于255)定义为OD=0。这实际就是一个扣除背景的操作。相当于在分光光度计上调整“100%”点,再把照片中最“黑”的地方定义为一个大于零的值。一般定义为2.0(定义为无穷大是作不到的)。或者用标准样品的光密度点直接定义其为样品浓度的值。这相当于在分光光度计上定义零点和标准点。校正光密度的具体方法(第一、二水平)第一层水平:1.点measure - calibaration - intensity.(得先打开一张图片才行)。出现的窗口里是空的。注意窗口第四行有一段文字:no system caliberation set。2.点窗口里的new按纽,新建一个caliberation set,在下面点击std optical density。再点一下左上方的system按纽。这个system是一定要点的,否则这个光密度较正的设置就只作用于这一张图片,对其他的图片不起作用。3.点close就完事了。以后进行光密度分析时,使用的单位就是真正的optical density了。测量的光密度数值与样品浓度呈正比关系,而以前的灰度值是与样品浓度成指数关系的。第二层水平:4.进一步的校正应该是对“白”点与“黑”点进行定标。定黑点时需要有标准点。可以在切片上帖一片全黑物体,作为标准,或者是定量浓度的样品点,可指定其为浓度的单位。这一点往往作不到。不作也罢。测个相对值就是了。定白点实际上就是扣除空白、扣除背景。把图片上最浅的地方定义为OD=0每张照片上这个值都不会一样的。难道每张照片都要这么来一下吗?不必。在一组照片中,背景虽然不一样但不会差得太多,找一个最大的(最亮的)设为其公用的背景值也是可以的。点option按纽,在弹出的小窗口里有black与intensity两个设置。black就让它为零。点intensity旁边的image按纽,到图片上最“白”的地方点一下,看看值是多少,最好在一组照片的每一张最白处都点一下,看看它们的值相差多少。然后选其中最大的数值填入。OK后可以看到光密度曲线的终点由255变成了你填入的值。 关闭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图中这两张照片是一模一样的吗?只有一点不同,一张是相机上设置了自动白平衡校正。另一张则关闭了这个功能。自动白平衡是数码照相机为了保持照片色彩的均衡的功能。使照片看上去不偏色。可是用染料染色的显微镜照片就偏偏都是有偏色的。它就是需要偏色的。这样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就有点多余了。当你拍摄黄色的免疫组化切片时,相机会认为照片太黄,必须增加点蓝色平衡一下。这就是一些黄色的免疫组化照片上的空白处呈现淡淡的蓝色的原因。这样照片是顺眼了一点,但是背景值的光密度却被增加了,阳性区域的光密度却被减少了。所以拍摄显微镜照片时要关闭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特别是要进行光密度分析时,不能使用自动白平衡功能。自动白平衡功能对荧光照片的影响特别大。 免疫组化光密度测量:方法一(一)显微镜下拍摄免疫组化照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所有照片必须在完全同样的显微镜条件下拍摄,在更换样品时,除了调整焦距和视野外,显微镜上的其他部件都不能动!所有的样品必须一次拍摄完全。特别是在拍摄过程中,不要一会用高倍镜,一会用低倍镜,来回切换物镜。当然,在使用高倍镜时对焦及寻找视野会稍麻烦一点,但也没办法。保持各张切片的拍摄条件一致更重要。 2.数码相机必须设置为手动曝光,并且保持每张照片用同样的曝光条件,同样的曝光时间,同样的光圈。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给关掉! 3.免疫组化切片一般染色不太深,因此拍摄出的照片颜色较浅,就让它浅。拍摄出的照片中空白部位应尽可能呈现纯白色。测量其灰度应在250左右。如果呈现淡蓝色,一般是相机自动白平衡在起作用。另外一个因素是显微镜灯光电压不正确。要使灯光本身的色温正确。既不偏黄,也不偏蓝。下面两张照片中左边一张是合适的曝光,右边那张不好。(二)校正打开要分析的图片后首先要进行光密度校正。点开intensity calibration窗口后,选std option density,并点option按纽,在弹出的窗口里点insident旁边的image按纽。弹出第三个窗口后,将鼠标移到图片的空白处点一下,就可以看到current value的值会显示出点击部位的灰度值。白色的背景能达到250左右,而拍得较暗的照片或者背景偏蓝的照片则只有200甚至更低。