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的异同.docx_第1页
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的异同.docx_第2页
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的异同.docx_第3页
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的异同.docx_第4页
推理公式法和瞬时单位线的异同.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洪峰流量1、推理公式法:洪峰流量(集雨面积小于2km2)洪峰流量按下式计算:Qs=0.278KIF式中:Qs洪峰流量; K径流系数,取0.9; I最大1h降雨强度(mm/h),查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计算得5年一遇最大1h降雨强度56.7mm; F集水面积(km2),根据地形图及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排水沟设计流量过水能力按明渠恒定均匀流计算:式中:A过水断面面积(m2);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R=A/X);n糙率,取n=0.025;cX湿周;i渠道纵坡,取0.2%。洪水计算(集雨面积小于300km2)推理公式法基本公式:=0.278(/n)= 0.278i式中:设计最大洪峰流量,m3/s; 洪峰径流系数; i 最大平均暴雨强度,i=S/tn; 暴雨雨力,即最大1h暴雨量,mm/小时; 流域汇流时间,小时; 暴雨公式指数; 流域面积,km2。确定设计流域的集雨面积F,河道长度L以及河道比降J;由流域特征系数计算汇流参数m值;流域特征系数: (3-1)当=130时, (3-2)当=30300时, (3-3)设计点暴雨:由暴雨等值线图确定设计流域的暴雨特征值: 、及其相应的Cv、Cs,并根据Cs=3.5Cv由皮尔逊型频率表查出设计频率的Kp值,算出Hp; (3-4)设计面暴雨:根据流域重心位置查得流域暴雨折减系数,并对暴雨折减系数进行修正; (3-5) (3-6)计算各时段暴雨公式指数n1、n2、n3以及设计频率的暴雨雨力S;当历时t=624小时范围内时: (3-7) (3-8)当历时t=16小时范围内时: (3-9) (3-10)当历时t=1/61小时范围内时: (3-11) (3-12)假定用n3作初试计算(如属面积很小的设计流域,亦可先用n1作试算),算出当=1的流域汇流时间t0;当=1时的流域汇流时间: (3-13)算出产流参数值,计算洪峰径流系数值;当Cv=0.18、Cs=3.5Cv、Kp=1.24时, (3-14) (3-15)计算设计流域汇流时间t,如果t不是介于624小时,则应改用n2或n1并改算出相应的S,然后从起重新计算;流域汇流时间: (3-16)用推理公式计算出设计最大流量;推理公式的基本关系式: (3-17)校核:由第步的最大设计流量反求值与由第步确定的m值是否十分接近。两者应当十分接近,否则应从第步起进行校核。 (3-18)各频率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推理公式法)P()h24(mm)p。Qp(m3/s)1302.10.36694110.20.8097.9990.93230.824817.60.520412264.10.3815597.70.83577.61290.92660.8534715.30.520415213.70.4055680.90.87957.06560.91630.901112.30.5204110175.40.4288968.10.92246.61080.9050.9485810.10.5204120136.90.6533454.80.97866.09890.88781.014077.70.52041假设一个流域的汇流时间为t小时,即流域最远一点的净雨汇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时间就为t。若一次降雨过程净雨历时等于或大于t小时,则降雨过程产生在流域出口的洪峰是由流域所有面积点的净雨汇集而成,称为全面汇流;若一次降雨过程净雨历时小于t小时,则降雨过程产生在流域出口的洪峰是由流域部分面积点的净雨汇集而成,称为部分汇流。在森林茂密,水田塘库甚多,岩层特别破碎松散,岩溶特别发育等特殊流域内,由于天然滞洪作用较大,洪峰流量削减,汇流时间延长,m值显著偏小,此时汇流参数应进行修正。m修=Km。计算各种历时面雨量(当流域面积10km2时,需根据暴雨点面折减系数关系表,查得暴雨点面折减系数,乘以相应的点面雨量即得)。2、瞬时单位线:确定设计流域的集雨面积F,河道长度L以及河道比降J;设计暴雨量:按6小时、24小时雨量应作同频率控制的要求,由暴雨等值线图查得最大6小时、24小时雨量均值、及其相应的变差系数Cv6、Cv24,并根据Cs=3.5Cv查出十年一遇(即P=10%)与Cv6、Cv24相应的模比系数Kp6、Kp24,求出Hp,并把点暴雨量折减为面暴雨量;设计流域平均降雨过程:根据本流域的24小时设计雨型分配比值,用H6p乘以6小时的分配比值,得6小时内的逐时分配雨量;再用(H24p-H6p)乘以24小时中其余18小时的分配比值,得所余18小时的逐时分配雨量;根据设计流域重心位置所属区域查得暴雨损失量If=1535mm,取其平均值25mm。从设计降雨过程开始,逐时扣除设计降雨量并使逐时扣除的累积总和等于25mm;根据设计流域重心位置所属区域查得平均稳定入渗率fc=0.9mm/h。在扣除暴雨损失量的降雨过程中,扣除每个时段的稳定入渗率,扣除稳定入渗率以后即得P=10%的设计净雨过程;汇流参数:根据设计流域重心位置所属区域,查手册综合瞬时单位线汇流参数分区图,属区,采用区公式进行计算; (3-19) (3-20) (3-21)根据设计净雨过程的平均净雨强度,计算m1,i和参数K:平均净雨强度的计算为净雨量Rc除以净雨历时tc; (3-22) (3-23) (3-24)根据参数n,K和t=1小时,算出各时段的t/K值,由n和t/K在S(t)曲线表查出各时段的S(t)值。将S(t)移后一个时段即得S(t-1)值。由各时段的S(t)减去S(t-1)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