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doc_第1页
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doc_第2页
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doc_第3页
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doc_第4页
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对住宅及小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话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等领域的产品应用与住宅及住宅小区,已成为新型住宅和小区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智能化(住宅)小区就是近年来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并迅速崛起的一种新型住宅,它是建筑艺术生活理念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成果。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人类步入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推广,各科技领域迅速交融等,都促使了现代小区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智能化小区作为现代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快捷、安全、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平台,成为现代综合科学技术最完美的体现。智能小区的建设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它将成为未来高速信息公路的站点。智能建筑的核心是系统集成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中连接“3A,系统各类信息设备的基础设施,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施工技术的研究,设计一套符合最新国际标准的、适应技术发展的、能满足灵活应用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为智能小区建设提供一个灵活实用、可扩展的、模块化的设计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综合布线系统的起源、发展、特点、结构及性能,然后通过对广安花苑小区进行实例研究和设计。最后,对广安花苑小区布线方案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关键词:智能小区,综合布线系统,水平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AbstractWith the rapid change of in 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hi gh-spee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us into a newe ra-network era. As digital technology is being popularized,every field is blending at high speed, which leads building to develop in the way of intelligent,in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As the combination of modem architecture art andInformation technology,which provides us with comfortable,quick,safe and high quality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come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modern comprehensive servi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d 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network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eanwhile, it is also the necessary demand of theimprovement of material and culture life, and it will become the station of informationhighway in the future. PDS design is the core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t is the basicelement which connect with all kinds of 3A equipment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the intelligent building.This essay mainly through the integrated wiring syste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Design a line with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at meet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at can be applied flexibl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wiring system. Intelligent Community to provide a flexible and practical, scalable, modular design.The essay starts with the introduces to the integrated wiring system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integrated wiring system origi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nd then right through the Garden District for Guangan case study and design. Finally, the Garden District of Guangan wiring program practice summarized.