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 现代汉语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试论“三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 现代汉语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试论“三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 现代汉语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试论“三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 现代汉语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试论“三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 现代汉语文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三曹”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首都师范大学 贾海涛【摘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并维护了东汉政权的统一;曹操组建邺下文人集团,从而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起,他本人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丕继承父亲曹操的权位后,很快代汉立魏,北方社会在他的治理下,进一步繁荣稳定;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和实际领导者,他以文坛领袖的身份,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批评专论典论论文。曹植因为任性不羁的性格在争储斗争中失败,曹丕称帝后,他在政治上深受迫害;正是因为政治失意,使曹植的作品在意境上大有提升,成就在同时期一般作家之上。【关键词】 政治;军事;建安文学;诗歌;辞赋;散文目 录引言正文一、曹操(一)历史地位1.军事成就2.政治成就3.奸雄表现(二)文学成就1.诗歌2.散文3.领导建安文学二、曹丕(一)历史地位(二)文学成就三、曹植(一)历史地位(二)文学成就结尾附图附图1:曹操附图2:曹丕附图3:曹植参考文献附录附录A“三曹”大事年表附录A1曹操大事年表附录A2曹丕大事年表附录A3曹植大事年表附录B“三曹”作品集附录B1曹操作品集附录B2曹丕作品集附录B3曹植作品集引言:曹操戎马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不但文治武功受后人景仰,仅仅几篇诗作就使他列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丕的理想是继承父亲的地位,继而实现父亲未完的事业,业未成,这位文人皇帝倒先做了批评家指点文坛;曹植先是热爱文学的贵公子,后是报国无门、只好致力于文学的“政治囚犯”,并成为建安文学大家。除了他们斐然的文采和文学自觉外,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功绩和他们的历史地位是密不可分的,曹操当政,所以才能创建邺下文人集团、兴盛建安文学;曹丕是曹操的接班人,才能主持当时的文人活动;曹植身为曹家公子,当仁不让的成了文坛的创作主将。本文试从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两方面,对“三曹”的生前身后作出叙述和评价。正文:附图1:曹操一、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曹嵩官至太尉,但身世不详,只记载是中常侍大长秋、费亭侯曹腾的养子(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历史地位东汉末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独断朝纲。曹操不愿为虎作伥,潜回陈留(今河南开封境内),“散家财,合义兵”并号召诸侯共讨董卓。讨逆失败后,曹操在青州(今山东淄博北)大破黄巾军,“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并占据兖州(今山东兖州),至此有了自己的地盘和主力军。之后,他南征北战,逐步平定了中国北方,维持了汉朝名义上的统一,由此也奠定了曹魏代汉立国的基础(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次子曹丕称帝后,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1.军事成就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从此与袁绍之间强弱异位。袁绍是诸侯中最强大的一支势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战败后,便一蹶不振了。曹操为了打败袁绍,做了很多准备,先收降南阳(今河南南阳)张绣,后赶走刚在徐州(今山东都城)落脚的刘备,以免除后顾之忧。建安五年,袁绍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北),拉开了大战的序幕。曹操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然后突然转向白马。杀得袁军措手不及,并凭借关羽斩杀了颜良,袁军大败。曹操救出白马驻军,沿黄河西撤,袁军追赶。曹操见追兵渐近,命令把辎重置于队尾,袁军追兵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一支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袁军大震。两军在官渡相持了两个月,曹军的粮草将尽,袁绍的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计偷袭许都(今河南许昌东)不从,愤恨之下投降曹操,并告知袁绍屯粮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曹操大喜,亲自率军五千人夜袭乌巢,将士们都拼死厮杀,终于尽烧袁绍粮草。袁军闻讯后斗志全丧,袁绍见败局已定,只得逃回河北。曹军在收缴战利品时,发现很多来自于己方勾结袁绍的信件,曹操命令一概烧毁(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凭借超凡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逐渐壮大发展,经常以弱胜强:活捉吕布、逼死袁术、剿灭袁绍,还兵不血刃收服荆州,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所有割据势力(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当然也有一些失败、甚至危及生命的时候,但永不放弃、不懈进取的精神鼓舞着他一直向前迈进。2.政治成就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于许(后称许都),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而客观的说,对于历尽劫难、饥寒交迫的献帝来说,曹操无疑是个大救星,让他又找回了做皇帝的气派和尊严,至少在许田打围(事见罗贯中裴注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十回)之前,曹操还没有显露出不臣之举,并最终没有自立为帝。