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oc_第1页
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oc_第2页
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oc_第3页
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家笔下的幸福是什么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另类解读 - 发表日期:2008年3月24日 出处:社会学吧 作者:于振勇 本页面已被访问 1453 次 (浙江大学 社会学系 ,浙江 杭州,310028) 何谓幸福,这是一个从古希腊的时代以来就已经被谈论过的话题,它也将继续被人们谈论下去。我们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通过我们下面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西方人那里的幸福以及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追求幸福的,并且还可以比较一下我们与西方的异同。 在社会学里,可以说大多数社会学家的理论和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给了我们以关于幸福问题的启示。在下面的叙述中将以社会学家韦伯的研究为例,看他的研究是如何启示我们的,或者我们能够从他的著作中得到些什么。 韦伯非常著名的著作是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他在这本书里所研究的问题很重要却也很简单,韦伯在书中所探讨的是两种精神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研究所揭示的西方人的宗教精神是非常独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世俗的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与神圣的世界联系起来了。新教徒在世俗世界的所有活动无不打上了神圣的色彩。他们从事商业的经营,从事婚姻家庭的生活,或者从事其他所有的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种理性化的方式下进行的。而之所以要采用一种理性化的方式是因为他们想以这些活动来排除内心的不安与烦躁。他们之所以会有内心的不安与烦躁是因为他们在改革后的宗教里面无法确认自己到底是不是上帝的选民。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新教徒在世俗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即神圣世界,或者说天堂,或者用佛教的话语说是极乐世界。天堂在人们那里一直就是一个幸福的乐园,西方的很多文艺作品,比如但丁的神曲一直就是那样认为的。我们自然也可以理解,极乐世界其实就是一种佛教所讲的幸福的世界。 新教徒为什么会这样呢?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任何生命都会有终结的时候,实现永生的目标在世俗的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仅仅是面对死亡,那么没有人不会感到恐惧。我们在历史中会看到很多视死如归的人物。譬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譬如我国近代戊戌维新时期被捕的谭嗣同,再如当年那一大批打拼奋斗的共产党员们。他们之所以有那样的举动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不仅仅是在面对死亡,而是为了某种信念或者信仰。简单地说,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环境里认为自己那样做很“值”。这个“值”当然不是商品的价值那样的“值”,而是神圣或者崇高的意思。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行为来。而当人们仅仅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会害怕,即便是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他的晚年都会有所焦虑。其实,这时候是没有人不害怕的,因为他们在担心一个问题自己的一生会不会太“值”。于是,每个人都会有所焦虑、有所担忧。新教徒也是这样的。面对焦虑与担忧该当如何处理呢?自然是希望能够长生或者永垂不朽。中国古代的帝王们是渴望长生的,譬如秦始皇,他会用各种方法来求长生,譬如通过派人去海外寻求仙药,或者通过修建豪华而巨大的陵墓等等。我们也经常看到或者同到诸如“某某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之类的语言或文字,天安门广场上竖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面的文字中也有这样的字眼。这样一种心理是很普遍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可是,有一点是常为人们希望长生的人们所忽视的,就是唯物质主义(不是唯物质主义)。把永垂不朽仅仅建立的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物质的手段诸如古代帝王将相们的建造陵墓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因为任何物质都如同生物的有机体一样经不住岁月的打磨,即便黄金也会因为年深日久而色泽暗淡下来。那么人们应该怎么做呢?答案是通过精神,确切地说,在西方人那里是通过宗教的信仰活动。因为与永恒的东西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上帝。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上帝是永恒的,是最为神圣的。上帝那里是一个天国或者说极乐世界。于是,他们自然会渴望到达那里,这样自然就产生了第二个原因宗教。 宗教信仰,我们一般会认为那是只有在西方才会有的东西。其实这要看我们如何来理解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有独特的神灵、独特的教义,独特的神职人员以及一整套系统的仪式的宗教信仰确实是只有西方才会有的。中国有佛教,但那是从古印度传入的,并且佛教最初在古印度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是宗教,它更偏重于一种哲学。中国的道教也是如此。冯友兰曾写道:“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冯友兰,1947)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与西方相比,更加偏向于哲学而不是宗教,更加重视人伦关系而不是契约关系,这正是东西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之所在。 西方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种宗教的氛围中,几乎就象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是某人的儿子或者某人的孙子一样的自然。从小到大,宗教始终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于是,即使在今天,宗教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依然非常重要,所有的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与宗教联系了起来以至于他们很难摆脱宗教的影响。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人们企图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们确实取得一些成效,但那也无法把宗教排除出人们的生活之中。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在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原因。