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doc_第1页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doc_第2页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doc_第3页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在18世纪末,英国作家几乎都以男性社会的眼光去审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把其生活局限在一个为男性所认可、感兴趣的领域内。简奥斯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将长期处于边缘和劣势地位的女性推入人们的视野,对妇女的地位、权利、禀赋等问题作了理性的思考,从而解构了男权中心主义,表达出明确的女性意识。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女主人公自尊自立、争取平等与自由的女性意识,这些女性形象至今为人们所称颂。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剖析,从而彰显奥斯丁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再次肯定奥斯丁为建立一种女性写作传统而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关键词: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女性意识英国著名作家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弗吉尼亚沃尔夫曾经称一位几乎先于她一个世纪出生的英国女作家为“女性之中最完美的艺术家”,她就是l8世纪末、l9世纪初的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不仅描写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塑造了一位机智、独立、顽强的女性角色伊丽莎白。通过伊丽莎白这个角色,作者表现了她对婚姻与社会的态度,以及妇女能够像伊丽莎白一样独立的希望。一、 简奥斯丁的家庭社会背景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英国南部汉普郡史蒂文顿教区一名牧师的女儿。她的生活圈子虽然狭小,但兄弟姐妹众多,在这名牧师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七,再加上亲朋的往来,使她有机会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致观察来描写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有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从而成为英国第一个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在充满着爱和朝气的家庭氛围里,奥斯丁过着快乐的平静生活,并在父亲的亲自教授下,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801年,她和父母及姐姐搬到巴思镇。在1805年其父去世后,她们搬到了南安普敦,并于1809年来到了一个小村庄,奥斯丁就此定居下来直至去世。她终身未嫁,但至少接受过一次求婚。当简奥斯丁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时,她完成了小说爱情和友谊的创作,从中显示出她幽默嘲讽的写作天分。在少年时期,她写了三部作品,但直到她去世后的一百年才出版。奥斯丁所写的小说中,只有六部完整的小说在她生前发表,另外,她还写了大量的书信。这六部作品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二、傲慢与偏见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叙述几对青年淑女的爱情故事,由于一方的傲慢和另一方的偏见,波澜迭起。 贝内特夫妇有五个待嫁的女儿,没有子嗣,依照当时的法律,他们死后家产将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怎样把五个女儿嫁给有钱人家,就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事。有个名叫宾利的未婚阔少爷,租赁了贝内特家附近的庄园,同妹妹及朋友达西暂住在那里。不久宾利就和贝内特家温柔美丽的大小姐珍妮相爱了。达西对聪明爽朗的二小姐伊丽莎白颇有好感,但因在一次舞会上出言不逊而伤害了伊丽莎白。青年军官威克汉告诉伊丽莎白,他是达西庄园已故总管的儿子,老庄主生前许诺给他重报,却被达西剥夺了。由此伊丽莎白更加鄙视达西的为人。达西看到贝内特太太庸俗无知,三个小女儿轻浮浅薄,劝说宾利终止与珍妮的关系,结果他们不辞而别。这事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伊丽莎白应邀到好朋友夏洛蒂和柯林斯这对新婚夫妇家做客,不期而遇前来探望凯瑟琳夫人的达西,达西对伊丽莎白的谈吐气质所倾倒,向她提出求婚,但言辞之中流露出傲慢和屈尊之意,被伊丽莎白愤然拒绝。伊丽莎白指责他不应该破坏宾利同珍妮的关系,以及对威克汉的无情无义。事后达西写信解释,并告诉伊丽莎白威克汉是个品行不端的花花公子。伊丽莎白看信后,对达西的为人颇有改观。后来伊丽莎白随舅父舅母出游,途径达西的庄园,他们进去参观,意外地遇上了突然回来的达西,伊丽莎白感到很不自在。但达西一扫过去的傲慢,热情、真诚地接待了他们。正当此时,伊丽莎白接到家里的来信说,妹妹莉迪亚和威克汉私奔了!全家焦急万分,却又束手无策,没想到达西暗地里找到了两人的行踪,并出资促成婚事及安排了他们的生活。最后,宾利和珍妮恢复了感情,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也涣然冰释,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两对情侣美满地结为了伉俪。三、伊丽莎白简奥斯丁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描写几个乡镇中产阶级少女对终身大事的处理,表达了作者的婚姻观:既反对把婚姻当儿戏,比较强调感情对于缔结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但在18世纪末英国女性的社会还非常低下,而奥斯丁书中描写的伊丽莎白却追求平等的婚姻,表现出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前三段婚姻的女主角珍妮、夏洛蒂和丽迪雅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三类典型女性,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女性形象。珍妮温柔、善良、含蓄,可是正是由于其社会规范下的淑女性格使她差点与幸福的婚姻失之交臂;夏洛蒂理智、现实,为了后半生的衣食无忧而选择了一份无爱的婚姻和一个庸俗的丈夫;丽迪雅放荡、轻浮,与一个道德沦丧的男人私奔而落得婚后生活穷困潦倒的下场却还不自觉。