由于曹操对不臣朝廷的各路诸侯屡施征伐,的确使东汉政权得以多维持了一段时间。长年的战乱并几经自然灾害,使汉末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建安元年,曹操为了“强兵足食”,听取枣祇、韩浩等人的建议,推行屯田制度:招募百姓开荒种地,军人在不打仗时参加农业生产(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此举大获成功。此外他还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用以恢复农业生产;多次颁布政令,以减少百姓负担,缓解人民矛盾(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由于曹操的大力改革,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曹魏建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曹操除鼓励农耕外,还严明法纪、整饬社会秩序;打破士族门第观念、不重虚誉,唯才是用;崇尚节俭,不嗜奢华。因此北方地区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风气好转的新气象。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后又被赐予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等诸多特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皇帝的权力和威势(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为什么最后没有称帝呢?也许是为了不激化朝廷内拥汉派与自己的矛盾;也许是不想背上篡汉的骂名,改变“自比周文王事殷(参见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态度而遭非议;也许是因为已经大权在握,当不当皇帝没什么两样了就这样,他把称帝的伟任,留给了儿子来完成。 3.奸雄表现曹操背离董卓出逃时,路过故交吕伯奢的家,受到接待。夜里听见异响,就以为这家人要谋害自己,于是把吕家人都杀了。事后发现人家是在为他准备酒菜,他感到很懊悔,但马上冷峻的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说完,继续赶路(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孙盛杂记)。建安二十三年,耿纪、韦晃等人在许都放火、造反,被夏侯惇率军平定,除参与者和其家小皆被诛之外,百官也被解赴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原是袁绍的根据地),交曹操处置。曹操说:救火的人站在左边;没救火的人站在右边。于是三分之二的人跑到了右边,曹操命令把右边的人都处死。属下都感到疑惑,曹操说:他们不是救火,是想参与叛乱(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赵歧三辅决录)。无论是正史、野史或是小说,都对曹操的奸恶行径有不少记载。虽然不能认定都是事实,也足以说明曹操是个奸诈多疑、凶残冷酷的统治者。但在那个时代,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是主旋律。曹操把他学到的这种“经验”变成了自己智慧、权谋的一部分,成为他攀上权力顶峰的助力之一。不过,总的来说,在曹操当权期间,还没有变得自大成狂、奢靡昏聩,并没有给人民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压迫和创伤,完全够得上一位成功的当政者,只不过留下了一些不光彩的印记。话说回来,封建社会哪位成功的当政者没有一些小污点呢?(二)文学成就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为,“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1.诗歌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他的创作深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虽用乐府旧题,但在诗意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薤露行、蒿里行原是出丧时唱的歌,曹操却以薤露行写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蒿里行表达对诸侯共伐董卓却又互相杀伐(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斥责,和百姓沦于战乱的同情。这两首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曹操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本是杂言,他以五言重写并非常成功;四言诗自诗经之后就罕有佳作,但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都是四言诗的优秀作品,使四言诗重新焕发了光芒(参见中国文学史)。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慷慨悲凉、气韵沉雄,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步出夏门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包括“艳(前奏)”及四解,共五部分。这首诗不是同时创作的,大约完成于出征三郡乌丸(三郡:辽东、辽西、右北平,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乌丸:少数民族名)前后(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其中一解“观沧海”描写大海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四解“龟虽寿”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对人生和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人积极进取、奋斗终生的真实表白(参见中国文学史)。2.散文曹操的散文大致可分为表、令、书三大类,其中著名的有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等。当时的散文作品骈化明显、讲求对偶、注重用典。但曹操作文时反而追求平易自如、质朴浑重,做到独树一帜、另开文风,鲁迅先生称赞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参见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3.领导建安文学先介绍一下建安文学,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指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由于常年战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剧变。在社会失控的情况下,儒家思想已失去作为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的权威。