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doc_第1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doc_第2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doc_第3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doc_第4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在空间和时间中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确立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搞清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路线。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意识现象,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意识问题上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的界限,正确理解意识的作用,正确认识电脑是思维的模拟,永远不能代替人脑。教学重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物质的存在形式;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路线;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世界物质统一性论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电脑是人脑的思维模拟。教学时间安排:12学时有现实意义的问题: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2、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与“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界争论的问题:1、关于物质概念的问题;2、关于物质和存在关系的问题;3、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4、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5、关于意识的结构问题;6、关于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7、关于“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问题;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参考书目:1、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篇第三、四、五、六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3-105页。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08-520页。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章第四、五节,第三章第一、三、四、五节,第五章第一、二、三节,列宁选集第2卷,7090、144-151、154-176、258-280页。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753-761页。5、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444-446页。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观(material view)物质这一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先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使用过物质(matter)这个概念,那他们对物质的看法如何呢?(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materialism material view)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哲学家们把某种或者某几种物质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把世界统一于水、火、原子(atom)等。中国古代唯物论者把金、木、水、火、土看成物质,并由此构成万物;古印度认为“四大”,即地、水、风、火,是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Thales,公元前624前547年)断言,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公元前585前525年)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气。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30前470年)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 materialism)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二发展阶段,这种物质观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原子是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是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原子。特别是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 ,17661844年)追随古代希腊原子说(atomists)的观念,提出物质由原子组成,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单位,它具有不可入性、不变性和不可再分性。当时最流行的一个观点是: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就是物质,原子是“宇宙之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主张在科学的基础上理解物质,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direct-viewing),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它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specific structure),把原子的特定形态和属性作为物质的不变的特性,并把当时科学所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的最终的认识,混淆了共性与个性(general character and individuality)的关系。这种物质观最突出的是其形而上学性,它既不能容纳自然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又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导致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启示: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出现,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现代物理学发现了与电子、质子等已知粒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刚好相反的“反粒子”。由“反粒子”组成的事物和现象统称“反物质”。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空间探测、海洋开发、新能源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或将要引起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分化、专门化和在此基础上高度一体化、综合化的双重趋势,一方面要求哲学予以新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 factor)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复杂的结构不仅有诸要素的构成方式,还有诸多层次的联结方,所以,结构包括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排列次序、结合方式,既有数量结构,也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还有相互作用结构。物质系统(material system)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结构决定功能,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优化整体结构,优化组合,就是要实现物质系统的最佳功能。物质的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当结构相对不变时,事物处于相对稳定即量变过程中,当结构发生变动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会使事物发生质变。因此,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material structure)理论丰富了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movement view)、时空观(space and time view),丰富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不仅如此,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也有重大意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研究为目的的,现代思维科学(thought science)的发展,有利于对人脑复杂结构研究的深化。