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十二五规划(再次修订后).doc_第1页
渔业十二五规划(再次修订后).doc_第2页
渔业十二五规划(再次修订后).doc_第3页
渔业十二五规划(再次修订后).doc_第4页
渔业十二五规划(再次修订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发展现状1(一)发展成就1(二)存在问题6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布局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定位9三、发展重点13(一)水产养殖业13(二)海洋捕捞业15(三)水产品加工与流通16(四)休闲渔业17四、保障措施19(一)加快科技兴渔步伐,增强渔业发展后劲19(二)拓展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和空间,提高养殖综合水平19(三)调整海洋捕捞生产作业结构,发展外海捕捞业19(四)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20(五)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21(六)加快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渔业产业发展21(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22(八)加快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能力,维护渔业生产秩序23(九)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23五、重点项目2425一、发展现状(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为指导,按照海南省“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我省采取积极调整渔业生产布局、大力培育水产品生产与加工龙头企业、突出区位优势推进水产苗种生产、健全渔业保障体系、提高渔业执法装备水平、推动水产品市场建设和加快科教兴渔步伐等措施,促进了我省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保持了渔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好势头,顺利完成了渔业发展目标,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渔业产量和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60.0万吨,较2005增长37%,年平均增长6.5%。其中:捕捞产量、海水养殖产量和淡水养殖产量分别为110.0万吨、19.0万吨和31.0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28.9%、25.7%和73.2%,年均增长分别为5.2%、4.7%和11.6%。2010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59.0亿元(现行价,下同),比2005年增长58%,年均增长9.5%,渔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海南省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2、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近几年坚持不懈地抓结构调整,渔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20062010年,海南省渔业第二、三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9%和17%,远快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82:15:3转变为2010年的73:23:4。“十一五”期间,我省捕捞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加强了外海捕捞生产。目前,我省拥有大中型渔船4719艘,外海捕捞产量从2005年的18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30.8万吨,占海洋捕捞产量的份额从17提高到28,外海与近海捕捞产量比例从2005年0.20:1上升到2010年的0.39:1。 2010年,我省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0万吨,占渔业总产量的31.3%,比2005年增长51.4%,年均增长8.7%。继续发展罗非鱼、对虾、石斑鱼、军曹鱼、尖吻鲈、卵形鲳鲹、东风螺、锯缘青蟹等国内外市场需求较旺的优势品种;进一步推行罗非鱼精养、高位池养虾、深水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东风螺等设施化养殖模式,使养殖方式从半精养向设施集约化养殖转变。全省罗非鱼养殖面积由2005年的20万亩增至2010年43.2万亩,其中新增山塘水库精养面积14.8万亩,水库大水面网箱养殖已辐射到全省各市县。对部分虾池进行改造,改养石斑鱼或鱼虾蟹轮养或混养等,2010年全省对虾养殖产量比2005年增长7.4%,年均增长为1.4%。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尽显优势,增强了我省养殖业抵御洪涝、台风等自然风险能力。目前,全省共投放深水网箱1476口,比2005年增加了1000多口,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3、水产品加工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建12家水产品加工厂,扩建2家水产品加工厂,新增出口加工能力23.8万余吨,在巩固欧美、日本等水产品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水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其它新兴市场,有效抵御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国水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的形势下,我省水产品加工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我省水产品加工量达46.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6.5万吨,年均递增9.3%。2010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量11.3万吨、出口值4.03亿美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115%和121%,2006-2010年,水产品出口量、出口值年平均分别增长16.6%和17.1%。4、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加强2006-2010年,我省共有42个水产养殖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其中35个水产养殖基地生产的金鲳鱼、东风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4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单位称号,7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农业部对我省15个市县进行2次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共抽取对虾、罗非鱼和鲷科鱼类样品200个,检测合格率达100%,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居于全国前列。5、科技兴渔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投入渔业科技推广示范经费5000万元,实施养殖、捕捞及加工等渔业新技术项目120多个,有力推动了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养殖方面,组织技术攻关,繁育优质对虾、罗非鱼、石斑鱼等苗种,提高良种良苗覆盖率。