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赏析复习题.doc_第1页
歌剧赏析复习题.doc_第2页
歌剧赏析复习题.doc_第3页
歌剧赏析复习题.doc_第4页
歌剧赏析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中文名: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外文名: GeorgeFridericHandel国籍: 英国出生地: 德国哈勒出生日期: 1685年逝世日期: 1759年职业: 德国作曲家毕业院校: 哈雷大学代表作品: 阿尔米拉,尼罗,哈利路亚魔笛 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在这部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莫札特所呈现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理念,王子塔米诺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鸟人则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一方,祭司萨拉斯妥也以其高贵的情操来感化夜后的报复,莫札特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念寄于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在这部歌剧里表露无遗,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杰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竞赛。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巴巴吉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巴巴吉诺与芭芭吉娜的二重唱,莫札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据说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及大部分剧院成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179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后,玛利亚女王的政府禁止并且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固这部歌剧以童话的形式加以掩盖,象征性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态。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他借用该歌剧影射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并镇压“共济会”的行径。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为象征的封建势力最终必定要灭亡,而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思想最终必定会胜利。莫扎特塑造了“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女王(影射当时的奥地利皇后)和“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特罗这两个对立面,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本剧的主题思想。他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将永放光芒!他把这些写进了最后一段的合唱中。剧情简介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莫扎特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中文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外文名:Wolfgang Amadeus Mozart国籍:奥地利出生地:奥地利萨尔茨堡出生日期:1756年1月27日逝世日期:1791年12月5日职业:作曲家代表作品:安魂曲,牧人王等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里奥波尔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猝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和魔笛。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威尔第居塞比威尔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各国上演。他被誉为歌剧之王。中文名: 居塞比威尔第外文名: Giuseppe Verdi国籍: 意大利出生日期: 1813年逝世日期: 1901年职业: 歌剧作曲家代表作品: 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农村小客栈主家庭,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幼时从乡村乐师学音乐,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38年他回到布塞托开始歌剧创作,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1848年应马志尼的委托,写成爱国歌曲把号角吹响。