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一个事物的结构,就可以把它复制出来。仿生学就是以生物各种构造为对象进行工程技术模拟的科学。电脑是对人脑部分思维活动和功能的模拟,等等。(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唯心主义(idealism)作斗争中,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辩证地总结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选集3-556)。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柏克勒发现铀射线,1897年约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学说,1905年爱国斯坦(Einstein)提出狭义相对论等等。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证明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打破了原子不可入、不可分和质量不变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哲学思维的混乱,认为电子取代了原子,物质非原子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Machism)者利用这个“物理学危机”,宣称“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驳倒了唯物主义。列宁(Lenin)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依据马克思和思格斯的方法论原则,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辩证地论述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学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消失”的不是物质,而是旧的原子论(atomists)。由此,列宁得出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objective reality)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sensation)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全18-130)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的重大飞跃,标志哲学物质观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辩证地理解物质概念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呢?(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依赖于意识(consciousness)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objective reality)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性质,但是有一种性质是它们共有的,就是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指的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古代有个有个寓言故事“雁还是雁”,说明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客存在的,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2)物质是可以认识的,“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们能够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和思维,日益深入地认识物质世界。通过感觉认识物质的各种具体形态,通过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可以把握物质的本质。(3)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philosophy category)我们讲的物质,不是别的,是指的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是反映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本质的联系和规律的基本(范畴)概念,是客观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dialectical relations)的反映,是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概括性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materialist monism),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dualism)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knowability),同坚持了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agnosticsm)划清界限。(3)克服旧唯物主义(old materialism)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4)为科学家认识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物质概念的讨论第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概念可以分为“认识论上(epistemology)的物质概念”和“本体论(ontology)上的物质概念”,并对所谓“本体论上的物质概念”作了不同的尝试性表述。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能有纯粹本体论的物质概念,不应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来解释物质概念。认为如果把认识论问题扯进去,就不能得出科学的物质概念。第三种观点认为,物质概念只能是列宁的物质定义。大多数人认为前两种观点不科学或不能成立。一些人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有认识论意义,也有本体论意义。另一些人认为,物质概念作为范畴属于认识论问题,因而不可能建立纯粹的本体论上的物质概念。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哲学划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状况就结束了,不应再提本体论概念,而应研究物质和意识(matter and consciousness)的关系,而列宁的物质定义就凝结了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看法。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物质和存在关系的讨论“存在”(existence)一词在不同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唯心主义把存在归结为精神(spirit),例如,贝克莱(Berkeley)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主义所讲的存在是个人的主观存在,基督教(Christianity)认为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而这个存在既包括物质又包括精神。恩格斯在讲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存在”一词和思维相对,是“物质”的同义词,而在讲世界统一性时,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属于存在,因而反对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提法,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学术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表述哲学基本问题时,的确是把“存在”当作“物质”的同义词来使用的,但即使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两个概念也不是完全等同的。有人提出,“存在”概念有三重规定:第一,是有而不是无,它表征着具体事物都存在着;第二,存在就是现实世界(real world);第三,存在相当于认识论中的现象,它概括了一切物质、精神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因此,二者相似处在于都有极大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普遍性,外延广大。在人类出现前,由于没有精神现象,二者是统一的。当精神出现后,二者就不等价了,但在讲哲学基本问题时,由于把精神现象(spiritual phenomenon)划分出来了,二者也是等同的。在普通的科学意义上,二者又不相同:第一,外延和内涵不同。第二,反映事物的深刻程度不同,在认识论上居于不同的反映逻辑层次。存在概念回答的只是有无问题,而物质概念在肯定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揭示了特性,它表征着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第一,作为“物质”的同义词,用作名词,表征事物本身。第二,用作动词,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如运动、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中的存在一词即用作此意。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asic attribute)什么是运动呢?