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doc_第1页
“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doc_第2页
“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doc_第3页
“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德阳市第八中学 许必华摘要:大雪三日,何处无雪?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张岱于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是一时兴起的特立独行,还是天长水远的孤怀雅兴,拟或是难以言说的旧情追忆?张岱的心中,一定有一直作痛的隐秘;这隐秘,就藏在他淡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也挐一小舟,走进他文字的青草深处,去领略别样的风景。关键词:语文教学 张岱 湖心亭看雪 探因用回忆温暖心灵,照亮来路,大约是人之常情;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又逢失意时。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就是写于这种情景。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是陪伴他度过了后半生清苦的岁月;同时,正是这些作品,使张岱获得了永生。过去的经历,就像是生命的源泉,滋养着他走过了80多岁的漫长人生。张岱的故事,无不给我们启示借用冰心的文字:“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谈生命)张岱一生,确实有够多的“云翳”。他生于官宦世家,车马衣轻裘,爱繁华,好山水,放浪形骸;又因为书香传家,晓音乐,通戏曲,著文自娱,可谓朝花朵朵。人到中年,国破家残,一切繁华皆成烟云,记忆的旷野上,经过时间的过滤和选择,“拾”什么的问题便凸现了出来。对于壮年时的这次经历,张岱为后世留下了一朵清雅的雪花,至今生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像湖心亭看雪这样的文字,读上百遍,其义也未必自见。究其原因,无关艰深,惟其平淡。这是一种过尽繁华之后的平淡,是看山还是山的升华。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感受张岱作品的山重水复之美,不一定都能柳暗花明,却也别有一般滋味。大雪三日,何处无雪?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随着“主问题”的呈现,我们也像张岱一样,挐一小舟,倘佯于文字的藻荇间,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一、世之奇伟在险远文学作品之所以高于生活,就在于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却又拉开了与常人的距离。对于观景,常人多是白天,张岱却要夜晚,这就和常人有了距离。登泰山写泰山的人多矣,李健吾先生偏偏在雨中登泰山,这就和常人有了不同。作家往往不走寻常路,才会积累到不同寻常的素材,或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如果单从审美而言,“雪”只是“看”的一个结果。这结果太寻常,一出门或推窗而望,谁都可以看到。不寻常的是“看”的过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险以远,就有了过程;在过程中,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张岱是懂山水的,所以才在寒夜中不辞艰辛去远处的湖心亭看雪。从常人的心理讲,是说不过去的。常人也爱游山玩水,但往往只重结果,直来直去直奔目的地,“某某某到此一游”而已。张岱看雪,似乎并不在乎看的结果,而主要是过程的享受那沆砀的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的浑然,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勾勒,人在景中又超然物外,这种一个人静心静享的美,全在于过程的感受。没有这“险以远”的过程,也就不可能有这种奇美的发现,也就不可能再有这篇作品。张岱此去看雪只为看雪吗?如果认为是,恐怕还是肤浅了点。二、寒雪犹有花枝俏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才能彰显特定的个性。这种特定的环境,首先是雪,其次是夜。写雪,其实写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写冷而不见“冷”,也不用一个“寒”“冰”之类的字眼,却字字透出彻骨的寒意,这正是张岱文字的高妙之处。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品含蓄),大约指的就是这种情形。这是怎样的冷啊!“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不敢出,鸟不敢鸣,一种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严寒,森然壁立。一个“绝”字,和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侧面写出冷的严威,铺天盖地。冷的渲染,还在于“毳衣”“炉火”,还在于“铺毡”“煮酒”,以御寒之物反衬,更觉寒气刺骨,无处不在。冷的渲染,还在于天地的阔大把长堤挤成一痕,把湖心亭缩成一点,把小船压成一芥,把人捻成微粒。写夜,实际上还是写冷。因为夜的黑,增加了冷的分量。无论怎样的渺小,也是一种存在;无论怎样的寒威,也敢于用生命去挑战;也无论怎样的夜晚,也无法阻挡心中的向往。敢于在冰雪之中特立独行,这就是张岱一个梅花般性格的人。三、除却巫山不是云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是一时兴起吗?东晋王子猷一觉醒来,于大雪之夜驾舟前去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那时的张岱,35岁,是夜看雪大约也是出于“兴”于张岱而言,可以说是孤怀雅兴。为何?原来杭人有夜游西湖的习俗,尤以节日为盛,特别是那些附弄风雅之人。从张岱的另一篇作品西湖七月半中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另一面他确实爱繁华,但也有清静的一面,“岸上人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陶庵梦忆)这是何等地洒脱!看来,张岱爱山水,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应该是李白与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或是辛弃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都是与山水高度契合的心灵对话。