作于四十年代的早期歌剧纳布科、伦巴第人、欧那尼等,表现了爱国思想和反抗异族压迫的精神,对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的统一和独立运动起了鼓舞作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中期歌剧利哥莱托(一译弄臣)、行吟诗人、茶花女等,以在意大利民歌和民间舞曲基础上提炼的音乐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的性格面貌,内容亦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并流露出对被损害者的同情。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后期歌剧,以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的阿依达、奥赛罗为代表,在音乐上常把宣叙调和咏叹调融为一体,管弦乐效果亦较丰富。除歌剧三十余部外,尚作有纪念孟佐尼的追思曲以及若干声乐曲。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一些革命歌曲鼓励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勤奋不懈的创作,先后写出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威尔第谱写了阿伊达之后16年就再没有写过任何歌剧,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最后两部震惊-悲剧性的奥塞罗和喜剧性的福斯塔夫。 威尔第 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出身于小商之家,曾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和配器。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弄臣弄臣的本义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G.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弄臣,改编自M.皮亚维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费尼斯歌剧院首演。概述弄臣RigolettoG.威尔第创作的歌剧。3幕。剧本由M.皮亚维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这使他痛苦万分。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作曲家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公爵咏叹调:这位还是那位(Questa o quella)弄臣咏叹调:我们是平等的(Pari siamo!)吉尔达咏叹调:可爱的名字(Caro nome)弄臣咏叹调:众朝臣,那可恶的脸容(Cortigiani, vil razza dannata)公爵咏叹调:女子皆善变(La donna mobile)弄臣三幕四重唱:美丽的爱之女(Bella figlia dellamore)茶花女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巴黎。城中名媛维奥莱塔(Violetta)因为喜爱佩戴茶花而被誉为“茶花女”。茶花女受青年阿弗莱德(Alfredo)真挚情意的感动,与他坠入爱河,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巴黎社交圈。不料受到了阿弗莱德父亲的阻拦。在阿弗莱德父亲的哀求下,茶花女为了爱人的前途和家族声誉无奈选择放弃,继而回到巴黎重操旧业。不知实情的阿弗莱德无法理解她的举动,当众羞辱了她。爱人的怨恨让原本就患有肺痨的茶花女病入膏肓。茶花女弥留之际,阿弗莱德的父亲和盘托出真相,但为时已晚,维奥莱塔躺在阿弗莱德的怀里,带着对爱人的遗憾和内心的孤独,离开了人世,如茶花般凋零陨落卡门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第二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还有歌剧采珍珠者、唐普罗科皮奥中文名:乔治比才外文名:GeorgesBizet国籍:法国出生地:巴黎出生日期:1838年逝世日期:1875年职业:作曲家毕业院校:巴黎音乐学院主要成就:歌剧艺术代表作品: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歌剧卡门艺术经历在此期间乔治比才探索各种作曲方法,尝试不同音乐形式,谱写交响序曲、干唱剧、钢琴曲等,为歌剧创作作准备。回国后,他于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LesPecheursdeperles),而后推出帕思丽珠,但两部歌剧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回响。继之创作了嘉米蕾,虽然还是没有成功,但已经找到自己的风格。不久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大获好评。