各种新的、“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大量涌现,文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生价值,他们带着突出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既怀有远大理想又追求个人享受。他们的文学作品博大通脱、质朴刚健、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表现着感伤和自由精神,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其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 (参见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至此他以邺城为大本营,经营曹氏势力。国家在逐步走向稳定中,曹操便实施“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裴注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注引王沈彧别传)”的国策,由于他的大力扶持和积极收拢人才,以及北方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大量文人归附到邺城,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建安时期稍有名气的还有荆州文人团体,开创者是刘表,但随着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即告瓦解,他们大部分人被曹操聘往邺城,其中最著名的是“建安七子(“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之一的王粲(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显然,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主力军,其代表人物是“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学史上合称“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所以,建安文学又称“邺下文学” (参见中国文学史、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二、曹丕(一)历史地位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曹昂,在征张绣的过程中,阵亡;有“称象”之才、早慧的曹冲不幸夭折(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余者,曹操最看重的就是曹丕、曹彰、曹植这三个儿子,他们都由卞氏(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立为王后。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生,是同胞兄弟。曹彰生性好武厌文,虽然曹操仍给予嘉许,但已不能被列为接班人选了(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于是,王位继承人的争夺就在曹丕、曹植两兄弟间展开了。附图2:曹丕建安二年,曹操为南征刘表,大军至宛(今河南南阳境内),南阳军阀张绣自觉无力抵抗,帅众投降。本来是好事,但没过几天,张绣又生怨而反,把没有防备的曹军打得落花流水。虽然最终击败了张绣军,但曹操也在战斗中负伤,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阵亡。当时,年仅十岁的曹丕随父出征,也在军中。混乱之中,曹丕飞身上马,一面寻路,一面紧催战马,终于冲出战场生还(事见曹丕典论自序)。他曾回忆说:“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典论自序)。”贾诩是曹操倚重的重要谋士,一次曹操单独问他:“曹丕和曹植,谁更适合继承我的大业?”过了一会儿,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我是在回想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的旧事。”曹操听了哈哈大笑(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曹丕在诸兄弟中最长(裴注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后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所以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一次,曹操出征,百官和诸子都到城外送行。曹植才思涌动,当场作了一篇为父亲称颂功德的华美文章,大家十分赞赏。曹丕经人指点,轮到他告别时,他满眼泪光,倒身下拜时已经是泪水纵横、哭出声来。感动得曹操也欷歔不已。(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郭颁世语)建安二十四年,曹丕奉命留守邺城,去年曹操西征刘备,还没有回师。西曹掾魏讽暗结党羽,见大军出征在外迟迟未归、邺城空虚,竟想发动叛变。得到通报的曹丕,迅速调集人马,将魏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及时扑灭了这场阴谋,使后方政局安定,曹操对此也相当满意(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郭颁世语)。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这一年,大臣们上奏献帝:近些年频现异象、机谶,预示天下应归曹魏。献帝迫于形势只得下诏,禅位魏王曹丕。曹丕上表再三辞让,而群臣都极力劝谏他顺应天命,以天下黎民为己任。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曹丕登上庄重的受禅台,接过皇帝的玺绶,面对百官和四方夷族使者的参拜,心中感慨万千。自己历尽艰辛,达成了父亲都未实现的宏伟目标,成为了大魏国的开国皇帝(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在政治上,曹丕一方面限制了宗室、后宫、外戚、宦官的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和九品中正制,这是吸取汉末衰乱教训而制定的,虽然政局得以稳定,但也为日后司马氏夺权(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无人能阻埋下了隐患;另一面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减轻税收、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北方社会进一步安定繁荣,国库充实,百姓安居乐业。在勤政爱民方面,曹丕绝对是位合格的皇帝。在文化上,曹丕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重修孔庙,恢复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使儒家思想又回到正统地位(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在军事方面,曹丕曾三次亲征孙权(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1)延康元年六月,曹丕以魏王衔,第一次统帅三军出征,目标是东吴孙权,大军进至谯。孙权派出使节纳贡求和,于是罢兵,虽然没有战事,但也为他大振声威。