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doc_第1页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doc_第2页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doc_第3页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doc_第4页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作者:唐正元 来源:扬州市信息办 添加日期:08年01月19日 在2005年7月,扬州正式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决定尽快构建数字化城管系统,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拼搏,2006年6月投入运行并于10月通过建设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城市。构建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成功实践,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明新扬州的推进器。一、数字化城管的新模式与创新性针对传统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扬州市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等城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扬州特色又能在国内大中城市推广的数字化城管新路子。 首先对城市管理目标进行科学界定,狭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对城市的事件和部件进行有效管理,城市事件主要有五大类: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城市部件主要有六大类: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地、房屋土地及其他类。其次,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将建城区78平方公里管理范围划分为5000多个万米单元网格,将若干个万米单元网格组成一个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各自的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和监督员的网格化监督责任单元,合理的管理空间划分,实现了全城区无缝拼接、精细划分的管理责任区域。第三应用城市部件管理法将管理对象准确定位。将大到一幢建筑物小到一个地灯的每一个部件逐一进行身份证编码登记,测定每个部件的坐标等建立数据库,制定出六大类127个小类别55万个以上城市部件以及五大类80种事件的图识标准和编码标准,进行编码入库管理。这一全新的工作流程,用限定的时间、规范的标准、明确的职责,记录、评价各个责任主体工作绩效,整个工作流程以数字化形式流转、存贮、发布,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若干创新点为实现城市又好又快管理提供了保障。1组织架构的创新。系统设计者提出了“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简称1234新模式)的组织架构。其核心是对原有城管体系进行流程再造,推行城市管理的监管分离,形成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轴心”,创新了管理方式;监督中心仅建在市级,负有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有利于统一集中管理;市、区两级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将市管和区管有关资源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市、区两级城管指挥职能,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两级政府积极性;明确市、区、街办(乡镇)三级管理责任,负责部件和事件的协调和处置,有利于分级处置提高效率;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基于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协同工作、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这样,既保证监督有力、指挥顺畅,又达到管理到位、执行快捷的要求。2构建方式的创新。在系统构建时,立足数字化城管是“数字扬州”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已有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人口信息等存量资源,实现数字化城管系统与原有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前后兼容、上下对接,建立起链接市直148个部门单位、20多个街办、120多个社区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在线协同工作。扬州数字化城管系统,不仅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兼容性好,还节省建设投资成本1700万,而且每年还可节约运营费用近700万元。3处置原则的创新。结合本市实际,对城区141平方公里的城市部件、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类、编码和数据建库入库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管理对象,创造性地提出了“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处置原则,使纷繁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计算机的标准化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凡属于市处置的由市指挥中心直接指挥协调处理;属区处置的问题由市指挥中心派遣到区分指挥中心,转至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则由市指挥中心报到应急指挥系统处理。实践证明,这一原则责任清楚、主次分明,为高效处置奠定了工作基础。4力量保障的创新。实行数字化城管后发现问题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加大处置保障力量,特别是充实加强了基层处置力量,市级将部分管理力量充实到各区;区配强街办力量,建立有2名专职人员的城管科,成立一支应急处置队伍。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要求,加强职能部门的处置力量,市城建、环保、园林等部门也分别建立了一支1030人的应急处置队伍。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一线综合处置能力得到显著加强。5联动机制的创新。在系统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对电话、网站、短(彩)信等各种沟通方式的全面技术支撑和业务整合,将市长热线12345、城建110和公安110等涉及城管的信息统一整合到数字化城管中心平台上来,实现了各种形式公众举报信息与监督员采集的信息统一立案、统一管理、统一处置、统一督查、统一考评的闭环处理模式,扩大了群众对数字化城管的参与度,提升了综合集成处理能力。6应用技术的创新。系统建设中,大胆运用先进而成熟的新技术,保证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先进性和扩展性。二、数字化城管的显著成效自去年6月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正式开通以来,整个系统运行正常,指挥顺畅,效果明显。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案卷100076件,结案98355件,结案率达98.28%。1形成了完善的发现机制应用数字技术对每一个城管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和全面覆盖。首期53平方公里试运行区平均每月上报11399个城市管理案卷,平均每个责任网格每月发现城市管理问题88个。主动发现城管问题的效率是传统被动模式时的数十倍。新建和整合相关资源形成118路视频监控网络,使中心城区和主干道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指挥和监督两中心以及领导终端可以实时核查现场情况,增强实证分析能力。新增了城管热线、手机短信和彩信等受理渠道,公众可通过电话、手机、政府门户网站等多种便捷途径积极参与城管问题的举报,不仅扩大了城管信息采集的来源,同时也强化公众对监督员的监督,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2构建了全新的城管模式数字化城管的关键是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1234”新模式形成了统一信息采集处理、统一集中指挥派遣、统一监督核查反馈、统一绩效量化考评的新模式,实现了高度集中统一、条块结合联动、职责清晰明确的新机制,城管的各个主体单位责任意识和主动处置问题积极性大大提高。3提升了有效的处置能力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注重了处置能力的提高。处置力量的配置使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可以在系统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处置已由过去每月不足1000件提高到现在平均每月9483件,处置时间从过去的168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12小时,城管效率大幅提高。