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亭的历史沿革-总序龙亭的古建筑,有史可据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适在位时(公元780805年)所建的永平军节度使治所藩镇衙署。之后,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建为皇宫。北宋时的皇城(包括皇宫)亦在此,,称之为大内。金代后期,亦以此为皇宫。元灭金后,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中龙凤政权也以此为临时行营。至明,当时的统治者又大兴土木兴建周 藩王府。清初以此为贡院,继改建为万寿宫。民国年间(公元1925年)一度改为龙亭公园;1927年冯玉祥将军第二次主豫时,改名中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正式命名为龙亭公园至今。(一)唐藩镇衙署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勉以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身份来扩建汴州城,并以龙亭一带作为永平军衙署,四周筑防御围墙,周长约4华里。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宣武军节度使自宋州(商丘)徙治汴州,成为宣武军节度使的衙署,此后五代时亦为住汴四个王朝的宫苑。(二)五代时宫苑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中的将领朱温背叛了起义军,投降李唐,被封为泞州刺史和宣武军节度使,镇驻汴州,并赐名全忠。朱温与李克用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农民起义军,获得唐帝赏识,晋封为梁王,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公元904年8月,他杀了唐昭宗,立年仅13岁的辉王为帝(哀帝)。朱全忠在汴州大兴土木,将宣武军衙署按照帝制逐步建成宫阙,公元907年篡唐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建都于汴州,把汴州提升为东都开封府,将其衙署改称为建昌宫,龙亭一带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宫殿。朱温称帝伊始,就立即着手制定宫殿及都门名额:皇宫大内的正门名元化门;皇宫南墙有三门:正门为建国门,又称建国楼;东、西分别为启运门和升龙门;东墙有二门,名宽仁门和厚载门;西墙有二门,为神兽门和金凤门。宫中主要大殿有:正殿崇元殿,东殿玄德殿;内殿有金祥殿和万岁殿等。殿前各门名与殿名相同。后梁历三帝,计17年(公元907923年)。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称帝,迁都洛阳,史称后唐。李把后梁都城降为宣武军,建昌宫改为行宫,依旧为宣武军衙署。 公元936年,沙陀贵族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建都开封,把后唐行宫仍作为皇宫,名大宁宫。把后唐行宫名额大宁宫门楼易名为显德。皇宫正南门改为明德门,改玉华殿为永福殿,明德殿为滋养殿等。后晋历二帝,共11年,后被契丹所灭。 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机在太原称帝。契丹北撤后,他仍以开封为国都,国号汉,史称后汉,历二帝,共4年,对皇宫并未进行扩充修缮。 公元951年,后汉枢密使郭戚灭汉称帝,国号周,都汴,史称后周。沿用后汉皇宫。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都很有作为。在位期间逐步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军阀纵兵扰民和屠杀百姓的野蛮作风,社会开始稳定,出现小安局面,对都城东京的规划与营建富有开创性,将街道的宽窄和如何在城内种树掘井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划。但对皇宫的修缮规模不大,仅增一座永福殿。对皇城门及殿堂进行了更名。改皇城门为明德门,宫城门为启运门,宫门为升龙门,万岁殿为紫宸殿。在位历三帝共10年。