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抑制与非行为抑制视角下的心理问题.docx_第1页
行为抑制与非行为抑制视角下的心理问题.docx_第2页
行为抑制与非行为抑制视角下的心理问题.docx_第3页
行为抑制与非行为抑制视角下的心理问题.docx_第4页
行为抑制与非行为抑制视角下的心理问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抑制对发展中个体的影响曹华摘要:行为抑制作为个体一种重要的气质特质,往往伴随着消极的影响。儿童的行为抑制会对个体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到个体的的情绪,心理健康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象的描述,今后的研究应着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行为抑制的内在神经机制。关键词:行为抑制;心理问题;儿童1、前言Kagan曾提出,个体的气质可分为行为抑制和非行为抑制两种1。国内学者毕玉等人认为行为抑制是指个体面对新异的或不熟悉的事件时产生带有警惕和害怕征象的持续性的退缩和回避反应,并带有害羞、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气质类型2。侯静等人认为行为抑制性是个体在陌生情境中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特征,在儿童早期,当遇到这些陌生刺激时,一些年幼的儿童会变得安静,停止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退回到一个熟悉的人的身边,或者从不熟悉的情境中退出3。国外关于行为抑制的研究也很多,Laptook在文章中提到行为抑制包括高消极情感(特别是恐惧),低的趋近行为和高约束,儿童具有高行为抑制时,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不熟悉的人物时会犹豫和恐惧4。从国内和国外对行为抑制的理解可以看出,行为抑制作为个体一种重要的气质特质,往往伴随着消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抑制的研究进行梳理,表明行为抑制对发展中个体的影响。2、行为抑制对发展中个体的影响2、1对情绪影响对于行为抑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儿童的行为抑制对后期成长影响的研究。研究普遍表明行为抑制对个体的成长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儿童期出现行为抑制对个体日后的成长的影响深远5。但是,抑制控制对成长的影响会受到家庭以及其他方式的减弱。其中行为抑制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就是对个体的情绪影响。其中,研究普遍表明行为抑制气质与个体焦虑水平有显著的相关,儿童时期的行为抑制能够预测青少年焦虑,而且研究也表明,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保护行为抑制青少年远离焦虑障碍的有力措施2。这也表明,即使行为抑制气质特质本身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能够弥补这种不足。同时,行为抑制本身有其自己特有的特征,即气质的稳定性。国内,有研究表明,中国2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表现呈负偏态分布,其中抑制型儿童约占20,非抑制型儿童占10,其余为中间型,从总体上,中国儿童的抑制性水平高于西方白人儿童。在给儿童造成压力的三不同情境中,2岁儿童的抑制非抑制行为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表明儿童的抑制非抑制特征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6。侯静等人通过家庭录像的情景观察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母亲的控制行为越多时儿童抑制倾的发展速度越快,儿童顺从行为越多。儿童的抑制倾向发展得越慢,父母之间的情感表达越亲密,父亲在身体对儿童的积设情感越多儿童的非抑制倾向发展得越快7。这就表明,家庭教育重要作用更多的是通过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来进行,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行为抑制对成长的不利影响。同时,在行为抑制对情绪影响的研究中,有研究也探索了其他方式来对行为抑制不利影响的缓解。其中就有研究表明,学生主要的行为抑制是消极情绪、支配和疏远等问题,而软式排球领会式运动处方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疏远和消极情绪症状的调适8。2009年国内有学者就行为抑制与抑郁焦虑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表明行为抑制有其特有的生物学机制,特别是对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9。有研究就发现,面孔的注意可以调节行为抑制系统和情绪的调节异常10。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行为抑制是一种特有的气质,有其自己的生物机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即使行为抑制有其稳定性,但是,通过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抚育,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在干预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弥补行为抑制所带来不利的情绪问题。2、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个体的行为抑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对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方向。Asperger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DD)的一种。PDD又被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组以社会认知、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有研究就表明Asperger综合征儿童表现出一定的注意和行为抑制障碍,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较差11。行为抑制不仅表现在存在一定问题的儿童身上,在正常人,行为抑制对成长中心理健康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有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抑制性可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而且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 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其中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12。这就表明儿童的行为抑制与其心理健康,行为问题受到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同时,行为抑制受到其他的因素影响。有研究就表明行为抑制受到个体的应对方式的影响,对待事情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同13。行为抑制和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自我克制和较高耐挫折性人格特点的个体更容易对独立性行为进行抑制,而具有乐观、抱负远大和体谅他人人格特点的个体则会减少对独立性行为的抑制14。人格维度可以直接和或通过行为抑制和自我和谐对心身症状有着正向或负向的预测作用,而且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行为抑制和心身症状本身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15。同时有研究也表明,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预测不同维度的行为抑制16。在国外有研究表明有行为抑制的儿童比没有行为抑制的个体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出现临床焦虑问题17。行为抑制在儿童的焦虑障碍中起着重要的角色18。 综述,行为抑制和个体的人格特质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也受到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影响。通行为抑制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成长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从研究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影响,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进行减少对个体成长的影响。2、3 对学习的影响行为抑制既然作用个体气质的一种重要方面,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得影响,有遗传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等因素等共同导致儿童出现行为抑制。儿童行为抑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很大方面体现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上。