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医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_第1页
儒医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_第2页
儒医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_第3页
儒医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_第4页
儒医Microsoft Word 文档 (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典型的就是肾气丸,在金匮要略里的五用,第一用是在中风历节病篇,第五篇的附方:崔氏八味丸,它主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是第一见。从这里头我们能够看到,张仲景非常实事求是,他当时看到的这个八味丸是谁的呢?是崔氏的,这个也有考证叫崔知悌。也就是说他看到这个八味丸,崔氏拿它主治的是“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脚气”是脚气病,而不是烂脚丫子的那个脚气。那么和肾阳虚有关的,肾经所循行的部位在哪呢?腹之两侧,少腹拘急不舒、不仁,这是告诉你属于肾阳虚的一个病机,导致的这样一个疾病,所以崔氏八味丸有效。那么在他的临床实践中,他发现肾气丸有更好的应用范围儒家饮食观与中医养生1、提倡食养“中庸” 儒家的饮食观体现的中庸思想即“无过”、“适度”,符合中医食疗的杂食养生、饮食有节的原则。(1)、“多样化”、“杂食以养”与“合理膳食”周易曾言,要“节饮食”,不能“困于酒食”,强调饮食应以适量为原则,不可暴饮暴食,论语乡党篇中孔子指出“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不撤姜食,不多食”。即不符合季节,或不是吃饭的时间,不食。认为饮食需要随时令变化而变化,不合时令之物则不可食用,并且提出饮食要有规律,不到吃饭的时间,不能饮食。即使平日生活困顿,饮食粗砺,偶遇赴宴时亦须“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以免进食过量而伤身。唯有酒,因各人的酒量不一而不必限量,但是不要喝醉乱性。儒家早就意识到了酗酒对健康的危害,如诗经小雅 节南山中“忧心如酲”之“酲”,既是指饮酒过量而难受。礼记坊记指出,古人斋戒时“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以各种规定要求百姓要节制饮酒。每次吃饭必佐一点姜,但也不能多食。儒家倡导的饮食有节的观点与中医食疗的饮食不节可致病的病因学说相一致。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酗酒无度均伤身体。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把“饮食有节”作为上古之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素问 痺论篇曾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认为暴饮暴食,可导致消化不良,影响气血流通,令人致病。因此儒家遵循的不时而“不食”、过量而“不食”节制饮食的观点与中医食疗的“饮食有节”原则是相一致的。 “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一是时间上的节制;二是食量上的节制。孔子提出“不时,不食”,反对没有时间规律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有规律的进餐有益健康,无规律的进食则有损健康。现代医学专家认为,早、午、晚三餐相隔时间以46小时为宜。每餐都有各自维护健康的职责,缺一不可。早餐是启动大脑的开关,一夜酣睡,激素分泌进入低谷,储存的葡萄糖在餐后8小时就消耗殆尽,而人脑的细胞只能从葡萄糖这一种营养素获取能量。早餐如及时雨,能使激素分泌很快进入高潮,并为脑细胞提供能源。早餐过晚,或不食早餐,血液不能保证足够的葡萄糖供应,就会出现头昏、疲倦、心绪不宁、甚至恶心呕吐、晕倒等现象;长期不食早餐,容易患肥胖、胃溃疡、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早餐过晚还会影响到午餐的质量。午餐是人体承上启下的一餐,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会按照现行上班上学的时间规律,进食午餐。值得一提的是晚餐,晚餐是一天的休息餐,宜早、宜素、宜少,提倡晚餐早吃有益健康。 “饮食有节”的另一方面,是“不多食”。现代研究表明,节食有益健康,尤其是老年人节食还能长寿。让老年人胃肠经常保持在微饥饿状态,对大脑、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得到协调和平稳,其抵抗力更强,有利于延年益寿。著名的“麦卡效应”和“第二生命圈”的实验结果均表明,节食有益健康长寿。研究还表明,过度进食易导致疾病。生命早期过度进食会促使发育早熟,成熟后过度进食会增加某些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如脂肪肝、肝硬化等等,从而缩短寿命。如前所述的长期晚餐过饱,也会诱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肠癌等疾病。因此,“饮食有节”的理论对于现代人们建立健康长寿、预防疾病的科学饮食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经典的饮食观是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如席上肉虽多,吃时却不应过量;酒虽不限量,也已“不及乱”为度;有喜好“不撤姜食”,但也不多食;非其时,不食,从时间和摄食量上都求其适中,一切顺其自然,符合生理的需要自然就能达到健康无病的状态。综上所述,儒家的这种受中庸思想影响的饮食保健思想一直影响和促进着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渗透着儒家中庸思想的饮食保健观念,将更为深刻的影响和指导着中医食疗的发展。2、强调饮食“守礼”儒家饮食观的另一个特点是“守礼”,儒家“守礼”的内容十分丰富。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克己复礼”,实现“礼治”。即治国安民施之以礼;社会秩序用之以礼;祭天祀祖彰之以礼;即使日常生活、便宴小酌也加以规范,饮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至于宴饮中的等级制度、长幼之序、亲疏观念、尊卑意识等在宴席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本文取其儒家饮食活动中有关饮食保健、饮食卫生等“礼”的内容,结合中医食疗的理论与实践,略加论述。儒家有关饮食“守礼”的理论以论语乡党中的记载为主,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是一段完整地关于饮食要求的论述,它指出,粮食加工要精一点,以充分除去谷壳、稗子,肉要切的细一点,食后易于消化。食物放置太久发臭变味,鱼烂、肉腐,不食。颜色不正常,样子难看的食物,不食。食物气味很难闻,不食。烹调的方法不对,不能食。不符合季节或不是吃饭的时间,不食。不是按正规方式切割的肉不食。不是与食物调配的酱,不能食。桌上的肉虽多取食也不能过量。唯有酒,因各人的酒量大小不一而不必限量,但是不能喝醉乱性。从市面购来而非是自家酿的酒和肉不宜食。每餐必佐一点姜,但也不能多食。祭祀活动中的祭肉当天就要分掉,在家中存放不宜超过三天,超过了三天不能食。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提出了“八不食”的饮食礼制,尤其是强调了饮食卫生和饮食习惯。腐烂变质,怪异形、色、气的食物可导致消化系统病变,出现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烧焦的肉、腌制不当产生致癌物质的食物、足以使身体致病的食物,均不应食,这样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不时不食表面看是守礼法,实际是指节制饮食。