同时推广池塘精养、工厂化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先进的养殖模式和技术,较大幅度提高了全省水产养殖的设施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捕捞方面,积极推广应用高口拖网、高目流刺网、三重定置刺网、深水浮子制造技术等先进渔具、渔法,同时推广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建设渔业生产安全通讯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捕捞业科技含量;加工运销方面,推广保活、保鲜等加工新技术,应用先进的冷冻、冷藏、运输设备。我省广泛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举办了渔业科技活动月活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110咨询服务功能。一批渔业科技项目通过验收,不少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和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等奖励,其中,“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渔业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使渔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进了我省渔业生产的发展。6、渔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一是渔港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陵水新村中心渔港主体工程全面竣工,琼海潭门和东方八所中心渔港、昌江海尾一级渔港和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和乐东岭头一级渔港已动工建设。二是水产良种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海南方斑东风螺良种场和石斑鱼良种场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投产,海南斑节对虾原种场生产设施已建成投产,文昌罗非鱼良种场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已动工建设。三是市县级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与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整合建设进展顺利。四是启动了北斗通信技术应用于渔船装备,提升了我省海洋渔业技术装备水平。(二)存在问题尽管“十一五”时期我省渔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困扰着我省的渔业发展。具体表现在:1、渔业科技资金总体投入不足,渔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研发能力较弱。一方面渔业科研与推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渔业科技人才缺乏,难以满足现代渔业建设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加之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够,致使一些制约渔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水产良种选育、渔药(疫苗)研制、高效环保水产饲料研发及渔业节能减排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2、渔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渔业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外向型渔业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渔业生产各环节(苗种、养殖、饲料、技术服务、市场流通和加工等环节)没能实现有效链接,产业链条尚未形成。3、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港避风能力不足,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薄弱,水产养殖基础设施落后,渔业抵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较弱。4、渔业发展的“五大转变”进展缓慢。“五大转变”即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举,逐步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水产品生产从以捕捞为主,向捕捞与养殖并举,逐步向以养殖为主转变;从以淡水养殖为主,向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并举,逐步向以海水养殖为主转变;从以近海捕捞为主,向近海捕捞与外海、远洋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远洋捕捞为主转变;水产品从由初级加工为主,向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并举,逐步向水产品综合利用为主转变。5、渔业用地逐渐减少,渔业发展空间受挤压。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我省四周沿海渔业用地逐步变为滨海旅游用地,沿海地区渔业规模日趋减小,渔业发展空间受挤压,渔民转产转业形势较为严峻。6、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进一步重视。我省水产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外延粗放式的增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加快了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对沿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产养殖业的风险,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布局(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渔业发展定位,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建设海南渔业发展的全过程;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质量安全型的水产养殖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业、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加工业、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全面提升渔业管理能力和水平,构建平安渔业,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的转变。(二)基本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养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并举,进一步优化渔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2、坚持资源节约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原则树立资源节约的意识,提倡节水、节地、节能等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方式,强化对重要渔业水域和资源的监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普及健康养殖技术,推进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坚持科技兴渔原则始终把科技放在渔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对渔业的科技投入,通过品种改良和选育开发,推广示范良种良苗和应用先进技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渔业技术装备水平,渔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不同区域、资源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渔业开发的关系,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将科学养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省内资源开发与省外资源利用相结合,结构调整与转产转业相结合,渔业生产与加工服务相结合,水产养殖与资源增殖相结合,做到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实现渔业经济、农村渔区社会和水生生态的协调发展。