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level System, BackboneSystem, WorkL ocationS ystem,A dministrationS ystem,Equipment System目 录1 概 述11.1 综合布线的起源与发展11.2 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21.2.1 工作区21.2.2 水平子系统31.2.3 干线子系统41.2.4 管理区子系统51.2.5 设备间子系统51.2.6 建筑群子系统61.3 综合布线系统特点61.3.1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61.3.2 综合布线系统与传统布线系统81.4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简介91.4.1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的构成91.4.2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标准91.4.3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的等级101.4.4 综合布线系统中传输介质的分类112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理132.1 总体规划132.2 系统设计132.3 综合管理132.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各个子系统的设计152.4.1工作区(终端)子系统设计152.4.2水平子系统设计162.4.3干线(垂直)子系统设计182.4.4设备间子系统设计192.4.5管理子系统设计222.4.6建筑群子系统设计223广安花苑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及实现243.1用户需求分析243.2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设计说明243.2.1小区背景243.2.2设计依据253.2.3统设计综述253.3系统设计详细描述263.3.1总体设计263.3.2工作子系统设计说明273.4小区综合布线系统与相关设备的连接353.4.1与电话系统之间的连接353.4.2与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的连接363.4.3与楼宇自动化系统之间的连接363.4.4与监控电视系统之间的连接363.4.5合布线系统与多种网络应用363.4.6综合布线系统与电气的防护及接地373.5 综合布线系统标识方案383.5.1 标识原则383.5.2 标识方法383.6 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393.6.1 测试目的393.6.2 综合布线认证测试的内容403.7 综合布线工程实施404 结束语424.1 全文总结424.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424.3 心得体会 43参考文献44致 谢451 概 述1.1 综合布线的起源与发展回顾历史,综合布线的发展与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密切相关。传统布线如电话、计算机局域网都是各自独立的,各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设计和安装,采用不同的线缆和不同的终端插座。而且这些不同布线的插头、插座及配线架均无法互相兼容。办公布局及环境改变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需要调整办公设备或需要更换设备时,就必须更换布线。这样会增加新电缆而留下不用的旧电缆,天长日久,导致了建筑物内一堆堆杂乱的线缆,造成很大的隐患,维护不便,改造也十分困难。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BELL)实验室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办公楼和工厂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率先推出SYSTIMAX PDS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建筑与建筑群结构化布线系统),这应该是综合布线的原型,后来发展为结构化布线系统SCS (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各厂商也推出了类似的系统产品,国际标准对系统进行了定义和规范1。综合布线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更新,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视能够同时提供VDV(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的集成通信网。因此综合布线取代单一、昂贵和复杂的传统布线,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布线将一步步走向真正的“综合”。随着信息程度日益提高,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网络建设的全面展开,在全球网络建设的投资中,中国处于领先的地位。各种智能小区,大楼,体育场馆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场合的网络建设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1。综合布线作为网络建设和构件的基础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布线的产品和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户对于网络布线级别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中国网络技术上,随着六类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六类布线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光纤铜缆的混合布线仍然被大多数用户采用。基于铜缆和光纤的10G传输技术成为市场技术发展的热点,10G产品和方案也慢慢在具体的项目中得到应用。网络布线以及智能家居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空间2。