割不正指可能含有动物肉厌(甲状腺)、肿块或寄生虫卵的食物,食后可生病或发生不良反应,当然也不能食。除此以外对食料的选择、食品的加工、烹饪的火候以及进食过程中的食量、酒量、礼仪规矩等,也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体现了儒家学者们对饮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重视。儒家饮食观中的“中庸”和“守礼”的思想,曾对古代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食疗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中医食疗文化伴随着儒家经典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成为百姓生活的指南,引导着人们建立起积极、健康、科学的饮食养生观。然而,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儒家“中庸”“守礼”思想表达的“无过”、“适度”、“节制”的饮食养生观,适应了人们要“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儒家的饮食思想对于促进现代中医食疗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医圣张仲景主要内容讲了提起圣人,人们可能会肃然而有敬畏之感。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圣人是品德极高而又无事不通的人,仰之弥高,我们这些凡人只有匍匐在他们脚下诚惶诚恐。千百年来,大家不就是这样顶礼膜拜文圣孔丘、武圣关羽的吗?现在看来,张仲景的高尚医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 张仲景以战国名医扁鹊为榜样,主张继承发扬古代医学家德高艺精的优良传统。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鹊,他制定了医家骄恣不论于理、信巫不信医等六不治行为准则,并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技术要求。 在举世昏迷的社会里,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张扬着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于病人,他一视同仁。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他给皇帝和达官看病,也给冻坏耳朵的穷苦百姓治病。他特别体恤民生疾苦,不开高价处方,尽量采用常见、地产、便宜的药物。 他看病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保证医疗质量,反对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态度。 二是淡泊名利、廉洁正直、遵纪守法的医德品质。 张仲景批判那些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势利之徒。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国与活人一样重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中讲病因时,曾把养慎,即小心谨慎地保养身体和无犯王法作为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对患者的要求,也是对医生的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带头遵纪守法。市场经济的今天,医药卫生工作者很容易涉足于经济犯罪,或在诊治异性病人时出现性犯罪,无犯王法这一告诫,值得广大医患人员记取。 三是精勤不倦、荟萃众长、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 中医讲究传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业务上进步很快。早年间,他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伯祖要求他两年内将几十本医书全部读完。为专心读书,张仲景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内,让人将门窗堵死,只留下一个递饭送水的小洞。就这样,他读完了难经、黄帝内经、胎胪药录等医学名著,并背熟数千条汤头歌。 张仲景在内科医技已相当有名的情况下,听说襄阳有名王姓外科医生治疗疮痈有绝招,人称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跋涉数百里,前往拜师。恭敬的态度,恳切的言辞,令王神仙疑虑尽消,倾心教授。 张仲景也曾为弄清断肠草的毒性,细品毒草,几乎死去。 张仲景精研攻学,后来医者赞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医也。 四是谦和谨慎、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医风学风。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医圣张仲景重视养生张仲景曾著伤寒杂病论,后被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临床医学经典传世。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自述,表明其习医有三个目的:一是“疗君亲之疾”;二是“救贫贱之厄”;三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可见他除了注重为国君父母和贫苦百姓治病之外,还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张仲景养生有这样几方面。首先,讲究养生就必须珍惜健康,做到“爱身知己”;反对“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绝不可为名利而“忘躯徇物”,“不惜其命”。否则身体搞垮了,一切名利都会落空。这一点至今仍很值得人们重视。第二,强调“上工治未病”,认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上工)尤应重视疾病预防。这实际上是对黄帝内经所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好继承与发扬,并以具体行动为民众防病。传说有一年冬至前后南阳一带特别寒冷,许多人的耳朵生了冻疮,张仲景便在自家庭院搭建大棚,架上一口大锅,煎煮“娇耳汤”帮群众进行防治。所谓娇耳汤,是用面皮包裹剁碎的羊肉,放入热水大锅中,再加入一些辛辣温热药共同煎煮而成。让前来求诊者每人吃几个娇耳,并饮汤一碗,使之全身暖和而两耳发热,以此种方法防治耳朵冻伤。所谓娇耳,原来有娇爱耳朵之意,后来却传变为同音词“饺饵”即水饺。张仲景实际是水饺这种大众化美食的发明者。第三,在他运用的临床治疗处方中,有的同时也是养生保健方。如有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是一个补虚祛寒的食疗良方,除用于治疗妇女痛经、闭经、产后血虚腹痛等症外,一般人冬季皆可服用。但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此方。张仲景还有一个肾气丸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皮、附子等八味药物组成。此方能补肾助阳,现代研究表明,此方还具有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后来北宋医家将此方减去桂枝和附子二药,便化裁成滋阴补肾良方六味地黄丸。 “因材施教”是一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通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等方法来了解医学生的特点。孔子的“好古敏以求之”、“学而知之”、“温故而知新”是求知、求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手段。学,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这就是“博学于文”,而且还要通过见闻和实践来获得直接经验,这就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倡导“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要“笃行之”,要“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在教学上,应事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思考相当时间后还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之上,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和提升。* “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医院领导来说就是“以德治院”,以道德教化和规范作为治院的最高原则。在医院初创阶段,应以集中管理的态势来整合医院和发展医院,但当医院的规模和发展到达一定的水平时,应讲究民主和道德。医院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和“思无邪”。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千方百计去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用道德规范来治理医院,反对“以人治院”,但并不排斥制度、法规在治理医院中的作用,并不反对“以法治院”。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学习、领悟、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成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艰辛付出的过程。孔子重孝,重视不违背礼仪规定的孝。孔子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其做事的心境,应深入到其内心深处去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其目的是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活力;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只有创新,才会有价值。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和完备道德水准的人,是拥有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通观全局的领导者,是应该先做后说、取信于人的实干家,是胸怀广阔,能与人和谐相处的真心英雄。孔子认为,只有学思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可能有创新的土壤,才能使自己的头脑始终保持清新和活力。作为医院领导和员工,对于专业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消化和吸收。孔子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是对自己、对集体、对员工负责任的态度。在选用人才时,应“任人唯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以德治院”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德治院”得以实施和执行的根本保障。作为医院领导,应体恤员工、关爱部属、庄重待人、讲信用、守礼仪,以获得员工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如“仁、义、礼、智、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正在伤寒论中,有关死证的条文共22条,遍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仲景在伤寒论中的死证,从病机上说不外乎四个方面,其一为阴竭阳气暴脱、二为阳绝阴盛、三为阴阳两竭、四为中阳衰败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盖医出于儒-谈儒学对中医学的积极影响儒学对于中医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广采哲学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医学哲学”模式,是其优势性的体现。在这个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儒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文化发展的兴衰历程及其不同时期的治学之风,都对中医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纵览儒文化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溯源循流,先秦时期孔学自成一家为诸子之显,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理论初具体系;两汉经学各守家法,医分流派专门授受;隋唐诸儒上承汉说而治义疏之学,各派医家禀经典集古书成医论渊;宋明儒家以儒为基援引道释,金元医家伤古方不能治今病,各创一派;明清儒学回归,务求本义,医家承此治学之风,研习医籍经典,又能有所发挥而成温病学派。而近世西风东渐,儒学被弃如弊履,中医学也举步维艰。加以比较,两者之间的休戚相关并非是偶然,儒文化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一 中医学浓郁儒家色彩的理论构建,1 )重人事、远鬼神的倾向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学,尽管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不把它作为注意的中心,采取的是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儒家的始祖孔子便“不语怪、力、乱、神”,并明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欧洲中世纪医学停滞近1000年,其原因之一就是医学掌握在以事鬼神为务的祭司手里,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都处在教会的禁锢下,成为神学的婢女。在中国,虽然自古以来都存在鬼神迷信观念,然而在取得统治地位的儒学的“重人事、远鬼神”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家积极从人身及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本身认识人的疾病生死等现象,以人力从自然中寻求却病延年的方法,而不是将疾病归之于鬼神作崇,靠祈求鬼神来消灾解难,这样就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中医学能一直不断发展而走在古代世界医学的前列,也正是儒学的介入,医学的医字去掉了“巫”字的底。2 )孔子主张“如有所誉,其有所试”,意为学说要用于实际,以观察其实效。无关实用的空谈不受崇尚。