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二生物学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性成熟推迟,则其出生率会更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A正确;B、通过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B正确;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性成熟推迟,则其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将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种群密度都需要直接观察或者捕捉生物B.调查作物植株上跳蝻的密度须用标记重捕法C.重捕前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D.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常采用样方法【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调查猛兽等动物时,科学家可以利用动物声音、粪便等,不需要直接观察或者捕捉生物,A错误;B、调查作物植株上跳蚰的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C、标志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重捕前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C正确;D、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常采用逐个计数法,D错误。故选C。3.下列关于群落主要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B.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宽大,表面有茸毛C.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D.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特性,动物多以独特生存方式适应缺水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生物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详解】A、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二者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A正确;B、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其中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B错误;C、荒漠、草原和森林生物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C正确;D、荒漠中生物以独特方式适应缺水的环境,如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储水),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减少蒸腾作用);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一般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从而减少水分丢失,D正确。故选B。4.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繁衍能力非常强,一株植株可以结出两万多粒种子,它与周边的植物争夺水分、空间和肥料,会导致其他物种枯竭而亡,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加拿大一枝黄花引入某区域后,可增加当地的物种丰富度B.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一个新环境时数量将持续呈“J”形增长C.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该地区占用资源的情况,即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态位D.某区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该现象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内容:(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入侵物种,会破坏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B、入侵到新环境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不会持续呈“J”形增长,B错误;C、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D、某区域大大小小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一个种群,不能称为群落的空间结构,D正确。故选D。5.如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生物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械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食物网中含三级消费者的食物链有3条B.此食物网中海星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C.此食物网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海藻和浮游植物D.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石鳖、石槭数量可能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图示中,共有7条食物链。【详解】A、此食物网中含有三级消费者食物链有2条,分别是:浮游植物→藤壶→荔枝螺→海星和浮游植物→贻贝→荔枝螺→海星,A错误;B、结合图示可知,此食物网中海星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B正确;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图示食物网中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海藻和浮游植物,C正确;D、海星去除后,作为海星主要食物来源的藤壶和贻贝的数量会增加,而石鳖、石槭数量可能减少,D正确。故选A。6.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B的过程,甲~丁代表不同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的同化量B.乙是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丙中热能不能再被利用是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之一D.被C摄入的能量将全部被C同化成自身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图中D为分解者。【详解】A、图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食物链中B摄入的食物中未消化部分,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A同化的能量,A正确;B、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乙是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C、丙为呼吸散失的能量,该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再被利用,是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之一,C正确;D、被C摄入的能量会有部分随粪便流向分解者,D错误。故选D。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生态系统中先有物质循环再有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流动等特点C.