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监测监控一 井田概况1.1地形地貌马临公司井田属于大娄山系尧龙山主脉的南西端,地形复杂,切割甚剧,高山重迭,峰峰相应,沟深谷峡,悬崖林立,平坦之地不多。就井田的地势而言,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海拔高度964.51652.2m,相对高差687.7m。二叠系下统及其下伏地层在本区南界自成一山,沿走向连绵不断;组成本区北界者,为二叠系上统的上部和三叠组地层,多呈起伏不大的缓坡,自南向北倾斜的单面山势,煤层出露标高+1015+1510m。1.2地质特征本区地层从老到新主要有三个大的地层系见表1。表2-1 地层简表第四系坡积、残积、洪积层。一般厚08m三迭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泥灰岩。下统夜郎组:沙堡弯段: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互存。二迭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为主,泥灰岩、薄层钙质泥岩等。龙潭组:沙质泥岩为主,含煤2532层。马临井田勘查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出露基本良好,分布有:第四系、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二叠系上统长兴、龙潭组。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龙潭组为含煤地层,为海陆交互相,主要由灰深灰、泥岩、石灰岩、粘土岩、煤层组成。厚76.98108.64m, 平均87.34m。2、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主要由浅至深灰色灰岩组成,平均厚82.78m3、三迭系下统夜郎组(T1Y)为浅灰绿色块状泥灰岩组成,平均厚6.38m。4、第四系(Q):为坡积、残积、洪积层,由黄褐、灰黄色细粒土、粘土等组成,一般厚610m。1.3地质构造马临井田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台隆遵义段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之西比缘,现今构造面貌皆为燕山期地壳运动的产物。一般说,区内构造中常,无岩浆活动,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褶皱一般呈北东向展布,断裂以北东-南西向断裂为主,北西-南东断裂次之前者规模较大,延伸较长,东南隅断面多倾向北西,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近北西-南东向断层,规模较前者小,延伸短,端面倾向一般不明显,多切割前者。井田范围内,除8号勘探线以西三叠系地层中,见有自东向西展布的二级褶皱和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规模不大的断层外,构造甚为简单。地层走向作北东(65)南西(245),倾向北北西,倾角1432。一般在20上下,总的趋势是井田东部较陡,西部较缓,比部较陡,南部较缓,呈单斜产出。团山堡背斜:分布于井田西部,轴向近东西,向东于810号勘探线间消失,向西延伸出图幅,长1500m。背斜轴面近直立,波幅最大50m,两翼对称宽缓,北翼地层倾角913,南翼1115,横切面呈较协调的园弧形。核部地层为P2C,两翼依次为T1y2、T1y2和T1y3。四埂上向斜:见于井田西部,与团山堡背斜平行展布,其延展规模、褶皱形态十分相近,向斜在井田内延长1200m,比翼地层倾角1418,南翼1017,轴部地层为T1y3,两翼分别为T1y2、T1y2和P2C。根据勘探资料和实际收集,井田内对煤系地层有影响的断层共约3条,F2、F6、 F1。其中F1断层为三号井+1050水平大巷至+1137回风联络上山揭露的一组同倾向逆断层,累计落差50m左右,(在三号井主平硐内已经揭露),在F1断层附近200米左右其伴生构造极为发育,对采掘部署影响较大。表2-2 主要断层特征表编号断层性质倾向倾角(度)断距(米)控制工程备注F2正北504C8运输下山垂直断距F1逆北5650主平硐实见垂直断距F6正北西581015ZK601垂直断距二 水文地质条件2.1水系分布井田中部之两叉河,发源于官坪附近,自东流向南西,最后于井田南西端进入朝阳洞经暗流汇入赤水河。在两叉河上游构筑有东风水库,面积0.63Km2,库容1050万m3,可供当地工农业及生活用水。2.2矿区水源情况地下水:马临三号井现有工业场地东北部黑塘涌水点,距三号井主平硐口水平距离约2.0km,距现有450m3水塔水平距离约1500m。