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Bougival)从事写作。1873年初,比才开始歌剧卡门的写作,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惨遭失败。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指责这是一部“淫秽的作品”,“音乐不知所云”。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地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但卡门却受到了同时代的圣桑、柴科夫斯基以及后辈德彪西的赞扬,前面两位预言“十年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然而,比才未能等到这一天,仅三个月后的1875年6月3日,他即因抑郁在布日瓦勒逝世,年仅37岁。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获得了极大轰动。社会评价比才其他的作品还有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C大调交响曲等。比才是继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同时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蝴蝶夫人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是由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之歌剧,也是普契尼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隆恩的故事及伯勒斯科的戏剧作为蓝本。歌剧脚本由伊利卡和贾科萨根据美国约翰朗的同名小说和贝拉斯的同名话剧编成。 啊,明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此剧于1904年2月17日在米兰拉斯卡拉剧院首次演出歌剧简介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该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结尘缘。蝴蝶夫人具有室内抒情风格。它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全力气刻画女主人公乔乔桑的心理活动。剧中,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他还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乔乔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是普契尼歌剧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也是歌剧选曲中最常见的女高音曲目。它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抒情曲调、把蝴蝶夫人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与她幸福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细腻贴切,体现了普契尼这位歌剧音乐色彩大师的高超创作手法。但是,这样一部伟大歌剧的首演却是以惨败而告终。据记载,蝴蝶夫人的首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他们的嘲笑和嚎叫声常常淹没了音乐,一些人甚至大喝倒彩,并歇斯底里地谩骂,闹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对此,普契尼非常伤心和失望,但他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他个人对戏剧的处理以及手法运用还不够精炼的缘故,也有观众审美口味的差异及对新风格不适应的原因。于是普契尼便将蝴蝶夫人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从此,普契尼的这部抒情歌剧便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1歌剧背景和传统的歌剧不同:序曲很短。弦乐队以赋格的形式奏出节奏局促、音响喧闹的主题,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凶兆来。场景是十九世纪末的日本长崎海港。山脚下,有一座面临大海的精巧可爱的日本房屋。房前还有个不大的花园。一个日本媒人点头哈腰地领着一个高大的美国军官走上场来。媒人得意洋洋地介绍这所房子,不时地拉开一扇纸门,讲解每一间屋子的用途。看得出来,他因为搞成了一桩婚事而非常高兴。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吉亚卡摩普契尼(全名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a Puccini)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贾科莫安东尼奥多米尼科米歇尔塞孔多马利亚普契尼意大利歌剧作曲家。1858年12月22日生于卢卡,1924年11月29 日卒于布鲁塞尔。父亲米凯莱从事作曲、演奏、教学活动,在普契尼6岁时就去世了。