(2)黄初三年,孙权打败前来寻仇的刘备,再次反叛朝廷。十月,曹丕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讨伐东吴,自己坐镇于宛,双方僵持半年时间。曹丕于是命令退兵,以休养生息,恢复军力。(3)黄初六年十月,曹丕帅水军沿淮河抵达广陵(今江苏淮安境内)。望着军容严整的水师、旌旗布满数百里河道,踌躇满志的他本想直入长江,再与孙权一较高下。但由于天寒使水道结冰无法通行,无奈之下,只得回师。曹丕不想只做守成之君,但定鼎天下的宏伟理想并不那么容易实现。黄初七年,曹丕带着未能一统的遗憾,在洛阳(曹丕定都于此)病逝,时年四十岁,葬首阳陵(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市首阳山,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谥为文皇帝,庙号高祖。代汉立魏,还可以认为是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无端赐死自己的元配夫人甄氏(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屡屡迫害自己的弟弟(见后)、立献帝的两个女儿(论辈份是曹丕的外甥女)为贵人(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曹丕则理当背负指责。(二)文学成就建安十二年,曹丕随父北征三郡乌丸(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感于战争造成夫妻分离、亲人无法相聚的惨剧,写下燕歌行二首,曹丕以思妇心境写对离家丈夫的思念。笔致细腻清越、悱恻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当时文人的诗歌创作以五言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却是七言,为建安诗歌中所仅见,是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堪称“开千古妙境(胡应麟诗薮)”。曹丕在建安诗人中诗体最完备:三、四、五、六、七言,杂言,乐府,徒诗(不能入乐的诗),丰富多样。其杂言诗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句式灵活,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赞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辞赋方面,曹丕的作品分为抒情和咏物两类,在题材和结构上都有所创新,突破了汉赋的传统,加强赋的抒情性,扩大了赋的题材,为赋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参见中国文学史、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曹丕在称帝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邺城度过的。闲暇时就与朋友们一起游玩欢宴、写诗作赋。给自己的朋友兼智囊吴质写信时,曹丕还回忆起那段精彩生活:“每当我想起那年在南皮(今河北南皮)的游乐,便实在难以忘怀。那时大家既在六经中神思妙想,又在诸子百家中游览涉历。偶尔还玩玩弹棋的游戏,最后又以围棋决定胜负。高谈阔论,身心舒畅;古筝弹奏,优美动听(事见曹丕与吴质书)”曹操把文人聚拢到邺城,有空就拟出题目,命文人们依题写作,形成了“命诗”、“命赋”的风气。曹丕也经常把文人朋友们请到自己的府邸,一起创作、探讨文学。好友阮瑀死后,曹丕作了寡妇赋表达对友人的哀悼和对其妻儿的悲悯,并命王粲一起来写(事见曹丕寡妇赋序)。曹丕得到一块珍贵的玛瑙,并找人把它雕成器物,拿出来给陈琳欣赏,还让他作赋一篇(事见陈琳玛瑙勒赋序)。因为曹操忙于军政事务,曹植限于地位和不羁性格(见后),邺下文人的创作活动主要是由曹丕主持和推动的。曹操不在邺城时,曹丕就是主官,而他本人钟爱文学,又尊重文人身份、与他们真诚交往。所以,他成为了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和实际领导者。建安二十二年,爆发瘟疫,曹丕的几个朋友相继去世,曹丕想到自己也有“不幸”的可能。不如用有限的时光勤于著述,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段时间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典论(原书已佚,仅存少数篇章),这是一部综合性论说文集。曹丕经常在肃城门内聚集起一班文人,共同探讨这部著作的内容,而且每次曹丕都情绪高昂、孜孜不倦(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王沈魏书)。典论论文是一篇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文中还强调文学应有美的艺术形式,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并对一些时人的创作进行分析比较。他是本着盖棺定论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体现了他作为文坛领袖的气魄和自信。这篇文章,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理论批评专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见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三、曹植(一)历史地位附图3曹植起初“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说明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不能确定人选。“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也。”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颁布的立太子令中(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十三),指定曹丕成为魏国太子。这既是因为曹丕以文武兼备和出色的政治才干博得了曹操的认可,也因为中国自古有“立长”的传统。曹操曾经也认为“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注引魏武故事载令)”,且在立太子后,仍对曹植委以重任。但发生了两个重要事件,促使曹操下定决心,彻底打消了对曹植的期望。私开司马门。时间大致在立太子事前后。司马门是指皇帝和诸侯宫殿的外门,有专门的驰道连接在宫殿和外门之间,只有天子或诸侯本人才能从司马门出入。“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记载了这件事,但未说明具体地点(是魏王宫司马门的可能性较大)及原因。司马彪续汉书则说:“人有白脩与临菑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这就为事件提供了一个诱因:因醉酒犯禁。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又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载高平宪侯魏相“甘露元年,坐酎宗庙骑至司马门,不敬,削爵一级为关内侯。”两条材料说明,不论是太子还是达官显贵私自进出司马门都要受到严厉处罚。事后,“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出征前醉酒。