运动(movement)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讲的“运动就是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inherent attribute)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属性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我们讲: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这已被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全部科学成就所证明。从客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个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所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启示:既然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我们看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运动的观点去考察研究事物。如:有的同学刚入学时成绩可能差一点,以后通过努力就能赶上去,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同学们翻一下日历,每年的春节都不一样,“隔年的皇历翻不得”。这样我们又长了个心眼,就更聪明了吧?(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只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subjectivity),是运动的承担者。总之,一说运动,就是讲的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2、运动和静止(static)物质的运动川流不息,永无休止。但是大自然与社会处处展现出稳定、平衡、均势、有常、凝聚、团结、联合、统一等静止状态。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静止,而是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为什么?(1)运动的绝对性(absolutity)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而一切事物始终都在运动,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所以是绝对的。(2)静止的相对性(relativity)第一,什么是相对静止?相对静止(relative static)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可从三种意义上理解:其一,当某一物体相对一定的参照系来说,没有位置的移动,可以说处于静止状态。其二,当物体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时,对这种运动形式来说是静止的。其三,相对事物的质变(qualitative change)来说,当事物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没有发生质变时、是静止的,实际上还进行着量变(quantitative change)。第二,为什么静止是相对的?其一,任何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就不存在了。其二,静止是暂时的,时过境迁静止就不存在了第三,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其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条件。其三、相对静止是测量、计算运动的尺度。(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王夫之说“静既含动,动既含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学习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关系,要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的观点,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sophistry)的观点,过分夸大运动,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但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如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他把不同事物、现象之间的转化,看成是没有条件的,完全抹煞了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因此,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反对唯心主义运动观、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重要任务。3、运动形式(movement form)(1)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第一,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vement)宏观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包括天体和地球上的宏观物体运动,它是自然界中最低的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表现为简单的位置移动。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邵天体的和地上的物体的力学”。(自然辩证法第53页)由于物质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使得物体运动其速度加快或减慢、幅度的大或小、发展的直与曲、位置前或后、左或右等,自然界中行星围绕太阳转,海水的涨与落、跳高的高与低,走路的快与慢,等等。这些都表现为位置的相对变化。即机械运动形式。第二,物理运动(physical movement)物理运动是指声、光、热、电、磁的变化及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转化等运动。比机械运动来说,是较高级的运动形式。第三,化学运动(chemical movement)化学运动是指化学元素的化合和分解运动。主要研究与物质的原子之间的化合与分子的分解为基础的化合分解运动。比前两种运动又是较高级的运动形式。恩格斯讲:“紧跟着它,几乎和它同时而且有些地方还先于它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自然辩证法,第53页)化学运动,主要是原于的化合和分解。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或化合物,形成一种成分较复杂的化合物化合;由一种化合物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较简单的单质或化合物分解。化学运动形式很多,但化合与分解是其基本的运动形式。第四,生物运动(biological movement)生物运动是指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物种的遗传变异运动,这又是较高一级的运动形式。恩格斯讲:“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过程”。门自然辩证法)第53页)生命运动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蛋白体的运动,生物体一方面从外界吸取养料而同化,一方面排除废物而异化。并在繁衍后代中通过遗传(亲代传给子代)相变异(子代不同于亲代)使生物体不断进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五,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社会运动是指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更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列宁讲:“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3页)人们在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种运动就是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就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这五种运动形式是基本的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又包含着若干具体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有直线和曲线、等速、变速等运动。物理运动中包括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还将概括出新的运动形式。这五种运动形式分属于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机械运动属于力学的研究对象;物理运动属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化学运动属于化学的研究对象;生物运动属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运动属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运动形式之间联系第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基础上形成的。如化学运动以物理运动为基础。因为,没有热、电、光的作用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就可不可能有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第二,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包含着机械、物理、化学等运动。