1.2 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综合布线是由电缆和相关连接件组成的信息传输通道。它即能使语音、数据、视频设备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和电信线路的连县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以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装置等。这些部件可用来构建各个子系统。他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时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一个设计良好的综合布线对其服务的设备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能互连许多不同应用系统的设备,如模拟式或数字式的公共系统设备,也应能支持图象(电视会议、监视电视)等设备。综合布线一般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子系统的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只要改变节点的连接方式就可使综合布线在星型总线型环形树形等结构之间进行交换2。综合布线采用模块化的结构,灵活性高.按每个模块的作用,可把综合布线划分成六个部分,如图1-1所示。这六个部分可以概括为“一间、二区、三个子系统”,即:l 设备间l 工作区l 管理区l 水平子系统l 干线子系统l 建筑群干线子系统1.2.1 工作区 工作区是放置应用系统终端设备的地方。它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或接插线)组成,如图1-2所示。它用接插线在终端设备和信息插 座之间搭接,相当于电话系统中的用户线及终端部分。图1-1 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结构1.2.2 水平子系统水平布线系统由每一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开始,一直到管理区的内侧配线架的线缆所组成,如图1-2所示。水平布线线缆均沿大楼的地面或吊平顶中布线,最大的水平线缆长度应为90m.根据EIA/TIA 568标准和ISOIIEC 11801国际综合布线系统标准,在各自的水平布线系统中分别可采用以下几种类型线缆和信息插座。(l) 4对1000非屏蔽双绞线(UTP)和信息插孔为ISDN 8芯(RJ45)的标准插口。(2) 4对(或2对)1000或(1200)平衡双绞线和信息插孔。(3) 2对1500屏蔽双绞线(STP)和屏蔽信息插座。(4) 光纤线缆及信息插孔为ST光缆的标准接口。(5) 500同轴电缆及信息插孔为500同电线的标准接口。水平布线还可采用双介质混合电缆(内有4对1000非屏蔽线缆和62.5/12和m多模光缆)和双介质馄合型信息插座(内有ISDNR345的标准插座和ST型光缆接R)另外,根据EIA/TIA5 68标准和ISO/IE C1 1801国际综合布线系统标准以外的参考标准,水平布线子系统在一些特殊场合中还可以采用以下线缆:(1)多对数(25对)1000非屏蔽双绞线缆;(2)4对1000(SIP)屏蔽双绞线和ISDN8芯RJ45型标准屏蔽信息插座;(3)多对数1500 (STP)屏蔽地毯下扁平电缆;(4)750同轴电缆(满足5MHz-625MHz宽频信号的应用)和信息插孔为750同轴电缆的标准接口。 工作区图1-2 水平子系统1.2.3 干线子系统千线子系统由建筑物内所有的(垂直)干线多对数线缆所组成。即有多对数铜缆、同轴电缆和多模多芯光纤以及将此光缆连接到其他地方的相关支撑硬件所组成,以提供设备间总(主)配线架(箱)与干线接线间楼层配线架(箱)之间的干线路由。按照EIA MA5 68标准和ISO/IEC 11801国际布线标准,规定了设备间主交叉连接架(总配线架MDF )与中间交接架以及与楼层管理区的楼层配线架IDF之间各类主干线线缆布线的最长距离19.121新近版本的标准又批准了把单模光纤动用到干线子系统中去,即主交叉连接处与管理区之间8.7或10/125um的单模光纤长度最长为3000m. 62.5/125m光缆管理区IDF 2000m最长 MDF主交叉连接中间交换 500m最大 150m 100UTP电缆管理区 800m最长 主交叉连接中间交换 500m最大 300m 150STO电缆管理区 700m最长 主交叉连接中间交换 500m 700m 50同轴电缆管理区 500m最长 主交叉连接中间交换 500m 500m图 1-3 主干线最大距离1.2.4 管理区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由交叉连接、直接连接配线的(配线架)连接硬件等设备所组成。以提供干线接线间、中间(卫星)接线间、主设备间中各个楼层配线架(箱)、总线架(箱)水平线缆(铜缆和光缆)与(垂直)干线线缆(铜缆和光缆)之间通信线路连接通信、线路定位与移位的管理。系统中各楼层配线架(箱)IDF可根据不同的连接硬件分别安装在干线接线间(各楼层电信间)墙面防火板上以及安装在19英寸墙面安装铁架或安置在19英寸机柜(架)中。总配线架(箱)MDF可安装在设备机房总配线间的墙面防火板上或安装在专用配线架上。1.2.5 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间布线子系统由设备间中的线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所组成,它把公共系统的不同设备(如PABX, HOST, BA等通信或电子设备)互相连接起来。通常将计算机房、交换机房等设备间设计在同一楼层中,这样既便于管理,又节约投资。1.2.6 建筑群子系统它是将多个建筑物的数据通信信号连接为一体的布线系统。通常由电缆、光缆和入口处的电气保护设备等相关硬件所组成。1.3 综合布线系统特点综合布线系统(PDS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又称开放式布线系统(OpenCabling System ),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及物业管理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连,也能使建筑物内的信息通信设备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网络连接5。综合布线系统是为了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的发展需求而特别设计的一种布线系统,它采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标准材料,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把语音、数据、图像和部分控制信号系统,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综合3,非常方便地在智能建筑中组成一套标准、灵活、开放的布线系统。它可满足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和通信的要求。