在描写这三类典型人物时,奥斯丁在辛辣讽刺的同时,不乏同情的叹息,毕竟,是现实的社会造就了她们或喜或悲的选择和结局。第四段婚姻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简奥斯丁着重描写的角色。首先,伊丽莎白“落落大方,没有矫揉造作的习气”,使得她与当时英国社会普遍的“名门淑媛”截然不同。她虽然相貌平平,却性格爽朗,坚持独立,从不趋炎附势,也不认为自己就一定要为婚嫁而成为男人的附庸。这一点通过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中可清楚地表现出来。伊丽莎白很清楚地知道如果她拒绝柯林斯的求婚,那么将来家庭的财产在父亲过世后就会落入柯林斯手中。与无奈向社会现实低头的好朋友夏洛蒂不同,她宁可不要这份财产也不想陷入一桩无爱的婚姻,因为那样就意味着对自我理想的放弃与自我幸福的否定,因而也就否定了自我。对此,她选择抗争,即使最终结局是老姑娘也在所不惜,这种强烈的反抗意识也正是奥斯丁本人的真实写照。奥斯丁终身未嫁,也曾遇到一位年长于她的庄园主的求婚,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后,奥斯丁断然拒绝了这门婚事,最后与同样未婚的姐姐相守一生。伊丽莎自身上所折射出的就是奥斯丁自身的影子,只不过在虚构的文学世界中,奥斯丁借伊丽莎白最后的美满结局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婚姻和幸福不断追求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后来,傲慢的达西先生爱上了纯朴并坚持自我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因其傲慢的态度和对姐姐幸福的干涉,断然拒绝了这样一位每年有一万镑收入的财主的垂青,她义正词严地说:“我从来不希罕你的抬举,何况你抬举我也是十分勉强。”其次,透过伊丽莎白,奥斯丁表明了自己对女性聪明才智的肯定,认为女性应该像男性一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而不是仅仅学些唱歌跳舞来愉悦男性。书中的伊丽莎白思维敏捷,才智过人,喜欢用诙谐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她的观察力敏锐,曾在达西谈论乡下不像伦敦那样有形形色色的人时反驳说“可是人们本身的变动很多,他们身上永远有新的东西值得你去注意”。虽然她因为开始不了解内情而被威克翰的假象所迷惑,但在得知真相之后,她立刻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修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向自我完善迈进了一步。至此,奥斯丁表明,女性可以同男性一样具有成长的广阔空间,在正确的引导下,女性完全可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最后达到与男子一样的高度。另外,在书中,伊丽莎白不仅由于达西对真相的揭露而获得了自我成长,并且作为女性的她,完全可以凭借与达西一样的才智,去帮助达西完善自身。可以说,达西处事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因为他出身高贵而富有,周围充斥的巴结奉承造成了他目中无人的傲慢性格,即使是在向心爱的姑娘表白时也未能放下架子,而是以平日的盛气凌人的姿态去求婚;而伊丽莎白义正词严的拒绝恰像是当头一棒把他打醒,所以他不得不以全新的心态去认识自己和伊丽莎白,最终改掉了傲慢的外表,凭自己的真心与善举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芳心。所以,从对达西的描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像伊丽莎白一样的女性完全可以站在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上,去影响他们,改造他们。女人可以与男人一样智力超群,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事情中超过男人。在女性意识刚刚觉醒的l8世纪的英国,奥斯丁把伊丽莎白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独特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扫女性写作的传统,凸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四、结语通过傲慢与偏见对四位女主人公的典型刻画,奥斯丁把镜头对准英国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女性的命运与地位,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并通过人物之口,表明了自己女性的观点。她是用幽默、细致、讽刺的笔法描摹出她那个年代中产阶级的生活,从非常平凡的事件中揭示出普遍而深刻的涵义, 并且在英国文学中第一次全面地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问题,堪称英国文学史上的一盏洞察女性世界的明灯。由此,奥斯丁为文学建立了一种女性写作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女性意识的启蒙者和先驱者。 当然,奥斯丁书中人物的命运大多与婚嫁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作者的生活场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的限制,对女性的这种关注只能通过与当时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 婚姻来体现,毕竟,在女性意识刚刚开始觉醒的时期,我们不能苛求书中的女主人公及作者本人具有坚决的女权主义思想和极其彻底的革命性。在当时女性作家举步维艰的男权社会中,奥斯丁通过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视角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全新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的社会,对女性解放运动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简奥斯丁著,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Elizabeth Jenkins.Jane Austen :A Biography Victor Gollancz Ltd,1964.3、 William J.Fitzpatrick著、张洪莲译.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Simon&Sehuster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