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记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出征之前醉酒,是有些不合常理。孙盛魏氏春秋说:“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命,故王怒也(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注引)。”也就是说,曹丕设宴为弟弟出征饯行,频频向曹植敬酒,将其灌醉。且不说记载是否属实、曹丕的举动是否阴险,但曹植作为出征主帅喝得酩酊大醉,并没有把紧急军务放在首要,所以曹操才会“于是悔而罢之”。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对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的评价,准确概括了他的致命弱点。他在争储斗争中失败,主要是由自己的性格缺点造成的。曹丕即王位后,马上遣他的兄弟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又制定彼此不能往来、没有传召不得入京等等限制,并对他们施以严格的监管。对待失败者曹植尤其严苛,黄初二年,曹植就因为酒后谩骂、扣押朝廷使者,而被治罪贬爵,因为太后(曹丕称帝后,尊母亲卞氏为皇太后。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的缘故,才没有大祸临头(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但曹植的处境也实在艰难困窘:朝廷配给宗室诸侯王的僚属兵卒都是老弱庸才,总数不超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所以,曹植名为诸侯,但毫无实权,类同匹夫。又有防辅监国之官(曹丕设立用来监视诸侯王的官员)对他的监视和参奏,曹植简直成了备受打击的政治犯,只不过没有关进牢房。曹植多次随父亲曹操出征,曾“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曹植求自试表)”,又自说:“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优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暗与之合(曹植陈审举表)。”说明他久经战阵,积累了不少军事经验,只可惜没能得到发挥的机会。曹睿继位后,表面上对待叔叔曹植态度缓和了一些,但也没有放松警惕。曹植几次上表希望能够得到朝廷任用,都没有得到采信。直至抑郁成疾而终,时年四十一岁,葬鱼山(位于山东东阿鱼台镇,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生前爵位为陈王,卒谥“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二)文学成就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既是建安文人们围绕、文章赠答的对象,又是他们中创作活跃、成就最高的作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尊为文章典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赞许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南史谢灵运传)”(参见中国文学史)。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内容主要包括他宴乐游玩的贵族公子生活,和随父出征的军旅体验两类;后期则抒发在遭受打压下的忧惧和愤懑,以及他不甘被弃置、希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曹植的优秀作品大多写于后期,正好与哥哥曹丕相反。曹丕在曹操去世前的几年,既要面对强势的父亲,又要应对兄弟争储的挑战,心情是压抑、紧张的,所以这两兄弟正是应了“穷辞易工”的说法。曹植的在诗歌、辞赋、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重大(参见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中,自然融入了悲情气质;虽然脱胎于乐府诗歌,但更注重诗歌的抒情性,而非叙事性,完成了乐府诗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在赠白马王彪中,“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曹彰暴亡(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显露出诗人自觉岌岌可危的惶恐情绪。杂诗其五,“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反映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曹植现存诗歌作品中三分之二是五言诗,充分发挥出了五言诗艺术表现的潜在能力,使五言诗趋于成熟(参见中国文学史)。邺城的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让儿子们一起登上铜雀台,各写一篇有关的赋文。“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显示了曹植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特点。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宋玉神女赋的影响,选用神话题材。诗人和洛神宓妃在洛水相遇,洛神的容貌、姿态和装束,打动了诗人并为之产生爱慕之情,洛神也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最后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诗人抒发了失意追恋的心情。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通过人神之恋的爱情悲剧,表达了诗人思君恋阙报国无门的忧愁以及人生失意的惆怅情怀(参见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散文方面,求自试表表明了曹植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的政治抱负,希望得到任用,报效朝廷;求通亲亲表恳请朝廷能够放宽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宗室诸侯王的限制,希望赐予诸侯王同大臣们一样施展才华、参与国事的机会。这两篇文章在形式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没有骈文盲目注重对偶排比、追求形式的弊病,作者的情感和愿望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参见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后期的曹植在政治生活上困窘苦痛,但却激发他把悲愤压抑的情绪化作文学创作的动力;百无聊赖的闲居生活,使他有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写作中。所以,普遍认为正是窘迫的环境,造就了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功。结尾:曹操作品的风格是古直通脱,慷慨雄浑;曹丕则细腻多情,富于理性;曹植是辞藻华美、内赋文质,前期激昂豪迈,后期重于悲情气质。