包括:l 模拟与数字的语音系统l 高速与低速的数据系统l 传真机、图形终端、传略仪等需要传输的图像资料l 电视会议与安全监视系统的视频信号l 传输28个VHF宽带视频信号l 建筑物的安全报警和空调系统的传感器信1.3.1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1)兼容性综合布线系统的首要特点是它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的性能。综合布线将语音、数据与监控设备的信号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信息插座、交连设备、适配器等,把这些不同的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由此可见,这个布线比传统布线大为简化,可节俭大量的物资、时间和空间。 在使用时,用户可不用确定某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的具体应用,只要把某种终端设备(如个人计算机、电话、视频设备等)插入这个信息插座,然后在楼层配线间和设备间的交连设备上做相应的接线操作,这个终端设备就被接入到各自的系统中了。(2)开放性对于传统的布线方式,只要用户选定了某种设备,也就选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布线方式和传输介质。如果更换另一设备,那么原来的布线就要全部更换。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已经完工的建筑物,这种变化是十分困难的,要增加很多投资。综合布线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4,因此,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如计算机交换机等都是开放的。对所有通信协议也是支持的,如对ISO/EC 8802-3、ISO/IEC 8802-5的支持等。 (3)灵活性由于所有信息系统都采用标准的传输介质和相关连接硬件,且基于模块化设计,因此所有信息通道都是通用的。信息通道可支持电话、传真、多用户终端、ATM、工作站及令牌站。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改变系统布线,只需作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系统组往也灵活多样,各部门即可独立组往又可方便地互连,为合理组织信息提供了必要条件。 (4)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去敷设在建筑物内的铜芯或光缆外,其余所有的接插件是积木式的标准件,方便使用和管理,而且减少了现场输工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使得用最小的附加布线与变化(如果需要的话)就可实现系统的搬迁、扩充与重新安装。(5)扩充性布线系统是可以扩充的,以便将来技术更新和有更大发展时,很容易将设备扩充进去。(6)先进性综合布线采用光纤与双绞线电缆混合布线的方式,较为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所有布线均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标准,链路均按八芯双绞电缆配置。为满足特殊用户的要求,可把光纤引到桌面。干线语音部分用电缆,数据部分用光缆,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提供足够的裕量。(7)经济性利用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的模块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大大减低运行花费,这些运行花费包括楼宇或建筑群中人员与设备的增加与重新安装费用,以及占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等方面所带来的花销。综合布线系统一次投资少,维护费用低,整体投资最少。1.3.2 综合布线系统与传统布线系统以前,一些较大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制造商通常都要为其特定的产品设计特定的、专业的布线系统,这些布线系统往往使用不同的技术和设备,互不兼容,这使得用户和设计施工单位在规划、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等阶段均面临许多不同要求的技术选择,既费时有费力9。这种建筑物内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并采用不同的传输媒介独立布线的局面越来越不适应通信和网络技术对传输线路的现实需求。随着通信事业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结构化布线系统越来越被认同5,并且在工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它有优越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较好的经济性。综合布线系统与传统布线系统的比较如表1.1。表1.1 综合布线系统与传统布线系统比较表综合布线系统传统布线系统一套统一配线系统,支持图、文、声、数、像多系统、多网络,各系统独立,互相无联系可兼容许多厂商产品,实现系统集成,搭配方便系统一旦确定,线路就专用,兼容性低移动、搬迁、改变等很方便,只需将设备插到另一个信息点插座(TO),需要时可在管理子系统中作相应的变动移动、改变或升级时将使整个布线系统改变,有的改动甚至不可能实现终端硬件可根据需要改变,并配置相应的硬件,而线路可不变并可灵活搭配硬件变化,布线也需改变能满足各类性能等级层次的需要一旦确定,性能升级不容易系统的性能价格比高,初始投资少。所含系统的数量越多,平均投资越少系统的性能落后,随着时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造浪费大或无法改造。系统配置越多,初始投资越多1.4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简介1.4.1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的构成综合布线系统产品是由各个不同系列的器件所构成,如图1.4所示。 传输介质 交叉/直接连接设备 综合布线产品组成 介质连接设备 适配器器、传输电子设备 布线工具及测试组件图1.4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的构成系统产品包括: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传输电缆、信息插座、插头、转换器(适配器)、连接器、线路的配线及跳线硬件、传输电子信号和光信号线缆的检测器、电气保护设备、各种相关的硬件和工具等。这些器件可组合成系统结构各自相关的子系统,分别起到各自功能的具体用途。系统产品还包括建筑物内到电话局线缆进楼的交接点(汇接点)上这一段的布线线缆和相关的器件。