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建筑设计原理 读后感.doc_第1页
公建建筑设计原理 读后感.doc_第2页
公建建筑设计原理 读后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后感建筑学2班李达11121211序如果算上寒假,这学期里我认真阅读了不少建筑学书籍。寒假里读了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和大师作品分析。开学以后受王进老师推荐,阅读了建筑空间组合论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也想阅读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的设计,但是苦于当当网、亚马逊上缺货)。一直在读这些重理论的书籍,想接下来读一些能够跳出设计原理条条框框,从更开阔的思路来讲建筑或怎样学习建筑的书籍,于是拜读了张永和老师的非常建筑和董豫赣老师的文学奖杀死建筑。可能自己在哲学、艺术、历史、神话上欠缺的太多,在读后者时感觉异常的困难。从开学第4周左右开始,每周三晚上都会去北大听董豫赣老师关于园林的课。突然对园林产生兴趣,因为园林中蕴含着很多映射着哲理的设计手法,也展现了很多带有情感的空间,认真研究也许会对当下所做的设计有所帮助。加上课上老师多次引用计成园冶的原文,自己买了本园冶注释来读。因为书中的字是繁体的,形式上也多采用文言文形式,读起来很需要清静的心情,而自己喜欢读书的地方不是很清静,所以读了几章就打算把这本书放到暑假里认真品味。但还是有所收获:在我的空间构成作业中运用了一些园林的设计思想,自己很喜欢,老师也很喜欢。接下来买了在AA学建筑(下称AA)来读,了解了远在英国著名建筑学学校里的学生是以什么超前的方法来研究、学习建筑学的。之后得到网友推荐,阅读了赫曼赫兹伯格的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下称原理)。以上就是到目前为止(开学11周)我所读过的书籍(现在正在读建筑学教程2:空间和设计师),在这里也算做一个总结。至于写读后感的对象,我还是希望选择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虽说王进老师推荐的那四本书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让我收获也很大,但是窃以为较原理不够有作者个性和思想。所以想写关于原理的读后感,以此来总结一些建筑设计的新视角。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的作者是荷兰人赫曼赫茨伯格。书名用了“建筑学教程”和“设计原理”几个字,按说应该系统的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编排也应该类似于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或者建筑空间组合论,但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赫茨伯格对自己设计理念、思想的表达,他希望读者通过书中的案例和他自己的解释,能够创造出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建筑。那么,赫茨伯格的理念有哪些呢?首先,使用者能够在已建成的建筑物中打下个人印记。作为建筑师,我们的设计应该可以激发出使用者的参与热情,换句话说,就是提供使用者可以对建筑时间自己的个人影响的机会。比如,在以5人左右为一个单位的小办公室里,这些人可以对办公室进行一些小的改造更换墙壁的色彩,安装搁板放置自己喜欢的盆花和物品等。我想,之所以作者提倡让使用者成为一个建筑的终极建筑师,是因为建筑最终是属于使用者,而不只是建筑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场景。使用者究竟喜不喜欢一个设计,还得看这个设计能不能体现自己的风格、个性、需求、偏好等。但通常,建筑师总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事先为建筑划分好功能分区,规划好每一个细节,这样就缺乏让使用者往建筑中渗透入自己风格的机会。反之,体现出使用者自己风格的建筑,会让使用者感觉自己和建筑亲密无间,愿意在建筑中享受。因此,建筑师所创造的环境,应该让人们有打下个人印记、表达个人特性的机会,并作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作者还往更深层次走了一步:他认为,较为宽松、平等的环境,更能为使用者提供改变自己空间的积极性。设想在一个等级分明的公司里,每个员工只需要为自己的上级负责,上级对员工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个人的责任感就会丧失,个人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身边的空间改变得符合自己的个性,个人也就会对自己周边的环境漠不关心。