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在宇宙的演化中,各种运动形式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转化,机械运动热运动电运动化学运动。另一方面,在各种运动形式并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转化,既不改变运动的总量,也不会失去运动形式转化的能力,这是运动的守恒性。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xistence form)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内才能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1)时间(time)定义:时间标志物质运动过程持续性和顺序性(endurance and order)的哲学范畴。第一,时间是物质自己运动的前后顺序。 第二,时间是物质运动从一个形式向另一个形式转化的相继历史。 第三,时间可以表现为相继的阶段。时间的特点是维性,指时间是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即时间只有一个方面的量度,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流失,具有不可逆性。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说的就是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性。计算时间的单位:年、月、日、时、分、秒。启示:我们学习了时间一维性的特点,有时间观念,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空间(space)定义: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过程广延性或伸张性的哲学范畴,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左右、前后、上下伸张的性质,或者说,物质的存在有上下、前后、左右的联系,有一定的排列次序,这都是哲学上讲的空间范畴。物质的空间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volume);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换句话说,物质的空间性就表现在,任何物体都处在特定位置,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规模。特点: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现实的空间都是三维空间(three-dimensional space)。任何物体都具有(也只具有)长、宽、高三个量度,事物之间也总是存在着左右、前后、上下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才能确定特定物体的空间位置,明确它的空间特性。在数学、色度学和现代物理学中,常使用“一维空间”“多维空间”等概念,它们都只是比喻和模拟的性质。色度学上的颜色空间, 是把一种基本颜色叫做空间的一维。如几何学的“一维空间”是属于科学的抽象,指的是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如物理学上的“四维空间”(four-dimensional space)并非指空间是四维的,而是将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联系起来描述一个运动的物体。因此,“一维空间”“多维空间”都不是说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现实的空间只能是三维的。2、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物质运动总是在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物质的存在和发展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经历一定的时间,离开一定空间、时间,物质的运动就不能进行,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不能离开物质。物质是时空的内容,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存在的。计算时间的年、月、日、分、秒是以物质运动来确定的,现在国际上采用的“原子秒”是以铯这种金属元素的原子振动周期作为时间的标准,规定它振动9192631770次/秒。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一米为光在真空中运行299792458分之一秒通过的距离。神话传说中,每年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鹊桥相会”就由此而来。神话当然是神话,不是事实。实际上“牛郎”、“织女”两星相距十六光年,如果坐上现代的较快的飞机,以每秒一公里的速度,从两星同时出发,要250万年才能中途“鹊桥相会”。这些都说明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是不存在的。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1)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constancy)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变的。如:人的一生,活多大岁数高、短、胖、瘦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variability)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不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就是说,时间和空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变的,受物质运动状态限制,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已被科学发展所证明了的。如欧几里德几何学说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非欧几里德几何学认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不等于180,也可以大于180,也可以小于180,这都是对的。因为欧几里德几何学反映的是地区狭小范围内的平直、刚性、均匀的空洞的特性。非欧几何学反映的是大尺度宇宙弯曲空间和小尺度微观空间的特性。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就揭示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认为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速度越快变化越大,物体在运动的方向上,长度变短,时间变慢。如:把一把尺和一个钟表放在接近光速的火箭上,那么火箭上的一尺比地面上的一尺短了。相当于地面上的0.02米,火箭上,一小时比地面上的一小时地面长了,相当于地面上的50小时,在这里时间和空间变成了相对的东西。由此道理,宇航员以近光速度在空中飞行一年,就相当于地面上的五十年,他回地面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本人依旧青春年华,(他儿子却白发苍苍了),“父亲空中正年少,儿子地上已暮年”就出现了“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的情景。批判形而上学的时空不变论,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借可变,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的心理创造的。(2)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limitlessness)和有限性(limitedness)的统一我们知道:运动着的物质是永恒的,就决定了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永恒存在的,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是指空间和时间及其存在形式转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通常接触到的每一个现实事物都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都处于一定阶段上,各自具有特定的形态:体积、规模、位置,又都有自己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每一个具体实在物体,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要条件。在实践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无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要始终注意从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出发,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办事,不顾客现实际。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学习,这一节的内容可概括为:世界是按本身固有的规律在空间和时间中永恒运动的物质统一体。这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要求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条件下,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信息(information)的本质问题目前,对信息的本质是什么,理论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之外的“世界3”。有的认为,与意识相联系的信息是精神的,意识之外的信息是物质的。还有的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基本属性(basic attribute)。我们认为,虽然不能简单地说信息就是物质或就是精神,但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首先,信息与物质进化(evolution)有密切关系。