虽然后周的城市和皇宫规划因国亡而没有全部实现,但为北宋东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三)北宋时大内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国号宋,建都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争局面,使中原和南方地区又重归于统一。仍沿用五代宫苑旧址为大内,但面积狭小,殿阁草创,不像帝王宫殿,因之即着手对皇城(包括皇宫)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和营造。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扩大了皇城的建筑,按洛阳隋、唐皇宫图样,修建起一组宫殿,即垂拱、福宁、柔仪、清居等殿。这组建筑自南往北都在一条中轴线上。福宁殿是皇帝之寝殿;福宁殿南的垂拱殿,是宋代皇帝视朝之所,因此也叫常朝殿;柔仪殿是皇后、太后所居之殿;清居(钦明)殿是一座小便殿。四座殿都是按照赵匡胤规划修建的。竣工之日,他端坐在福宁殿上命令敞开四殿大门,召集大臣觐见。并宣称:他规划的这四座大殿,象征着他的内心坦荡正直,毫无曲折隐晦。如有少许偏曲,大家一看便知。虽然赵匡胤借此自夸心底无私,但也说明这次营建的殿堂、门楼,端直如绳,十分规整。直到北宋灭亡,也无人拆迁移动。 北宋皇城中间偏南有一条横街,东、西两端各开辟一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横街以南基本上是办事机构。其中大庆殿、文德殿是举行大典的殿堂;崇文院是国家图书馆;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亦名政事堂或都堂)、枢密院是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学士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所在地,又称翰林院,院内有学士值勤,由北门可直达禁中,有时深夜皇帝也在此召集学士进宫起草重要文告。大庆殿北有一条南北通道,通道以东是太子宫,并设有宫廷需要的各种机构(如御厨房等)。 皇宫西部还有龙图、天章、宝文等阁。这些殿阁系储藏历任皇帝遗留的各种墨迹和著述。 这次营建,使皇城周长扩展到5华里,但仍是版筑土墙,宋真宗时才改用砖砌。皇城有六个城门。南三门:正门居中,为宣德门,又称宣德楼,是帝王权力与尊严的象征,建筑考究,威严壮丽。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东、西各有一座掖门。东墙一门曰东华门,西墙一门为西华门,北墙一门为拱宸门。 随着皇权的巩固,中央机构日益增多,太宗时曾想再扩建皇城,由于皇城外民房密集,群起抵制而作罢。 北宋末年,风流皇帝赵佶(即宋徽宗)嫌皇宫太小,意欲扩宫。当他的意见为臣子们领会时,一群爱奉承的官员便将皇城以北直到内城北墙圈了起来,迁走了一些兵营、作坊和寺院,建起一座座宫殿,这就是延福宫的建筑群。 延福宫原在皇城内后苑西南部,是个一般性建筑,这次扩建时使用了这个宫名,或称延福新宫。新宫由童贯、何訢等五人负责,故称“延福五位”。(宋史卷85地理一)他们为取悦徽宗,别出心裁,宫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高阁达110尺,池子宽400尺,纵267尺,植奇花异草,茂林修竹,蓄珍禽奇兽。新延福宫与皇城相等,南北较皇城略小,以后又向北扩展,在内城以北,跨城修建了一处园林。 宋徽宗并不满足于延福新宫的建筑,故又在皇城东北兴建一座历史上最大的皇家风景园林艮岳。他的晚年,就是在良岳、延福宫中度过的。 据最近的考古钻探查明:宋皇城的东墙,在今潘家湖东岸南北一线,南从今市图书馆东院起,北至无梁庙西50米处;北墙在今龙亭大殿后20米的东西一线,东与无梁庙偏西接近,西至龙亭公园西花房。西墙在今杨家西湖一孔桥南北一线,南起蔴刀厂西侧,北至龙亭公园花房。南墙在今龙亭公园大门前的东西一线,西起蔴刀厂西侧,经午朝门前石狮向东穿过今停车场与图书馆东院相接。周长4里许,比史书所载的宋皇城周长5里稍弱。考古调查材料还表明:今龙亭玉带桥下为大庆殿基址,新街口附近一带为皇城宣德楼遗址。(四)金末时皇宫金兵占领汴京后,北宋灭亡。金兵不仅把徽、钦二帝,皇族宗室及能工巧匠三千余人俘虏北去,而且对宫内金银财宝、文物、图书搜刮净尽,就连雕花门窗、玲珑山石也未放过。甚至连宫殿柱子上的黄金饰品也刮得净光。至于府库积蓄,被抢掠一空。富丽堂皇的一代宫阙,遭到巨大破坏。 