但不应包括交接点外的电话局网络上的线缆和相关器件以及不包括连接到布线系统上的各个交换设备,如:程控数据用户交换机、数据交换设备、工作站中的终端设备和建筑物内自动控制设备等。1.4.2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标准综合布线系统标准经过世界上多家著名电信和计算机通讯公司参与制订和修改,1991年7月电子工业协会和电信工业协会发表了EIAMA 568商务建筑布线标准。EIA/TIA 568综合布线标准确定了综合布线系统中各种类型配置的相关器件、线缆的性能和技术标准,确定了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给出了综合布线系统应用或支持的范围。还制订出与标准相关的ElA/TIA 569 (商务建筑电信布线通道及空间标准)和EIA/TIA 570(住宅及小型商业区综合布线标准)等一系列的标准1。综合布线标准中规定,在商务建筑布线系统(即在综合布线系统)中,可采用四种类型的线缆:第一类为: 4对1000 非屏蔽双绞线电缆(UTP CABLE);第二类为: 2对1500 屏蔽双绞线电缆(STP CABLE);第三类为: 500 同轴屏蔽电缆(Coaxial Cable);第四类为: 62.5/125/m 多模态光纤线缆(Optical Fiber)。1993年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也发表了IS9/iec11801国际建筑通用布线材料。在布线标准规定综合布线系统中可采用几种类型的线缆,即采用4对(或2对)1000(或1200)平衡双绞线电缆、2对1500屏蔽双绞线电缆、屏蔽双绞线电缆、62.5/125m (或50/125,m)多模态光线缆。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地发展和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被人们在世界上广泛地采用,世界上各家著名电信和计算机通讯厂家按照ELA/ILA 568标准和ISO/IEC 11801国际综合布线标准为依据,以极大热情竞相研制开发了各自具有特色的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 AT&T SYSTLMAX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2) AMP NETCONNETCT (美国安普公司)(3) SLEMON CABLING SYSTEM (美国西蒙公司)(4) IBM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5) DEC CONNECT (美国数据设备公司)(6) T&B PWS (美国Thomas&Betts公司)(7) NT IBDN (加拿大北电公司)(8) KRONE KI.S.S (德国克罗内公司)(9) ALCATEL CABLING SYSTEM (法国阿尔卡特公司)(10)BICC Millennium Cabling System (美国BICC公司)1.4.3 综合布线系统产品的等级综合布线系统根据生产技术和采用材料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产品来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信号的传输。按照电子工业协会/电信工业协会EIA/TIA 568标准(ISO/IEC 11801),综合布线产品等级及应用支持的传输速率如下所示:(1) 话音和低速数据最高至20kbps(2) 话音和数据传输最高至1Mbps(3) 话音和数据传输最高至IOMbps(4) 话音和数据传输最高至16Mbps(5) 话音和数据传输最高至155Mbps1.4.4 综合布线系统中传输介质的分类1) 水平布线传输介质水平布线传输介质的分类如图1.5所示。2) 干线垂直)布线传输介质干线 (垂直)布线传输介质的分类如图1.6所示。3) 综合布线系统中交连/直连设备 在设备间主配线架(MDF)、中间配线架以及楼层配线架(IDF)上应用的交叉连接和直接连接的设备分类如图1.7所示。图1-5 水平布线传输介质的分类 图1-6 干线布线传输介质的分类传输介质双绞线快接式配线架双绞线大对数配线架同轴电缆配线光纤互连单屏蔽型5类 配线架(插座24、32、48、68口)5类 配线架(插座口12、24口)非屏蔽型3类 配线架(100、300对等)5类 配线架(100、300对、900对等)3、5类 跳线架(导线跨接线)3、5类 插入线(二端预先装有连接器插头的多芯跨接线)光纤连接面板光纤插头(SC、ST型、FDDI型等)光纤跳线(1、2、4芯)光纤连接器(SC、ST型FDDI型)3类 配线架(插座12、36口)3、5类 插入线(二端预先装有RJ45插头的八芯跨接线)图l-7 交连/直连设备的分类2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理2.1 总体规划一般来说,国际信息通信标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修订、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也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问世,逐步完善而趋向成熟。我们在设计智能化建筑物期间,提出并研究近期和长远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际上各综合布线系统都只是提出15年质量保证体系,并没有提出多少年投资保证。为了保护建筑物投资者的利益,我们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水平布线尽量一步到位6”。从图2.1可以看出,主干线大多数都设置在建筑物弱电井,更换或扩充比较省事;水平布线是建筑物的天花板内或管道里,施工费比初始投资的材料费高。如果更换水平布线,要损坏建筑结构,影响整体美观。因此,我们在设计水平布线,尽量选用档次较高的线缆及连接件(如选用100 Mbps的双绞线),缩短布线周期。2.2 系统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大厦建设中的一项新兴技术工程项目,它不完全是建筑工程中的“弱电”工程。智能化建筑是由智能化建筑环境内系统集成中心利用综合布线系统连接和控制“3A”系统组成的。布线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3A”系统的功能一个完善确定设计的布线系统,其目标是,在既定时间以外,允许在有新需求的集成过程中,不必再去进行水平布线,损坏建筑装饰而影响审美。综合布线的设计过程,可用图2.1示的流程图来描述。2.3 综合管理通过上述探讨己表明,一个设计合理的综合布线系统,能把智能化建筑物内、外的所有设备互连起来。为了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这些线缆及连接件,我们可以将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资料采用数据库技术管理起来。