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A错误;B、物质循环特点是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B正确;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C正确;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D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越多,其稳定性一定越高B.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仍需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抵抗力稳定性: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2)恢复力稳定性: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详解】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也越高,但是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越低,A错误;B、生物多样性增加则生态系统中营养关系更加复杂,则更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C、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仍需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利于生物系统稳定性的提高,C正确;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故选A。9.如图是一种分离式“鱼菜共生”生态养殖系统结构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该模式通过在鱼塘附近修建人工湿地使鱼塘中的水质得以净化,解决了传统水产养殖导致周边水体污染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鱼塘和人工湿地中的能量来源都主要是光能B.如果鱼塘中富含N、P等无机盐,则可被人工湿地中的水生蔬菜吸收C.人工湿地中的所有动植物可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人工湿地中的蔬菜以及鱼塘中的鱼可构成一条食物链【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详解】A、鱼塘的主要能量来源是鱼饲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B、如果鱼塘中富含N、P等无机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经循环水管到人工湿地,可被人工湿地中的水生蔬菜吸收,B正确;C、人工湿地生物群落不仅包括动植物,还包括各种微生物等,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湿地中的蔬菜不能被鱼所食,所以不能形成一条食物链,D错误。故选B。10.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会产生凝胶状膜,其主要成分为细菌纤维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传统食醋酿造所需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B.发酵液表面的细菌纤维素来自高尔基体C.酸性重铬酸钾可用于测定醋酸含量变化D.若制醋装置密闭性高则可提高醋的产量【答案】A【解析】【分析】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为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乙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可将酒精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乙酸)。【详解】A、传统食醋酿造所需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为异养需氧型,A正确;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B错误;C、酸性重铬酸钾可用于测定酒精含量的变化情况,不能用于检测醋酸,C错误;D、醋酸菌为好氧细菌,制醋时需要不断通气,若制醋装置密闭性高则可降低醋的产量,D错误。故选A。11.豆豉是我国传统特色发酵食品,其风味的形成与腐乳类似,制作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蒸煮的目的之一是杀死黑豆表面杂菌B.豆豉鲜美口味的形成与蛋白酶等无关C.蒸煮后的黑豆需冷却后才能用于制曲D.拌盐时需要严格控制加入食盐的用量【答案】B【解析】【分析】豆豉的制作原理与腐乳的制作类似:起主要作用的是真菌中的毛霉,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蒸煮的目的之一是借助高温条件,杀死黑豆表面杂菌,A正确;B、制作腐乳的过程中,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由此得到腐乳的鲜美口味,豆豉风味的形成与腐乳类似,B错误;C、蒸煮后的黑豆需冷却后才能用于制曲,原因是防止高温杀死接种的菌种,C正确;D、拌盐时需要严格控制加入食盐的用量,盐量过低不足以抑制杂菌繁殖,盐量过高影响口感,延迟成熟时间,D正确。故选B。12.下图是研究小组从某地土壤中分离细菌菌株,并进行计数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也可用蒸馏水进行定容B.接种时所使用的工具是接种环C.每克土壤样品约含细菌1.7×109个D.该方法计数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大【答案】C【解析】【分析】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图中5支试管为梯度稀释,最后经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进行计数,统计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取其平均值,进行计数,计数公式为(C÷V)×M。(C为平均菌落数,V为涂布液体积,M为稀释倍数)【详解】A、图示的实验中不能用蒸馏水定容,而是用无菌水,A错误;B、图示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故所用接种工具为涂布器,B错误;C、每克土壤样品约含细菌个数=[(168+175+167)÷3÷01]×106=1.7×109个,C正确;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时,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统计结果往往比实际菌落数偏小,D错误。故选C。13.以新鲜杨梅酿制的杨梅酒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利用如图所示的发酵罐可实现杨梅酒的大规模生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为冷却水的进入口,2为冷却水的排出口B.3为搅拌叶轮,其可使酵母菌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C.该发酵罐内的发酵是工厂化生产杨梅酒的中心环节D.只在发酵结束后检测酒精浓度就可获得高品质杨梅酒【答案】D【解析】【分析】发酵罐内的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环境条件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还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物的形成,因此在发酵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氧量等发酵条件。【详解】A、依据图示,1表示冷却水进入口,2表示冷却水排出口,A正确;B、3为搅拌叶轮,其可使酵母菌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加快O2溶解和散热,B正确;C、发酵罐内的发酵是发酵工程(此题中是工厂化生产杨梅酒)的中心环节,C正确;D、在发酵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D错误。故选D。14.