康王赵构在归德(商丘)继位为帝,建立南宋,后退居临安(杭州),与金对峙。金帝完颜亮(后被废为海陵王)为进攻南宋,把东京城(开封)作为基地,于贞元三年9公元1155年)派参知政事冯长宁为留守,主持修复汴京宫殿,规划未成,但一场大火,宫室毁尽。完颜亮认为:大梁仍天下之都会,阴阳之正中,山川秀丽,卉物繁滋,宜建新都。复于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冬下诏:“其大内规模,一仍旧贯,可大新营构,乘时葺理。”(宇文楼昭大金国志卷14海陵炀王中)这次修复,历4年之久,把皇城的规模扩展为九里三十步。营建时,务极华丽,对于重要殿宇,要求十分严格,不合制度的往往拆去重盖,一殿之费以亿万计。 皇宫修好后,公元1161年6月,完颜亮来到开封,9月便率兵进攻南宋。10月金国发生政变,完颜雍在辽阳称帝。完颜亮在扬州以南瓜州渡被部下杀死。金世宗(完颜雍)把国都定在燕京。 金宣宗时,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强盛,为避开蒙古的攻扰,金宣宗于公元1214年,也把都城迁到了汴京。据大金国志卷 33汴京制度记载:“汴京制度,宣宗所迁,大概依宋之归。宫墙四角皆有楼,高五丈,每楼一所。两旁各有屋以裹墙角。”宫内的主要殿宇有大庆殿、隆德殿、德仪殿、仁安殿、纯和殿、福宁殿、仁智殿、长乐殿等。其中大庆殿还是以宋大庆殿为基址增修的,隆德殿即原来的垂拱殿,仁安殿即原来的集英殿。 金朝都汴20载,至1234年被蒙古灭亡。金朝的后妃、宗 室、诸王及宫女五百余人全被俘北去。 元灭金后,建都燕京,置经略司于汴,对于宋金皇宫没有充分利用。元朝末年,民族和阶级矛盾加深,激起农民纷纷起义。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五月,红巾军中龙凤政权的大将刘福通率军进攻中原,占领汴梁,其帝打着“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见南村辍耕录旗联卷二十七)的旗帜,进驻开封,将汴梁定为首都,在宋、金故宫的基础上营建宫室。设置丞相、枢密、六部、御史等中央机构,并以“行中书省”名义铸颁“元帅之印”、“管军万户府印”等颁发各地。红巾军龙凤政权定都汴梁一年多的时间,正是全国起义军声势浩大之时,当时活动在苏皖一带的朱元璋部,亦接受其册封,奉行“龙凤”纪年。如浙江义乌出土的“龙风七年”铸造的铜权;安徽屯溪(今黄山市)民间“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房产契约(国家一级文物藏品,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即为物证。但由于其主力部队向东、北、西三方向出击,远离首都,汴梁城又于1359年秋被元军攻陷,龙风政权于是退守于安丰(安徽寿县)。(五)明代周王府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于开封,号周王,复在宋、金故宫遗址上营建周王府。据如梦录周藩纪第三记载:周王府坐北朝南,周围府墙名萧墙,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许,上覆琉璃瓦,下有台基高五丈,上安栏杆。四周有门四: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后宰门。各门俱“极大宏敞,碧瓦朱门,九钉九”,气势宏伟。萧墙内设紫禁城一座,城高五丈,上有花垛口,内有栏马墙。设四门:南为端礼,北为承智,东为礼仁,西为尊义。端礼门三瓮三开,金钉朱户,红花涂墙,方砖铺地,十分考究。此门由校尉把守,他人不敢擅入。紫禁城中轴线上有银安殿、存信殿、寝殿、棋盘宫、养老宫等。其后有煤山,围绕煤山的是一座人工花园。“山高五丈,松柏成林,上立石碣,书八仙聚处四字,山下有洼池,又有湍水,内浮二球,急水冲动,上下交腾,名曰海日抛球。沿岸遍是水亭,各样游乐之处,奇石异花,重峦叠嶂,揽之不尽。山坎上,就山依洞,有女尼讽经,敲动木鱼有声;鹿羊抵触,禽鸟展翅,猛虎作威,鹤舞莺鸣。东洼又有庆安宫之胜,不能尽言,此宫内景象也。”(如梦录周藩纪第三1984年中州古籍社第9页)礼仁门东北是百花园,名寿春园。国内人工假山与真山无异,上建高楼五间,金碧辉煌,名曰凌虚阁,下有九如洞,洞内曲折盘旋。设计之奇,游玩通宵,不能尽览。园内还载有四季不谢花,万紫千红,花开似锦,可与徽宗艮岳相比美。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义军围攻开封,明军决黄河堤企图淹没义军,不料水灌城内,全城淹没。这座庞大的藩王府,亦被冲垮毁尽。 