可以从一开始就应当全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RD)技术,对建筑物的需求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布线路由设计,以及线缆参数、位置编码等一系列的数据登录入库,使配线管理成为建筑集成化管理数据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让本单位的技术人员组织并参与综合布线系统规划、设计以及验收全过程,这对今后管理维护布线系统将大用处。获得与布线相关的建筑物资料计算每个楼层的可用面积计算楼层的配线间数目并确定位置计算每个配线间的电缆对数计算设备间、配线间大小计算地下楼层电缆对数计算地下楼层管道尺寸计算连接管道尺寸计算干线电缆的数量和尺寸计算干线电缆孔的大小和数量向建筑物拥有者提出有关管道、间、设备间、供配电等建议向建筑物拥有者提出防火措施的建议画出施工图纸检查设计是否符合建筑物的安全规范图2-1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步骤流程2.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前面我们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基本概念,下面分别对这几个子系统的设计作一介绍。2.4.1工作区(终端)子系统设计 (1)设计要求在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系统中,工作区常用术语服务区(coveragea rea)替代,通常服务区大于工作区。终端设备可以是电话、微机和数据终端,也可是仪表、传感器和探测器等。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常划分为一个工作区7,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与信息插座之间的连接线及适配器等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平方米,也可按用户要求设置。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在设备连接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进行两项服务时,应用“Y”型适配器;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采用适配器;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应采用适配器;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匹配器。(2)设计步骤确定工作区域大小S()根据建筑平面图计算使用面积S().确定进点构成N个(1,2,3or4)要考虑到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分为基础型和增强型,基础型的每个工作区只有一个信息插座,增强型的每个工作区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信息插座。确定信息插座数量和位置首先需确定单个工作区的面积大小P,一般来说,可以按每5.10平方米设置一个进点即一个工作区,则插座的数量M=S-PxN.确定插座类型和相应的设备数量插座分为嵌入式和表面安装式两种。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安装式样来满足不同的需要。通常新建筑物采用嵌入式插座;而现有的建筑物采用表面安装式的插座。2.4.2水平子系统设计(1) 设计要求水平布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分支部分,具有面广、点多等特点。它是由通信引出端(又称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架以及它们之间的缆线组成。水平布线子系统设计范围较分散,遍及整个智能化建筑的每一个楼层,且与房屋建筑和管槽系统有密切关系,在设计中应注意相互之间的配合。水平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根据用户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2) 水平布线子系统设计的技术方案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备配置、缆线选用和确定最大长度等内容,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又密切相关,在设计中需综合考虑。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都为星型结构,它是以楼层配线架为主节点,各个通信引出端为分节点,二者之间采取独立的线路相互连接,形成以FD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星型线路网状态。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线路长度较短,有利于保证传输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和维护管理。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备配置主要是楼层配线架和通信引出端的配置。选用楼层配线架的容量时,应根据该楼层目前用户信息点的需要和今后可能发展的数量来决定。此外,还应考虑设备间预留适当空间,以便今后扩建时安装连接部件。通信引出端的配置与综合布线系统的类型等级、传输速率和采用的缆线有关,其配置原则一般按表2.1中所列。表2.1中所列的类型等级是为满足综合布线系统不同用户的需要,且能适应一定时期的发展而划分的。表2.1 通信引出端的配置原则序号类型等级传输速率传输媒质通信引出端类型备注1基本型底速率系统高速率系统三类对绞线对称电缆五类对绞线对称电缆单个连接4芯插座单个连接8芯插座在高速率系统时,传输媒质也有采用光缆2增强型底速率系统高速率系统三类对绞线对称电缆五类对绞线对称电缆单个连接4芯插座单个连接8芯插座在高速率系统时,传输媒质也有采用光缆3综合型高速率系统五类对绞线对称电缆和多模光纤光缆或单模光纤光缆(用于主干布线系统上)单个连接8芯插座或更多个信息插座一般以光缆为主,与铜芯对绞线对称电缆混合组网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规定,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缆线最大长度为90M。在一般情况下,水平电缆推荐采用特性阻抗为1000的对称电缆,必要时允许采用150E2的对称电缆,不允许采用120 S2的对称电缆。当采用高速率传输系统或传输电视图像信息时,宜采用光缆。建议采用62.5m /125Aim多模光纤光缆,必要时也允许采用50u m/125 u m多模光纤光缆或单模光纤光缆。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对称电缆是否采用屏蔽结构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来决定。 (3) 设计步骤确定配线间的数量和尺寸大小配线间的数量和尺寸大小可根据下表确定:表2.3 配线间的数量和尺寸信息点数量配线间数量(个)大小()小于20011.51.220140012.11.240160012.71.2配线间的位置根据建筑平面图确定配线间的位置。