平均每个部门每月处置达到了250件。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充分整合和发挥了每个万米网格单元的五股管理力量,即城管执法力量、区和街道应急处置力量、职能部门处置力量、城管监督员力量、社区信息员力量,形成了管理的合力。改变了“小事变大事、易事变难事”,“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4实现了定量的精细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生成的各类业务数据和统计评价等功能,提高了信息比对和集成分析能力,从各单位每月接收处置的任务数、按期结案数、超期结案数等可分析各责任单位的城管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利用相关数据可分析城管部、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情况。从试运行半年数据可以看出,城市管理问题案件类型街面秩序和市容环境占70%以上。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广陵区发生案件占全市案件总数的47%以上。这为精细化、定量化科学管理城市提供了决策分析的依据、评价考核的依据、奖励处罚的依据。5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随着长期积存的部件问题不断得到发现、处置和完善,路灯不亮、道路损坏、绿化破坏、阴井盖丢失而引发的事故等问题很少发生,部件立案数量逐步呈现下降趋势,从最初占案件总数的20%减少到目前5%以内,市政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为城管不再搞运动、抓突击,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职责不清晰,相互推委扯皮。由于前期职能划分时对部分重叠、交叉职能未能十分清晰界定,给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处置疑难问题的扯皮留有可乘之机。市区之间、部门之间、交汇地带、共用设施等因职责没有明确、相互扯皮而导致的案卷积压,今年以来至3月16日,监督中心督办的积压案件达1415起,有些案卷在多个部门间循环多次无法得到解决。2产权不明晰,任务派遣难到位。对今年以来案卷办理情况分析发现,部件有效立案率平均为81%,其中道路交通有效立案最低为56.3%,作废不是案卷本身不真实,而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导致无法界定维护责任主体,立案和派遣无法顺畅进行而最终废止。3疏堵结合不够,缺乏治本措施。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已累计处置各类部、事件案件总量超过10万件,城市部件问题逐步减少,但市容环境、街面秩序和小广告等事件发生总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城管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是对便民生活类的如各种小型维修、水果熟食摊点,没有加以引导、统一规范的标准要求。二是没有建立空间、时间合理分布的疏导经营地点,一味堵塞处罚不能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发生量。三是缺乏从源头治理的措施。4业务不适应,城管部门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意识、人才和投入力量,习惯于传统的突击式、粗放式方法应对数字化管理。对于由不准确的职责产权划分、错误的指挥手册条款、繁琐的处置流程等造成的案卷错误、作废或无法处置,如何加以改进完善等一直未能研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考核监督员以上报案卷数量简单指标衡量导致案件质量不高,如何既提高发现率又提高案件质量还没有有效的措施。5社会参与度不够,“门前四包”作用未能得到发挥。系统虽提供了多种公众举报信息的渠道,但因宣传不够,总体公众参与度很低,2006年半年6.67万件案件中公众上报仅占2.1%。企事业、商家店铺等“门前四包”单位作为处置责任主体既可减轻专业部门和街道社区的压力,又能加大自我监管力度、加快处置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期没有将“门前四包”单位纳入数字化管理,社会主体力量参与管理的作用更没有得到体现,2006年10月份共立案事件问题数量10459条,其中72.4%的案件发生的“门前四包”范围。四、进一步完善新模式的设想与建议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完善和推进数字化城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字化城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城管是为城市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形象、出财富的有效途径。仇和副省长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数字化城管现场会议上指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细、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他要求“全面推广扬州等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全面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全国、全省学扬州的形势下,扬州只有进一步加快完善和推进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让城市管理向更精更高更好的水平迈进,才能不辜负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才能符合精致扬州、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的荣誉。2加强系统研究,提升有效处置能力。积极探索完善城管执法体制,研究建立综合执法与发挥专业部门作用相结合的体制,促进执法权与管理权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专业部门的管理作用。要持续推进城管机制的创新,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示范“网格化部、事件综合服务外包”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城管部门要积极面对数字化城管带来的严峻挑战,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思考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更加注重研究制定城市管理中涉及的空间布局规划、经营规范标准、监督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部件产权界定、管理职责调整、处置流程优化和指挥与监督评价体系。强化城管自身宏观指导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以系统中的数据和案例,仔细研究事部件发生演变规律,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提供建设性意见。规划、建设、园林、旅游、交通、公安等广义城管部门要在本职工作中注重研究各种疏导点布局、部件和工程质量、设施人性化设计、店面广告统一协调的风格设计等,不给狭义城管留下“后遗症”,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部件、事件发生的概率。3加快系统升级改造,提升新模式功能。一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扬州“1234”模式强调的是“三级管理”,但实际工作中社区作为街道管理的延伸承担了管理任务,目前,系统不能为社区自动进行案卷管理统计,市、区、街道不能对社区处置效率进行评价,影响了整体效能的提升。同时,社区作为“门前四包”模式中五大主体之一担负着责任主体或产权主体与数字城管平台间的纽带作用,也必须纳入数字化系统管理,因此,系统升级改造中将全面提升社区的管理功能;二是将“门前四包”纳入数字化管理,提高公众参与度。推行“门前四包”数字化有利于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门前四包”责任主体对责任区内产生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方便快速处置。特别是对于街面秩序、乱停乱放、小广告,“门前四包”责任主体积极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强化社会单位的责任意识,实现城市管理从政府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借助于数字化城管的统计评价功能,有利于工商、卫生、文明办等部门对“门前四包”责任单位的文明、诚信、守法经营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市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全体市民参与城管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披露渠道功能,推动市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全社会参与城管的良好氛围。三是推行数字执法。数字执法系统是将对执法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将所有的执法关联信息整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