(三)发展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渔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渔民收入稳步提高,初步形成科学的捕捞业、生态健康的养殖业、高效的加工业、繁荣的流通业、兴旺的休闲渔业,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的转变。具体目标如下:1、发展总体目标(1)渔业经济产值 2015年,我省渔业经济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其中,水产品产值330亿元,年均增长12%;二、三产业产值170亿元,年均增长19%,进一步提高渔业产业经济在我省经济的重要地位。(2)水产品产量 2015年,我省水产品年总产量达到220万吨,年均增长7%,其中捕捞135万吨,年均增长4%;海水养殖35万吨,年均增长13%;淡水养殖50万吨,年均增长10%。(3)水产品加工出口 2015年,我省水产品加工品年产量达100万吨,年产值1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20%;水产品年出口量20万吨,年出口额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4)渔民人均纯收入 2015年,我省渔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4500元,年均递增9%。海南省“十二五”期间渔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幅属性渔业产值渔业年产值(亿元)25950014%预期性水产品产量年总产量(万吨)1602207%预期性养殖产量海水养殖年产量(万吨)193513%预期性淡水养殖年产量(万吨)315010%预期性捕捞年产量(万吨)1101354%预期性水产品加工出口年加工量(万吨)4610017%预期性年加工值(亿元)52.313020%预期性年出口量(万吨)11.32012%预期性年出口额(亿美元)4.03815%预期性渔民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元/人)9398145009%预期性2、发展布局2.1 空间发展布局根据我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城市和城郊地区渔业发展的资源、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的不同,突出区域特色,提高竞争优势,确定渔业发展布局。东部沿岸地区重点发展水产经济动物苗种的繁育和设施化养殖;东北部发展对虾、罗非鱼和石斑鱼池塘健康养殖;中部主要发展罗非鱼养殖;西北部以临高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近岸深水网箱养殖业的发展;西南部发展暖水性水产苗种基地。重点在三亚崖州湾、临高新盈、文昌清澜、琼海青葛、儋州白马井、东方八所等重要渔港区,依托渔港区、渔业资源和沿海旅游资源等优势条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休闲渔业示范园区。2.2 分类布局(1)养殖业区域布局虾蟹类养殖区域布局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乐东、儋州、东方、昌江、临高、澄迈等沿海10个市县的海水养殖区布局发展对虾养殖,形成海南对虾沿海养殖产业带,规划为2个对虾优势养殖区域,即琼东沿海对虾产区(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琼西沿海对虾产区(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抓好儋州市、琼海市南美白对虾良种场的建设,发挥冯家湾-椰林湾对虾种苗国家星火产业带的龙头作用,建设琼海长坡至文昌冯家湾的东部对虾苗种产业带,将海南建成我国最大的对虾苗种产业化基地。在万宁、文昌、儋州、临高、澄迈等市县利用低位池塘进行蟹类养殖。鱼类养殖区域布局将环岛沿海近海海域规划为琼东沿海近海网箱和海水鱼类池塘养殖产区(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琼南沿海近海网箱渔业产区(陵水、乐东)、琼西沿海近海网箱渔业产区(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在临高、儋州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在陵水建立海水鱼类亲鱼培育基地。在琼东(文昌、琼海)建立石斑鱼苗种基地,在琼西南(乐东、东方)建立热带暖水性鱼类苗种基地。罗非鱼等淡水鱼类主要在海口、文昌、琼海、定安、澄迈、屯昌、儋州、东方、临高和保亭等市县养殖,在琼东北罗非鱼精养高产区新建或扩建2家罗非鱼良种场;在屯昌县、儋州市建立省级罗非鱼良种场各1家。 贝类养殖区域布局在儋州新英港、三亚崖州湾、海口东寨港发展牡蛎养殖;在海口东寨港、东方四更镇等海域发展泥蚶养殖;在儋州新英港、临高马袅湾及乐东县等地沿海发展文蛤养殖;在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临高、澄迈、儋州等沿海地区发展东风螺养殖;在陵水、临高、儋州、三亚等沿海地区发展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等珍珠贝养殖;在文昌、临高、东方、三亚等市县开展鲍鱼养殖;在临高、儋州、三亚等地开展扇贝养殖。在临高新建国家级贝类良种场,在陵水新建珍珠贝良种场,在三亚新建大珠母贝养殖示范基地。在文昌、儋州各建东风螺良种场1家。藻类养殖区域布局在海口、澄迈、儋州、东方建设细基江蓠养殖基地,在琼海、文昌、昌江、儋州、西沙群岛建立麒麟菜增养殖区。(2)捕捞业区域布局在海南岛四周海域和粤东海域合理控制近海捕捞业;在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发展拖、围、刺、钓作业;在南沙西南部陆架区开展拖网作业,在南海诸岛周围海域发展岛礁渔业。在南海建设东南亚拖网作业、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南美金枪鱼延绳钓和围网作业基地,完善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组建远洋捕捞船队,开发深海渔场。面向南海和东南亚,高起点建设白马井远洋渔船建造基地。(3)水产品加工与水产商贸市场区域布局规划在海口建设“海南(国家级)水产物流交易中心”,在海口、三亚、文昌、澄迈、临高等市县的渔港区近郊新建和扩建冷冻加工基地和水产品加工等渔业产业园区,扩大和完善三亚、儋州白马井、东方八所、文昌清澜等渔港区的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的配套设施,形成以海南水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市县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交易平台的水产品交易网络。(4)休闲渔业区域布局根据我省区域特点和资源分布,休闲渔业总体布局可分为四个区域,即北部都市郊区型休闲渔业区、东南部观光旅游型休闲渔业区、西部涉渔体验型休闲渔业区和中部养生度假型休闲渔业区。(5)渔港建设区域布局按照现有渔港总体布局,继续完善“十一五”已规划建设的中心渔港与一级渔港。根据国家“十二五”渔港建设规划,结合我省实际需求,做好“十二五”渔港规划建设,使我省形成以中心渔港为中心,一级渔港为骨干,二、三级渔港为补充的渔港配套体系。三、发展重点(一)水产养殖业1、重点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建设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示范场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改造低位池塘25万亩,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海口、文昌、琼海、定安、屯昌等市县开展罗非鱼生态养殖。在海口、文昌、琼海、乐东、儋州、东方、昌江、临高等沿海市县开展对虾生态养殖。