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体的基本生理作业答案(制药).doc_第1页
4-人体的基本生理作业答案(制药).doc_第2页
4-人体的基本生理作业答案(制药).doc_第3页
4-人体的基本生理作业答案(制药).doc_第4页
4-人体的基本生理作业答案(制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 填空1、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2、 原发性、继发性主动转运。3、 化学、电压、机械,电偶联的缝隙连接4、 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强度变化率5、 “全或无”现象、不衰减传导、可扩播性(脉冲)。非“全或无”、电紧张性扩布、可以叠加(总和),6、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 三磷酸肌醇 (IP3)、二酰甘油 ( DG)、Ca7、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8、 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9、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10、 肌小节。11、 Ach、胆碱脂酶12、 三联管结构、Ca13、 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力14、 动作电位15、 频率增加二、 判断1、 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单纯扩散。( )2、 生理学上,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极化。( )3、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钾离子的外流。( )4、 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全或无及不可传播性。( )5、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传导时,细胞直径越大,动作电位传导越慢。( )6、 动作电位之所以能沿着细胞不衰减地传导的关键是因为形成了局部电流。( )7、 肌节是肌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 )8、 前后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单收缩的收缩期成为完全强直收缩。( )三、 选择1、 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是( )A、被动转运 B、主动转运 C、入胞 D、出胞2、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钠离子内流 B、钾离子内流 C、钠离子外流 D、钾离子外流3、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又问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A、极化 B、超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4、钠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不包括( )A、静息态 B、激活态 C、失活态 D、活跃态5、动作电位在髓神经纤维的传导方式为( )A、间断式传导 B、跳跃式传导 C、连续式传导 D、耦连式传导6. 人体内O2、CO2和NH3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入胞 E. 出胞7. 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和单纯扩散 D. 主动转运 E.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8. 参与细胞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是()A. 通道蛋白 B. 受体蛋白 C. 泵蛋白 D. 免疫蛋白 E. 表面蛋白9. 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 A. 12倍 B. 30倍 C. 50倍 D. 70倍 E. 90倍 10.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Na+浓度的 A. 1倍 B. 5倍 C. 12倍 D. 18倍 E. 21倍 11. 当达到K+ 平衡电位时( )A. 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B. 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C. 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D.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E.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12.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A. 2个Na+移出膜外 B. 2个K+移入膜内 C.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E. 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13.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 A.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 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E. 膜上ATP的作用 14.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 锋电位B. 阈电位C. 负后电位D. 正后电位E. 局部电位15.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 阈电位B. 阈强度C.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D. 刺激的频率16.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 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 B. 相对不应期一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C. 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一低常期D. 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E. 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7.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 小于正常 B. 无限大 C. 大于正常 D. 零 E. 等于正常18. 属于膜去极化的是( ) A.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B. 静息电位数值的绝对值减少 C. 静息电位数值的绝对值加大 D. 经历C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E. 经历B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19. 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 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 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E. 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20.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是产生( )A. 动作电位B. 局部电位C. 收缩D. 分泌E. 静息电位21. 大多数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 A. 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 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C. 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 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E. 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22. 细胞膜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 A. 为零 B. 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 约为K+通透性的12 D. 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E. 约为K+通透性的11 00023.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 A. 钾平衡电位 B. 钠平衡电位C. 静息电位绝对数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D. 静息电位绝对数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E. 超射值 24. 阈电位是指( ) A. 造成膜的K+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B. 造成膜的K+通道突然关闭的临界膜电位 C. 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膜电位 D. 造成膜的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E. 造成膜的Na+通道突然关闭的临界膜电位25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是指同一细胞的电位幅度( ) A. 不受细胞外Na+浓度影响 B. 不受细胞外K+浓度影响 C. 与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无关 D. 与静息电位无关 E. 与Na+通道复活的量无关26.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 A. Na+通道关闭 B. Ca2+通道关闭 C. K+通道关闭 D. Cl-通道开放 E. Ca2+通道开放27.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 A.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 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 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28.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消除ACh的酶是( ) A. 胆碱酯酶 B. 腺苷酸环化酶 C. 磷酸二酯酶 D. ATP酶 E. 胆碱乙酰化酶29.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 A. 阿托品 B. 胆碱酯酶 C. 四乙基铵 D. 六烃季铵 E. 美洲箭毒30.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 A. 肌原纤维 B.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31.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32. 骨胳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 A. Ca2+的贮存库 B.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 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 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 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33.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必要步骤是( ) A. 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 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C. 纵管终末池的Ca2+通道开放释放Ca2+ D. 终末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肌浆 E. 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T结合34. 骨胳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经钙泵转运的部位是( ) A. 横管 B. 肌膜 C. 线粒体膜 D. 肌浆网膜 E. 粗面内质网 四、概念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70mV -90mV)。2、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3、去极化: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变小的过程 。4、复极化: 细胞由反极化状态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的过程。5、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标准,电位差加大(膜内更负)。6、阈电位:膜去极能引起膜对钠通道大量开放,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7、肌节:两Z线之间的距离,等于1/2I+A+1/2I8、粗肌丝:骨骼肌细胞肌浆(细胞质)中肌原纤维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成分是肌凝蛋白(肌球蛋白)。9、细肌丝:骨骼肌细胞肌浆(细胞质)中肌原纤维的组成部分之一,细肌丝由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五、问答题1、简单阐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答: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 K+外流: K+顺浓度梯度经钾通道外流,细胞内有机负离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侧,形成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差; (2)外流的K+在细胞膜外侧建立起正电场,阻碍K+外流;(3)当促使K+外流的化学驱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电场驱动力相等时, K+跨膜净通量为零,形成稳定的K+-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包括去极相、复极相和后电位三个时相(1)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2)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3)后电位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 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2、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征?答: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1)神经纤维兴奋,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