是该煤矿技改工程的配套引水水源,该地下水可用正常涌水量450m3/h左右,水质好,消毒后可作该煤矿生活消防用水水源。井下水:马临井田井下正常涌水量为50m3/h,最大涌水量为450m3/h。距主平硐250m出水点正常涌水量20m3/h左右,水质较好。根据上述水源情况,马临煤矿改扩建后生产、生活供水水源仍为该煤矿现有生产、生活水源以及黑塘涌水点备用水源。井下水经处理站处理后可作煤矿生产用水、地面瓦斯泵房用水、地面转载点洒水降消尘用水等。三 火灾爆炸情况3.1瓦斯涌出量矿井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加上矿井瓦斯含量高,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59.38m3/t,属高瓦斯矿井。 3.2煤尘爆炸性经鉴定,该煤矿煤尘爆炸指数小于10%,无煤尘爆炸危险性。3.3自燃发火情况经重庆煤科院鉴定:煤层没有自然发火现象。4.传感器布置4.1功能概述矿用传感器大体可分为环境传感器和生产参数传感器两大类。环境传感器一般包括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湿度、风速、负压、粉尘、烟雾等,而生产参数传感器主要包括设备开停、料位、皮带称重、机组位置、皮带打滑、电压、电流、功率等。4.2传感器布置方法要求结合该煤矿的实际情况,本设计中主要布置甲烷、温度、风速、负压、烟雾等环境传感器及风门开关、绞车开停、皮带机开停、水泵开停等开关量传感器。其布置按以下方法考虑。4.2.1瓦斯传感器布置根据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管理规定,井下瓦斯传感器的布置应按如下进行。(1)回采工作面传感器的布置回采工作面瓦斯传感器的布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U型通风方式在上隅角设置甲烷传感器T0,工作面设置甲烷传感器T1 ,工作面回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T2;若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甲烷传感器T1不能控制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则在进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T3;传感器T的瓦斯报警浓度为1%,瓦斯断电浓度为1.5%CH4,复电浓度为小于1%CH4,其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回风巷中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图4-1 回采工作面瓦斯传感器布置示意图(2)掘进工作面传感器的布置要求在瓦斯矿井的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瓦斯传感器按图4-2所示布置。T的报警浓度为1%CH4,瓦斯断电浓度为1.5%CH4,复电浓度为小于1%CH4,其断电范围为掘进工作面中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掘进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串联通风时,如己17-210081掘进工作面,应按图3-3所示,在被串入的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入口前35米处增加瓦斯传感器T3,其报警浓度为报警浓度为0.5%CH4,瓦斯断电浓度为0.5%CH4,复电浓度小于0.5%CH4,断电范围为回采工作面及回风巷中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图4-2掘进工作面瓦斯传感器布置示意图4.2.2风速传感器布置风速传感器安装在矿井巷道中,用来监测矿井通风状况。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94)10.4.7规定,矿井采区进回风巷、总回风巷、主通风机风硐,应设置连续风速传感器,并接入矿井安全监测系统。此外,在风速高于或低于设计风速20%时,发出声光报警。传感器安装地点一般设置在顶板较好,无明显淋水,又不妨碍运输和人、车工作,且前后至少10m,最好70m内无障碍物的安全地带。传感器可挂在巷道壁面、中部,最好该点风速值能代表该点巷道断面的平均风速值。如果测点的风速不是平均风速,也可通过调整传感器内输出幅度电位器使输出信号值与巷道断面的平均风速值一致。传感器侧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一定要与风流方向一致,偏移角度应不大于5。