在海口、琼海、文昌、万宁等主要海水养殖区,利用低位池塘开展鱼虾蟹混养或轮养,建立以石斑鱼池塘养殖为主的养殖基地。在澄迈、儋州、东方等市县的沿海乡村建设江蓠养殖基地,在琼海、文昌、昌江、西沙群岛建设麒麟菜增养殖区,形成江篱和麒麟菜高产养殖基地。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化养殖模式,继续推进东风螺工厂化养殖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在文昌、琼海、万宁、儋州、临高开展东风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减少养殖污水排放;在临高、儋州、昌江发展近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减少近岸海洋环境压力。2、构建热带水产苗种繁育产业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产苗种产业,建成我国最大的水产经济动物苗种南繁产业化基地。拟建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个,发挥国家级和省级水产苗种场的核心作用,带动县市级种苗种场的发展。继续办好现有的对虾、罗非鱼、石斑鱼、卵形鲳鲹、东风螺等优势水产品苗种场,发挥冯家湾-椰林湾对虾种苗国家星火产业带的龙头作用,形成以琼海长坡至文昌冯家湾的东部苗种产业带,以三亚、乐东、陵水等市县为主体的南部鱼类苗种产业带和以临高、儋州、澄迈等县市为主体的西北部对虾苗种产业带;同时,发展红鳍笛鲷、珍珠贝、锯缘青蟹(和乐蟹)等具有潜在优势水产品的苗种生产,在临高县新建贝类良种场1个,在陵水县新村建立珍珠贝良种场1个,在琼海市新建石斑鱼良种场1个,在万宁市建锯缘青蟹(和乐蟹)良种场1个,构建鱼、虾、蟹、贝配套的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产业带,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养殖经济动物苗种产业化生产基地。争取2015年育苗总水体达到1亿立方米,水产苗种产量达到1000亿尾(粒)。3、大力开展耕海牧渔,推进渔业农牧化实施好我省耕海牧渔和渔业农牧化工程,大力发展浅海贝类底播养殖,争取“十二五”期间发展底播养殖面积20万亩。重点在东方四更镇等海域发展泥蚶养殖,在儋州新英港、临高马袅湾及乐东沿海发展文蛤养殖;在临高、三亚等沿海区域加大力度发展扇贝养殖,在儋州、临高、三亚等沿海区域发展珍珠贝养殖,继续在金牌湾附近海域底播养殖波纹巴菲蛤;在近海区域合理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名贵海洋经济动物的人工增殖放流,争取“十二五”期间,投放水产苗种25000万尾(粒),保护、恢复近海渔业资源。4、加强对水产养殖新品种研究开发,推动名特优水产品养殖 充分发挥我省水产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对新品种的研究工作,开发出一批抗病力强、高产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水产新品种,争取“十二五”期间开发和推广3-5个新品种。目前,我省的石斑鱼、龟鳖、花鳗丽等名特优水产品的规模化养殖已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快推广,“十二五”期间争取石斑鱼、龟鳖、花鳗丽等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规模达25000亩。(二)海洋捕捞业1、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培植近海渔业资源依法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压缩近海捕捞,鼓励渔民转产转业。重点引导渔民从事养殖、水产品加工、运销、渔家乐餐饮、休闲渔业等行业,把严重损害资源的近海定置网和底拖网作业改为刺钓等作业类型,更新改造渔船和渔具;选择适当的近海区域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渔业资源,重新选择捕捞区域,严惩私自捕捞,妥善安置沿岸渔民,适时调整捕捞作业结构,保证近海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技术、海域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从事水产养殖、加工运销、渔业服务等行业。2、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实现近海渔场向外海渔场转移,拓展远洋捕捞新空间,减轻近海渔场压力。争取农业部授权我省发放西、中、南沙渔业捕捞许可证,落实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建造大中型外海捕捞渔船相关政策,实现渔船改造资金补贴,实施造大船工程,力争5年内建造吨位在80吨以上的大中型外海捕捞渔船5001000艘,扩大西、中、南沙等外海渔场捕捞生产规模。重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造大船、闯深海,建立西沙、中沙、南沙渔业补给基地,开展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围、刺、钓作业,南沙西南部陆架区围网作业,开发南海深海渔场。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采取公司、渔业专业合作社等运作方式,新造、引进装备水平较高的大、中型渔船和补给船,同时发动渔民更新改造大马力渔船,组建外海和远洋捕捞船队,增强外海捕捞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渔船赴南沙进行生产作业,对从事远洋捕捞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资金、政策及功率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推进我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争取到2015年,外海和远洋捕捞产量比2010年增加20万吨,达到50万吨。同时,加快推进外海捕捞基地建设,开展远洋渔场勘测和渔业资源研究,建设东南亚拖网作业基地、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南美金枪鱼延绳钓和围网作业基地。在远洋捕捞渔船主机功率申报、入渔资格审查、捕捞配额安排等方面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加强远洋捕捞渔船的船员岗位技术培训,提高远洋捕捞能力。(三)水产品加工与流通1、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为主导,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重点研究水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开发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装备,配套完善加工生产线,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水平和档次,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增强我省水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的转变,促进一产、带动三产,全面提高渔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35个年产值超 3亿元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和新品种开发并给予重点扶持。2、重视水产品商贸市场建设,强化服务体系水产品市场定位于国际市场、旅游市场和国内市场,以此为导向改造传统加工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和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构建繁荣的水产品流通业要继续加快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支持水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注重期货市场的培育,全面强化水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立足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加快构建有效开拓国际市场和衔接国内产销的水产品营销促销服务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整合现有交易市场,力争在海口建设“海南(国家级)水产物流交易中心”,形成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的采购交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检验认证平台,成为宣传推介海南农渔产品的窗口。