普契尼童年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或兴趣,由于亲人的希望和母亲的鼓励,进入卢卡音乐学院,从作曲家C.安杰洛尼学习后,才逐渐显露出音乐才华。16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1名,19岁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他生活贫困,当邻近城市上演G.威尔迪的阿依达时,他徒步往返去听歌剧。这部歌剧使他十分震动,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剧情简介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蒙古语意思为“温暖”dulaan)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Calaf)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第1集 序曲序曲很短。铜管阴森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作曲家普契尼告诉我们,这里不是一个祥和的国家,而是充满了杀气的地方。你看,舞台上的景象多么可怕:高高耸立的皇宫城墙,戒备森严手持大刀的卫士。舞台的一侧是一面闪着寒光的大铜锣,迎面是一排木桩,上面悬挂着十几个面目扭曲的人头。 第2集 故事的起因一群百姓簇拥在这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终于,一位大臣走出来了,他庄严地宣告: “京城里的百姓们,仔细听好:尊贵的公主图兰朵为召驸马,颁布了谜语三条。凡有意应征者都可前来猜谜,不过,假如他猜不着,那就要把命丧!” 人群里发出一片惊恐的声音。可下面的话才更让人害怕呢: “从波斯来的王子,已经败在公主的谜语下,即刻就要绑赴刑场。” 人群里一下子乱了,有人吵嚷着要去看杀头,有人惊慌失措,带着孩子赶紧往家跑,还有人为可怜的波斯王子叹息。卫兵们用力将人们推开,打算让开一条道。 第3集 巧遇一个老人被推倒了,他身边的一个年轻姑娘一边拼命扶他起来,一边恳求周围的人不要再挤过来,可人们就像是没听见似的,仍然乱挤乱涌。只见一个小伙子冲过来,帮助了老人和姑娘,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三个人都惊喜地喊了起来,原来,这是逃亡在外的鞑靼国王和王子,那姑娘是宫廷侍女柳儿。他们在异乡走到了一起,这真是太巧了。王子卡拉夫一把抱住父亲,激动地说: “亲爱的爸爸,这不是做梦吧?那可恶的篡夺王位的小人,逼得我们有家不能回,可是,感谢上天,让我们能在这里相会。” 老国王用手捂住了儿子的嘴: “这里并不安全,不该暴露身份。” 站在一旁的姑娘热泪盈眶,苍白消瘦的脸上浮起了红晕。老人对儿子说,这是忠实的柳儿,一路上若不是她照顾着,自己恐怕早已不在人间了。王子卡拉夫感激地握住柳儿的手,那姑娘羞涩地说: “请不要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家奴” “你为什么这么勇敢地照顾我的父亲,和他一起担惊受怕?” “因为在皇宫里,你曾经对我微笑” 人群又喧闹起来,他们吵吵嚷嚷地唱道: “铜锣敲响,刀剑磨光,又一个痴心人要上刑场! 我们的公主美貌天下无双,可她的心冷若冰霜。 三条谜语实在难猜,却总是有人为她疯狂! 锣敲响,刀剑磨光,又一个痴心人要上刑场!” 第4集 公主图兰朵月亮升上来了,它显得那样凄惨,好像很不情愿看见人世间的残酷似的,总往云后面躲。就在这惨淡的月光下,一队小和尚从远处的山坡走近,又渐渐走远,他们的歌声从那边飘了过来:(谱例1): “东边小山岗上, 鸟儿啼声凄凉, 春天看不见花和草, 冬天盖满了雪和霜。 四面八方的王孙才郎, 人人向往图兰朵公主, 她的美貌就像天仙一个样。 春天的花儿只为她开, 秋天的明月只为她亮。” 这首歌的旋律是作曲家普契尼用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它本来的妩媚、柔婉全然不见了,听上去是那样的凄凉悲伤。就在这远远传来的歌声里,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被绑缚着,由士兵们押上了场。他就是年轻的波斯王子。人群中发出一片同情的唏嘘声,有人还试着为他向大臣说情,可是,一切都是不可挽回的,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死亡之路。他只能为这个可怕的地方再增添一颗人头。 公主图兰朵出现在高台上。她的面庞是那样美丽,高贵,使所有的星星都显得暗淡无光了。可是,她的冷酷也是同样惊人:面对将要被处死的波斯王子和跪下来求情的人们她竟然毫不为之所动。在一片恳求和咒骂声中,她举起了宣布行刑的手。 被押下舞台一侧的波斯王子向公主发出了凄惨的呼救声,随后,他年轻的生命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铜管咆哮中结束了。 第5集 挑衅公主此时,只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面对着公主,他就是鞑靼王子卡拉夫。他被公主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已经难以自拔。老父亲拉了拉他的衣服,让他赶快离开这个地方,谁知卡拉夫对父亲宣布说,他要去猜那三个迷,要去当驸马! 这可真吓坏了老人了,他惊呼道:“孩子,你这是羊落虎口啊!” 可是卡拉夫不顾父亲的劝阻,他推开人群,想走过去敲响那面应征的大锣。周围的人都劝他不要冒险,甚至站在公主身旁的三位大臣平、庞和彭(Ping、Peng、Pang,叫这么奇怪的名字,也许是剧本作者想为过于严肃的剧情增添一点幽默)也都劝他打消这念头,一个说,他不愿意再看见新的冤魂,另一个说,为什么要白白牺牲自己宝贵的性命;还有一个小声嘀咕:这个女人摘下凤冠,和民女又有什么两样。 