4.2.3温度传感器布置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矿井环境温度、预防火灾。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掘工作面不能超过26,机电硐室不能超过30。因此,本设计中,在采掘工作面和所有机电硐室(如变电所、炸药房、水泵房等)都布置上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严密监视。4.2.4负压传感器布置在矿井的通风工作中,矿井的风压是矿井通风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对风压的连续监测,可为矿井的通风管理,风量的测配等通风安全工作及时提供必要的数据。在矿井均压灭火技术中,密闭内外的压力是灭火工作中的一个参数,它的连续监测对防灭火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煤矿还须监测瓦斯抽放泵的工作压力、井下主要风门两端的压力,这些情况下都需使用矿井负压传感器。图4-3 负压传感器安装示意图为了对全矿井用风量情况及其分配有较好的了解,在井底车场、各采区进回风巷及总回风巷设置负压传感器。传感器的固定支架埋入巷道侧壁或风机墙壁上,用水泥封。传感器应垂直固定,安装地点应无淋水。测量通风总负压与密闭压力时,负压传感器安装方法见图。测量风门时安装方法与之类似,但应注意正负压嘴不得装反。测量密闭压力时,一般选用0500Pa的传感器。4.2.5开关量传感器布置为了对井下各设备的工况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控,需对设备安装各开关量传感器。在本设计中,对关系重大的风门、采区轨道巷绞车、人行车、皮带机、水泵及局扇进行重点监测。4.3分采区传感器用量统计针对所确定的监控范围及上述传感器布置方法,各监测量统计如表4-1所示:总体上说,监控范围涉及整个矿井。但由于本监控系统侧重于井下环境参数的监测,因此,监控范围主要集中在各采煤工作面和采掘工作面。表4-1 监测量统计表-采区工作面及大巷监测区域监测量名称数量监测区域监测量名称数量回采工作面及其周围瓦斯3井底车场大巷及其周围瓦斯4风速1风速2风筒0风筒0温度1温度0开停0开停0风门2风门2一氧化碳1 表4-2 监测量统计表-掘进工作面及回风井监测区域监测量名称数量监测区域监测量名称数量掘进工作面及其周围瓦斯4回风井及其周围瓦斯2风速2风速1温度0温度1开停0开停1风门1风门1风压0风压1一氧化碳14.4 总结分析在分区布置完后,经上述统计很清晰的将各采区大范围内传感器的布置展现出来。根据传感器的多少,及其相应的位置分布,相应的设定了3个中分站和一个大分站。在相应的区域都设置了所需要的相应的传感器,清楚的展现在了各个分站的传感器的类型和数量及其分布位置。井下传感器布置见附图1。5.分站布置5.1功能概述由传感器输出的统一制式的信号必须进入井下发送装置才能进入下一级信息传输系统,这个发送装置称为井下分站。分站的作用是,收集接入的各种传感器送来的模拟信号并进行整理;根据中心站的命令将各种监测参数和设施、设备工作参数发送给中心站;接收中心站的控制信息,执行中心站的各种控制命令,控制所关联的设备、设施。一些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分站,在系统电缆断开后,分站仍能独立工作,如实现超限报警、断电、连续记录监测参数等。一般来说分站备有备用电源,在电网停电时仍能继续工作。表5-1 传感器用量统计表传感器类别种类数量预留量(30)合计模拟量甲烷 16319风速639温度314一氧化碳314风压112开关量开停传感器 8 412总计 31 13445.3 分采区分站用量统计按上述方法布置的分站数量统计如下表3-2所示:表5-2 分站数量统计表分站序号拟安装地点传感器监测量名称数量1、2回采工作面及其周围瓦斯3风速1风筒0一氧化碳2温度1开停0风门2烟雾03井底车场大巷及其周围瓦斯4风速2风筒0温度0开停0风门24掘进工作面及其周围瓦斯4风速2温度0开停0一氧化碳1风门1风压05回风井及其周围瓦斯2风速1温度1开停1风门1风压1由此可以计算,总计有31个传感器,需要5个分站。 6.确定传输方式6.1传输方式 矿井监控信息传输标准是矿井监控系统硬件通用、软件兼容、信道共用、信息共享的基础,对促进矿井监控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矿井监控信息传输标准对矿井监控系统的传输介质、网络结构、传输方向、复用方式、信号量等进行了规定。6.2传输介质现在煤矿井下环境制约了井下无线通讯的发展,所以在矿井监控环境使用的是双绞线和光缆,因此除了移动设备之外一般采用价格低廉的双绞线,也有使用光缆以应备日后传感器更换以及日后大量多种传感器共享光缆传输的情况,以适应多媒体监控以及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的需要。 