据勘探查明:周王府萧墙墙基淤埋于地下35米深处。其南墙东起今南京巷南口向西经西大街、新街口、前营门,止于大兴街南口;西墙南起大兴街南口向北经大兴街、小旗蠹街西口,穿过杨家西湖止于体育馆西口;北墙西起体育馆西口,向东经体育场门内、汽车三队,止于开封市第28中学;东墙从开封市第28中学向南经卷棚庙、三元街、磨盘街止于南京巷南口。 紫禁城的东墙,约在今潘家湖中心亭稍西的南北一线;夯土残存高约2米,外有色砖,东南角设有蹬道,东墙外有庭院、房舍,室内外一律方砖铺地,室内铺设暖火道,室外有水井、厨房等建筑;西墙在今杨家湖中;北墙约在今龙亭大殿后,南墙约在今午门附近。 周王府的建筑名称,在今开封城内的街道名称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家庙街,即周王府祭祀祖先的家庙所在地。老府门即周王府的大门,在今新街口附近。据中州杂组记载:“明季河南诸藩最横,亦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这些王子均为周王后裔的分支,故称周王府为老府。辇子街即周王府停放车、轿处。三元街旧名后马房,又称马房坑、马粪坑,系周王府的马厩。(六)清代贡院、万寿宫明未水患使繁华富庶的开封城受到很大的摧残。清初开封城蒿草遍地,满目黄沙,残垣断壁,人烟稀少。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在周王府旧址上设立了贡院,作为考试举人的场所。经过70多年的建设,院内建有房舍五千多间。明远楼高四丈,使旧日王府遗址有了新的生机。但由于该地低洼,积水严重,无法继续使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亭内供奉皇帝万岁牌位,每逢节日大典或皇帝诞辰,地方官员来此遥拜朝贺。于是煤山改为龙亭山,简称“龙亭”。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由总督田文镜主持,将贡院迁至上方寺南新址(即在今河南大学校内)。 河南总督王世俊,善于阿诀奉承。为了献媚于雍正皇帝,不惜巨资,大兴土木,扩建万寿亭为万寿宫,至雍正十二年才落成。万寿富最南端是一座牌楼,黄金题写榜名“万寿宫”三字。过牌楼为五雉端门。过端门则为180丈长的驰道,中间建一坊曰“嵩呼”。驰道两侧,环以碧沼,若蓬瀛。近岸植以嘉树,中央扩以弯垣,分双掖门而进入修廊。沿修廊向北为官员厅,由该厅而进入内朝房。朝房东西向,外砌方砖,为九拜之地。由朝房而进为经房,内供象教,为赞福之所。中为阶陛,凡两层,计64级,名御道,中间青石上雕刻蟠蛎图案,其上为平台,平台之上为御座正殿(即龙亭大殿)。正殿的装饰十分豪华,玉龙缠栋,金凤摩云,仙人在户,太乙临窗,周施玳瑁。殿内仍供有皇帝万岁牌。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弘历下江南,路经开封。巡抚鄂容安为了接驾,将巡抚衙署改建为行宫,巡抚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搬到大道宫,大道宫的道士们移至万寿宫继续布道,并改名为万寿观,把大道宫供奉的真武铜像移入万寿观中。 万寿观香火十分旺盛,每天烧香拜神者数以百计。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曾特诏各直省将储的闲款,葺修神祠。河南布政使马慧裕认为神道设教,亦所以奠安斯民,而龙亭实省会之望,尤不可缓。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即对万寿观作重点修葺。本着仆者起之,坏者易之,漫患者黝垩之,俱仍其旧而不改作的原则,在64级蹬道下部,新筑一个一丈六尺的台基,建真武殿三间,将真武铜像移此殿奉祀。像后悬画坎,意以导昆仑之源。龙亭大殿高12米,亭内正中立一巨碑,名“五岳真 形”,上悬太极,以应中天房、心二宿。午朝门前还增牌坊一座,上书“拱岳带河”。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督学姚文田对马慧裕的改建十分不满,再次改修,把“拱岳带河”改为“万寿无疆”四字,把“五岳真形”碑移至台下东跨院,大殿正中仍供奉清帝万岁牌位。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二月十九日夜,东北风大作,声如雷鸣,将大殿刮倒。祥符县令于台上建一六角山亭。由下望之,如锥卓空,下大上小,比例失调,很不雅观。咸丰六年 (公元1856年布政使瑛仍按旧制建成面阔九间的大殿。大修后的龙亭及其布局由南向北,最前为万寿无疆坊。