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贺龙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编制时间 2013年4月10日 编制人 谷爱萍 审核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小组 教师劝学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及作用和学习用持有的态度。3.背诵全文。 二、【学法指导】第一步(独学):先熟悉文章内容,带着目标进行自学,完成“定向自学”部分的相关学习任务, 先用双色笔在书上和导学案上将重要知识和疑问做好标记;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第二部(对学和群学):先进行对学,对“定向自学”和“合作探究”中的学习任务进行交流,找出疑问,然后由小组长组织小组群学,解决组内组员的疑问。第三部(展示点评释疑):各小组组长合理分配任务,没有任务的同学继续探讨并完成导学案。第四部(归纳总结):自主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准备在全班展示。第五步(巩固提升):独立思考并试着完成“巩固提升”的练习。 定向自学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预习自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展开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把握概括主旨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四)我的疑问 合作探讨(小组交流展示释疑) 第一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蓝而青于 ( )蓝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虽有( )槁暴( ) 金就( )砺( )则利 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知明而( )行无过( )矣 2.翻译重点句子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比喻论证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 )思 须臾之( )所学 跂而( )望矣 登高而( )招 而( )见者远 假( )舆马者 而致( )千里 非能水( )也 而绝( )江河 生( )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探讨 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本段有哪一些设喻,请一一列举出来。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4.小结思路,学生诵读。 三当堂检测 1.默写课文第二段。 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 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探究第四自然那段: 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锲而舍之 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2翻译重点句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文段分析、思考: 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在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说明的?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4.根据文中的比喻论证句子,以此为纲尝试背诵。 5.课堂小结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6归纳总结:学习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的积累。本文的论证艺术也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是读者容易接受,有时从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二是论证方法灵活。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纳论;第四段是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三是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巩固提升(会考高考链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绳(zhng) 槁暴(p) 须臾(y) 闻者彰(zhng) B.靛青(dng) 舟楫(j) 蛟龙(jio) 跂而望(q) C.跬步(ku) 蚯蚓(yn) 蛇鳝(shn) 驽马(n) D.可镂(lo) 骐骥(j) 爪牙(zho) 锲而不舍(qi)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虽有槁暴(晒) (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 (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 (11)劝学(勉励)A. B. C. D. 3.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吾尝题乎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 B. / C./ D. / 6.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劝学 A.尽 消失 快 功绩 劝说 B.到达 隔断 猛烈 功劳 勉励 C.到达 横渡 强 成绩 勉励 D.得到 渡过 锐利 成绩 鼓励7.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延伸拓展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A. 学、动 B. 入、出 C. 布、美 D. 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和 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 A. 兰槐 B. 芷 C. 滫 D. 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 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甲文谈学习的 ,乙文谈学习的 ,丙文谈学习的 。 A. 态度与目的, 环境与内容, 作用(或意义) B. 环境与内容, 态度与目的, 意义(或作用) C. 作用与意义, 环境与内容, 态度与目的 D. 意义与作用, 态度与目的, 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