在矿井传感器监测的传输线缆依照矿用信号电缆执行标准:MT818.14-1999 以及煤矿用阻燃通讯电缆检查细则。对于何处使用何种线缆有明确的要求,如下图要求所示。 因此依据本次设计的基本情况,本次线缆选择价格相对合适的双绞线,但是光纤传输在稳定性长传输距离上的优势以及其传输容量大的优点是双绞线传输不可比拟的,并且现在的煤矿监测大系统中已经添加光端机,将光信号和电信号进行转换。因此在光纤传输上有很强的扩展性,为了以后大数据量的视频监控,以及人员定位系统扩展以及信号的多路复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基于矿井产量储量开采年限的设定,在这里选用双绞线。其中接线盒的种类以及行业技术要求依照煤炭行业标准编号MT/T 945-2005 煤矿用增安型低压电缆接线盒以及GB 383614防爆电气国家标准,进行选择。6.4 传输方向单向传输仅适用于监测系统,全双工传输使用传输通道较多。因此,矿井监控系统宜采用半双工传输。虽然在传输上有延迟,但是经济上无疑是优选的,更重要的是半双工和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的传输方式相同,也具有更好的兼容性。6.5 信号复用方式矿井监控系统宜采用时分制复用方式。6.6 信号矿井监控系统宜采用不归零矩形脉冲数字信号传输。7.分析比较各厂家监控系统的功能及特点,确定具体的煤矿监控系统型号7.1 KJ90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7.1.1、功能及用途KJ90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是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集环安全生产监控信息管理工业图象监控和子系统为一体的分布式全网络化新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以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深受矿用户的欢迎,是我国目前推广应用较多,具有一定影响的煤矿监控系统之一,同时该系统在交通隧道石油天热气从环保领域也得到了较好立用;KJ90型煤矿综合系统能在地面中心连续自动监测矿井各种环境参数,并实现网上实时信息共共享和发布,每人输出监测报表,对异常状况实现声光报警和超强断电控制;该系统除具有煤矿监测系统的通用功能外,工具有其他一些特点。7.1.2、主要特点(1)系统地面中心站监控软件采用模块化面向对象设计技术,网络功能强、集成方式灵活,可适应不同规模需求;(2)支持WINDOWS9X/NT/WEB环境,操作简单直观,容错能力强;(3)具有独特的三级断电功能。可进行传感器就地断电功能、分站程控断电、中心站手控断电和分站之间的交义断电;(4)具有数据密采功能,允许多点同时密采,最小实时放据存储间隔可达1秒;(5)可挂接火灾监测子系统、瓦斯抽放监测子系统电网监测子统工业电视系统等,便于统一管理。(6)具有实时多屏多画面显示。最多可带16台显示器,屏幕显示方式可由用户设置组合成不同结构,并可配接大屏幕液晶投影系统;(7)地面中心监控信息和工业监控图象通过射频和视频驱动系统进入闭路电系统;(8)网络终端,可在异地实现监察控系统的时实信息和文件共享网上远程查询各种监测数据及报表、调阅显示各种实时监视画面等。(9)多种类型的分站可独立工作、自动报警或断电。可自动和手动初始化,具备风电瓦斯闭锁功能。(10)井下监控分站具有就地手动初始化功能(采用红外遥控方式进行)当分站掉电后初始化数据不丢失;当井下分站与地面中心站失去联系时,分站可自动存储2h的数据。(11)监视屏幕显示生动,具有多窗口实时动态显示能力,显示画面可由用户编排,交互能力强。(12)有强大的查询及报表输出工能,可出数据曲线柱图方式提供班报、日报、旬报报表格式可由用户自由编辑;(13)可同时显示六个测点的曲线并可通过游标获取相应的数值及时间,显示曲线可进行横向或纵向放大。查旬时间段可任意设定(1H30d).同时提供有对曲线的分忻注释文字编辑框;(14)断电控制具有回控指令比较,可确保可靠断电,当监测到馈电状态与系统发出的断电指令不符时,能够实现报警和记录;(15)完善的密码保护体系,只有授权人员才能对系统关键数据进行维护操作。7.1.3、数据传输装置KJ9010型数据传输装置是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用来实现地面中心站监控主机与井下分站之间的电气本安隔离信号转换,它能支持时分制基带,也可以为DPSK方式通讯,通讯率达2400波特率。7.1.4、监控分站及电源监控分站及电源是KJ90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功能高,结构简洁灵活(即可分体式,也可一体化)和系列化等特点,主要完成实时信号采集,预分析处理、显示控制、数据通讯及传感器集中供电等功能,为矿用隔爆型兼本质安全型产品,适用于有爆炸性危险的场所。