信息的量和质是物质进化程度的标志。信息形态的发展与物质形态的发展有同步关系。一般可以把物质的发展分为无机界、生物界(biosphere)、人类社会(human society)三大阶段,而这三个物质发展阶段的切分也恰恰是信息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这表明信息作为物质普通存在的一种属性与整个物质形态的发展变化有着对应的联系,与物质的其它属性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它并不独立于其它运动形式外,而是寓于一切运动形式之中,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形式中都包含蓄相应的信息过程。物质世界的一切属性都能被它物反映和转化为信息,同时又都能反映它物,形成关于它物的信息。 再次,信息本身不是物质实体(material substance),但却离不开物质,与物质不可分。正如运动、时空,是物质的属性离不开物质,但它们本身不等于物质一样。作为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外壳;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和使用情况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也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信息作为物质的普遍属性也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信息表现了物质系统(material system)的运动状态和物质系统运动变化的属性;第二,信息以表现物质系统的差异性(diversity)为其特征,它提供物质系统在运动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没有差异就没有信息。 第三,从人类社会的信息来源看,都是物质系统(自然、社会)运动过程的表现,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信息也是物质的属性。西方某些学者宣称信息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这是站不住脚的。信息问题还处于研究探讨之中,我们要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进行研究,力求作出科学的回答。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在这一节中讲以下几个问题:一、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二、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四、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一、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human society)而存在。地球大约有60亿年的历史,也有人认为有45亿年的历史。不论如何,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这一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世界不少民族中有过各种关于人的起源的古老神话和美丽传说,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知识很少,对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理解,更没有力量控制,于是便产生了一种所谓“神”的观念,他们认为“神”是一种超人的力量,所以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他们也到神”那儿去找答案。我国古代有女蜗(wa)造人的神话,说是有位“人头蛇身”女神叫女娲,她神通广大,一天变化70次。她来到大地后感到寂寞,就用黄土按照自己的形象捏成许多小泥人,用气一吹,小泥人都活了,这样就有了人类。古埃及神话中说人是一个“人身羊头”的名叫哈奴姆的神,用水和土在陶器场里塑造的。宗教在这方面影响很大,基督教(Christianity)至经中的创世纪说,上帝用了5天工夫,造出了天地万物。第6天仿照自己的形体造出了第一个男人取名叫亚当(意思是“人”)后来又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了第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意思是“生命”)他俩成亲繁衍后代,人类从此生生不息。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神创论”(creationism),被剥削阶级吹得神乎其神,并变成了他们愚弄和统治劳动人民的思想手段之一。在很长时间里,谁怀疑它,就是大逆不道,就要受到严厉惩罚,甚至被判处死刑。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几家书店里,人们看到了一部新书物学家达尔文(Darwin)写的物种起源打开书本,一行醒目的词句吸引着读者“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原来,达尔文在前辈学者林耐、拉马克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考察和艰苦探索提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理论。进化论告诉人们,人类是动物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祖先经历了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发展阶段,然后由哺乳类动物中的一支灵长类进化而来。1871年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一书,进一步论证了“人猿同祖”,即人类是由一种大约1000万年以前的古猿进化而来的思想。进化论第一次把人类从“神创论”的迷宫中引了出来。进化论(evolution)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巨大震动。教会对此不能容忍,他们在英国牛津大学连续开会,大主教威勃甫斯叫嚷要“粉碎达尔文”。这是一场科学与宗教、真理与迷信的激烈较量,会上,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Hexuli)等人用科学事实对神创论严厉批驳后说,“达尔文学说是对自然史现象的一个解释”“没有别的学说比达尔文的解释根合理的了”,“为了科学的尊严我断言我宁愿要个类入猿做我的祖先,也不愿要个随时准备把自己的善辩和文明的天资出卖给偏见和谎言的人作祖先!”千钧之力的诤言,激起会议厅里雷动的欢呼声,大主教理屈词穷,进化论胜利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人类进化的历史,在初中学习社会发展史时就已经学习过了,不必重复。二、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它的物质性基础和内容是劳动(labor),人类社会的实践主要包括劳动实践,那么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1、劳动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1)劳动使猿人变成了人第一,渐渐直立行走,就定成了人猿变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第二,劳动创造了人的整个身体,特别是创造了手。第三,劳动改造了发音器官,劳动产生语言(language)。第四,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使类人猿变成了人。(2)劳动是全部生活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离开劳动,人就不能生存,人要生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首先必然解决衣、食、住、行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就是劳动实践创造的。2、劳动实践是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形成和发展的前提生产劳动(productive labor)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但是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不是单独进行的,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们彼此之间也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productive relations)的基础上又进行其他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复杂的关系之网。3、劳动发展就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power)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过去,还必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使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的和根本的是劳动发展史,劳动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发展的历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material shape),人类社会是由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活动组成的,而人的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的因素和生产方式等)什么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呢?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构成社会运动的诸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的因素和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1)什么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以及自然资源和矿藏等。