柳儿眼含泪水走到王子卡拉夫跟前,苦苦哀求地唱起了一首咏叹调(谱例2): “主人,您听我说, 我真受不了,心如刀割! 在流放的路上,你的名字是希望, 你的名字是力量,它驻留在我的心上。 可明天就要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 我们将要死在流放的路途上! 他失去爱子多悲伤, 我不见你的笑容痛断肠。 啊,重任再难担当,多么悲伤!” 作曲家为柳儿写的这段咏叹调实在是感人肺腑,他把一个柔弱而又深情的姑娘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子卡拉夫也被她打动了,但是,他应征的决心却没丝毫没有改变。他走到柳儿面前,安慰地唱道(谱例3柳儿,你别哭泣): “柳儿,你别悲伤。 如果我曾向你微笑, 在那过去的时光, 就为了这一笑, 可爱的姑娘请你听我讲: 或许老国王,他将在明天独自留在这世上, 请别把他遗忘,请伴他一起流浪! 在放逐的路上减少他的悲伤, 可怜的柳儿,请你一定记牢。 你的心是多么坚贞,不屈不挠, 我向你恳求,替我照顾年老的父王!” 一曲唱完,卡拉夫推开周围的人们,迈着大步走向那面巨大的铜锣,重重地敲响了它。 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在高踞于宝座上的公主图兰朵和坚定自信的卡拉夫面前,在目瞪口呆的众人面前,大幕落下了。 第6集 宫殿中的谜语现在的场景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王位上坐着中国国王,他是一位长着白胡子的面容慈善的老人。周围是一些大臣和卫兵。其中有我们在第一幕中见到过的平、庞、彭,还有不少百姓也聚集在这里,(其实百姓是不可能进皇宫看热闹的,作者分明是为了营造戏剧气氛才这么安排)他们在等着看一场新的考试。 平、庞、彭小声议论着:图兰朵公主实在是狠毒,人头纷纷落地,国家怎能安宁!与其在这里当个无可奈何的官,不如回老家去过安生日子。作曲家在全剧中为这三个人写了不少带有幽默趣味的三重唱,这对过于沉闷的气氛是十分有效的调节。 大鼓擂响了。公主图兰朵和卡拉夫都来到了宫殿里,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人人都为这个勇敢的异乡小伙子捏了一把汗。老国王很怜惜卡拉夫,他深知女儿的冷酷,不愿意看到又一个年轻人死在她手里,便劝卡拉夫放弃猜谜,可是卡拉夫坚决不肯。图兰朵公主面容冷峻,她看了卡拉夫一眼,唱起了下面这首咏叹调(谱例4): “多年以前的深仇大恨, 牢牢扎根在我的心中。 我祖上一位不幸的公主, 是爱情使她成为男人的俘虏。 来自远方的侵略者掠夺了京城, 带走了她,却留下了永久的耻辱,她惨死在异邦,香消玉殒。 现在,报仇的时机来到, 看那些异邦公子王孙涌向京城, 妄想当驸马与我成亲, 我要他们的生命来祭祀我祖先的亡灵! 来吧,看下一个是什么人, 竟敢馋涎我的金枝玉叶之身? 法场的刀光血影,已在我胸中沸腾, 三条谜语定叫你遁入鬼门!” 充满了仇恨的这番话并没有让卡拉夫退却,相反,他更加坚定了,他确信自己一定能赢,能改变公主冷酷的心。 于是,严酷的考试开始了。在一片寂静中,公主图兰朵问道: “是什么在每天白昼死去,却在夜晚重新诞生?” 卡拉夫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道: “是希望!是我对图兰朵公主的希望!” 两位大臣打开写着答案的黄绸,那上面的两个大字就是“希望”。 图兰朵公主有些恼怒,她走近卡拉夫,逼视着他提出第二个问题: “是什么有如火焰般燃烧,但当你死去,它就变得冰冷?” 卡拉夫犹豫了,周围的人们甚至包括老国王和大臣们也都为他着急,鼓励他拿出勇气,一定要镇静。卡拉夫抬起眼睛,直视公主: “是热血!它将温暖你那冷酷的心!” 公主这下有点慌神了在又一次打开的黄绸上,分明写着“热血”两个字。周围的人们兴奋了,图兰朵气恼地命令卫兵用皮鞭抽打那些百姓,不许他们出声。然后,她狠狠地说出了第三个谜: “让你燃起烈火的冰块是什么?” 卡拉夫没有回答,他低下了头,苦苦地思索着。周围静得可怕。图兰朵幸灾乐祸地说: “怎么?异邦人?恐惧已占据了你的心,看吧,你的希望化成了灰烬!” 卡拉夫抬起头来,看着公主那冷酷的面容,略略沉吟了一会儿,突然,他大声地回答道: “这最后的谜语我已猜出,答案就是你图兰朵公主!” 负责打开答案的两个大臣迅速地展开了长长的黄绸:图兰朵的名字赫赫在目。在场的人们都欢呼起来了,他们纷纷向卡拉夫祝贺。坐在王位上的老国王也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人攻破了女儿的防线 ,不会再无休止地杀人了! 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之中,公主图兰朵惊惶失措,她跪倒在国王面前: “救救我,父亲,别让你的掌上明珠落入这陌生的异邦人手中!” 可是,王法是不能更改的,老国王要女儿信守诺言。图兰朵满脸哀愁,当她看到卡拉夫热情的目光时,愤怒的火焰一下子升腾起来: “你竟敢这样看着我!该死的异邦人,你休想得到我!” 卡拉夫回答说: “我不会强迫你,我只要你真心爱我!” 图兰朵恼怒得几乎支撑不住了,可是谁也不同情她。 第7集 反击为她解围的倒是获胜者卡拉夫。只见他从容地走向图兰朵,温和地说: “你给我的三个谜,我都已猜中,现在我也给你一个谜,这才算公正。请猜一猜,我的名和姓!若在太阳升起之前,你知道了我是谁,我愿引颈受死刑!” 这真是一个宽宏的决定!众大臣和百姓们都被卡拉夫感动了。老国王对公主说: “愿菩萨保佑你,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万事太平!” 人们唱起赞颂的歌,在辉煌的音乐声中,大幕徐徐合上。 夜色深沉,但京城里并不安宁。宫廷里的大小官员们都在为卡拉夫的谜奔忙,他们四处召唤着: “公主有令今晚百姓不能安眠!一定要查出异邦人的姓名!” 这疲倦的传令声响遍了这个京城。 鞑靼王子卡拉夫在哪里?他就在皇宫高墙外。