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doc_第1页
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doc_第2页
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doc_第3页
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田华星1 樊学广1 靳中权1 李西鹏2 王海燕1 李前进1 王锦华1(1.项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项城市农业局 河南 项城 466200)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该区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主要病害。症状表现为苗期感病造成根茎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针对其发病规律,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主要症状 发病规律 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调查发现:该病在我国的中、南部及北部、东北部均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在河南周口、驻马店、漯河以及周边地区发生较为严重。该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病害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甚至不能抽穗;抽穗期感病形成枯白穗,感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小麦赤霉病除了影响产量和品质外,还含有致病毒素,人畜食用可出现中毒现象,严重时造成死亡。1 主要症状该病主要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1.1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1.2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1.3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到红褐色不规则形斑可向茎内扩展。病状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严重时不能抽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1.4穗腐 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变黄褐色或呈青枯状,以后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桔橙色霉层,后期在病穗上可形成紫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病轻时,局限于一个到几个小穗发病,多形成“半截穗”;病重时,全穗或大部小穗发病,造成穗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枯死,形成“枯白穗”,病部位容易折断,病穗籽粒干瘪,皱缩,丧失发芽力。2 致病病原研究报道: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和锐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调查发现:对我区影响最严重的是禾谷镰刀菌。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黏稠状。小型孢子很少产生。3 传播途径研究表明:该病菌在我国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玉米、大豆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越夏,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4 发病规律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菌量、作物生物期、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条件、菌量及作物生育期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阴湿多雨,平均气温高于15,田间玉米、大豆根茬、秸秆残留量大,且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赤霉病就可能严重发生和流行。4.1 温度: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在春季气温7以上,即可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平均气温低于13.7,一般不会发病。4.2 品种: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差异很大,晚熟以及颖壳较厚的品种发病较重。据观察在我区推广的小麦品种周麦18、矮抗58发病较重。4.3 湿度: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在连续降雨23d或空气潮湿、土壤含水量大于50%以上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逐步恶化,雾霾天气增加,为赤霉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4.4 前茬作物: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伴随着秸秆还田比例的大幅提高,病残体菌量逐年增多,给病害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4.5 地势及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的地块发病较重。4.6 肥力:偏施氮肥、群体高、密度大、田间郁闭的地块发病较重,反之则轻。 5 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栽培管理,辅以药剂防治。5.1 选种抗病、耐病、高产小麦品种。5.2 冬春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玉米、大豆、棉花、麦秸等秸秆或根茬,减少越冬菌源。5.3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的多菌灵100g或70%的甲基托布津60-80g兑水适量拌种50kg,并可兼治根腐病、全蚀病等多种病害。5.4 适时播种。晚熟品种要适当早播,有利于避开小麦扬花期遇雨,减轻此病为害。5.5 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N肥,增施P、K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5.6 药剂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如气温偏高,据气象预报并有持续2-3d阴雨过程,即应在降雨前采取喷药保护。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70%的甲基托布津0.9-1.2kg/hm2或33%的粉锈纹枯120可湿性粉剂1.2kg/hm2兑水300-450kg进行喷雾。如果雨前未来得及喷洒,雨后要及时补喷。如果原来没有进行喷药防治,当病害发生后,决不能掉以轻心,要适当加大剂量及时喷药,实践证明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参考文献1农业植物病理学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1: 186-1882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农业出版社,197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