坊前左右有石狮一对,但座已淤没。过牌坊直至龙亭大门前约二里许,两旁积水一望无际。大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顶,黄土涂墙,四周朱柱飞檐。进大门后迎面是一座高2丈的照壁,中间启圆顶门洞。大门内外皆朱柱丹檐,夹壁东、西有两掖门。过掖门有东、西庑各五间。正北高处即龙亭,仰望如天梯,石蹬两旁青石栏杆,当中蟠龙盘绕,自下而上历15级至真武殿,过殿后历47级至顶,上建黄琉璃瓦重檐大殿九间。基高5尺,石阶七级,四周设朱柱,如游廊。殿外台基四周绕以花墙,殿内供皇帝万岁牌位。花墙东开一门,顺门东去而下有一土山,山腰有三个砖洞,一个封闭,两个内有刻石六方,多为万寿宫告成诗赋。洞前有吕仙殿三间,东南有火神庙三间,殿立五岳真形碑。戏院有正房三间,西房二间,称为官厅。(七)民国年间辟为公园龙亭在清末已经颓废。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主豫时来开封,即将龙亭贯穿南北的驰道以兵广之。并拆去万寿观牌坊,逐散道士,打毁吕祖庙及火神庙中的泥胎神像,未及修建,即被调离汴京。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河南督军胡景翼(原冯玉祥部下师长)对驰道进行增修,将龙亭东西两侧的上下蹬道改建为砖砌台阶,东侧山丘上修四方亭一座,并命名为龙亭公园。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二次来豫主政,改龙亭公园为“中山公园”。在南面的牌楼式石柱大门中,横额书写“中山公园”四字;东柱书题“遵守总理遗嘱”;西柱书题“实现三民主义”;另东横额书“自由”二字;西横额书“平等”二字。过了牌楼,为长180丈,宽2丈的马路,路北端是一座单檐硬山西阔三间的大门,门内照壁前新建纪念碑一座,高二丈余,上书“革命殉难者烈士暨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阴题曰“精神不死”四字。1929年在照壁后,真武殿废址前,树立孙中山先生铜像一尊,台上大殿为中山俱乐部。至此,公园已初具规模。 1931年后中山公园又有所变更,原牌坊东额改“自由”为“天下为公”;改西额“平等”为“民众乐地”。龙亭大殿正中悬挂孙中山遗像,其旁悬挂革命先烈遗像多幅,东跨院设无线电台,西跨院设河南古迹研究会、国术馆等。 1938年开封沦陷,日伪政府曾在龙亭各处,一度恢复神庙,利用宗教来毒化人民。1942年伪河南教育厅在龙亭设立新民教育馆,改中山公园为新民公园。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河南省长刘茂恩将龙亭大殿改为河南忠烈祠,在大殿内置张自忠等66位抗日将士牌位,并立碑记述这次改建经过。原先照壁前的纪念碑,已被拆毁。 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国民党第66师师长李仲辛等盘据龙亭负隅顽抗,被解放军击毙,龙亭亦遭受严重破坏。1948年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龙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龙 亭龙亭是古城开封的一个著名游览点,也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其实这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龙亭公园内,南接宋都御街。目前,以它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开封最大的风景区,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有开封揽胜必游龙亭之说。占地面积13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710亩。全园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还有潘杨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龙亭大殿高26.7米,基高13米,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八间朝房,与大殿组成完整的宫殿院落,其内建有中国首座大型宋代蜡像馆,63个人物蜡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御道两侧为著名的杨湖和潘湖。