确定水平配线路由及敷设方式按照施工图来设计子系统走线方案,一般采用地板下管道布线方法。确定水平电缆的对数、类型根掘布线标准,水平线缆一般使用三类或五类屏蔽(FIP.ST等)或非屏蔽(UT)4对双绞线,在高速率应用场合采用光缆,一般使用多膜光缆。确定电缆长度根据下面公式计算每个楼层电缆总长度:C=0.55(L+S)+6NC:每楼层的电缆总长度L:最远的信息插座离配线间的距离S:最近的信息插座离配线间的距离N:每层楼信息插座数量2.4.3干线(垂直)子系统设计(1)设计要求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信息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2对,对于增强型和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选3对或4对双绞线。布线走向应选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每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开放型通道的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如果设备间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语音电缆连接至设备间,把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语音和数据的需要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垂直干线子系统并非一定是垂直布置的。主千线敷设在弱电井内,移动、增加或改变比较容易。在每个设计阶段开始前,需要规划一下管理区、设备间和不同类型的服务,应估计一下在该阶段最大规模的连接,以便确定该阶段所需的最大规模的主干线总量。主干线是选用铜缆还是光缆,应根据建筑物的业务流量和有缘设备的档次来决定。(2)设计步骤确定子系统的规模如果在给定楼层配线间所要服务的信息插座都在75m范围以内,可利用单干线子系统,超出该范围可采用双干线子系统或采用二极交接间。确定垂直干线通道通常将配线间与垂直通道合用。确定楼层干线线缆类型及数量确定水平主干电缆路由确定每个楼层所需干线线缆长度及主干线缆总长楼层线缆长度:(H+V)115%+6(m) (2.2)H:横向干线线缆长度V:垂直干线线缆长度主干线总长:各楼层干线长度之和2.4.4设备间子系统设计(1)设计要求设备间的理想位置应设于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主干线路的中间,一般常放在一、二层,并尽量靠近通信线路引入房屋建筑的位置,以便与屋内外各种通信设备、网络接口及装置连接。通信线路的引入端和设备及网络接口的间距,一般不宜超过巧m。此外,设备间应邻近电梯间,以便装运笨重设备。同时,应注意电梯内的面积大小、净空高度以及电梯载重的限制。设备间一般装有电话、数据,计算机等系统的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并有各系统公用的综合布线系统的进线接续设备,同时还是网络集中控制、维护管理和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在特殊情况下,电话交换系统和计算机主机也可分别设置,但应考虑连接通信网络方便和有利于综合布线系统的使用管理。程控用户交换机和计算机主机的机房离设备间不宜太远,这样有利于缩短缆线长度和保证传输质量。设备间的位置应选择在环境安全、干燥通风、清洁明亮和便于维护管理的地方。设备间的上面或附近不应有渗漏水源,不应存放易腐蚀、易燃、易爆物品,还要远离电磁干扰源。设备间的位置应便于安装接地装置,根据房屋建筑的具体条件和通信网络的技术要求,按照接地标准选用切实有效的接地方式。设备间的大小应根据智能化建筑的建设规模、采用的各种不同系统、安装设备的数量、网络结构要求以及今后发展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设备间内应能安装所有设备,并有足够的施工和维护空间。设备间是装设各种设备的专用房间,所装设备对于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内部装修和安装工艺必须注意:a.设备间应有良好的气温条件,以保证安装设备和维护人员能够正常工作。要求室温应保持在101C一270C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b.设备间应按防火标准安装相应的防火报警装置,使用防火防盗门。墙壁不允许采用易燃材料,应有至少能耐火1h的防火墙。地面、楼板和天花板均应涂刷防火涂料,所有穿放缆线的管材、洞孔及线槽都应采用防火材料堵严密封。c.设备间安装用户电话交换机和计算机主机时,其安装工艺应分别按设备的工艺要求标准设计。两者要求如有不同,则以较高的工艺要求为准。设备间的装修标准应满足通信机房的工艺要求,如采用活动地板时,要具有抗静电性能。设备间内应防止有害气体侵入,并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允许有害气体和尘埃含量的限值分别见表2.5和表2.6。表中规定的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设备间必须保证其净高(吊顶到地板之间)不应小于2.55m(无障碍空间),以便安装的设备进入。门的大小应能保证设备搬运和人员通行,要求门的高度应大于2.1m,门宽应大于。.9m。地板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应大于5 KN/m2 e设备间设一般照明,按照规定水平工作面距地面高度0.8m 处、垂直工作面距地面高度1.4 m处被照面的最低照度标准应为150 Ix。设备间内应有可靠的交流50Hz,220V电源,必要时可设置备用电源和不间断电源。如设备间内装设计算机主机时,应根据其需要配置电源设备。设备间内的缆线敷设应根据房间内设备布置和缆线经过段落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的敷设方式,并及早向土建设计单位提供,以便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表2.5 有害气体限值有害气体(mg/)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氢氨氯平均限值0.20.0060.040.050.01最大限值1.50.030.150.150.3 (2)设计步骤确定位置尽量布置在建筑物中间,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源,远离有害气体源以及腐蚀、易燃、易爆炸物等。确定使用面积使用面积的确定有两种方法:S=(57)Sb (2.3)Sb为设各面积S=KA (2.4)A为设备间内设备总台数,K为系数,取(4.55.5) /台在这两种方法中取大值,设备间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20.确定建筑结构设备间高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