一张照片的背景强度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要在照片各个不同的空白处都点一下,看看它们的值差别大不大。许多相机拍的显微镜照片是中间稍亮,四周暗。所以最后确定的背景值只能是取它们的折中。较正背景的值会在曲线的X轴端中表现出来。 光密度校正窗口可以放在屏幕上随时检查,有时候在切换了图片后其光密度校正值会有变化。(三)选择测量项目现在可以调出count/size窗口,先选择测量项目,前面说过density mean是不合适的测量参数,IOD也有点误差,不过这是系统误差,对半定量分析的影响不大。所以可以选用IOD与area两个测量项目。当然把选中区域转换成灰度图片再测量更好。另外对option也要适当设置一下。 然后要保存count/size窗口的设置,点count/size窗口的 file - save settings,将当前的测量设置文件保存,最好与图片文件存在同一个文件夹里,免得以后找不到。文件扩展名是 .env 。保存这个文件的目的是为了制作宏操作用的。(四)选择待测量区域下面就可以选择颜色了,点select colors,取HSI颜色系统,S与I都选0到255,H选0到30左右。这基本上包括了黄色区域。然后也要保存颜色设置文件。(五)测量统计下面就可以测量光密度值了,点count,然后到statistics窗口中查看测量值。IOD SUM 与area SUM是有意义的测量值。IOD SUM是图片中黄色区域的累积光密度,area SUM则是选中的黄色区域的面积。方法二如果想要测准一点,就需要把选中区域复制下来,再转换成灰度图片后再测量光密度。作法如下:1.选好颜色区域后,在preview中选transparent on white,这时图片中未被选中的区域都被填上了白色。再点create preview image按纽,就生成了一张新图片,再用edit - convert - grey scale 8把这张图片转换成八位灰度图片。2. 重新校正光密度,依然把insitent level定为250。这实际上就是扣背景了。3.对灰度图片,select color按纽变成了select range。点出的选色窗口只有一个强度范围,要选择0到255。整个照片都选上,当然,选0到250也行,没选上的都是白色区域,测量没有影响。4.回去点count按纽,到statistics窗口里察看测量值。IOD的确与上面所作的不同。area也稍有差异,当属复制图片引入的误差。统计问题:最简单的情况是,切片充满整个视野,并没有大片空白。此时IOD值就能反映出这两张图片染色程度的不同。实际上这些照片的测量区域面积都是整张图片(不是黄色区域的面积),其平均光密度就是IOD除以图片的整个面积。实际上比较的就是整个视野的平均光密度。另一种情况是照片上有空白区域,是没有组织的空白。因此在计算平均光密度时要把这部分面积给扣掉。使用的测量指标应该是切片的平均光密度,计算方法为IOD/(照片面积-空白区域面积) 照片面积就是照片的象素,一张480*720象素的照片面积是345600。 空白区域面积得另测一下,选色时把 I 选在250-255之间,H选30-255,再count一下就能测出了。不过这样测有时会把组织内部的小空泡也选进去。这只要在面积测量中设一个大一点的过滤值就行,比如只计算面积大于200象素的区域。还可以看measurement date ,找那个最大的几个object的面积。 如果视野内还有不同类型的组织区域,不应被计算进去,可以用不规则曲线工具选中这些区域,用edit - filled 把它们填上白色。再进行测量。一句话,测量的IOD是分子的值,一般情况下都相似,选择的area这个分母在不同的切片上却各有不同,需要看切片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选择。本质上比较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平均光密度(IOD/area)。宏操作:制作宏的操作:一、准备工作:1.进行光密度较正。命名保存,如system。2.在count/size窗口中设置:measurement:area(10-10000000),IOD(0-100000000)option:outline:none,label style:none .clean border:none然后点file -save setting,保存该设置为一个文件date.evn,文件位置最好是分析的图片文件夹里3.在select color 里选HIS: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