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质疑:“五杠”模式谁该反思?.doc_第1页
公众质疑:“五杠”模式谁该反思?.doc_第2页
公众质疑:“五杠”模式谁该反思?.doc_第3页
公众质疑:“五杠”模式谁该反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众质疑:“五杠”模式谁该反思? 黄艺博当选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后,在总队部阅读文件。黄艺博与爸妈春游的合影。图据长江商报一组关于“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黄艺博的图片近日在网上突然走红,照片上的他戴着“五道杠”队牌,神情泰然。据武汉晚报报道,12岁少年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于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其父母黄宏章夫妇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是顺其自然,并非有意培养。相比于“五杠少年”黄艺博的“好人好事”,网友们更有兴趣批评和质疑他的特殊天性。但也有网友认为: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其实与剥夺孩子的天性无异。对于黄艺博,可以好奇,不应刻薄。反对不是天性是扭曲尽管我并不怀疑这个男孩小小年纪能聪明过人,也不怀疑他能通过博闻强记,也未怀疑他所发表100多篇文章所获取的3000元稿费全部捐给敬老院的出发点是否受人引导,但看罢诸如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和7岁起开始天天读人民日报,我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虽然俗话说,老爹看儿子,咋看咋顺眼,但硬要说孩子2岁看新闻联播等非常举动是顺乎自然,并无大人培养,那就太矫揉造作了。因为两岁娃毕竟尚处于懵懂时代,有他们的童话世界,即便父母对新闻联播痴迷有加,怎么合理影响与引导,孩子终究还在学语时期。穿衣吃饭,还需父母帮助。新闻联播再贴近民生,再有可看性,恐也难以挤走孩子心中的游玩天性。所以,黄宏章夫妇这样“包装”自己的神童,完全是极端个体,对更多孩子家长来看,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策略不可复制,充其量算是一种哗众取宠行为。不仅让孩子丢掉了本该有的成长快乐,反使孩子心中过早地注入一种功利意识。此非笔者臆断。当前,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机,类似的“功利教育”可谓比比皆是。“什么正面侧面背面,追求完美弧线,如果腰围再小一点,我的缺点变成优点”,在一家电视台正播的娱乐节目中,5岁小女孩扭腰摆臀为观众表演舞蹈看我七十二变。这种“小大人”的表演似乎是众多成人所乐见。成人娱乐元素没节制地渗透至少儿节目中,挤占着他们的童趣空间。而两岁娃与父母在一个沙发上看新闻联播,与小孩子展示性感姿态如出一辙,都是大人的功利意识过度膨胀,以牺牲孩子的生长快乐去换回自己脸上的一片“虚光”。“五道杠少年”父母否认炒作 称官味由环境养成少年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网上走红 被指耍官腔支持于社会无害这则新闻引起广泛质疑甚至批评,认为“抹杀孩子天性”云云。而我以为,这则新闻其实非常平常,不知何以触动大家的哪根神经?首先,人与人是有区别的,有人发蒙较早,有人开悟较晚。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便能做诗;孔融五岁,能让梨。方仲永后来成了“伤仲永”;而众所周知的新中国第一神童宁铂,最后是看破红尘出家发蒙的早晚,并不代表今后一定会有“世人认可的成就”。然而,和同龄的儿童相比,这些“神童”在一定时期确实有不同寻常之处,这种区别不该单纯看作是:人为的“渗透和培养”。其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按常理也许“不应该发生”,但如果父母、家人有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或者写文章的习惯,孩子耳濡目染,于是喜欢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写文章,这种未必是“渗透和培养”的“不扶而直”应该可以发生。而且,“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这错了吗?这就一定是在“说假话”?!家长称黄艺博的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这样的表述可能并不准确,因为,这种“天性”毕竟是“后天养成”的,但表述的内容应该是可能发生的事实。如果非要抹杀人与人先天的区别,而断言这孩子现状的“优秀”一定是“灌输”而成,那么,不妨请你也来“灌输”“灌输”自家的孩子,这毕竟于社会无害啊!请实事求是看问题,别“愤青”,也别嫉妒!张渤宁观察就当娱乐新闻看吧与大多数孩子不得不将大量嬉戏时间花在英语班、舞蹈班、奥数班等各种各样的特长相比,黄艺博的爱好可谓另类。也不知道那些上班就忙着上网、聊天、偷菜、炒股、吃早点的政府官员有没有时间看新闻联播,黄艺博从两岁就开始看了,并且一看就喜欢上了。在他眼里,新闻联播比动画片热闹,人民日报比漫画书有意思!要“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事”是何等的气魄,曾几何时树立远大目标是我们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可是万事都该有度,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如果历史的重担要压在一个初一孩子的身上是多么荒唐。这似乎也暗示了如今教育的缺憾。我并不想苛责孩子,毕竟童年时我们都有过美丽的梦想,可是那些将孩子们的理想无限放大并借机炒作,别有用心的人应该得到谴责,导向的失误会葬送良种佳苗,仲永就是例子。我也不愿意给孩子扣上个爱慕虚荣的大帽子,因为这不是他的错。当今的社会这样那样的“神童”层出不穷,也许有智力进化的原因,也许有媒体快速传播的原因,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今娱乐文化导向下的快速成名热。财富和名气得到应该只有智慧和美德才能得到的尊敬和钦佩,对前者的狂热追求造成了全社会的道德失衡这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这则新闻,大家也就权当娱乐新闻看吧。任超文最该反思的到底是谁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黄艺博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友肆意调侃的对象。但有多少人关心,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否是一个十来岁的孩童所能承受的?老实说,黄艺博错了吗?他没做错什么。他只是如大多数孩子那样,对一些东西还怀有纯真的信仰。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被现实撞得身心俱疲,以至于对一些东西失去了信任,就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一个孩子身上。仔细看这场喧嚣的微博狂欢,还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其实,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媒体对黄艺博的报道,早在2009年就出现过。今年3月,关于他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的报道,也出现在当地报纸上,但那之后,这个孩子依旧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直到几天前,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他的故事,他就突然火了。说不清,这背后到底是微博的力量,还是有推手炒作的结果。但如果将炒作建立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上,这怎么说也算不上道德。热闹了几天,主人公自己和他的父母还一直沉默着。我们无法揣测,他们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嘲讽,会有怎样的心情。但平静的生活被人有些“恶意”地打破了,这对于大多数人都很难接受。同样因为这种沉默,我们对黄艺博的真实成长经历,也还一无所知。或许,在真相还没有大白之前,对一个孩子所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抑或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早熟,你可以表达一种善意的担忧。但如果认为这孩子是被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扭曲,于是嘲讽他的成长环境,进而嘲讽这孩子本人,那这种嘲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这些人以为的教育伤害,又有什么区别?想想这几天里,成人社会对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明白,最该反思和被纠正的到底是谁。郭钦提醒别把父母意志强加给孩子应该说,黄艺博的家长具有极强的从政意识,说好听点是拥有“政治智慧”,说难听点是“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以至于把孩子的一些爱心行动,进行上纲上线,提炼到了“关注民生”的认识高度。试问,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如此关注“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之举,如果不是在家长的刻意诱导下,有哪一个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