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新技术.doc_第1页
纳米材料新技术.doc_第2页
纳米材料新技术.doc_第3页
纳米材料新技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纳米材料新技术1、纳米磁性材料及应用 项目简介:纳米磁性材料的特性不同于常规的磁性材料,其原因是关联于与磁相关的特征物理长度恰好处于纳米量级,例如磁单畴尺寸、超顺磁性临界尺寸、交换作用长度以及电子平均自由路程等大致处于1-100nm量级,当磁性体的尺寸与这些特征物理长度相当时,会呈现反常的磁学性质。 磁性材料与信息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国防,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磁记录材料至今仍是信息工业的主体,磁记录工业的产值约1千亿美元,为了提高磁记录密度,磁记录介质中的磁性颗粒尺寸已由微米、亚微米向纳米尺度过度,例如合金磁粉的尺寸约80nm,钡铁氧体磁粉的尺寸约40nm,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所谓“量子磁盘”,利用磁纳米线的存储特性,记录密度预计可达400Gb/in2,相当于每平方英寸可存储20万部红楼梦,由超顺磁性所决定的极限磁记录密度理论值约为6000Gb/in2。近年来,磁盘记录密度突飞猛进,现己超过10Gb/in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应用了巨磁电阻效应读出磁头,而巨磁电阻效应是基于电子在磁性纳米结构中与自旋相关的输运特性。 项目负责:中国工程院。 意义:目前,该项目己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2、用空气氧化法高效纯化炭纳米管 项目简介:目前合成炭纳米管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宏观量的合成大多采用电弧法,由于电弧法生成的炭纳米管常常夹杂有大量的杂质炭纳米颗粒,由于这些杂质的存在,炭纳米管的性质测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使用碱对炭纳米管进行预处理,由于碱是一种分散剂,可以加强炭纳米颗粒和氧化剂的反应,使炭纳米管和其他形式的炭相分离。采用该方法炭纳米管的烧损率较大,纯化效率低。采用空气氧化法改进之后,烧损率降低至80%,纯化效率大大提高。 项目负责: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与化学新材料研究所。3、尼龙-6/炭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 项目简介:在原位复合尼龙-6/炭纳米管(PA6/CNT)过程中,炭纳米管将以其外壁上连接的羧基官能团(-COOH)参与尼龙-6(PA6)的加成聚合反应,并阻碍PA6分子的长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体强度。采用改进原位复合法复合PA6/CNT,可大大提高PA6分子的平均分子量,减轻炭纳米管对基体PA6强度的削弱,大幅度提高PA6/CNT复合材料的强度。 项目负责:清华大学机械系。 意义:该复合材料对提高基体PA6的强度,拓宽其应用范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4、纳米复合W-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电子发射特性 项目简介:这种材料的成分与相组成与传统电极材料相同,但显微组织显著不同。采用真空电弧放电,观察了阴极斑点的分布特征,测定了电极材料的起弧电场强度。通过与传统电极对比,认为大幅度细化氧化物添加剂至纳米尺度,能够显著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子发射能力,降低逸出功。具体特征如下: (1)纳米复合W-ThO2阴极材料的成分和相组成与传统电极材料相同,而显微组织显著不同。该实验制备的电极试样显微组织为尺寸小于200nm的ThO2均匀、弥散分布在W基体上,W基体是晶粒度约为4m的等轴晶。 (2)引弧时,电极材料的电子发射位置分布于ThO2弥散体上,而纳米复合W-ThO2试样的电子发射位置均匀分布,观察不到明显的电弧灼痕和灼坑。 (3)大幅度细化ThO2弥散体至纳米尺度,可显著降低电极的起弧场强。这种显微组织的电极材料具有较低的逸出功和优良的电子发射能力。 项目负责: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5、纳米-(Fe,Ni)合金颗粒微观结构及其微波吸收特性 项目简介:利用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率电镜对纳米-(Fe,Ni)合金颗粒进行微观结构研究。检测表明,颗粒主要由-(Fe,Ni)合金颗粒组成,其颗粒大小为10nm左右;X射线能谱分析(EDS)表明,各个颗粒的Fe、Ni含量不相同,并给出了颗粒含量分布图。用该种纳米颗粒作为吸收剂,具有优异的微波吸收特性。其特征具体如下: (1)纳米-(Fe,Ni)合金颗粒经微观结构研究检测表明其主要组成为面心立方的-(Fe,Ni)相,颗粒大小在10nm左右并呈非球形,各颗粒的Fe和Ni含量不同,平均为Fe44Ni56,其中91%的颗粒Ni含量在40%70%之间。 (2)纳米-(Fe,Ni)合金颗粒不易氧化,甚至保存多年后性能仍不变。这就保证了微波频率下的电磁参数不因颗粒的氧化而影响其值的下降,从而具有优异的微波吸收特性。 (3)纳米-(Fe,Ni)合金颗粒作为微波吸收剂具有如此好的吸收特性和如此宽广的吸收频带是目前未曾见过的,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便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项目负责: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6、氟氧化物玻璃陶瓷激光材料研制 项目简介:这一研究成果基本实现了对玻璃陶瓷纳米复合结构的控制,获得了系列具有良好光致发光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新材料,主要有:含Er:LaF3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具有宽的红外发射谱,其1.53微米发射峰半高宽达100纳米,可开发为光纤放大器材料;含Er:LaF2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具有强的红光上转换效应,且1.53微米发光量子效率高达98%;含Er:LaF2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其1.53微米发光寿命高达13.39毫秒;首次获得含大量Er:NaYF4纳米晶的透明玻璃陶瓷,该材料不仅具有很高的上转换发光效率,而且通过改变稀土掺杂浓度,可基本实现材料红、绿发光强度比的全程调控,在光显示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热力学行为和结构转变特性的研究,揭示了纳米晶相的晶化机理与主要控制因素,掌握了热处理条件下玻璃陶瓷结构演变规律,总结了材料光学性能与显微结构的关系。 项目负责:福建省科技厅专家组。 意义:该项目的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多壁碳纳米管/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技术简介:自Iijima用电弧法制备C60发现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碳纳米管热。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极高的长径比、热稳定性和独特的导电性能。采用模板法制备的碳纳米管阵列与环氧树脂复合,能制备出具有很好抗静电效果的复合材料。所测得的渗流导电的阀值仅为0.0025,通过高能超声用溶液蒸发法制备了分散性较好的CNT/ 聚苯乙烯(PS) 复合材料膜,1wt%的添加量,使得弹性模量增大36 %42 %,断裂应力增长25 % ,而用碳纤维增强达到同样效果需添加10 wt %。研究了聚合物复合膜中MWNTs在拉伸下的断裂行为,测得聚合物/碳纳米管界面的应力传递能力达到500MPa以上,至少比传统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力传递能力高出10倍。项目负责: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反应工程研究室范壮军。 意义:该项目与炭黑补强橡胶体系进行对比,碳纳米管的加入能显著提高橡胶复合材料的模量、定伸应力及导电性能。 8、纳米二氧化硅研究 项目简介: 改产品集中高等院校及研究公司专家教授,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工艺路线-化学直接合成法。在本方法中,采用的为改良沉淀法,即在沉淀过程中,通过分散剂控制粒子生长的方法控制关键的反应阶段及操作数据来生产氧化硅微粉,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粒径15-20nm,已通过成都市科技成果鉴定。 该项目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化学纯度高、分散性能好等特征,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而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础和技术保证,享有“工业味精”、“材料科学的原点”之美誉。 项目负责:成都科大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意义:该项目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细无机材料作为本世纪新材料的重点加以发展。 9、纳米团簇超分子自组装 项目简介:在纳米材料的应用过程中,纳米团簇或纳米粒子的组装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纳米团簇的超分子化学组装方法可分为两类,即胶态晶体法和模板法。胶态晶体法是利用胶体溶液的自组装特性将纳米团簇组装成超晶格,可得到二维或三维有序的超晶格。模板法是利用纳米团簇与组装模板间的识别作用来带动团簇的组装,可应用的模板有固体膜、单分子膜、有机分子、生物分子等。其中,单分子膜模板是研究最多也是最为成熟的一种;生物分子间严密的分子识别功能使其成为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组装模板,而且用生物分子模板有可能实现不同纳米团簇间的组装。 目前纳米团簇组装体的性质研究也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利用LB膜技术组装得到的金属基质-有机分子-纳米粒子结的单电子响应库仑效应已经得到了证明;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