“科技食品”细胞培养肉是一种基于体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而生产出的人造动物蛋白,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胃蛋白酶处理剪碎的肌肉组织以分离肌卫星细胞B.该合成培养基中含有细胞所需要的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C.细胞培养阶段应控制温度适宜并充入纯O2刺激细胞呼吸D.推测肌卫星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能力【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细胞培养肉是将肌肉细胞经分离脱分化得到肌卫星细胞后,在合成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随后经加工形成的。【详解】A、宜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肌肉组织,不选择胃蛋白酶的原因是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左右,而动物细胞培养的pH为7.2~7.4,胃蛋白酶在此条件下会失活,A错误;B、激素不能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C、动物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一般通入含有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C错误;D、由图可知,肌卫星细胞由肌肉细胞脱分化得到,属于干细胞,应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和肌肉分化能力,D正确。故选D。15.神经干细胞(NSC)具有多种分化潜能,nestin是其重要的标志蛋白。将胚胎干细胞(ESC)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低密度培养时,约有0.3%的细胞形成表达nestin的细胞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SC属于成体干细胞,具有组织特异性B.个体发育时可能仅少数ESC转化为NSCC.不是所有的ESC均具有编码nestin的基因D.培养并移植NSC可能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答案】C【解析】【分析】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中,具有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成体干细胞是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包括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干细胞和睾丸中的精原干细胞等。一般认为,成体干细胞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神经干细胞(NSC)具有多种分化潜能,NSC属于成体干细胞且具有组织特异性,A正确;B、nestin是神经干细胞(NSC)重要的标志蛋白,将胚胎干细胞(ESC)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低密度培养时,约有0.3%的细胞形成表达nestin的细胞团,说明个体发育时可能仅少数ESC转化为NSC,B正确;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改变核遗传物质,所有的胚胎干细胞(ESC)均具有编码nestin的基因,C错误;D、神经干细胞(NSC)具有多种分化潜能,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各种神经细胞,培养并移植NSC可能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D正确。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某野生食草动物在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未来种群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如图曲线I、Ⅱ、Ⅲ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自然界,气温和干旱等密度制约因素可能会影响该野生动物的数量B.曲线Ⅲ可表示该种群的栖息地环境破坏严重,此时就地保护是最佳保护方法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若阴影部分出现变化,则可能引起物种进化D.该野生动物看到食物减少,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答案】C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I曲线的K值较高,因此I环境破坏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易地保护。【详解】A、气温和干旱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曲线Ⅲ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故该区域的动物应采用易地迁移,B错误;C、“J”形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与“S”形增长曲线形成的阴影面积代表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若阴影部分出现变化,说明环境选择发生了变化,环境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可能会引起物种进化,C正确;D、该野生动物看到食物减少,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因此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故选CD。17.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严重破坏,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即为群落的演替B.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种类数和各种群数量都逐渐增多C.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I~IV阶段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AB【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主要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详解】A、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即为群落的演替,A错误;B、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种类数逐渐增多,但各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多,B错误;C、据图可知,该群落演替的演替是火灾后开始的,说明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I~IV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故选AB。18.退化草原的植被数量和种类减少是鼠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探究草原生态环境变化对老鼠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调查了某草原退化区中三种鼠连续三年的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百铗生物量为在调查地放100个鼠铗,测量经过一个昼夜所捕捉到的生物量A.应对该退化草原大量引入新的外来植被B.小毛足鼠在第二年4月种内竞争最剧烈C.三趾跳鼠在该草原的三种鼠中属于优势种群D.防治鼠害只有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途径【答案】ABD【解析】【分析】1、化学防治: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产品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是植物保护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综合防治中一项重要措施。