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KJ90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是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核心的全网络划分布式监控系统,主要由地面中心站、数据传输接口、网络设备、图形工作站、多媒体网络终端、井下系列化监控分站及电源、各种矿用传感器、控制器及监测子系统等组成。整个系统由地面监控中心站集中连续地对地面和井下各种环境参数、工况参数以及监测子系统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动态显示、统计存储、超限报警、断电控制和统计报表查询打印、网上共享等;井下监控分站及电源完成对各种传感器的 集中供电,并对采集到的传感器信息进行分析预处理,超限可发出声光报警和断电控制信号,同时与地面进行数据通讯。KJ90型 煤矿综合监控系统地面部分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以Ethernet 局域网方式运行,网络协议支持TCP/IP、NETBIOS和对等广播。监控软件运行平台全面支持WINDOW95/98-NT/WEB操作系统。井下网络采用树型拓扑结构,安装灵活,可靠性高。7.1.5 系统设备(二)系统主要设备(1)地面中心站:主机为586、166M以上工控机,终端机为P2以上,监控软件运行平台为WINDOWS9X/NT/WEB;(2)数据传输接口:通讯速率为2400bps;传输方式时分制基带或DPSK;电源电压为220VAC;隔离电压1500V;与计算机接口为标准RS-232C;(3)监控分站与电源:KFD-2型大分站(8个模拟量、8个控制量、8个开关量);KFD-3型中分站(4个模拟量、4个控制量、4个开关量);KFD-3B型小分站(2个模拟量、2个控制量、2个开关量);输入信(2001000Hz1mA420mA1/5mA);模拟量开关量可任意调换;(4)远程断电器:KDD-1型,容量36V、5A;KDD-2型,容量660V/0.3A;断电距离大于10km。(三)配置的主要传感器表7-1 配置的主要传感器名称型号适用范围低浓度瓦斯传感器 KG9701 型 04%高浓度瓦斯传感器 KG9001B 型 0100%风速传感器CW-1 型0.315m/s负压传感器KG9501 型 05kPa温度传感器 KG9501 型 040%一氧化碳传感器 KG9301 型 0500106水位传感器 KJ92 型 05m烟雾传感器 KG8005 型 氧气传感器 KG8903 型025%设备开关传感器 KTC90 型3A以上交流风门开关传感器 KG92-1 型顶板动态传感器 KG9302 型 0200mm顶板压力传感器 KG9303 型 0500kN馈电开关传感器 KG9401 型声光报警器 AGS 型 7.2 KJ95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7.2.1功能及用途(一)监测监控系统功能(1)可以监测瓦斯,风速,负压,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开关等环境参数,也可监测煤仓煤位,水仓水位,压风机风压,箕斗计数,各种机电设备开停等生产参数和电压,电流,功率等电量参数,以及输送带速度,轴承温度,机头堆煤等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2)可以配接输送带集中控制,轨道运输集团,电力监测等子系统,以实现局部环节的自动化。(3)可以在全监测系统范围内通过便携式调式电话机与地面中心站或分站、传感器之间进行语音通信。(4)工作人可以在中心站利用鼠标通过PC机CRT上的对话框进行各种操作,以便对矿井设备配制和测点进行生成操作。(5)可以方便的在屏幕上绘制各种模拟图形。(6)可以方便地由用户自行生成各类表格(7)通过主机的RS232串行口实时地与分站设备进行广播式通信。(8)通过主机的RS232串行口实时地与模拟盘进行广播式通信。(9)主机上插网卡,即可实现监测系统直接上网。(10)可以配接绘图仪,以便绘制各种图形和监测曲线。(11)可以配接大屏幕或投影仪,以便在更大的面积上显示更多的工艺流程模拟图、监测曲线、表格和文字、以及主机CRT上所能显示的全部内容。(12)可以通过扫描仪输入图像图片资料,并进行图文编辑。(13)对各类报警信息进行处理,并实时地进行存储和报警。(14)对监测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模拟量每min存一贯平均值,开/停信息按小时计时,累计量按小时累计,并存储。(15)通过主机CRT可以显以下几大类信息:系统生成及操作;时钟和日期显示;工艺流程模拟图形显示;开关量的实时值,累计开/停时间显示;累积量的实时值显示,各类报警表格显示;系统相关设备及软件操作说明显示。