望着满天的星斗,他深情地唱道(谱例5今夜无人入睡): “不得睡觉!不得睡觉! 公主你也是一样,要在冰冷的闺房, 焦急地观望那因爱情和希望而闪烁的星光! 但秘密藏在我的心里,没人知道我的姓名。 等到太阳照亮大地,亲吻你时我才对 你说分明! 我会用亲吻解开这个秘密, 你将会爱上我,获得爱的甜蜜。 黑夜啊,快快消逝, 星星啊,别再闪烁, 让黎明的曙光带给我胜利!” 这段咏叹调是全剧最动人的一个唱段,不仅热情明朗,而且极好地发挥了男高音的魅力,因此歌唱家们都十分喜欢它,常常在音乐会上将它作为压轴节目。自然,在这部歌剧中它是抒情的高潮。 黑暗里走来了三个大臣:平、庞、彭。他们被卡拉夫的这个谜搞得精疲力竭,怨声载道。现在,他们带来了一群妙龄少女和许多金银财宝,想劝说卡拉夫放弃所谓的“爱情”,远走高飞。可是,卡拉夫宁可丢掉脑袋,也不肯离开京城半步,他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娶公主为妻。三个大臣看美色和财宝的诱惑不管用,又向他苦苦哀求,希望卡拉夫不要让他们这些无法向公主交差的人遭殃。最后,他们威逼起卡拉夫来,大声喊叫说: “你想要她,决不可能!她只会要你的命!快说吧,你这糊涂的人,到底姓甚名谁?!” 突然有人在远处答道: “这里有人知道他的姓名!” 三个大臣和卡拉夫向那边望去,卡拉夫惊呆了:探子们抓来了他的父亲和柳儿!只见他们已经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卡拉夫大声叫道: “我根本不认识这两个人!快放他们走!” 可是旁边有人证明说: “我们在白天亲眼看见他们三人在一起,看上去是老相识。 不管卡拉夫怎样否认,官员们是不可能放走那两个人的,他们准备继续拷问。正在这时,公主图兰朵驾到,虽然她带着面纱,谁也看不清她的面容,但可以感觉出来她非常焦虑不安。现在听说抓到了知情人,就仿佛找到了救星似的,她示意手下的大臣赶紧问讯。 老人帖木儿被一个侍从按倒在地上,他一声不吭,侍从高举起手里的鞭子,这时,柳儿挣扎着冲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老人,大声说: “不要打他,问我好了,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他的姓名!” 卡拉夫和老人都大吃一惊,那几个大臣则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只见柳儿艰难地站起身来,面对着图兰朵冷酷的脸,一字一顿的说: “我确实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宁死也不会讲出来!” 这话激怒了公主,她大声命令侍从们严厉拷打她。柳儿满怀深情的看了一眼卡拉夫,然后对公主说: “打死我吧,我愿意了此残生,但决不吐露半分!” 公主十分不解: “是什么使你如此坚定?为什么你愿意替他人去死?” “是爱情!” “爱情?” “是的,是爱情,甜美的爱情。我愿为它付出一切代价,公主啊,请你赐我一死,我将感激不尽!” 公主图兰朵简直不能相信会有人为了爱情宁肯丢掉性命。卡拉夫在一旁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十分怜惜柳儿,可眼看着柳儿的生命危在旦夕却无力相救。这时,柳儿唱起了令人痛彻肺腑的咏叹调(谱例6): “公主啊,你虽然冷若冰霜, 也将被他的热情溶化,你会爱上他! 当东方出现朝霞,我将闭上疲惫的眼睛, 长眠在那九泉之下,再也看不见他!” 第8集 最后的场景最后的场景是在色彩明亮的皇宫里。老国王高高地坐在王位上,文武百官站立两旁,还有许多百姓聚集在这儿。作曲家用音乐营造了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他让嘹亮的铜管演奏茉莉花旋律的变体,听上去这亲切的旋律显得极其壮丽辉煌。 身穿华丽盛装公主图兰朵来了,她的身后是昂首挺胸的卡拉夫。公主款款走向父亲,向他朗声宣布说: “尊贵的父王,这异乡人的姓名我已经知道” 在众人的注视下,图兰朵转过身来,指着卡拉夫说: “他的名字,就是爱!” 整个宫殿 里一下子欢腾起来,众人齐声歌唱,他们赞颂爱情的伟大力量,祝愿他们永远幸福美满,祝愿国家永远详和富强。作曲家让合唱队和乐队发出响亮饱满的声音,达到了全剧最辉煌的高潮。 共四场五幕江姐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舞台歌剧艺术电影。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 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剧中的“红头绳”、“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喜儿形象简析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美丽天真,勤劳纯洁,跟父艰难度日,父惨死后,受到黄世仁家残酷虐待,激起仇恨、反抗怒火,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一天。虽已满头白发,终于迎来“太阳底下把冤伸”的一天。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杨白劳形象简谈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小二黑结婚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的五场歌剧,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该剧创作于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戏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