由此,在建筑空间布局的一开始,就要尽可能的减少层级体系的体现,比如经理的办公室处在一个能够“监视”全体员工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在日后建筑设计能够加强员工和经历之间的感情联系,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每个人营造自己个性化的空间。第二,利用好“两者之间”(The “In-Between”)空间。所谓“两者之间”空间,就是两个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空间,或者可以叫“灰空间”,比如住宅单元的大门前的台阶,矮墙等等。通过利用这些空间,创造其多重的使用方式,让其创造使用者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设计理念给了我一些灵感比如,如果让我去设计一所幼儿园或者小学,在处理大门时,我就会想,大门不应该只是在上学时把学生吞入,在放学时把学生吐出的的场所,而它应该是欢迎提早到达学校,或放学后不打算直接回家的学生在这里停留的地方。所以设计时应考虑提供低矮的短墙供学生休息和交流,大门可以做退后处理,然后让退后处理后,在大门两边形成的两面墙体,在大门区域投射出影子,为这些学生遮阳,甚至增加雨棚。而且父母也可以在这里等候孩子,于是大门处的矮墙是不同孩子的父母间相互了解,并安排孩子们到各自家中玩耍的最佳地点。在处理教室和走廊之间的“两者之间”空间时,我会在走廊中每个教室对应的外墙边设置一两张桌子和橱窗,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些手工,画一些画,然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到橱窗里,以展示班级的风格。同时在这一区域放置一张小长椅,并稍加围合,以提供学生们交谈、说悄悄话的地方。所以,尽可能挖掘“两者之间”空间的使用价值,创造出人性化的功能小分区,为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创造便利。第三,用“结构”创造建筑。“结构”,即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一个很少改变或根本不改变的大形式,因为它再一次地为新的用途提供新的机会。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集中在具有持续特征且有能力包容变化的结构中,从而创造出一种无须改变自身即可用于不同用途的形式。在我看来,之所以提出这样一种理念,是因为建筑从设计开始,到最后不得不被拆除,会经历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建筑较为著名的话,也需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时代在变,文化在变,同时人们为建筑赋予的功能也会变。所以,建筑设计应是中性的,可以适应多种用途能够吸收并适应时代和情况变化的影响。因此为了能让建筑在其全部生命中发挥人们希望它发挥的功能,建筑师应该用“结构”创造建筑。在这里,赫茨伯格倾向于用方格网来创建“结构”,例如在城市规划上,用方格网划分区域,在建筑设计上,建筑由许许多多重复、相似的母体建筑搭接、组合而成。也许有些人会对方格网产生误解,认为它不可避免地导向单调乏味,并且具有约束作用。然而,方格网体系是否真正能够延展变化的可能性,而不是减少这种可能性,取决于在规则和自由的选择之间是否找到了适当的平衡。方格网具有它的间接性,是获取某种规则形式较为有效的手段,而许多更为完整细微的体系,表面上看起来更为灵活和开放,而事实上却倾向于窒息想象精神。方格网很类似与棋盘,谁还能想象得出比一个弈者根据简单而直接明了的规则,所创造的可能性更为丰富的结果呢?由此,便引出了建筑设计的功能性、灵活性和多价性问题。毋庸置疑,一个建筑必然是具有功能性的,可是在设计上,事先对功能做出明确的规划,对建筑做出详尽的设计,便会遏制建筑的灵活性。比如通过预先统一设定人们将在何处设置床或桌,实际上造成了这种统一化。这种对个人行动自由统一化的共同规则,为房屋内和城市中的每一个地方,分配了一个预定的目标并且是以如此毫无灵感的方式来解决一切,以致任何能形成特点的改变,都在萌芽状态被掐死。那么如何提高建筑灵活性呢?灵活性的意义在于绝对否定一个固定而明确的观点。要承认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永远处于变化状态,即永远是暂时的。建设性的解决一个注定要变化的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把从这一充满变化的事实出发的形式视为永久性的。换句话说,一种无须改变自身即可用于不同用途的形式。那如何使形式能够用于不同用途呢?当形式从本质上包含不同的含义,它才能具有不同的职能,同时这些含义是含蓄的激发而非明确的建议。所以建筑师应更加关心形式的适应能力和负载含义的潜力。由此,建筑便具有了多价性,也就是像很多电子产品一样,除了它们被设计所赋予的单一功能之外,还具有附加的价值和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