(16)在井下高智能分站上主要可完成以下功能:实现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以及串联通风情况下的风电瓦斯闭锁;电网停电后,可继续工作2H;分站上有液晶显示窗口,以次可显示16个汉字和字符;可储存24h的瓦斯数据,并能以曲线形式显示出来;站内设有键盘,可任意设置报警点和断电点;可定点显示某一点或巡回显示各各测点的实时监测值;该分站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分站一级设备使用。(二)调度通信系统功能(1)可与地面交换机配接,实现一次等位拨号,或单独成居中继入网;(2)系统采用分散铃流,铃流故障时,只影响所在用户话机,铃音有两种,即复合和单音。易识别来自地面交换机(复合音)还有程控调度交换机(单音)的振铃;(3)调度台上有24位数字显示,每个键有红绿灯对位显示,运行状态清晰,操作方便,话机有16位键,其中4位是功能键;(4)有单呼、群呼、全呼及单扩、群扩、全扩等功能;(5)有会义调度功能,可召开小型 、大型及全体会议;(6)除具有强入、强拆、话监听业务外,还具有话机监听功能,以便了解话机周围5m的现场动静;(7)有禁止功能,对等位拨号或经中继入网的用户可禁止呼入与呼出;(8)有语音信箱功能,用户可将自己的生意存入该信箱,可由调度提取用户的语音;(9)具有用户线路查寻功能,当用户线路开路、短路故障时,调度台上有显示;(10)紧急状态下实现双向呼叫,并可录音、计时及调度室扩音监听;(11)具有无须用户按话机的免提键,在调度控制下实现;(12)本系统允许接入学个调度台与8台调度话机,或接入4台计算机与8台调度话机;(13)本系统主机柜通过用户线向话机自动浮充,无须更换话机电池;(14)交换机柜的输出端子为本安型,无须通过外接耦合器等防爆安全装置。(三)光纤高速通道主要功能(1)透明传输监测系统(主干道)数据;(2)传输微机调度通信系统性8路话音信号7.2.2 数据传输装置KJ95型数据传输装置是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用来实现地面中心站监控主机与井下分站之间的电气本安隔离信号转换,它能支持时分基带光纤CMI半双工,也可以为DPSK方式通讯,通讯率达1200光纤 3002400波特率。KJF16通用KHJ4风电闭锁KJ2012(D)智能分站(串行扩展成64路)7.2.3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由全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光纤高速通道、调度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四大部分组成。它们既可人微言轻独立的系统或设备使用,也可集成在一起形成KJ95煤矿综合监控系统。传感受器组成。主机连续不断地轮流与各个分站进行通信,每个分站接到主机的询问后立即将该分站接收的各个测点的信号传达室给主机,每个分站又不停地对各传达感受器信号(开关量、模拟量和累计量)进行检测变换和处理,时刻等待主机的询问,以便把检测的参数送到地面。需要对井下设备进行控制时,主机将控制命令与分站巡检信号一起传给分站。监测主机接收到的实时信息进行处理和存盘,并通过本机显示器、大屏幕、模拟盘等外设显示出来。显示器可显示各种工艺过程模拟盘、测量参数表。各种参数的实时或历史曲线、柱状图、圆饼图等,也可通过打印各种报表,或通过绘图仪绘制各种图表和曲线。调度通信系统主要由程控交换机、操作台、传输电缆和蟛下扩音自动交换机等设备组成。光纤高速通道主要由地面电端机和光端机,以及光缆组成。首先是地面电端机将各路通信系统的话音模拟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与监测系统的数字信号进行综合后送地面光端机,光端机将综合数字信号变成光信号送入光纤进行传输。井下光端机将地面送来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送井下电端机,电端机再将综合数字信号分离成监测系统的数字信号和通信数字信号,并将通信的数字信号再变换成话音的模拟信号,经电缆传到各话机。光纤高速通道的作用是双向的,上述信号的转换过程对于由井下传至地面的监测信号和通信信号是完全生样的。 网络是监测系统与调度通信系统联络的桥梁,在这里通信系统中设置的语音工作站不断地访问服务器,发现有测点超限的情况以及相关区域进行分析后,确定报警的语音信息。语音工作站再将语音信息转换成信号以及报警区域信息送交换机,由交换机对井下相应的一个或若干个话机进行扩播报警。网络可挂接若干个工作站设于矿领导办公室或其他部门。通过网络还可方便地与矿级和局级计算机网络联网。