重点扶持12个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鼓励带动渔(农)户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合作等形式扩大规模。规划在海口、三亚、临高、儋州、文昌、东方等市县的渔港区近郊新建和扩建冷冻加工基地;扩大和完善三亚、儋州白马井、东方八所、文昌清澜等渔港区的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的配套设施。形成以海南国家级水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市县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交易平台的水产品交易网络,年物流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四)休闲渔业1、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培植游钓、观赏和都市休闲渔业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我省渔业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通过优化配置渔业资源,充分利用我省滨海、渔港、岛礁、人工鱼礁以及丰富的旅游和渔业资源等优势,与旅游景区等服务业设施建设紧密结合,把旅游观光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转移与结合,全面提升我省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渔业发展重点在海口演丰、文昌清澜、琼海青葛、陵水新村、临高新盈、儋州白马井、东方八所、三亚崖州湾等重要渔港区以及已投放人工鱼礁或拟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依托渔港区、渔业资源和沿海旅游资源等优势条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休闲渔业示范园区。结合渔民转产转业,将部分捕捞船改装成游钓船,将人工鱼礁建设与涉渔休闲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海上游钓业;结合重点渔港、渔乡渔村、现代农业园区以及旅游景点,进一步开发渔业文化内涵,开发“渔家乐”、“鱼趣”、“渔文化”、“美食鱼”等项目,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精品化的休闲渔业产业群,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以定期定点举办各种节日庆典、博览会、垂钓比赛等活动为载体,组织体验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品味城郊生态的渔家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渔业文化活动。市场定位以本地区消费者为主,兼顾外地游客,在产品结构上应采取“中低档大众消费为主,兼顾高档”的设计模式,满足大众休闲需求,同时在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经营,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注重休闲渔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示范园区环境的保护,保证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到2015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20亿元。2、加快休闲渔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提供高效能服务,增加服务功能,在提高整体效益上下功夫,使休闲渔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新建海洋生物标本馆以及渔业博物馆,同时配备一些相关的科普书籍,使游客了解海洋生物知识和渔业的发展史,加深对海洋的认识,陶冶游客情操;在港口以及旅游景点建设美食城和垂钓台,能够进行一定规模的钓鱼比赛,在垂钓台周围建设亭台,在亭台上可以饮茶、谈天、观钓等;建设海钓基地,利用废旧船只等设置人工鱼礁,通过改善鱼类等海洋生物生境以增加栖息鱼类的种类和数量,租买游船开展游钓项目,建设集餐饮、垂钓、渔业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四、保障措施(一)加快科技兴渔步伐,增强渔业发展后劲发展渔业,科技是先导,科技是实现我省渔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加大渔业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扶持,尽快制定全省“科技兴渔”计划,选定一批对我省渔业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的渔业科技项目,针对渔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课题,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强科技创新。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渔业科技人才引进办法,完善引才机制,大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人才环境。三是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做好水产技术培训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和知识讲座,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拓展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和空间,提高养殖综合水平充分挖掘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和空间,实施大水库水面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近海设施化养殖。充分开发淡水精养水域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海湾发展网箱养鱼和海藻养殖,利用沿岸陆地发展鱼类、虾蟹类、贝类等集约化养殖,保持港湾养殖业持续发展;在环岛近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浮绳式网箱养殖;严格限制使用野生小杂鱼投喂,加大高效、安全、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倡导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水域环境。依托科技进步,创新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模式。(三)调整海洋捕捞生产作业结构,发展外海捕捞业为实现从以近海捕捞为主,向近海捕捞与外海、深海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不断优化作业结构,提高捕捞经济总量,使海洋捕捞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确保我省海洋捕捞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鼓励支持渔民和企业按照“压缩小船、造大船”的原则,争取省财政扶持壮大外海捕捞作业能力渔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通过更新改造渔船,改变我省捕捞渔船结构,提高外海生产能力;二是坚持实施科技兴渔,落实实施渔船节能减排项目,减少渔船燃油消耗和废气、废油、废水排放,限制对资源造成破坏的底拖网、张网等作业方式,积极发展刺网、钓业等资源节约型作业方式,推动渔具升级换代;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积极协调落实国家规定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通过提升渔民组织化程度,建造外海捕捞运输补给服务船,规模化组织渔船开发西中南沙等外海渔场;四是加快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步伐,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寓维权于渔业开发之中;五是开展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各种作业、南沙西南部陆架区拖网作业、南海诸岛周围海域岛礁渔业的渔业资源调查、监测与生产性试捕,开发南海深海渔场,提高渔船生产效益;六是探索“民间远洋”的新型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渔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远洋捕捞船队,开展远洋渔场勘测和渔业资源研究,“走出去”发展。