虽然两湖东西相邻,但杨湖清澈见底,恰似北宋名臣杨继业的光明磊落,潘湖却浑浊不堪,正如北宋奸臣潘美的卑鄙龌龊。整个园区既有北方宫殿雄浑之气魄,又兼南国园林秀丽之风姿。龙亭雄居于开封城北,是一座建在高达13米巨大砖砌台基上的丹碧辉煌的大殿,远远望去,气势峥嵘,犹如天上宫阙。龙亭所在原为北宋和金故宫遗址,明代在此修建了周王府,清康熙三十一年在周王府煤山旧址修筑一座万寿亭,作为地方官吏节日朝贺之处,也称龙亭。雍正十二年又把万寿亭扩建为规模宏大的万寿宫,以后又一度改为道教的万寿观。现存龙亭大殿为清代建筑。龙亭大殿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八间朝房,与大殿组成完整的宫殿院落,其内建有中国首座大型宋代蜡像 馆,63个人物蜡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御道两侧为著名的杨家湖和潘家湖。龙亭正面有长达72级的宽大石阶,两旁砌磴,正中石质御道上蟠龙盘绕,直通台上。龙亭大殿重檐四复,黄瓦辉映,周立朱柱如游廊,内原供玉皇像,像下有蟠龙石墩,色黑而润,俗名龙墩,相传为接读皇帝诏书处。登上龙亭,依栏四望,古城景物历历在目。在龙亭前面有一条直通南门的大道,它将亭前的湖水一分之二,东名潘家湖,西名杨家湖,相传为奸臣潘仁美和忠烈杨继业昔日的府址。巍峨的龙亭,面临湖水,水光亭景,交相辉映,十分壮观。龙亭原为北宋皇宫后苑的一部分,庭下高台为明宋周王府花园的土山,因储存煤炭,故名煤山。清顺治十六年,在此建立贡院,康熙三十一年在煤山上建一小亭,内奉皇帝万岁牌位,每逢大典,省城官员到此朝拜,故称为龙亭,后扩建为万寿宫,现存龙亭大殿即万寿宫的主体建筑。殿周雕栏环绕,殿前蟠螭石雕,嵌在50级台阶中间,雾绕龙盘,气势威严。殿中放置龙大石墩,传为赵匡胤的御座,实乃放置皇帝牌位的碑座。1949年后改名为龙亭公园。现占地为88公顷,其中湖水面积为46公顷。是省重点保护单位。开封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达167年之久。当时的宋京极为繁盛,宫殿建筑很辉煌。可惜金人侵占开封时,宋皇宫建筑大部分被烧毁了。后来,又经过多次兵燹和黄河决堤,宏伟的宫室已荡然无存。在过去皇宫遗址上只留下了龙亭这座的建筑物,而这座龙亭却是清代所建。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从地面到大殿有72级台阶。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大殿是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壮观。游人登上平台,入殿观看陈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栏前眺望开封古城景色。龙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0582:2025 EN Softwar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 Capabilities of build and deployment tools
- 航空物流成本与报价策略考核试卷
- 糖果的食品安全法规解读与应用考核试卷
- 造纸原料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通信设备在高速公路紧急救援通信考核试卷
- 柑橘种植园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考核试卷
- 呼叫中心服务技巧提升考核试卷
- 烟草制品零售产品知识更新考核试卷
-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体系
- 国际有机婴儿奶粉进口与品牌联合推广协议
- 电力工程技术投标文件
- 消防工程监理细则范本
- 食堂采购验收表
- 月工程进度款报审表
- 独角仙介绍精品课件
- 抗病毒药物讲稿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课件
- 关键特殊过程监控记录表
- 配电变压器调档施工技术方案
- 预防性健康检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 英汉语法对比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