他们都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文坛领袖,至于在文学成就上谁高谁低,恐怕就是仁者见仁了。余秋雨先生认为:曹丕“不幸受到了围堵性对比,上有父亲,下有弟弟。一比,比下去了”; “那么,家里的第一、第二该怎么排?多数文学史家会把曹植排在第一,而我则认为是曹操”( 余秋雨曹操父子在历史上的文学地位)。我也赞成先生的评价:毕竟,曹操容纳天地、时空的生命格调是难于超越的;而曹丕作品在文采和气质上,只能输给深受迫害的弟弟曹植了。父子三人生前,都不嗜奢华、简洁随意。对死后,曹操临终交代:“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丕更是在黄初三年就立好遗嘱终制,严正要求儿子只用泥瓦陶器陪葬他(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以郡王身份去世的曹植,也对自己的儿子“遗令薄葬” (事见裴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逝者摒弃传统、不慕时风、要求简葬的愿望,在他们的地位成就之外,又足以让后人为之称奇、赞叹了。参考文献:晋陈寿 原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解.裴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張溥 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C.明張溥 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文帝集C.明張溥 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陈思王集C.李宝均 撰.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附录A三曹大事年表A1曹操大事年表【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曹操出生,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举孝廉,入都城洛阳为郎。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在衙前立五色棒,有犯罪者,不论身份背景,皆受棒刑,治安景然。【熹平七年(公元177年)】曹操迁顿丘令,后因妹夫宋奇违法被诛,从坐免官。后又因才学,复征拜议郎。【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黄巾起义,曹操任骑都尉,讨颍川贼,因功升任济南相。到任后,奏免贪官污吏,禁止官民无度祠祀。后因权臣贵戚当道,不能匡正,遂辞官归家,筑室城外,春夏读书,秋冬弋猎。冀州刺史王芬等人连结谋反,请曹操加入,被他拒绝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边章、韩遂杀死金城刺史和太守,叛乱。曹操因家世,被灵帝征为典军校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欲招西凉刺史董卓进京除去宦官,反而先被十常侍所杀。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封太师,专擅朝政。曹操潜出洛阳,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诸侯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出兵讨董。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焚毁皇宫,在洛阳备战。诸侯畏缩不前,曹操孤军进击董卓,战败负伤。不久,联军自散。【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击败占据衮州的黄巾军,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徐州牧陶谦部将张闿杀死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遂进兵徐州,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之处大肆杀戮,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曹操从徐州赶回,与吕布战于濮阳(今河南新乡附近),险些被俘。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今山东鄄城)。陶谦去世,刘备代为徐州牧。【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走投靠刘备,后占据徐州,刘备投靠曹操。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朝拜献帝,并迎天子都许,后天子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军至宛(今河南南阳境内),张绣率部投降后又反悔复叛,交战中,曹操侥幸得脱,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战死。后淮南袁术欲称帝,曹操前去征讨,袁术败逃。【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徐州,水灌下邳(今江苏睢宁),活捉并处死吕布。后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欲投奔袁绍,曹操派刘备、朱灵前去拦截,刘备趁机率部占据徐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等人与刘备谋诛曹操事泄,董承等人被处死。曹操率军夺回徐州,俘获关羽和刘备妻儿,刘备逃亡投奔袁绍,曹操遂回军官渡。袁绍派颜良等人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北),拉开了官渡大战的序幕。经过八个月的反复较量,曹操通过乌巢劫粮,终于取得战役的胜利。关羽携刘备妻儿回到刘备身边。【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因争位不和,发生火并。【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利用二袁不和,曹操击破袁尚,攻克邺城,袁尚逃奔另一个兄弟袁熙处。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攻灭袁谭,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山西西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分地区)平定。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丸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丸。曹军从一条较隐秘的路线深入三郡,出敌不意,大获全胜。【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任汉朝丞相。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率军南征荆州刘表。刘表病逝,次子刘琮接任荆州牧,在群臣劝说下,刘琮投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意图占领江陵安身,曹操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其军击溃。