而中国没有那样系统的宗教也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宗教精神,只是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宗教表现形式并不同与西方。拥有宗教信仰是新教徒之所以那样做的第二个原因。 促使新教徒那样做的第三个原因也与宗教有关,即宗教改革。宗教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原先的宗教已经难以适应人们的需要了,或者说它已经很不适合人们去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了。宗教其实是人创造出来的,宗教改革自然也是由人来完成的。宗教改革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路德,一个是加尔文。宗教改革后所形成的是新教。韦伯在他的著作中尤其重视经过加尔文的改革后所形成的那一派新教。对于新教徒来说,这一派新教的上帝是非常残酷的。本来,虽然犹太人一直都是非常固执地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上帝的选民,经过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基督教却演变成为一种非常具有普世性的宗教,在那里人人都是可以获得永生的,即便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匪徒也不例外。而改革后的宗教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义,这种教义说,上帝只选择一部分人作为他的选民,让他们得到永生,可以升入天堂或者在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其他的人则成为弃民,就如同被父母所抛弃的孩子一样不再去管了。原先上帝还是十分关注人世间的事情的,所以宗教的信徒们要经常地到教堂里面去忏悔,因为上帝在看着他们,或者说上帝在关照着他们,就象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也经常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喜欢说做这样的事情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现在不同了,上帝不再关注人世间的事情了,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上帝不再过问,因为他一旦选定了一批人之后就撒手不管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观念,按照这样的观念来看,由于没有上帝的眼睛看着人们在世俗世界的活动,人们自然是可以肆意妄为的,即使搞出点世界大战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整个世界似乎可以乱作一团。但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有一个观念在新教徒的内心中引了恐慌,他们急切地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不是上帝的选民?或者如同我们用一个我们经常在口号中宣传使用的词汇就是“我”是不是能够“永垂不朽”?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他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可是上帝已经不管人世间的事情了,那么怎么办呢?没有人会告诉他们答案,甚至连进行宗教改革的加尔文本人也无法告诉教徒们答案,他只知道他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对于其他人是不是也是上帝的选民这个问题他却是无能为力的。可是,对于新教徒来说,这个问题总得有个答案的,至少有个提示也是可以的。于是,一条宗教的教义或者说对教义的解释起了作同。它使新教徒们看到了希望。人们虽然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但新教的神职人员告诉他们说上帝曾经把一种自我救赎的能力放在了那些他选中的人那里,这种能力在世俗的活动中会通过他事业上的成功体现出来。这里所讲的成功并不是人们平时所理解的狭隘的成功概念,而是与上帝、与神圣的东西相联系的。人们一般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个大款,或者一个人手中掌握了比较大的权力,或者变得非常有声望。但是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成功不仅仅是这个含义,甚至是与这一含义相反的。他们所认为的成功是上帝所昭示给人们的成功,是一种需要借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所取得的成就而显示出来的个人获得成功的能力,并不是成功的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按照当时改革后的宗教观念,只要一个人具备了获得成功的能力,即便他没有取得成功,他也依然是成功的。我们有时候会这样讲:不以成败论英雄。在道理上其实是一样的。英雄就是英雄,成了也是英雄,败了也是英雄。因为按照最初的加尔文教的教义,一个人是上帝的选民就始终是上帝的选民,并不以他是否取得了成功为转移。但是,这样毕竟会使新教徒们感到不安,他们又不能一直不安下去,于是,迫不得以,只好暂且通过自己疯狂的努力取得世俗生活的成就来缓解那种不安。所以,金钱、权力、名望这些东西在他们那里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获得灵魂的救赎。一个人假如通过成功譬如取得大量的财富来缓解内心的不安,他所能做的就只有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因为,假如他获得的财富是以消费为目的的,那么财富便不能得到积累,他想达到的目的便会泡汤。因此,他们会一方面不停地经营赚钱,一方面又保持非常节俭的生活,尽量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新教徒总是要尽可能地把自己所有的金钱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以获得更多的金钱。他获得的金钱越多,他越觉得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力越强,而他的内心也就越是安宁。这种心理类似于一个在黑夜里前行的人经过一番摸索之后看到了前面的火光,虽然星星点点的不十分真切,却也足以安慰一下原先郁闷的心情。 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中,人们非常强调个人的奋斗,即便是那些世界首富的子女们也不会以其父辈们的成就而自豪。因为在那样的教义之下,父辈的成就只属于父辈自身而不是自己能力的证明。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他们还需要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于是一种忠于自己职业的心理产生了,职业的道德也随之而来。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会不断地谋划获利,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会忠于职守,以政治为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则认真地探索钻研,以学术为业。总之,每个人都在一种宗教精神的推动下以自己当前所从事的职业为天职。然而,新教徒在世俗世界中从事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获得幸福。他们所有的活动都只指向一个目标,这一目标也是幸福。从事商业的经营是指向幸福的,从事政治的活动是指向幸福的,从事学术的研究也是指向幸福的,任何的工作都是指向幸福的,都与幸福直接相关,因此,他们从任何工作中都能体会到幸福,都会有一种幸福感,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在这一工作中做出成就,那就完全能够显示自己的能力,于是虽然他是不能准确的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但至少内心的不安已经没有了。假如按照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看法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