这种现实化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在儒家务求实效的作风影响下,医学家们注重临床实用医学的研究,中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临症实用医学的进步,临床经验的积累上,使中医学朝着实用化、临床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医学紧密结合临床,医学直接为当时的医疗实践服务,造福于社会。中医古籍绝大部分是临床医学专著便是明证。3 )独特的藏象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兼取儒家的尊阳卑阴与道家的崇阴抑阳,阴阳并重,崇阴尊阳,由崇阴、尊阳到崇阳恋阴的思想模式在黄帝内经中有明显的体现,崇阴的思想如“阴精所奉其人寿”(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尊阳的思想如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在两者基础上崇阳恋阴的阴阳平衡观如“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平衡,“阴平阳秘”,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后世的温补派大家,张景岳,直接以君子小人来喻阴阳,如果说,哲学五行的配属,演绎了五脏的生克,那么,从政治伦理的解释更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者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治国在中医的命名学上我们常发现有意思的现象:“心者,君主之官”。至高无上的特性使它主血脉与神志。“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职能近似于宰相,主宣发和肃降。“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相当于后勤部长,这乃“后天之本”,是人生存的后续力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至于肾与命门,则是宋明理学、儒医们大谈特谈的强项。君火,指心火,为君主之官;相火,有相傅之意。古人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实际上是用政治理论在论生理现象。在孔子的儒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试图以“仁政德治”来改变贵族统治和王权的实质,而“仁政德治”则由三部分人组成:上有国君,至圣至明,神圣不可侮,“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中有贤臣,这是社会体制中可以改善和培养的决定环节。如能作到事上以忠,待下以惠,则是太平盛世。下有良民,民施政的对象。儒医在潜意识当中,都有宰相的抱负和通才的自诩。所以对“相火”的论述尤其精彩、到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甘于为君火之臣使,司其职守,推动全身机能活动。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生于虚无,守位禀命故谓之相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相火于下位,为命门之火,只有与君火协调好关系,各守其位,才能统领大局,凡有过,皆相火之罪也。但渐渐地学者的自负显现出来,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天非此火(相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当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过高地抬高自己的作用或出现某种错位时,灾难便会降临。这就如同相火“为元气之贼”,有时生命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 ) 治国之略 疗病之方关于治国之略也与中医治疗学上大体一致。大医徐春甫在其古今医统里曾记:“郁离子曰:“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形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一,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有“上医医国”论,以治病之理说明朝代演替论。更精妙的,还有“病随国运论”。清代徐大椿说: “天地之气运,数百年一更易,而国家之气运亦应之。上古无论,即以近代言,如宋之末造,中原失陷,主弱臣弛。张洁古、李东垣辈立方,皆以补中宫、健补胃,用刚燥于民,故丹溪以下诸医,皆以补阴益下为主。至我本朝,运当极隆之会,圣圣相承,大权独揽,朝纲整肃,惠泽旁流,此阳盛于上之明征也;又冠缨朱饰,口燔烟草,五行惟火独此义者,往往专以芩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应手奇效。此实与运气相符。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温热、毋过寒冷之说,偏于温热,又多矫枉过正之论。如中暑一症,或有伏阴在内者,当用大顺散、理中汤,此乃千中之一;今则不论何人,凡属中暑,皆用理中等汤,我目睹七窍皆裂而死者,不可胜数。至于托言祖述东垣,用苍术等燥药者,举国皆然。此等恶习,皆由不知天时国运之理,误引旧说以害人也。故古人云: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张景岳的中兴论也是非常精彩,有兴趣大家可以参看。二 “仁”的思想奠定了医德的基调。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最强大力量就是社会伦理观和人生观,以论语为代表作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古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必然支配人们的行为活动,医疗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必然受其影响。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见语论颜渊)。由于医学的社会作用及其性质与儒家的忠孝观、仁义济世观有一致性,张仲景主张医生应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孙思邈更说:“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在儒士们看来,掌握医术是一种义务,是实现其道德理想的手段,“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明 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明代名医李梃在医学入门一书里专门提到:医生“不可以过取重索,但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明代另一名医龚廷贤还特意著医家十要来告诫医者:“一存仁心,乃见良箴,博施济公,惠泽斯深。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个体之表现亦相当可观,“胸次独恢廓。杏且不索种,况问谢厚薄。会赴圣主君,乃志在丘壑。”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作了全面总结。他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的贵财富。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他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这种医学上的人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