孙权与刘备联手抵抗曹操,曹操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对峙,误中连环计,遭火攻惨败,大伤军力,遂引余部撤退。【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涵谷关向西,山西、陕西部分地区)用兵。曹操先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派大将曹仁前去平叛,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今陕西潼关境内)。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用离间之计,大破关中诸军。【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起兵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取得小胜,遂班师北还。献帝准许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邺城,立社稷宗庙,封曹操的三个女儿为贵人。魏国拥有冀州等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献帝命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曹操复征孙权,无功。皇后伏氏给父亲伏完写信欲谋曹操,事情败露,全族被处死。【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献帝封曹操中女为皇后。曹操率大军再征张鲁,张鲁兵败投降,曹操夺取汉中。【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曹操三征孙权,次年进击濡须口,孙权决定暂时撤退,曹操未敢深入追击,遂撤军。献帝后又命曹操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称警跸,并作泮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为和刘备争夺汉中,进驻长安指挥。派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夏侯渊阵亡,曹操亲至阳平关,刘备依险拒守。无功,曹操命令回军。后又派于禁相助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境内)的曹仁攻打关羽。关羽乘洪水泛滥,生擒于禁,围困曹仁。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围解。【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为了夺到荆州(今湖北、湖南、江西部分地区)并向曹操示好,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后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曹丕继任魏王。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A2曹丕大事年表【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丕出生,字子桓。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为南征刘表,大军至宛,南阳张绣先降后反,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阵亡,曹丕乘马得脱。【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三郡乌丸,曹丕跟随出征,作燕歌行。【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帅军至谯,造轻舟训练水军,水军自涡水入淮河,出肥水,驻军合肥。曹丕随军,作浮淮赋。【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操西征关中诸军,曹丕留守邺城,作感离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曹丕在夺嫡之争中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魏国太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西征刘备未归,曹丕留守邺城。西曹掾魏讽等人潜结谋反,曹丕得到通报后,及时予以扑灭。【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嗣位为魏王、丞相,改元延康元年。后治兵东郊,发动第一次对孙权的讨伐。大军进至谯,孙权派出使节纳贡求和,于是罢兵。后汉献帝禅位,曹丕代汉立魏,定都洛阳,改元黄初,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封献帝为山阳公,山阳公以二女奉曹丕为贵人。【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于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曹丕赐死元配夫人甄氏。镇西将军曹真平定河西叛胡。刘备称帝,延续汉室。【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破刘备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内),后复叛朝廷,曹丕再次南征。西戎各族归附,西域遂通,曹丕设置戊己校尉。【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东巡至许昌,后检阅水军,乘龙舟经淮河至寿春(今安徽寿县)。【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帅水军沿淮河抵达广陵,本想入长江征讨孙权,因水道结冰无法通行,作罢。并州刺史梁习讨破鲜卑。【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在洛阳病世,时年四十岁,葬首阳陵。长子曹睿即位,谥为文皇帝。A3曹植大事年表【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植出生,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东征海贼管承,十五岁的曹植跟随出征。【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三郡乌丸,曹植跟随出征。【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曹植跟随出征。【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曹植为平原侯,食邑五千户。曹操西征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曹植跟随出征。【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铜雀台建成,曹操命诸子作赋,曹植作登台赋。后曹操南征孙权,曹植跟随出征。【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植徙封为临菑侯。曹操南征孙权,命曹植留守邺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曹植跟随出征。【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植夫人崔氏衣着华丽,违反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