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3、机械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机械作用包括人力扑打、使用简单的器具器械装置,直至应用近代化的机具设备等。【详解】A、不能对该退化草原大量引入新的外来植被,因为可能产生新的生态问题,A错误;B、小毛足鼠在第三年7月数量相对最多,种内竞争最剧烈,B错误;C、结合图示可知,三趾跳鼠在该草原的三种鼠中属于优势种群,C正确;D、防治鼠害可通过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途径,D错误。故选ABD。19.扩展青霉是腐烂苹果中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其次级代谢产物棒曲霉素(Pat)对人体有毒害。研究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病健交界处”为腐烂部位与未腐烂部位的交界处,取样分离的5个部位分别为①~⑤,且在其中均检测到Pa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扩展青霉培养液中需加入碳源B.接种前需对苹果进行灭菌处理C.若要分离扩展青霉,可选择平板划线法D.去除腐烂部位后的苹果不宜食用【答案】ACD【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①号部位为病斑区域,即腐烂部位,①与②交界处为“病健交界处”,是腐烂部位与未腐烂部位交界的地方,②③④⑤均为未腐烂部位,且距离与腐烂部位依次越远。【详解】A、微生物生长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青霉为异养生物,因此扩展青霉培养液中需加入碳源,A正确;B、为避免苹果上其他杂菌的污染,应对苹果进行消毒处理,B错误;C、平板划线法可分离得到单个菌落,因此若要分离扩展青霉,可选择平板划线法,C正确;D、腐烂苹果去除腐烂部位后不能放心食用,这是因为Pat是一种具有致突变作用的毒素,将腐烂苹果的腐烂部位去除后,未腐烂部位仍含一定量的Pat,食用仍存在健康风险,D正确。故选ACD。20.育种人员在番茄种植过程中发现了一具有育种价值的变异植株,并通过下图所示流程获得了番茄新品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到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B.形成番茄幼苗需要经过脱分化、再分化过程C.该育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该变异性状的植株【答案】BCD【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要用到的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A错误;B、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幼苗,B正确;C、图示植物组织培养是将离体的组织或细胞培养形成个体,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D、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该变异性状的植株,D正确。故选BC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研究团队选用不同浓度的花椒精油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的模型进行灌胃实验,探究花椒精油对1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得到图1、图2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准备:50只___相同的健康大鼠。首先向___只大鼠注射适量的链脲佐菌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得到1型糖尿病大鼠的模型。推测链脲佐菌素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2)分组实验:空白组大鼠的处理方式是___,模型组大鼠的处理方式是___,花椒精油组大鼠灌胃等体积不同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椒精油。(3)结果分析:图1为花椒精油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浓度的影响,___大鼠空腹血糖浓度一直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模型组相比,3个花椒精油剂量组空腹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说明___。图2表明模型建立成功后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受到了抑制,而花椒精油可以___。(4)问题与讨论:为了提取大鼠的胰岛素,科学家先将大鼠的胰腺导管结扎,等部分胰腺萎缩后,再从中提取胰岛素,先结扎胰腺导管的目的是___。【答案】21.①.生理状况②.40③.使胰岛素分泌产生障碍22.①.不注射链脲佐菌素,灌胃一定量的生理盐水②.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23.①.空白组②.花椒精油能降低空腹血糖浓度③.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24.防止胰腺产生的消化酶降解胰岛素【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以降低血糖,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小问1详解】本实验是探究花椒精油对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健康大鼠的生理状况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根据图示中分组和存在空白组,可知将50只健康大鼠平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4组(共40只)注射适量的链脲佐菌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得到1型糖尿病大鼠的模型。据图2可知,模型鼠的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说明链脲佐菌素能使胰岛素分泌产生障碍。【小问2详解】空白组大鼠是自然状态下的健康鼠,其处理方式为:不注射链脲佐菌素,灌胃一定量的生理盐水(遵循等量原则)。花椒精油组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椒精油,则模型组大鼠应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小问3详解】据图1可知,空白组大鼠空腹血糖浓度一直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模型组相比,3个花椒精油剂量组空腹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说明灌胃的花椒精油能降低空腹血糖浓度。由图2可知,模型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说明模型建立成功后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受到了抑制,但3个花椒精油剂量组的胰岛素水平均高于模型组,但低于空白组,说明花椒精油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小问4详解】在研磨胰脏获取胰岛素的过程中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会接触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并降解胰岛素,因此为了提取大鼠的胰岛素,科学家先将大鼠的胰腺导管结扎,等部分胰腺萎缩后,再从中提取胰岛素,这样可防止胰腺产生的消化酶降解胰岛素。22.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2是森林中某种生物在一定时间内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___。某科研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法。将酵母菌数量变化绘制成曲线,该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模型。