(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加速和延缓作用,表现如下: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第二、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第三、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3)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ecided strength)第一、地理环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nature)和历史过程。第二、地理环境不能说明社会制度(social system)的更替。第三、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才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生作用。(4)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人的心理状态决定社会生活,决定国家制度的性质,法国的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认为生活在寒冷气候的人性格刚强、勇敢,不善于耍政治手腕,总是像年轻人一样勇往直前。生活在火热气候的人,因为炎热有害于力量和勇气。对一切事物冷淡,不感兴趣,不宽宏大量,不光明磊落,宁肯受到惩罚,也不愿自己去做工作, 等等。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早期发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理由是:第一,承认地理环境在人类形成中的决定作用同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生产什么,通过何种手段进行生产,都是由此总生产所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第三,古代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地区再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也是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地理环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理由是:第一,自然界本来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之所以和人类发生联系并起作用,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离开了时间,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就不会发生联系。然而,地理环境一旦纳入社会生产系统,他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的客观存在了,而成了生产力的客体,具有新的意义。第二,从古代到现代,在生产力的系统内,生产的目的、手段等都要以客体,即自然界为前提来安排。只有这样,生理系统诸要素才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受到破坏。但决不能由此得出地理环境对人类起决定作用的结论。第三,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领域相对狭窄,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就相对狭隘。随着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的发展,开拓了人们的广阔的视野,人们日益认识到地理环境不是单一的丰饶性,而是多样化统一的综合体。2、人口因素(population factor)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发动者,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口因素因地理环境一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经常的必要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什么是人口因素呢?(1)人口因素的定义人口(population)是指一定社会中人口的数量、密度、分布、构成、素质(健康、文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要素的总和。(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组成社会,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第二、 人口的数量增长速度是否同生产发展状况相适应,会对社会发展起一定的作用。第三,人口的构成状况、人口的质量(population quality)也会对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3)人口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第一,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第二,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三,人口也不是社会革命(social revolution)的原因(4)批判人口决定论(population determinism)“人口决定论”无限夸大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把人口因素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英国的马尔萨斯(Malthus,17661834)就是“人口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第一,人口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第二,主张用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的办法,来限制人口的增长,即用战争、灾荒、瘟疫的办法消灭过多的人口。道德抑制的办法就是没有能力养活子女的,一是不结婚,二是不生育。这是错误的,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总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呢?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material material production method)(1)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以供社会和个人消费的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按一定的社会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form of society)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因此,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四、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们必须像对待自然界那样,用精确的眼光对待它。2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规律性(regularity)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一定经验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对此的理解主要把握三个方面:(1)社会形态是多层次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整体。(2)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上讲的社会更替,(原 资、社)。(3)社会形态是统一性(unity)和多样性(diversity)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自身固有的规律。为什么?(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社会规律又是经过人的自然活动实现的,(3)人能够认识驾驭历史规律。第三节 意 识这一节通常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的起源;第二,意识的本质;第三,意识的作用。一、意识的起源意识(consciousness)的起源就是讲意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对此可大体概括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生命运动出现以后,由生命运动转化为社会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是说,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出现了人、人类社会以后才产生了意识现象。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更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即发展到有了人和人类社会时才出现的。但是,由于意识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科学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意识起源问题,长期成为科学和哲学上的难题之一,因此,对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的问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为了帮助同学们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