(四)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以新技术、新品种引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扶持和建立水产养殖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水产养殖协会的带动作用,提高水产养殖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制假售假、坑渔害渔行为,杜绝在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快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及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全面推行HACCP 制度。四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指导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五是提升水产品检测水平和能力,加快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海口、三亚、儋州、琼海四个中心城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市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省海洋监测预报实验室、省水产研究所水产科研实验室、省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建设。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建立重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控机制。对水产品实行“从水域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实现水产品质量的可追溯体系,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五)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渔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是渔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是建设现代渔业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生产、加工、出口商品基地;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包装工艺、加工机械等方面的企业;扶持一批主导产业优势较突出、经济实力较雄厚、外向程度高、带动能力较强、辐射面较广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技术装备精良、企业管理先进、加工技术一流的优势产业集群,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国家、省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扶持一批外海远洋捕捞骨干企业,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改善外海远洋渔业发展中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局面。大力促进水产品流通,加大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力度,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运作,增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着力提高市场档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商品集散、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引导企业认真执行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创立名牌产品;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快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强化出口产品原产地认证,构建水产品对外贸易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推介和促销活动,在扩大招商引资和产品知名度的同时,促进产品销售,切实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六)加快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渔业产业发展1、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社。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地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整体提高渔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和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网络,增强渔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渔业生产的增产增收。2、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总结、推广罗非鱼养殖协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政府的各种扶持资金,船网工具指标、北部湾共同渔区的指标、柴油补贴等集中向合作社和协会倾斜,使入社、入会农民优先享受到政府的支持。3、建立稳定的风险共担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与广大农民利益连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企业通过资金、物资、技术等形式对农民生产进行扶持和服务,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传送给农户,农民的产品企业负责收购,这样,企业有了固定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销路也有了可靠的保障,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七)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同时积极探索渔港建设筹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推进热带水产养殖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建设水产养殖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水产良种场,提高对虾、罗非鱼池塘养殖、海水鱼深水网箱养殖和贝类工厂化养殖的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三亚崖州、万宁港北、海口沙上、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