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湖心亭上有人时,张岱会觉得扫兴他是想独自与湖山冰雪对话啊!如果不能,他情愿紧闭心扉,默默而归。试想,在西湖七月半时,张岱纵舟荷花丛中,若也有一二人已先酣睡花香,他还有清梦吗?古之读书人,尤其是认定了死理的读书人,骨子里的清高,很难改变。四、此情可待成追忆要读懂湖心亭看雪,必须弄清张岱看雪时的情形和写作时的状况,很多教师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讲金陵客,说是明的遗民,是不对的。他在去湖心亭时,根本就还是他的明朝,也根本不会想到12年后会有亡国之痛。即便国亡之后,也还有20余年的南明残喘,张岱不是不知道的。他还亲自参加了反清斗争,只是回天无术,才消极地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著述以终。可以说,张岱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1644年以前,他活在现实的世界中,纵情生活,享尽繁华;明亡后,他活在自己回忆的世界里,他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始终笼罩着一抹暗弱的微光,那是照在心灵世界的一种只能属于他的精神力量。有人以为他在亡国之后,隐居西湖,某年下雪,趁夜间去凭吊故国,想找个清静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这种理解也似乎有理但只能是他的灵魂神游,而不可能亲自再去。原因是浙江在明亡后一年1645年,经过一个叫鲁王的割据政权短暂抵抗后,亦被清政府归入版土。张岱是抗清义士,他“披发”明志(而清政府是要求必须留辫子的),哪还能悠闲于西湖柳畔?当年看雪,寒夜独往,确是一种性格的彰显或许可以用放荡不羁、特立狷介来形容,这符合他官家公子的身份,更有一种文人雅士的自赏。他完全可以有乘兴而来、任兴而去的脾气,但我们不禁要问的是,他为什么不在当时就挥笔记之,而要等过十几二十年后再来回忆?且看这些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洗去人间的铅华,是绝然写不出这样宁静的文字。这文字里面有雪的微光,有对天地人生的思考,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的感慨,没有故事的人,哪会有这种体悟呢?的确,故国远去,只成淡影;这些文字,确如研究者所言,充满了故国之思。但,无论是用崇祯的年号,还是故都金陵,其实都只是一种表象,深沉的,还在于“看雪”二字,或更简洁地说,是一个 “雪”字。雪在作者写作之时,是心中的痛,那隔世离空的远影,像伤口一样被再次撕开雪的微光,照亮着作者心中的“湖心亭”。雪,是皎白的,人,是明白的;雪白明,明者,故国也!由雪而很容易想到他心中的大“明”但此时只能是夜中的微“明”。看雪,就是在用心灵观照故国借前尘影事,表达故国之思,这才是核心要害。他只想一个人去“湖心亭”独享这人间最繁华的痛,所以这“相公痴”,金陵客不懂,舟子亦不懂!其实,几百年来,又有多少人能读懂张岱的这点心思?与此可佐证的,还有他的西湖七月半。夜半而静享“明”月的苍凉,是不是也别有一番意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看雪,为什么非去湖心亭,大约就是这些原因吧。(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5.1B,编辑有改动)附:吉林吕刚老师评论浅评许老师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一文吉林 吕刚湖心亭看雪是一篇被人百般咀嚼的游记性散文,不管是文章中叙事、写景、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还是精炼的语言特点及文中思想感情,老师们都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围绕湖心亭看雪写作的文章也不胜枚举,给人感觉已经被老师们的思想炖得熟烂了。然,今日读了许必华老师的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一文,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文章先声夺人,一看题目,“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一句,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题目的牵引中,读者们的注意力转入到文章中。可是,作者并没有直接交代原因,而是在引论部分摆脱了论文语言的严肃性,却运用优美的文学化的语言把张岱写作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鲁迅的朝花夕拾相比,写出了写此文时的张岱在失意、苦闷时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而往事中美丽的景色,故人和曾经的闲情雅致,在失意时回忆起来,却更加深了此时亡国之人的悲伤。“湖心亭看雪”,正如许老师所说,是“张岱用一朵清雅的雪花传世,至今生香”沉浸在文章教学中的许老师,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大雪三日,何处无雪?看雪,缘何非去湖心亭?”由此,许老师在深入分析中,以新颖的角度归结出四个原因,并一一展开论证。原因一:世之奇伟在险远角度真妙!张岱为何去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之“湖”乃是绝胜之地,推门所看宅院之雪怎有西湖之雪美呢?况且,坐在湖心亭上,“西湖十景”尽收眼底,西湖之景见过的人很多,但雪中西湖之景又有几人赏得。具有雅致情怀的张岱,特立独行的张岱,对能广览雪中西湖之景的湖心亭的向往之情应是最浓的。原因二:寒雪犹有花枝俏“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才能彰显特定的个性。”许老师所言极是,雪中湖心亭乃是寒冷之地,又在夜晚,定然所去之人寥寥。明王朝之大厦将倾的国事令具有爱国情怀的张岱抑郁,心情无法快乐起来。在空旷的雪之境界中,张岱是要给寒冷的心需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来容纳他这个特立独行的人。原因三:除却巫山不是云许老师以元稹的诗句作为原因三,隐晦地写出了夜晚湖心亭之雪是别处所领略不到的景致。这样别致的景色,怎不会引起酷爱游玩的张岱的兴趣呢?虽然此时国势衰微,但张岱的文人雅士的情怀激起了他看雪的兴致。张岱写过描写夏季西湖美景的文章西湖七月半,冬季雪中西湖如何呢?好!去领略一番吧!而此番游玩,让他欣赏到了一种以往他不曾见的西湖美景。许老师此种分析,绝!原因四:此情可待成追忆又是唐代诗人的诗句归结的原因。诗句转为李商隐锦瑟中的著名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这种情是一种已经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