7.3 系统选型对上述矿井综合监控系统进行技术及经济性对比7.3.1 选型原则矿井使用瓦斯监测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采用新技术来改进采掘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即矿井无论是采用简单的检测手段还是采用复杂的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其目标应是:改善矿井的环境与安全条件提高生产率:保证矿井的生产计划和工程的实现。为此,系统的选择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矿井灾害情况如矿井瓦斯涌出量(是否突出)、煤层自然发火、冲击地压及地温地热等灾害及程度都是确定建立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类型的依据。(2)矿井生产情况要根据矿井生产能力的大小与生产系统复杂程度(本矿比较简单)以及井下采掘工作面的数量、机电硐室数目、装煤点数目、风硐等一些需要监测地点的数量来确定瓦斯监测系统的装备容量,并应在此基础上再考虑2030的备用量。(3)系统的功能选样矿井瓦斯监测系统时应优先配用汁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除汉字功能外,其软件功能要强,易于开发,有足够的容量,能够用来开展通风安全管理、数据统计、计算及报表编制工作,当监测点数较多时,应考虑生产监控和安全监测自成系统。在计算机的选型上宜优先使用兼容机种,要能方便地和矿、局计算机网联网。(4)综合技术、经济方面在进行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的选样设计时应从技术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安全和经济效益、使用维护方便性、吨煤投资和吨煤维护费用等方面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以作为选择矿井瓦斯监测系统的依据。7.3.2 对上述矿井综合监控系统进行技术及经济性对比选型1、技术功能性对比通过对比,KJ101型矿井监控系统比KJ90,KJ95型具有领先的技术、简单新颖的系统结构、高可靠高标准的技术性能、广泛的兼容方法、丰富而适用的功能、充满创新意识的软件这六大主要特点。2、经济性对比通过对比,三钟型号的矿井监控系统在有些装置上价格有些差别,但总体算下来价格相当,但考虑到系统本身的兼容性以及以后维护和在开发的费用,选择KJ90型矿井监控系统。表7-3 井上设备系统概算序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位单价/万总价1监控主机联想万全2台1.633.26 T260 G3 S5606 4G/3*500SNR5热插拔2工作站联想万全3台1.44.2T260 G3 S5606 4G/2*500SNR1热插拔 3针式打印机爱普生 DLQ-3250K1台0.450.454激光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瓦屋面工岗位知识竞赛考核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泗阳县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合同范本借款合同协议
- 2026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三仓片区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丽水地区五校联考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个人房屋出租合同(汇编14篇)
- 专用车销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四川省成都金牛区五校联考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数学七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头道汤的课件
- 护肤品分析与讲解
- 2025年中国药典培训试题及答案
- 初级管道工试题及答案
- 小程序管理制度
- 工地八大员岗位责任制度标牌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五版)课件 第二章 抽样设计
- 我的家乡广东东莞
- IP语音电话系统方案
- 沟通的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高海拔地区常见疾病与适应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