(2)图1a点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写出两种)。(3)森林生物群落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___这种非生物成分有关。森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4)分析图2可知,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调查期间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分别是第___年和第___年。【答案】(1)①.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②.抽样检测(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③.数学(2)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3)①.光照②.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③.种间竞争(4)①.增长型②.10③.20【解析】【分析】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J形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形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呈现S形增长。【小问1详解】图1中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某科研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甲曲线所示,该数据的获取采用了抽样检测法。通过连续定期观察将酵母菌数量变化绘制成曲线,该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法。【小问2详解】图1a点后酵母菌数量下降,其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因素导致的。【小问3详解】森林生物群落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是由于光照因素影响导致的。森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需要依赖动物生存,即植物能为动物提供所需的食物和栖息场所,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小问4详解】图2显示,第5年时的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图2中λ<1,种群数量下降,λ>1种群数量上升,λ=1种群数量稳定,因此,图示调查期间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此后种群数量下降,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23.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与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使物质与能量得到充分利用,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如图为桑基鱼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产模式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有___(写出两个)等。图中没有显示出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___,其作用是___。(2)蚕与桑树两者同化量(P)的比例P蚕/P桑远小于10%,原因是___。(3)构建该生产模式时需要考虑鱼的投放量不能超过其环境容纳量(K),目的是___。捕鱼时,剩余量不能少于___,目的是___。(4)桑基鱼塘在生态旅游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价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模式中设计沼气环节的意义是___。【答案】(1)①.循环、协调、整体、自生(答出两个即可)②.分解者③.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蚕与桑树都只是各自所属营养级的一部分(3)①.避免鱼类之间过度竞争,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②.K/2③.防止鱼的数量过少而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4)①.直接②.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小问1详解】该生产模式中包括多种生物成分,同时也要考虑这些生物成分与环境的适应性,在进行生态系统建设时还需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因此该生态模式包括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原理。图中显示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图中没有显示的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成分。【小问2详解】蚕与桑树两者同化量(P)的比例P蚕/P桑远小于10%,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蚕与桑树都只是各自所属营养级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之间的能量成传递效率不在该范围内也属于合理现象。【小问3详解】构建该生产模式时需要考虑鱼的投放量不能超过其环境容纳量(K),这样可以避免鱼类之间过度竞争,避免过多的能量消耗,因而可以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捕鱼时,剩余量不能少于K/2,因为,该密度条件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能够较快恢复种群数量,进而可以保证持续高产。【小问4详解】桑基鱼塘在生态旅游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模式中设计沼气环节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24.蓝莓酸甜可口、营养价值丰富。以新鲜蓝莓为原料,可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下图1为简易发酵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将蓝莓冲洗后榨汁,榨汁时可添加相应的酶,以破坏细胞壁,提高___。将蓝莓汁装入图1所示发酵瓶中,注意要留出约1/3的空间,目的是___(答两点)。然后塞好瓶塞,夹紧___(填“进气管”或“出气管”),开启搅拌装置,一段时间后即可制得蓝莓酒。(2)在蓝莓酒制作完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制作蓝莓醋,但需要改变的发酵条件是___(答两点)。用化学反应式表示该过程的原理:___。(3)泡菜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向泡菜坛中加入蓝莓酒制作后的酒渣,有利于减少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提高泡菜品质。图2为不同的蓝莓酒渣添加量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图2①腌制泡菜的过程中,用水封坛的作用是___。②据图2分析,腌制泡菜时加入蓝莓酒渣,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___的变化趋势没有影响,但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具体表现为___(答两点)。【答案】(1)①.出汁率②.酵母菌繁殖提供适量氧气;防止发酵旺盛时发酵液溢出③.进气管(2)①.将发酵温度升至30~35℃;通入(无菌)空气(或松开进气管)②.(3)①.提供无氧环境②.先增加后减少③.抑制亚硝酸盐的生成,且抑制效果随蓝莓酒渣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解析】【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