有研究结果表明,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的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的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的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的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3。学龄前口吃和非口吃儿童的行为抑制没有显著差异,和非口吃的儿童相比,高行为抑制的儿童比低行为抑制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口吃,和低行为抑制的口吃儿童相比,高行为抑制的口吃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言语不流利19。在学习中,教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研究也表明,儿童2岁的行为抑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7岁时教师报告的任务定向、同伴交往能力,负向预测其7岁时教师报告的能力,负向预测其14岁教师报告的攻击、学习问题和受欺、受辱20。儿童学习过程中,网络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就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个体的行为抑制能力有关,行为抑制能力较低的个体比行为抑制能力较高的个体更容易网络成瘾,个体较低的行为抑制能力可能是导致其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21。还有研究就表明行为抑制和自己语言的表达有关,特别像外语,汉族学生比较容易受到抑制,在课堂上表现为不愿自我表现,不愿张扬个性,更多考虑到的是关系;崇尚自谦,提倡自制,重礼节,随大流,爱含蓄22。总体可以看出,行为抑制对学习影响方面涉及多个方面,但是,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认识行为抑制与学习的关系。从而为减少行为抑制是对个体成长中的学习的影响。3、行为抑制和非行为抑制的神经机制与非行为抑制个体相比,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下,行为抑制个体的杏仁核、纹状体和右前额区域的激活水平可能较高,心率和可的松水平也倾向于较高,左前额和右前额皮层分别是与行为趋近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相关的神经结构5。遗传对儿童的抑制非抑制性有影响,同样面对陌生情境表现害羞的孩子,其生理表现不同,一些孩子的大脑边缘叶唤醒阈限低,而另一些孩子没有发现这种生理表现,这两类孩子的行为抑制性有本质区别23。当前,对行为抑制的神经机制研究还不多,但是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得出,行为抑制和非行为抑制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4、当前的研究不足与展望4、1关注不同年龄孩子的行为抑制问题 行为抑制性作为一种气质特征,一方面受到先天生物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行为抑制性的文化“意义”以及社会对抑制性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而,行为抑制性的发展模式及其适应意义也会存在差异。当前的对行为抑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的行为抑制现状以及对成年时期的影响方面,而很少有研究将行为抑制的视角放在多群体中,行为抑制做为一种气质特质,有其自己的稳定性,不同年龄群体的行为抑制特征有如何,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机制又是什么,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以往的研究发现,在西方社会中,胆小、害羞的抑制性行为往往会遭到同伴的拒绝3中小学生的行为抑制难以发现,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因该学校、家庭、个体自身以前来减少行为抑制对自身的影响24。4、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关于家庭中的相互影响决定儿童行为抑制的研究有一些争议,一种意见是,儿童行为抑制是一个稳定的气质决定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儿童的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另一种意见是,儿童的行为抑制是不敏感不安全的交互作用和关系的产物25。不论家庭与儿童的行为抑制的相互作用模式是什么样的,当可以确定的是,儿童的行为抑制受到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当前的研究虽有关注家庭与儿童行为抑制的形成以及影响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探索,家庭干预对于儿童行为抑制的影响,毕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现象的存在,所以探索减少行为抑制影响的方式是今后研究一个重点。4、3行为抑制的生理,神经机制 当前的研究普遍采用问卷和观察法,以及跟踪研究来考察儿童行为抑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探讨行为抑制背后的生理和神经机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创伤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考察身体和大脑内部的活动机制。所以,今后应该尝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和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等技术深入的考察行为抑制的深层次机制。参考文献:1 C Garcia Coll,J Kagan,JS Reznick. Behavioral Inhibition in Young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1984,55(3):1005-1019.2 毕玉,王建平,杨智辉,等. 行为抑制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73-275.3 侯静,陈会昌,陈欣银.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发展对7岁时问题行为、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2):13-20.4 Laptook R S,Klein D N,Olino T M,et al. Low Positive Affectivity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Previous Findings.J. Pers Individ Dif,2010,48(5):547551.5 耿凤基, 徐琴美. 儿童行为抑制的生理机制研究述评J. 应用心理学, 2007, 13(4):367-372. 6 陈会昌,& 张越波.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 心理学报,1998,30(4): 460-466.7 侯静,陈会昌,& 陈欣银.中国家庭中的亲子互动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 J. 心理科学,2005,28(4):820-825.8 甘正永,& 辛杰瑾. 软式排球运动对大学生行为抑制影响探析. 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27(4):107-109.9 赵英,吴大兴. 行为抑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2):184-186.10 E D,Zielinski M J,Veilleux J C. Facets of mindfulness mediate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s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72:4146.11 崔吉芳,朱森华,高定国,周欣悦,& 邹小兵.学龄早期 Asperger 综合症儿童行为问题和注意,行为抑制功能研究. 心理科学,2008,31(3):642-647.12 丁小利,张光珍,梁宗保,邓慧华,唐鑫,& 刘亚鹏.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学步儿问题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2):174-182.13 王仲星,王欣星,& 周伟. 医学生应对方式和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 中国医科,2009,2:35-36.14 王登峰, 崔红. 人格维度与行为抑制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2006, 29(1):7-8 15 王登峰,崔红.人格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7,39(5):861-872.16 洪幼娟. 大学生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88-490.17 Mcdermott,J. M.,Perez-Edgar, K., Henderson,H. A., Chronis-Tuscano, A., Pine, D. S.,& Fox, N. A. A history of childhood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enhanced response monitoring in adolescence are linked to clinical anxiety.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9,65(5):445-448.18 Peter Muris,Cor Meesters,Miranda Spind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